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最新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学科年级:初二历史教材版本: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的基本史实;通过史料研读,明白资产阶级的救国理念,明白军阀割据对中国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明白逆时代潮流终将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导入,直观看出宋教仁案背后的冲突是国民党和袁世凯的斗争;通过故事讲解法,生动有趣阐述袁世凯登基的闹剧;通过不同时期地图对比,培养学生时空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2、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4分钟)【讲授新课】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观看“宋案”视频,作为导入,(1.宋教仁的主张是什么?2.袁世凯的野心是什么?3.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结合视频教材回答。
教师引导本课主线是国民党和袁世凯的斗争,袁世凯制造“宋案”是对宪政的极大破坏。
教师展示国民党人黄兴和孙中山对于“宋案”的见解,点出国民党内部不统一以及国民党人对“宋案”的应对之策,讲解二次革命的经过结果。
对比辛亥革命形势图和二次革命形势图,对比得出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师提问一次革命是什么,为什么这次战争叫做二次革命?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出答案。
教师展示袁世凯三个时代的照片,引导学生从照片的服饰变化指出袁世凯的身份变化以及野心的变大。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指出“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法,把对内八步骤按时间顺序捋清楚。
对比《中华民族临时约法》和《中华帝国约法》的内容,得出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治野心家。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对外卖国,签订“二十一条”,讲解其内容和原因。
教师通过佚事故事讲解法,生动讲述袁世凯登基的故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讲述了北洋政府在历史上的统治情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洋政府的成立、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北洋政府的衰落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北洋政府的成立,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具体情况,认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具体情况,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危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危害。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学习和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件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北洋政府的成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提出本课的主题——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题: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4课内容——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人的努力,辛亥革命后形成了两大重要成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0课中袁世凯把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窃取了革命果实;第11课的内容则主要是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逐步破坏,革命派则掀起了维护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袁世凯在思想上的尊孔复古和死后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成为第4单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重要背景。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本课子目:按时序性和逻辑性分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这4个子目。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采取一系列复辟帝制的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手段,这些复辟活动引发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围绕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之间的斗争,实质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这一对主要矛盾来展开。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落后性,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 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3. 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1.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战争。
2.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的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重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教师:(展示漫画)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
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军阀”“北洋”“北洋军阀”的概念。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北洋”是指清朝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如下:一、二次革命教师: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南北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实际上仍处于对峙状态。
北方省份基本上在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控制之下,而南方多数省份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如江西、广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湖南、四川等。
由于革命党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力量,袁世凯在未建立起全国范围的稳定的统治秩序之前,曾发表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通电,表示绝对赞成共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说课稿【导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是一篇重要的历史篇章。
它讲述了北洋政府成立后的政治形势以及军阀起义、讨伐战争等。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北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以及军阀割据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1、学生应该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背景与特点,掌握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2、学生应该掌握军阀割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明白战争对国家发展的危害。
3、学生应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教学重点】1、学生应该掌握北洋政府的特点,尤其是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2、学生应该明白军阀割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应该结合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北洋政府和军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了解。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引出问题(1)你知道北洋政府是什么吗?(2)军阀割据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2、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课堂讲授1、北洋政府的建立背景和特点。
(1)北洋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
(2)北洋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分析北洋政府的成立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2、军阀割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军阀割据和南北政治对立。
(2)国共合作。
(3)北伐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北洋政府和军阀问题的深层次剖析。
(1)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缺陷和政治局势。
(2)军阀割据的成因和特点。
(3)军阀起义和军阀间的讨伐战争。
(4)军阀割据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互动探究1、结合教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北洋政府在1912年至1928年间的统治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北洋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其黑暗统治的特点和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统治特点及其黑暗统治的表现,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于中国社会的危害,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统治特点2.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表现及其原因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背景、成立过程及其统治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原因及其危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洋政府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北洋政府的成立过程、统治特点及其黑暗统治的表现,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北洋政府的历史。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具体表现,如政治腐败、经济剥削、文化压迫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总结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危害。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2.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3.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5.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6.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教学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为了巩固政局、发展经济、而在全国统一币制时发行的货币。
1912年清帝退位后,实权人物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
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
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自主学习(一)二次革命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2.“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标要求】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时间轴认知北洋军阀,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战争。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的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家国情怀、唯物主义: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我们通过时代背景下的孙中山与袁世凯大事记对比时间轴可以看出,孙中山毕生致力于革命救国,为推翻专制而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而袁世凯凭借他在清政府组建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逼迫清帝退位,成功窃位,就任临时大总统。
