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发"(spamming)、网络色情乃至各种网络犯罪等等即可见一斑。

二、文字性

在日常生活中,文字交流(比如书信、便条留言)一直不是主角。但聊天室、E-mail、BBS、QQ等都是文字或文本交流(text talk)。2003年7月CNNIC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网络电话与视频会议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和0.5%。即使那些辅以语音或机顶摄像头的交流,文字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可以说,网络人际传播将文字媒介的交流工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很难说这种文字的交流到底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因为对于网络交流情境来说,它的很多优缺点常常是相对的。一方面,文字交流对不少人是个门槛甚至是个障碍,它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能力,包括打字技能。"学打字"和"打字快" 这两个网名就是一个证明;二是它大大削弱了口头传播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微妙性;三是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常被误读,且网络中的使用常会变形,这增加了真正沟通的难度。此外,文字交流作为有意的编码(coding)活动,有时可用以模糊或掩盖交流者的心理活动,甚至造成假象和欺骗。

另一方面,由于其它信息渠道缺乏,文字的作用将显得突出,它特有的表达功能使其蕴涵多种深层意义,这从某种程度上给网络人际传播带来了一种可能性,即它有可能达到一般口头传播所没有的意义深度。在BBS、电子邮件等这样的场合,这的确是可能的。此外,为改变单纯地使用文字,网民们创造了一套模拟传统口头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这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化了网络交流的直接效果,又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语言。

尽管互联网很早就有能够传输声音和图像的聊天室,但至今没有推广。QQ 和Messenger等即时通讯软件也已实现声音和图像传输,但人们仍习惯使用其中的文字形式。大多数人认为,文字交流正是网络人际交流的魅力所在。

三、广泛性

在传统社会中,社区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核心,人际关系也常常受制于血缘、亲缘、业缘等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这样,一个人所能延展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相反,无限开放性的网络社会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全球性,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机会增加了,根本没有"这里"、"那里"等的物性空间的区别。当然,也没有"山隔水阻"和"旅途"之类的概念,正所谓"行者无疆"。

的确,网络人际传播在以电子速度突破物理的或地域的"疆界"的同时,从客观上部分地打破了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那些有形与无形的种种传播障碍,使交往对象变得无限广阔,人们常会体验到什么是"熟悉的陌生人"。这从公共聊天室、BBS、QQ中网友如过江之鲫便可见一斑。

可以说,网络空间提供了低成本的社会交往途径。它为人们结交完全不同的对象、塑造新的自我,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的边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每个人所能实现的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在这一情形下,对交流对象的选择难度也将随着选择范围的加大而加大。而且,交往对象在总体上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于是,有些人"四处撒网,重点钓鱼"。

一位网友这样说,网络"这桌大餐里有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有提供动力的肉类,有维持体能的主食,也有外观可人但毫无营养的零食。"由此可见,在广泛

开放的网络交往中结成的人际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对传播对象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多变性

这是指某一特定的人际传播行为和人际关系在生成上的个人性(或自主性、任意性)、偶然性和多边性。在一个网络社区里,参与者来自五湖四海,人数众多,数百、数千以至数十万,都是随机形成的。人们也常常穿梭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偶然性地与他人发生关系。在此情形下,人际传播方式既有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也有多对一、多对多,总体上呈现为多对多(vast-point-to-vast-point)的模式。尼葛洛庞帝称之为星状网络(star network)模式。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星状布局的某个节点上以"我"自己的方式,从"我"自己的道路出发,自主而又偶然地找到想找的交往对象。

即使是刻意地寻找交流对象,但由于对象的巨大和被他人所选择,所结成的传播关系总带有偶然性。加之人的不同需求,因而关系在总体上也是多变的或多元化的。所以,这种传播活动就像广种薄收,一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形成既是自主性的,又是偶然的和不确定性的,而且关系的发展也常常是非连续性的与摇摆不定的,人们必须"自己管理自己"。

有时,偶然性带来的传播关系、传播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多变性和多边化,正是人们在网上所需要的一种乐趣。从形式上讲,网络人际传播本身就有E-mail、Web聊天、OICQ、BBS等可资灵活运用的多种样式,而人人又都是各取所需,这样,每种样式都会带来不同的人际关系体验。同时,在交流中每个人具体的传播目的、动机也将更加多变,变得不明确或比较灵活,因而双方总是根据具体的对象、情境和对象的反应及时调整具体的传播内容、方式方法与技巧。

五、去功利性

这里的去功利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并不求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意义上的有利性。其原因是:

首先,由于虚拟性,网络人际空间并没有与物理现实完全连通,通常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其他制约要在网络中直接发挥作用几乎不可能。换言之,现实干预的困难使人们更容易超脱于日常的现实关系。

其次,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这种陌生人关系使人主观上无法完全抛却全部的戒备。进而言之,它也是一种松散性人际关系,即交往双方一般不存在日常现实上的接触和利害关系,因而也没有必要抱有明显的功利意识或实用目的。这使得交往双方更加自由和放松,更加看重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此,传播的目的不在于影响或劝服,而主要是信息、态度和情感的交流与分享。

有调查证实,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更加看重朋友关系,以此得到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满足。根据英国美学家布洛的距离美学的观点,网络这种特有的物理与心理上的距离性使它更易促成想象与美感的发生。可以说,在相当多的尤其是异性之间的网络人际交往中,交流者更可能以开放的、非功利性的态度来对待关系和关系对象,进而因自由交流而得到愉悦感受。

