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同步导学案教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同步导学案教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同步导学案教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堂同步导学案教学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学习目标

1.结合二次革命形式示意图,能够说出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其结果。

2.列举出袁世凯实施的独裁措施;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思考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原因。

3.知道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

二、自主预习

1.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2.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颁布,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4.1915年,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三、合作探究

1.总结归纳北洋军阀的派系、领导、控制区和依附国家。

2.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2.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A.权力之争

B.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共和和专制的矛盾

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

4.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5.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6.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

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12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

3.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4.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三、合作探究

1.

2. 提示:(1)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2)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3)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四、随堂演练

1.B

2.D

3.C

4.A

5.B

6.B

7.C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优质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渔父”宋教仁照片 2.材料引入: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曰颜其名曰“国民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也,故标其义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国民党宣言》 3.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4.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5.图片展示:展示“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7.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8.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材料引入:我国国民对于此次中日交涉愤慨特甚。各省长官屡次联电外交部诘责,各地人民多结合团体,迭次开会讨论,其最著者,如国民对日志会、劝用国货会、救国储金团 等。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最新教案设计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学案

八年上学期历史教学案 第11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爆发原因、过程、结 果.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理解“二十一条” 内容及影响。认识北洋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中国走向 光明,挽救中国。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爆发原因、过程、结果. 教学难点:认识北洋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背景、导火线(宋教仁被刺案原因、过程、影响)、过程、结果?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专制表现?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签到“二十一条”的目的、内容? 3、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的背景、爆发、概况、结束? 四、军阀割据 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二)合作探究 北洋军阀派系混战有何影响? (三)知识拓展 (四)知识梳理:略 (五)巩固练习 1、民国初期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我们此时要致力选举活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 C.宋教仁D.黄兴 2、.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扔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1)发动“二次革命”(2)发动护法运动(3)组建国民党(4)成立同盟会(5)发动广州起义 A.(1)(2)(4)B.(2)(4)(5) C.(1)(2)(3)D.(3)(4)(5) 3.、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他另颁新法,废除了()A.《大总统誓词》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袁世凯下令在洪宪元年新春元旦正式登基,恢复帝制。“洪宪元年”是()A.1911年B.1912年 C.1915年D.1916年 5.袁世凯就琳忍临时大总统后,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逼迫清帝退位B.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C.破坏《临时约法》D.改组内阁 6.1915年5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大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 C.“二十一条”D.“庚子赔款” 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它们是()A.直系、桂系、粤系B.直系、晥系、奉系 C.滇系、晥系、奉系D、直系、滇系、桂系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课程标准】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知识梳理】 一.二次革命 1.国民党: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2.宋案: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 3.二次革命: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4.解散国会: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5.废新制: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6.亲日: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7.复辟:袁世凯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8.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9.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三.军阀割据 10.直系: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11.皖系:以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12.奉系:张作霖盘踞东北。 13.滇系:以唐继尧为首,控制云南、贵州。桂系:以陆荣廷为首,控制广东、广西。 【重难点分析】 1.袁世凯为什么会复辟帝制? 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1)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原因。(2)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3)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2.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致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此时,人民已经饱受封建制度的残害,帝制已经在人民心中被活活打死。袁世凯要逆天行之,固然无路可走。(2)袁世凯称帝,完全违背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根本规律,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3)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亡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众怒,甚至平日支持他的幕僚也弃他而去。(4)全国各地反对袁世凯的势力强大。

2017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军阀的统治》word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 11 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技能目标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战局面以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 11 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导火线出示宋教仁遇刺的图片,介绍宋教仁遇刺的原因。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2、二次革命的发动 (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2)时间:

1913 年(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出示二次革命示意图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2)解散国会。(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对外卖国。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展示相关图片,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嘴脸。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 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定 1916 年为洪宪元年。展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片 三、护国战争 1、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出示孙中山《讨袁宣言》思考: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护国战争爆发时间:1915 年底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地点:云南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结果: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 意义:它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展示护国运动形势图出示蔡锷图片,并介绍其为护国运动作出的贡献。(蔡锷,湖南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 (1)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4)“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学性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四、【教学目标】 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经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带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 1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经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阶段,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最终也以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惨烈收场。而后资产阶级将希望寄托于革命运动,希望能实现此前一直追求的救亡图存目标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涵养家国情怀,同时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学习任务】1: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当时的新旧冲突。 材料2

人教版初二历史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初二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内容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对外开放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深化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2.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对其阐述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民族振兴 C. 人民幸福 D. 科技强军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体制改革?( ) ①政治、经济②科教、体育③生态文明④党的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 A. “两个一百年” B. “实现共产主义” C. “四个全面”战略 D. “三步走”战略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要( ) A.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 D.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第十一课)

