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80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0.56 KB
- 文档页数:1
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临床运用价值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在分娩中临床运用价值,为具备自然分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减少痛苦、提高生产质量,做基础性助产技术研究。
方法:随机抽取我科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0例(采用无痛助产分娩),对照组30例(常规阴道分娩),观察与评价两组产妇各产程中心理状态、生产进程、产痛程度、产后体力恢复、胎儿Apgar评分。
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效果、心理状态、产后体力恢复情况及总产程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新生儿Apgar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硬膜外麻醉在分娩过程中,具有镇痛和缩短产程的作用,特别是对产妇的心理状态、体力恢复予以极大的支持,使得产妇为后续的哺乳做好良好的心理和体力准备。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临床运用价值分析初产妇对分娩疼痛是最惧怕的事件,因惧怕可诱发多种分娩综合症,给产妇生理、心理上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如何降低产妇生产痛,顺利完成生产过程,生一个健康宝宝是我们医护人员及其产妇家庭所有人员共同的愿望。
近年来,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也悄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科也在积极探讨和实践该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回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60例产妇,均为我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住院分娩产妇,入院时查阅产妇各期产前检查记录单及入院后进行常规理化检查均没有明确内科合并症,无无痛分娩禁忌症及胎儿宫内窘迫等。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自然分娩方法,由一位高年资助产师和专职护理人员协助,对产妇进行自然分娩常规宣教和指导,分娩全程监测产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注意观察或检查胎心、宫缩情况。
观察组产妇由麻醉师、产科医师、助产师等组成分娩监测小组,加强产妇心理、无痛助产分娩等相关知识的宣教,让产妇与助产小组成员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产程图,待产程进入活跃期,即宫口开大3cm时,在产妇生命体征各参数平稳时,取左侧卧位,麻醉师给以产妇L2-L3椎间隙为硬膜外麻醉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在穿刺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突破感,取出针芯,流出脑脊液后,向头侧置入导管3-4cm,注入实验1%利多卡因4-5ml,等待5min证明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再注入4-5ml,再次等待5min,然后,可以再一次进行上述操作,以确认麻醉平面在T10-S4水平[1]。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临床136例分析目的:探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本院2013年上半年单胎足月,产检无阴道分娩禁忌症及硬膜外麻醉禁忌症、自愿行无痛分娩的初产妇13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无无痛分娩意愿的初产妇11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孕妇年龄、胎次、孕周、身高及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在产程时间,镇痛情况,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情况。
结果:研究组产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产妇镇痛效果好,剖宫产率大大降低,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情况无差异。
结论:无痛分娩的应用,有效地减缓了孕妇生产过程的痛苦,大大的降低了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剖宫产率最近几年,我国剖宫产率有渐渐升高的趋势,与孕妇害怕分娩疼痛,选择剖宫产及医院顺产宣教不足和剖宫产把关不严有关,剖宫产率升高带来一系列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不容小视,无痛分娩应运而生,本院作为基层医院,无痛分娩2013年起刚刚开展,已取得不错效果,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将本院2013年1 -6月单胎足月,产检无阴道分娩禁忌症及硬膜外麻醉禁忌症、自愿行无痛分娩的初产妇13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无无痛分娩意愿的初产妇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两者在孕妇年龄、胎次、孕周、身高及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无痛分娩方法:本院在孕妇宫口开大3cm或更大时,实施麻醉,过早可能抑制必要的痛反射而影响产程[1],取左侧卧位,麻醉医师常规消毒后,经L2~3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5cm,将硬膜外导管固定,取平卧位,注入试验量1%利多卡因3ml,确认无脊麻征象,然后用0.17%罗哌卡因+0.125%芬太尼60ml(药液配置100mg罗哌卡因10ml枸橼酸芬太尼0.075mg+生理盐水50ml)加入博创电子输注泵(PCA),以每小时6ml输注,锁定时间15分钟,负荷量3ml,十分钟后观察效果,若产妇疼痛未减轻或仍难以忍受,手控追加3ml,麻醉医师在产房观察半小时,直至孕妇宫缩痛觉可以忍受,肌力不减退,麻醉平面控制在胸10以下。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8-08-24T16:07:07.3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冯俊珍杨川[导读] 探讨产妇采用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陕西榆林 719000摘要:目的:探讨产妇采用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无痛分娩的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30例产妇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及有效护理措施,其中29例产妇均顺利经阴道分娩,1例行剖宫产术。