郑智斌于23 : 57 发表已被浏览150次评论(3) / 引用(61)

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

2004年 11月09日

互联网之所以能用于人际交往,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比如:TCP/IP 协议、WWW、Telnet、FTP、新闻组、IRC(Internet Relay Chat)、E-mail、BBS、MUDs和加密技术等。正是这些技术为形式多样化的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虽然它主要是非面对面的,但借着技术的翅膀,人们已足以自由穿梭于漫漫的网络江湖。

各种形式的聊天、谈论是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从时间形态上说,它们有点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电报、书信、留言条等。

1、E-mail E-mail是当前互联网上最成熟、最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工具。它相当于传统书信交流的变体,是国内外网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之一。CNNIC 的历次网络调查都显示出,E-mail是网民使用率最高的网上交流工具。据2004年1月统计报告表明,有88.4%的用户经常使用电子邮箱服务。用户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不包括垃圾邮件7.9个)为5.8个之多,发出电子邮件数为4.1

个之多,远胜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通信。

电子邮件系统一般都支持5个主要功能,即撰写、传输、报告、显示和处理。其主要特点就是非同步性,可用于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对于那些不必要进行实时交流或对传播速度要求不高的人,它是最佳的交流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深度交流和长时间联系的常用工具。一些网站还与移动通信网联合,提供用手机收发邮件、手机邮箱服务。E-mail的保密性也比较强,可以加密,对更有针对性的交流最为适用。现在,一种更先进的实时电子邮件服务则可以使远程用户进行视频或音频的即时通信,可用于虚拟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很多方面。

此外,一般的E-mail系统还提供了加入专门邮件列表(Mailing List)服务。某些网站也提供这类邮件订阅服务。通过它用户可以参与到任何感兴趣的特定话题的讨论组,阅读并发表文章或看法,而且个人发送的邮件将再次转发给其他订户。这样,作为一个各个用户之间互动的服务,即使这些用户不在某个特定的社区内,邮件列表仍然使他们构成了一个虚拟群体。

2、BBS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电子公告板,是专门为那些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提供的公共论坛。1978年,美国芝加哥计算机爱好者团体的两位会员编写了最早的BBS系统。到1992年,BBS接入互联网。在

我国,BBS也是出现较早的初级网络社区,它允许人们讨论、张贴和发布任何观点或消息。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这些信息可以被转发给站内所有用户。

BBS和传统的辩论会、座谈会相类似,适合于大量、快速的信息传递。一般按照内容所属领域、特定话题或兴趣等区别划出许多版块。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其讨论区被分为八大类:清华大学(本校)、电脑技术(电脑/系统)、休闲娱乐(休闲/音乐)、文化人文(文化/人文)、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学术科学(学术/语言)、体育健身(运动/健身)和知性感性(谈天/感性)。每个大类下又划出若干版。学生们可以进入感兴趣的分类讨论区,阅读文章、发表意见,或直接与在线网友交流,其间各种观点、态度杂然,表达充分,互动性强,呈现出沙龙式的氛围。

BBS具有出入的开放性、议题的广泛性、社群的多样性和传播的即时性等特点。一般的BBS其结构和成员关系都相对比较松散。而较大型的BBS社区则有组织核心、有大量经常出没的人,无论有何种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同好。大家相互是未谋面的朋友,其讨论的广度是空前的,有时也不乏深度。在重大事件发生时,BBS甚至能迅速形成现实的舆论。此外,它们还按照BBS组织规则建立了相当成熟的管理维护体系。

目前,为广大普通网民广泛使用的BBS主要有两类:一是由各类网站专门建立的BBS站,如人民网强国论坛、中青在线论坛、西祠胡同、搜狐论坛、新浪论坛、西陆论坛等;二是由高校建立的BBS网,较知名的有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未名站等。此外,还有个人开办的BBS网站,公司企业用于联系、吸引和服务用户的BBS,以及政府机构用于文件传输和信息发布的BBS等。

传统的BBS系统比较简单,都是基于电话拔号来使用的。现在WWW技术的BBS(或称WWW论坛)最受人们欢迎。这类BBS像访问一般网站那样直接点击进入,操作简单方便,交互性更好,且界面图文并茂。它们继承了BBS的专用词汇,通常有更为细密的涵盖不同领域的分类讨论区、主题论坛,每个论坛都有版主(管理员)。此外,还设有不同的栏目,如精华区、今日好帖、热帖排行或热门话题之类。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设有主讨论区、分类讨论区和深入讨论区等,其中,分类讨论区又有时政、军事、法治、外交等10个主题。又如新浪论坛,设有文化艺术、生活论坛、亲子论坛、娱乐论坛、游戏论坛、女性话题、时事论坛、体育论坛、车行天下等24个主题论坛约200个讨论区。

此外,新闻组(Usenet或News Group)是类似于BBS却又比它更优越的一项服务。它是一个完全交互的超级电子论坛,用户通过常用的Outlook Express

即可连接到新闻服务器上,阅读他人的文章,添加自己的评论或问题,并可以回复邮件。比之BBS,新闻组有多种优势:一是它的海量信息,因为全球绝大多数新闻组是互联的;二是它可以发表带有附件的“帖子”,传递多种格式的文件;三是可以离线浏览、写信,其数据传输速度也比网页要快得多。