八年级历史学科11-12年第一学期第课时 第三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十课五四运动主设计人:刘正凯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月27日 上课时间:月日上课班级:8年级班和班 一、温故知新(5分钟,每组代表展示:《新青年》代表人物、口号。 二、导入:(1分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学习目标】(理解分析抓关键,2分钟)1、重点: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2、难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的“新”指什么?。 四、自主学习:(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划出答案各组代表展示,10分钟) 1、五四爱国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直接原因(导火线)、爆发时间、口号、领导者、运动中心(前——后)、性质、结果、意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成立的条件、中共成立时间经过、一大主要内容、意义。五、展示反馈5分钟效果:班班班班六、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出书面答案,展示交流。提出本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材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材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五四运动爆发。 1、材一的“某杂志”和“某革命理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一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 3、材二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此运动是哪一革命的开端? 七、达标检测(3分钟) 1.下列红色旅游区,属于沪浙(上海浙江)地区主题的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2董必武诗中“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的画舫因召开哪次会议而闻名天下()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3.1919年6月20日,美国思想家杜威给女儿写信“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是难以想象的。”他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国共实现合作 4、在党的诞生之初,党的中心任务是() A领导农民运动B领导工人运动C.领导学生运动D实现共产主义 八、拓展延伸(9分钟)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九、反思: 八年级历史学科11-12年第一学期第课时 第三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主设计人:刘正凯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月27日 上课时间:月日上课班级:8年级班和班 一、温故知新(5分钟,每组代表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二、导入:(1分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加快了大革命的到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埔军校…… 三、【学习目标】(理解分析抓关键,2分钟)1、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难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依据。 四、自主学习:(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划出答案各组代表展示,10分钟) 1、黄埔军校的建立:背景、时间、主要领导成员、作用。 2、北伐胜利进军::目的、对象、开始标志、过程(主要战场、主要战役)、伟大成果、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背景、建立、性质(书上做出相应的笔记) 五、展示反馈:(5分钟)效果:班班班班 六、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出书面答案,展示交流。提出本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学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畏死勿入此门”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 2、举出该学校的四位主要领导干部及职务? 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七、达标检测(3分钟) 1.不属于北伐战争的对象是()A张作霖。B.吴佩孚C.孙传芳D.袁世凯2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B无产阶级的利益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D农民阶级的利益 3.宁汉合流指的是()A.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B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D.广州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 4、北伐战争打垮了北洋军阀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国民革命失败了是指() A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八、拓展延伸(9分钟)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一场“打到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其来势汹涌,似滚滚洪流。学习过这一课后,老师针对这一课的难点,列出了以下探究性问题,请你来解答。 1、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北伐战争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留给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启示? 九、反思:

毛概第一章习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2、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改革与开放D民主与法制 3、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二大D十三大 4、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是在:()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5、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D党的十五大 6、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D党的十五大 7、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 D党的十五大 8、第一次科学而准确地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 D党的十五大 9、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有()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10、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1、邓小平理论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A八个B九个C十个D十一个 12、党的十五大载入史册的标志是() A制定跨世纪的宏伟蓝图B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D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照搬了() A苏联模式B朝鲜模式C波兰模式D匈牙利模式 14、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个宣言书是() A“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B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的决策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5、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6、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 A独立自主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群众路线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 A.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 B.邓小平理论发展阶段 C.邓小平理论成熟阶段D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政治纲领B组织原则C思想路线D工作作风 19、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知识点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原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政治上(践踏民主共和): (1)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 (2)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4)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2、外交上(出卖国家利益):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3、标志: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2、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1、表现: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张作霖、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2、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材料研读】 (1)试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2)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材料中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材料中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课后活动】 (1) B (2)“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二十一条”的影响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中,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等。 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优质教案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 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宋教仁遇刺案 教师提问: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 学生回答: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教师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并展示图片《袁世凯祭天》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护国战争爆 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 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主要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2.教师讲述: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 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 剿护国军。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 心,北洋军节节败退。1916年,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复辟 帝制的行径为什么会失败?(学生讨论后教 师总结) 教师总结: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 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 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 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 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 础。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 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 支持护国运动。 ?板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 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保守性。 过程与 方法 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通过评价袁世凯,掌握评 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 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 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难点军阀割据 【教学流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 钱币吗?这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 “袁大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后发行的货币,1912年清帝退位 后,实权人物袁世凯成为中外瞩 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 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 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 国大盗”,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印象?我们一 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 统治的学习吧!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 主学习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求学 生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划出, 标记有疑问的知识点)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 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 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一、二次革命 1.阅读教材50页第一段,说一说 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出示宋教仁图片 指导学生读书,了解宋案始末, 思考:宋教仁案说明了什么? 3.阅读教材51页第一段,师出示 知识结构,请同学们简述二次革 命的过程,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 原因。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阅读教材51页第二段和52页 第一段,思考:袁世凯在镇压二 次革命后,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 准备? 生读书回答:宋教仁遇刺案 生:讨论,回答。 师:说明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 嘴脸。 师: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 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 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 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 即讨袁。 生结合学习提纲,读书、归纳: (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 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下 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 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时间:1913年 (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 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学生讨论,师总结: 1、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 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 2、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 支持袁世凯。 3、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 胜的重要原因。 师: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快 了复辟的步伐。 生读书、讨论、归纳总结: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 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 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