这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本课就围绕着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和展开。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新课教学概念解释: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军阀”“北洋”“北洋军阀”的概念。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北洋”是指清朝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如下:一、反袁独裁——二次革命。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史料教学逐步深入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复杂社会,初步锻炼学生历史批判思维。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重点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导语: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新生的中华民国走向何方?在那个急速转变的年代,北洋政府又如何统治中国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北洋岁月。
(板书: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讲授新课1、二次革命教师讲授:在中国民主共和的艰难道路上绕不开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是袁世凯。
(纸板:袁世凯)教师提问:同学们对袁世凯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叛徒、阴险、两面三刀、狡猾、权力欲重等。
看来同学们对袁世凯的印象不怎么好。
其实袁世凯是一个多面角色。
他十二三岁就能驯服烈马,有一种浓烈的草莽气息。
他也曾刻苦读书,后来投笔从戎。
李鸿章赞他“胆略兼优,能持大体”,袁世凯可称得上是中上美才(纸板:中上美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败刺激了清政府,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
袁世凯主持的直隶一带的新政创下很多“中国第一”。
袁世凯可说是新政干将(纸板:新政干将)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有什么表现?学生回答: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所以他又被称为窃国大盗(纸板:窃国大盗)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混战》课程标准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材分析北洋政府上承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辅以问题引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能力。
核心素养1.运用史料分析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局,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评价护国战争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难点:护国战争的结局与军阀混战。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1912年3月10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各国政要前来祝贺,袁世凯当众发表了就职演说,其誓词如上,伴随着他的维护“共和”的誓言,中华民国进入到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时期,那他有没有按照他誓言一样维护共和呢?创设情境,引导提问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当时于北京就职的袁世凯能否维护中国共和仍然面临着民主革命派的非议和怀疑。
于是8月份邀请孙中山先生到北京会晤,前后见面13次,在此次会晤中,袁世凯为欢迎孙中山特意致辞,如下,其中有一句就是不违背孙君初志,那孙君初志是什么?生:共和。
通过史料呈现,再次呈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知当时精英分子们对袁世凯的期望。
和袁世凯的掩耳盗铃的面目逐步露出。
师:非常好,这都说明了,至少从前后两次袁世凯的表态,似乎都在证实着中国共和已成,孙先生的共和愿望已经实现,孙先生甚至非常开心的开始了自己的富国大计去修建心中的富国之路。
但中国真的实现了共和了吗?篇章一共和梦危,烽火南来共和梦危一——独裁梦生呈现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
《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2.教师强调: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
请同学们列表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即将登场。
并展示图片《袁世凯祭天》<三>护国战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
主要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2.教师讲述: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直系冯国璋曹江苏、江西、湖北等锟皖系段祺瑞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张作霖东北滇系唐继尧云南、贵州桂系陆荣廷广东、广西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洋政府在1912年至1928年间的中国历史背景、状况以及军阀割据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统治特点,认识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状况和军阀割据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特点,以及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影响等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特点,掌握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主要军阀势力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特点,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主要军阀势力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北洋政府时期的腐败、军阀割据的现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的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主要军阀势力及其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北洋政府时期的腐败、军阀割据的现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的情况。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教学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二、新课讲授(一)二次革命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提示:宋教仁遇刺案;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2.启发学生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提示: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得袁世凯大为惊恐。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二次革命的时间、经过和结果。
提示:时间:1913年经过:“宋案”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对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
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
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
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
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
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
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
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
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
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
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
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
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洪宪帝制三部曲”
谋正式总统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
民党
谋终身总统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
承人
谋帝制 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举行登基大典
3.教师讲述:《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
的专制独裁统治,袁世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
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
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
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
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
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
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
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
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
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
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
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
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
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
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
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行,必然为人民所唾弃。
目标导学四:军阀割据
1.教师讲述: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
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
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
建立势力范围。
2.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总结归纳北洋军阀的派系、领导人、
控制区及依附国家。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鲁、闽 日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3.学生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
的统治?有何影响?
4.教师归纳:(1)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
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
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
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2)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3)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
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间维护民主
共和的斗争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
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
倒退的斗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新编教材中新增的一课,主要讲述的是
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复辟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
争。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
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形式,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
进的地方,如增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等,希望
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