国内的新闻服务器数量很少。在国外,新闻组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电子邮件,这两者加上用户上网的账号并称为网上三大账号。国内外知名的新闻组有新凡(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济南万千 (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宁波

( 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奔腾(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微软

(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和前线(news://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等。其中,奔腾是国内最大的新闻组服务器,有20000多个讨论组。

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IRC、网络寻呼机(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从时间形态上说,有些类似于打电话、发传真。其中,ICQ、OICQ等也可以进行非同步方式的人际传播。

1、Web聊天Web聊天是现在人们最为熟悉、使用频率极高的网络实时交流方式之一。它由某一网站作为一个频道推出,进入聊天室就像浏览网页一样轻松,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最简单又极易掌握使用。在聊天室里,每个人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网名或昵称(nickname),以文字的形式与他人对话和交流。

各个网站的聊天频道其规模大小不一,每日平均在线人数从数百到数万不等,进入单个聊天室的人随机性相当之高,人数极不固定。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又受一天当中上网时间峰谷变化的影响。人气兴盛的可能聚集数百乃至上千位参与者,有的则只有寥寥数人到数十人不等。这和BBS较高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因此,聊天室总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且传播动机更复杂,这是许多人不愿意进聊天室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聊天室则是一个让人感觉非常放松、自由扮演角色的好地方。

与BBS相似,大型网站推出的聊天频道一般都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所在地区、年龄段等分类或分主题设置子频道,其下又设多个聊天室(“房间”)。国内一些著名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西陆等都提供有极为成功的聊天服务。有些网站还允许由网民单独设置自己的私人聊天室。现在,除了大型门户或商业网站外,很多地方或机构网站也提供在线聊天服务。

2、专门软件聊天

有一些专门用于聊天的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软件同时提供在线聊天与通信服务,而且这是目前网络交流中互动性最高的交流形式,使得实时通信成为当今互联网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有调查表明,37%的网民更喜欢通过这类专门软件进行聊天。其中,IRC、ICQ、腾讯QQ、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等都有代表性。有人把这种经由QQ类专门软件或技术进行的人际传播形式称之为QMC(QQ-like Mediated Communication)。

IRC于1988年始源于芬兰。它也可以容纳多个用户,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网名,并可选择在不同的频道(channel)中聊天。IRC有自己特殊的网络协议,其信息传输速度比Web方式聊天要快,功能也多。有些IRC也附带提供Web聊天的站点。

ICQ(“I SEEK YOU”的谐音)是1996年以色列Mirabils公司开发的。最初是由于程序员需要在网上与自己的朋友联系,从而制作的一个网上通信工具。现在ICQ已成为综合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是在英文领域内网上即时通信的首选。除文字交流外,ICQ还具备即时信息发送、文件传输、网络电话、短信收发等强大功能。它的网站还提供Web ICQ服务,用户无须下载ICQ软件即可通过Web

界面与他人即时交流。到2001年5月,其注册用户号称已突破一亿人。据说在美国,每个上网者都拥有一个ICQ号。

源于ICQ的OICQ是一类受中国网民广泛欢迎的专门中文通信、聊天软件,又称中文网络寻呼机。较知名的有腾讯QQ、PICQ(网络大哥大)、NetSprite(网际精灵)、PcICQ等等。所有中文寻呼软件的基本功能都是显示用户是否在线和即时传送信息,可用于寻呼用户、建立连接、发送聊天消息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有的还可以进行语音或视频聊天。现在,从国外的微软、YAHOO到国内的新浪、网易等IT巨头,都在推出自己的即时通信软件。比如网易的netease-popo、新浪的“了了吧”。

可以说,各类中文ICQ的兴起被视为互联网上一个创造了中国人网络新生活方式的惊人奇迹。深圳腾讯公司1999年2月推出的QQ软件是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它现有注册用户已超过1.6亿,活跃用户5500万,在线用户最高时超过200万,每天独立上线人数高达1200多万。虽然这些用户主要是年龄在26岁以下的青少年,但总体几乎覆盖所有中国网民,号称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拥有一个QQ号,利用QQ进行日常交流或聚会,大有取代电话之势,这已成为现代时尚和数字生活的一个标志。

作为目前权威中文即时通信软件的代表,腾讯QQ面向个人用户提供形式繁多的人际交流服务,而且它在技术操作上非常简便。提供的基本服务有:个人注册信息设定、在线聊天、网友寻呼、自动回复、文件与网址传送等,还特设有诸如电子信箱、交友、约会、点歌送礼、好友添加与上线通知、个人密语、自写短信、聊友速配,以及其他各种会员服务和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QQ已成为具备较强的一体化功能的综合通讯交互平台。它将即时通信整合进现有的多种通信平台(互联网、电信网络,移动网络、手持设备及各种通信终端),最早开设有手机添加与绑定服务,使QQ用户与手机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短信息互传。此外,它还提供公共聊天室服务,以及面向数千万用户的公告(广告)信息,这使它具有大众传播的功能。

3、MUD游戏网络游戏是众多青少年网民的最爱。据美国交互软件协会预测,到2004年大约有4500万人投入于网络电脑游戏。在我国,2004年1月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14.7%的用户经常玩网络游戏,经常玩和有时玩网络游戏的用户平均每周所花时间为11.3小时。在他们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中,角色扮演类的占50.4%,仅次于休闲对战类(66%,包括棋牌、益智游戏等)。

网上的游戏种类非常丰富。其中,以俗称“泥巴”的MUD(多人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的缩写)游戏最为著名。MUD又称多人地牢或多人对话(Multiple User Dialogue)。它有普通冒险型和开放互动型两种,是由多人参与的角色扮演游戏(Role Playing Game),即典型的网络社区类游戏,多以群

体社会生活(包括个体生活、生产、战争、交易、交往等内容)为主题。中文MUD通常以武侠世界或神话传奇等为背景,各地玩家进入到一个由电脑构造的广阔的虚拟社会,玩家要选定一个角色,拜师学艺并不断成长,之后才能“行走江湖”。

MUD游戏是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幻想游戏,充分体现了网络互动游戏的人际互动的本质。和早期电子游戏机、传统PC游戏的人-机对抗方式不同,玩家们所面对的不再是生硬的机器人物,也不再是一人控制所有角色,而是每人扮演一个,并有创造性。因为每个玩家都是有血有肉、有智慧和情感的真实的人。玩家们扮演魔法师、PK(谋杀)狂、大侠客、隐士甚至怪物等等,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可能存在的虚拟角色与人生体验,他们完全自由行事,或打家劫舍、访奇探险,或闲聊打闹、栽花种草,甚至结婚生子……各个玩家之间或合作或竞争,相互作用并影响游戏的进程,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刺激、乐趣与真实感。因此,它具有角色扮演的真正精神。玩家作为一个真实个体所具备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脾气嗜好和价值观念,无不投射在游戏角色身上,使所有角色均被赋予了生理、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并相互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网。

MUD游戏的刺激性是因为它没有剧本、导演,不必按固定的线索发展剧情,故事发展全在于玩家个人的能力和造化,也没有游戏的结束。作为一个虚拟社区,MUD为所有玩家提供了扮演他们自己并创造“虚拟人生”的舞台。现在,许多专业公司介入网络游戏领域,使其成为网络经济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中文MUD游戏的代表作有《笑傲江湖之精忠报国》,其他较知名的有《传奇》、《石器时代》、《网络三国》、《第四世界》等。

当前,不少网站或频道都包含了上述同步与非同步诸形式的网络人际交流,并提供个人主页或其他形式的个人交流,其品类更丰富、服务更全,具体的交流方式也更多样。比如,各类阅读、聊天、交友、论坛、比赛、约会、寻呼、留言、手机短信、Blog(网络日志)以及个人交易等,用户可以方便自如地点击切换以享用不同的服务。这些使其成为网络人口聚居的综合性社区,其中人际传播活动相当丰富复杂。当然,这类大型人际社区也可能会存在其它性质的行为,比如简单的电子交易、网上网下付费,甚至组织网友的真实聚会等活动。

目前,较为知名的中文人际交流社区越来越多,如号称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和最大在线游戏网站联众世界(https://www.doczj.com/doc/e18739165.html,)。后者至2003年8月拥有9000万注册用户、100万付费会员,每天上下线人数500多万,一周内活跃人群1000多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46万的超大规模。此外,还有腾讯QQ社区、网易广州站、新浪爱情频道、“第九城市”和亚洲交友中心等等。

(注:本文为本人著作《网络人际传播论》第二章部分)

郑智斌于10 : 02 发表已被浏览29次评论(0) / 引用(8)

关于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精)

关于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张怡* [摘要]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同时,网络技术“双刃剑”的特征也越发显著。面对网络侵权等众多负面效应,权利人防不胜防,也让立法者和相关学者深感忧心。尤其是网络传播中有关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学界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这对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惩罚侵权者不法行为,维护网络正常秩序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传播著作权 网络技术给予我们的便利自不待言,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然而其负面效应亦如影随形。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非法入侵网络以危害通信安全;网络侵权行为泛滥;严重的信息污染和各种网络犯罪。①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讨论涉及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一、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正如日本学者中山信弘所描述的:“现在著作权的世界处于混沌的时代,而加速这种混沌时代到来的是多媒体的出现。”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创作作品和传播作品的手段有了新的拓展,人们对作品的使用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各种网络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目前,网络传播中侵犯著作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未经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的作品上载到网站上使用。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侵权方式,主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2002年4月27日,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状告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侵犯其著作权,未经许可,就擅自把他的作品放在了该公司的网站上。最后,法院判决被告停止在其网站上使用原告的作品,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万元。③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

2.未经许可,擅自在网站上转载其他网站的作品。某些网站为了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直接对发表在其他网站上的数字化作品进行复制,抄袭,或直接将他人网站上的内容链接到本站主页上。2002年3月18日,e龙公司状告搜狐公司大量抄袭其网站的内容,最后判决搜狐在七网站主页上发布向e龙公司的道歉信。④ 3.未经许可,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上载到网站上使用。这是典型的侵犯他人发表权的行为。同时,还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其他人身权利,例如,名誉,隐私等。 4.未经许可,擅自下载作品,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在网络中,作者签约授权网站,则网站享有出版权,同时也可依据合同享有其他著作权。擅自下载作品并发表到传统媒体,实为侵犯著作权人著作权的行为。 二、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之比较 传统著作权保护的信息均以实物为载体,如期刊杂志,录音录像制品等。而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却以网络为载体,并以此为媒介,通过网络传输,网络终端设备的显示将信息提供给公众。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随着互联网络的应用而淡化甚至动摇。 1.传统著作权的时间性在淡化。我国著作权法对权利人的著作权规定了法定的期限,在此期限内著作权人的权利将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一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超过法定的保护期限,权利人的作品将进入公有领域,权利人的权利将不再受法律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也不再受法律的限制。著作权法规定较长的期限,通常为50年。但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作品不仅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范围广,凡是互联网能够触及的角落,作者的作品都能够到达。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公众及时地获取了作品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让权利人更快地获取了经济利益,大大缩短了双方信息交流的时间。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再给权利人50年的保护期限似乎不太合理,不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不便促进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迅速、可持续发展。因此,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著作权的时间性。 2.传统著作权的地域性在淡化。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著述中对地域性的一般解释是,依据一国法律所取得之知识产权仅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不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_沈继睿

第25卷第1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5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 Jan.2012 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沈继睿 (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摘要: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当代前沿技术———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界定和分类并描述其不同的特点。通过对网络传播问题的分析,进而研究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2)01-0046-03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的重大变革: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变化,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也大为不同。在新工具快速发展时,我们总是会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新工具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进步的同时,如何影响到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其负面影响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好像打破了潘多拉魔盒,在我们惊讶于网络巨大生产力的时候,在我们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时候,在我们为当代人类工具理性欢呼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批判的反思,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 一、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种类 网络从出现那一天就是泥沙俱下的,其中的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显现出来。从1994到今天,我国网民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4.57亿。[1]在我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网络传播伦理就是问题之一。 网络传播问题来源于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微观上看是一种社区型的社会,即通过地域、文化、职业、爱好等组成的网络社区,其中的传播活动往往是一种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从中观上看是指整个信息网络,包括各类终端和之间的数据连线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庞大信息工具,即“赛博空间”。从宏观上看,网络社会是指网络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后的当代全世界范围的社会,是指网络传播影响下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之和。[2]15本文所关注的是基于宏观网络社会的负面问题,关注网络影响下的总体社会所表现的伦理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有些学者把网络伦理问题分为三大类:具体问题、交叉问题、理论问题。[3]具体问题也可称为实践问题,是在网络实践中所发现的伦理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违反了现实社会原有的并且在网络中依然适用的伦理道德,有的是危害到了网络的正常发展,还有的是用网络作为犯罪的工具。交叉问题是指网络出现后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网络中的伦理问题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互相影响,对网络和现实社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理论问题是指网络伦理问题中理论化的讨论,其“思辨”意味较浓,牵扯到哲学性的讨论。比如对网络社会中人的本体论———人的存在形式的探讨。[4] 网络与现实紧密相连,三类网络伦理问题并不能截然区分,具体问题往往就是交叉问题,理论问题也来自现实经验并指导问题解决。所以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可以把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分为五种: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负面信息传播问题、人格和生活方式异化问题及价值观念一元化冲击问题。 二、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归纳网络伦理问题的种类只是认识问题的第一步。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说道:“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5]我们对于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有所了解,探讨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成因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已刻不容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探究网络伦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认识问题的第二阶段,是有效解决网络伦理危机的前提。 1.网络技术自身特点是网络问题产生的前提。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给网络伦理危机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处在熟人社会的环境里,在熟人圈里,我们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小心,以免被熟人圈排斥。但在以数据表示自己存在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失去了熟人的舆论、身份的监督,传统伦理的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在显示器后的隐藏者,由于交流的虚拟化,不了解对方,使得网民失去了监督而变得十分自由。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造成了网络伦理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具,在网络上多元文化并存,不同民族国家 收稿日期:2011-11-23 作者简介:沈继睿(1986-),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64

《传播学概论》 传播活动的实践

1.1人际交流 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 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 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 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1.2群体传播 1、群体具有的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 2、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 4、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1.3组织沟通 1、组织、传播和目的是构成组织传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下行传播:是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3、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 4、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6、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7、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 8、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 9、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对环境的适应 10、组织外传播的作用 1)向社会促销产品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人际传播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人际传播,需要根据人际传播特点以及组织与公众的特点来进行。虽然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但是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之间人际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他与公众某一成员的交往就是一种纯私人性质的个人交往活动,而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者来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 1、以开放、平等、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人际传播。所谓开放,就是对人讲心里话,坦率诚恳地表白自己。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人打交道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暴露。所以,公共关系人员应当具备坦诚、大方的个性。同时,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应当与社会认同的准则相符合,掌握开放的分寸,因为过分开放也会适得其反,让人难以接受。另外,平等地进行人际传播也是实现良好沟通的重要一环。只有对同学表现出积极的关切,才能够培养出人际传播的良好氛围。反之,如果在人际传播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公众,就只会引起公众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面正确地运用人际吸引的手段。人际传播中,恰当地运用人际吸引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在人际传播中,运用自己的外表取悦于公众,只是进入到初步和浅层的阶段。在以外貌、风度、气质吸引公众,获取好感的同时,应根据人际吸引的各种要素,全面地加以理解和运用,促进人际传播目标的实现。首先,应根据人们态度的类似性进行人际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若具有共同的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共鸣和响应。在大学生人际传播中,只有尽量为他人着想,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沟通。其次,应根据人们交往的互补性进行人际吸引。所谓互补性,是指人们倾向于接近那些能够补充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应该在自己的性格、观念和气度等方面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弹性”,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在此交往中,实现其传播目的。第三,应通过提高交往的频率,提高人际吸引力。一个人对他人的接触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加深别人对他的印象和了解。 3、顺应人际传播特点。人际传播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传播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顺应这些特点实施和操作。例如,随机性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就应当注意通过公众的行为(如姿态、表情、眼神、动作等)和语言,及时了解信息发出后在对方引起的反应,而且注意根据这种反馈信息来审视自己的传播行为,测试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这种在人际传播中的随机应变,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又如,灵活性也是人际传播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根据组织需要和公共关系计划的需要,在

公共关系学第8章-人际的传播与沟通

1传播学学者克劳佩弗根据对人类社会的全面观察,提出了一种G形网络理论,认为它是信息高效传播的方式。错 2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这主要得益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对 3谈判的情况与打仗有相似之处,谈判人员除了进行实力的比较,还要进行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公关人员应当经常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对谈判中的困难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要做到有“三心”,即有信心、有恒心、有静心。错 4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错 5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错 6人际传播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包括不包含着直接、迅速、明显、持续不断的反馈。错 7人际传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且所发送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意的。对 8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除了可以用于两人的面谈外,还可用于大型会议、演讲、谈判、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对 9谈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谈判人员要想在谈判中取得预想的结果,事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有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错 10手势的运用不仅可以表达某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演讲更加生动,加强某些内容的力度。对

11组织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但是没有中心人物的传播网络是( c )。 选择一项: A. 辐射式网络 B. 链式网络 C. 环形网络 D. G形网络 12组织成员之间联系少,群体气氛不一定和谐,很难产生信息的激励效应的人际传播模型是(b )。选择一项: A. 链式 B. 辐射式 C. 交结式

D. G形网络式 13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个人距离是指( b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米 C. —米 D. —9米 14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社交距离是指( c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网络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简介

第五章网络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简介 本章主要内容:互联网法规建设;网络名誉侵权;作品侵权 一、互联网法规建设 1996年2月11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有关的第一个法规。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科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2000年11月6日实行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二、网络名誉侵权 案例 2001年,北京赛龙家园网业主委员会美丽家园的bbs论坛上,一网民发表名为《我在美丽园的36种死法》的帖子。其中有这样的语句:“被德蝇骗去50元钱,后悔死;开发商答应德蝇和高螈又免物业费又调大房子,嫉妒死;看到德蝇在业主大会上的拙劣表演,笑死;与德蝇这样的小丑做邻居,臊死。”此后,又有《德楹就是这样做的》等文章出现,称德楹“以当时委托登记的128户业主为筹码,私自与开发商、区房屋土地管理局达成协议,出卖业主利益”。当年7月13日15时53分,此bbs上再次刊登《业主代表(指德蝇)无权与公司签协议》的文章。 作为美丽园业主委员会代表德楹、高原两人认为,称文中“德蝇”和“高螈”就是影射自己,文中侮辱性文字及对事实的捏造,严重损害了两人的名誉权和公众形象,降低了其社会评价。故他们认为,赛龙网未尽到审查和删除的管理义务并拒绝提供侵权文章作者的资料,应承担相应责任,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为上网者提供服务,不得随意删除信息,因此赛龙网刊登侵权文章无主观过错。此外,因原告提出时间已超过网站保留个人资料的期限,因此法院不支持原告提出要求赛龙网提供文章作者个人资料的要求。并当庭宣判赛龙网公司行为合法且无过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两原告当即表示不服判决将继续上诉。 这是我国首例涉及网上电子公告服务(bbs)名誉侵权案。仅从案情出发,法院判决原告败诉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1)没有在网站信息记录保存的规定时间60天内,要求通过网站找出发布信息的直接作者;(2)对于三篇文章及相关文字涉及的侵权内容,如“德蝇”、“高螈”等文字除特定范围内的知情者外,社会公众难以判断这些文字是在贬损特定的民事主体的人格,赛龙网公司的行为并无主观过错;(3)作为网络服务商的赛龙网公司,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负有不得随意删除用户信息的义务。 原告实质性败诉是由于没有在规定的60天里,要求网站找出信息发布者,而对于原因(2)(3)法院的判决也有些含混不清。第二条是关于网上文字的影响范围,法院没有明确指出判断网上信息影响范围的标准;对于第三条更是基于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即发布者的信息是合法的。如果信息带有侮辱、诽谤性质,作为网络服务商的赛龙公司,当然应当尽到删除的义务。而恰恰是(2)(3)才真正反应出网络名誉侵权案的特殊性。

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传统传播理论提出的新问题

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传统传播理论提出的新问题 孙雅妮 摘要 :网络传播出现后呈现出许多传统传播方式不具备的新特点 ,这些新特点相应的对传统的传播理论提出了新 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传播 ;传播理论 ;控制研究 ;媒介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和挑战。一方面,旧的传播理论需要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 论的创新和发展。这就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呢?本文试 就传播学研究的几大领域—传播者和受传者分析,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分别作一分析。 网络世界出现后,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往对传播规律的认识应该作哪些调整和发展呢?笔者认为,迄今为止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些规律却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规律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发展。 一、传播者和受传者分析 网络传播的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受传者也是一样。所以网络传播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形态。这些传播形态中传受双方都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这一点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本来仅适用于人际 传播,网络上的大众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使这一模式也适用于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方越来越 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大众传播的受方越来越能就收到的信息迅速做出反馈、 发表意见 ,而这种反馈或意见 ,又很快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内容传向广大公众。 传统媒介形式 ,信息通常由传方推向受方 ,而在网络世界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要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 ,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 ,传方的推出 (push)变为受方的索取 (pull)。这种情况在网络世界出现以前并非没 有 ,读者在书店寻觅所要的书籍、在报摊选购所要的报纸便是一种主动索取 ,但是网上检索则把这种行为经常化、 广泛化了 ,人们打开互联网 ,就能自由浏览、搜索、选择 ,传方的主导性相对减弱 ,受方的主动性空前增强。所以 从受众角度出发的传播理论应该受到重视 ,比如“使用与满足”理论 ;以往传播者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应该进行修 正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认为传统的大众传媒以其公开性、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 性和累计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对舆论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在网络世界这种影响就因受传者选 择性权利及能力的增强而大打折扣 ,反过来 ,受传者作为权利主体反而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力量。 二、控制研究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 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 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这种新媒介必须研究全新的控制方法。其原 因是,网络是个开放的系统 ,个人化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对于网络传媒 ,无论是外部控制 ,还是内部控 制 ,都不易实现。在网络传播研究中 ,控制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 ,还没有找到比较完善的控制研究方法。 (二)目标市场调整 如前所述 ,上海西门子公司目前所占领的市场基本上处于国内移动通信的二级或三级市场 ,已有市场在整个 行业中影响力不明显 ,公司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调整和选择。 公司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选择时 ,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前景是公司进行目标市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 素 ,只有目标市场具有足够的规模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公司才有可能进入该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了 公司进入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盈利的可能性。公司的资源是决定确保公司在该目标市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目标市场具有适度的规模和发展前景 ,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和必要的内部资源 ,公司才可以决定进入该目标市场。

网络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及对策.docx

网络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及对策 “沟通无处不在。”这是一句通信运营商的广告词。诚然,这句广告词也是正确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这是跟普通动物的区别所在。人的社会性主要是实现于沟通之上。对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来说,沟通无处不在。 人际沟通是指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我们说地球是个村,因为现代的交通与通讯技术使得广大的世界变得咫尺天涯。而网络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重要的生活形式和文化。网络成为了人们一种新的人际沟通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新奇、独特及高科技性使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纳。因此,网络对于人们的人际沟通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网络人际沟通的方式主要有:即时通讯、电子公告板、电子邮箱。 1.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通讯网路的服务。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讯的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即时通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是一种终端连往即时通讯网络的服务。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状态信息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在线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不仅限于网页、PC,还发展到手机等平台。而也正因为其多平台化的特性让更多地人所接受。即时通讯可以说是现今网络上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 2.电子公告板 电子公告板系统,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英文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缩写就是BBS。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利用电子公告板( BBS) 进行沟通交流,也是网上人际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网民可以在BBS 上就有关国内外大事、文化生活、情感、娱乐休闲等有关话题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经常上此版面的网友,大家互相之间也视其他成员为自己人,大家互相帮助、发表看法或文章,无形中也会增加个人对此团体的认同感,网友们在不经意间建立起了友谊。 3.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E-MAIL)是通过网络电子邮局为网络客户提供的网络交流电子信息空间。电子邮箱具有存储和收发电子信息的功能,原本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要目的而开发的,现在却成为网民一种使用程度很高的人际沟通交友方式。不仅熟悉的朋友间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互通信息,就是不熟悉的朋友间也可通过它进行联系与沟通。 此外,博客互动、网络游戏等方式也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际沟通的方式。 网络的便捷传递、高速传达的特性显然是其对人际沟通所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而这里我们要提及的主要是网络对人际沟通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主要通过文字进行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利于交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部分。语言沟通主要是指由具有共同意义的声音和符号,具有系统的沟通思想和感情及话语的组合形成的交谈形式等三者所组成的一种人际沟通方式。在语言沟通中,说话与文字的使用都属于语言沟通的范围。而非语言沟通则主要指人际沟通过程中的肢体动作( 如眼光的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 和环境因素( 如交谈时的灯光、气温、地点、衣着、外貌等) 等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这些对人际沟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网络上的交谈与聊天,主要是通过输入文字来进行的无法表达出非语言沟通方面的很多其他信息。这是网络人际沟通与面对面人际沟通的显著差异所在。诚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彰显个性的平台,随之而产生的网络传播行为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规范和道德秩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现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实的道德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世界似乎变成了人们为所欲为的地方。因此,面对迅速普及而又相对失去规范的网络传播,针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进行网络传播伦理研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伦理;伦理问题; 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的摆脱现实中的束缚,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到更多的自由。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一,网络传播概述 1.网络传播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延伸到乡镇、农村等各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工具。网络传播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传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的名词。凡是有条件使用计算机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并通过浏览和使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中,其传播方式不受国家、地区、单位或团体之间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无数人可以用相对低于纸质媒体的费用分享网络传播中的无数信息资源。可见,网络传播具有“内容丰富、不受空间限制、传播速度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1 2.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依靠高科技支撑起来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必然改变人类的活动方式,并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因此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2.1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传播拓宽了人们的道德活动范围,开辟了新的道德领域。网络传播是随着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使人类传播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改变,导致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伴随的必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02

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 网络的文化传播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教育方法,它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他们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精华,完善自身的素养。再者网络的文化传播有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成,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全面,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处在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网络的文化传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方式,成为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首先可以从网络上吸收外国先进的成果,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不可能不与外界接触的,21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所以网络可以让我们吸收更多的国外先进文明。另外可以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人民都是很有意义的。 网络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使人们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就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另外网络文化传播容易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吸引浏览者,经常会发布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容易使人们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人们品德的却很少。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人们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由于网上的不健康的文化传播这些年来网络犯罪存在了很多。再者从大的角度来说,西方的腐化的思想文化更易趁虚而入,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人们的思想,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受到冲击。另外网络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日益增大,并形成一种信息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现象。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各国利益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综合来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是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知识的需求,同时也会带了不好的因素。

网络传播中的问题

网络炒作与媒体责任 ——论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20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了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已经模糊化,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诚如我们大家所知,网络传播以其全新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给人们传播接受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网络在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却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信息,有用的、无用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假的……也因为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词——炒作。 一、网络恶意炒作事件的弊处 2009年7月,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突然之间迅速蹿红网络,成为09年的网络新流行语,而贾君鹏也因此成了中文网络的奇迹。然而,推究起来,事件的背后,却是一次幕后炒作,炒作公司也因此为自身带来了6位数的进账。 网络上的群体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在不违反法律的条则下,群体网络炒作变得越来越频繁,我们并不反对其中的商业利用价值,但如果因为自身的炒作,而损害他人或正当竞争对手的利益,也许并不违反法律的相关条例,但在道德准则上却并不为人所赞同。 的确,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为网络公关公司提供了许多事件营销之机。企业雇佣他们,利用自已已有的网民资源在网上发帖回帖,希望以此来造势,达到打击竞争对手或提升自身形象的目的。而这些网民资源,则被称为是“网络水军”。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网民的广泛性以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水军在网上发表言论通常肆无忌惮,也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的事件。 前不久,360与瑞星杀毒软件的口水之争又再次掀起波澜,而其归咎则出自于双方各自的“爆料”及不停转帖回复。据央视一档经济栏目的调查报道,从杀毒软件的口水战到“封杀王老吉”事件,从康师傅“水源门”事件到真假开心网事件,再到在视频领域的搜狐、优酷的盗版之争,都有网络水军参与之嫌。现如今,网络水军的服务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用发帖等网络方式制造网络热点来盈利的产业链。网络水军的“魔力”则可窥一斑。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E-mail。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的侵权问题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的侵权问题 【摘要】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正在成为普通公民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我国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一个互联网大园,巨大的网民数量、广阔的传播范围,让人无法忽视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所起到的广泛作用。无论是曾还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刘涌案”、“宝马撞人案”,还是备受网民关注的“药家鑫案”,以及被称为网络传播第一案的“黄静案”等等,都让人看到了网络传播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我国,因为网络传播引发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尤其是名誉权方面的官司,在最近几年大师增加。虽然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网络名誉侵权的诉讼,查是在具体立法,法律法规中很少有专门相对应的法律论据。网络传播引发的侵权和传统媒体相比,它们在侵权抗辩事由等方面可以说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处理网络名誉侵权诉讼时,怎样从传统媒体解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借鉴,同时又考虑网络的特殊性来加以解决,这些都是司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因为网络的信息交互性和开放性,也使得网络名誉侵权伴随着网络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表达自由;名誉权 1网络传播中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冲突 网络传播中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公民的表达自由。表达自由是指一国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及其他手段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网络传播中体现出来的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网络寻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对于公民的这种表达自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说明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民主的重要基础,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公民的一些权力在网络上变得更加脆弱,名誉权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网络名誉侵权对于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也更大。因为,我们在网络传播中更要注意保护名誉权。 目前的名誉保护有关法律对于网络社会同样适用,但是如何运用法律对网络传播进行限制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网民认为,网络本来就是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并不需要法律限制。但立法者和管理者相信,网络用户同样应该在网络中遵守法律法规。

单元一 网络人际传播

单元编号:010201 单元标题:新媒体的类型 知识点标题:网络人际传播 新媒体的类型之网络人际传播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对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 建议时间:4小时 教学策略:自学,讲授,问题解决 学习内容: 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帮助你理解并掌握理解新媒体、网络人际传播的类型、特点。 步骤一: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一、什么是网络人际传播? 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通行的是将传播分为五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网上交流。电子邮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电子邮件通讯是一种将电话通讯的快速与邮政通讯的直观易懂相结合的通讯手段,与电话通讯以及邮政通信相比较而言,电子邮件有它得天独厚的优点。 电子邮件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通信手段了,它具有速度快,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一信多发甚至还能邮寄多媒体信息等诸多优点。 电子邮件的传输速度快。电子邮件通常在数秒钟内即可送达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箱中,其速度比电话通信更为高效快捷。例如,发送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而邮寄一封信件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如果接收者在收到电子邮件后的短时间内回复,往往发送者仍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回复的电子邮件,接收双方交换一系列简短的电子邮件就像一次次简短的会话。 电子邮件非常便捷。与电话通信或邮政信件发送不同,E-mail采取的是异步工作方式。它在高速传输的同时允许收信人自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接收和回复,发送电子邮件时不会因“占线”或接收方不在而耽误时间,收件人无须固定守候在线路另一端,可以在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