结论:选择低浓度以及小剂量镇痛药物对患者进行干预,对于产痛的显著减轻以及产痛快速消失可以做出充分保证,并且不会对患者的交感神经以及肌力产生严重影响,从而使得剖宫产发生率以及分娩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临床观察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术主要指的是产妇在分娩期间的疼痛感呈现出显著缓解或者消失,对于分娩的顺利可以显著促进,此外对于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剖宫产发生率的降低可以作出充分保证。
本次研究将探讨对无痛分娩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以此说明护理工作的开展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例无痛分娩产妇作为实验对象,年龄21-30岁,平均25.5岁;孕次1-3次,平均2次;孕38--41周,平均39.5周;体重54--75kg,平均66.5kg;文化水平:小学初中文化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22例。
该组病例均为足月单胎、头位、产前检查确认可以经阴道分娩而且自愿要求无痛分娩者,其中29例阴道分娩,1例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机转不正行剖宫产。
1.2方法1.2.1镇痛方法产妇临产后宫口开至3cm时,将产妇推人产房由麻醉师实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导管固定后注入2%利多卡因5ml,再注入芬太尼0.1mg+0.9%生理盐水5ml,后用PCA泵连续注入0.125%罗哌卡因,给药量6ml/h;选择生理盐水(100mL)+罗哌卡因(0.125%,0.1g)+芬太尼(2mg)混合液利用输液泵进行泵入治疗,控制6mL初次输入量,控制观察量为5mL,如果进行5min观察未表现出异常反应现象,则在首次剂量输入后,选择输液泵对患者进行输入,控制剂量为4mL/h;控制4mL单次按压量,观察宫口开全后,将用药停止。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分析韩帅超【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9例产妇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分娩,研究组36例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观察止痛效果及分娩方式。
结果对照组止痛有效率66.7%显著低于研究组83.3%,且剖宫产率45.5%显著高于研究组27.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效果显著。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7【总页数】1页(P86-86)【关键词】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无痛分娩【作者】韩帅超【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滑县 45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R714疼痛是分娩过程极易出现的问题,疼痛程度大时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造成应激性不良情绪,干扰分娩的正常进行,在保证胎儿及产妇健康的前提下,无痛分娩方式已逐渐成为临床首选,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具重要效果[1]。
为探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效果,本院针对69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69例产妇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年龄22~42岁,平均(24.6±1.5)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13例;研究组36例,年龄20~43岁,平均(25.0±1.2)岁,初产妇23例,经产妇13例;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分娩:不实施任何的镇痛措施;研究组患者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当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当宫口开到约3 cm时,开始行硬膜外的麻醉,迅速建立人工的静脉通道及持续的胎心监测及心电监测,取侧卧屈膝性体位,于L3与L4的椎间隙对穿刺点进行确定,选择合适规格穿刺针插入硬膜腔之后,变为平卧,并将麻醉药物注入,麻醉药物主要为芬太尼及罗哌卡因,其剂量分别是20 μg与2 mg,再于硬膜腔外进行导管留置,并连接微量泵,同时在产程中连续将芬太尼及罗哌卡因注入,于分娩结束之后拔出导管。
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目地:探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我医院79例无痛分娩。
结果:其中经产妇8例,初产妇71例,因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行剖宫产11例,第二产程延长行剖宫产2例,65例正常分娩,其中羊水污染3例,引产1例。
结论:严格掌握无痛分娩指针及禁忌症,可减轻产妇在分娩中的痛苦,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降低围产儿发病率。
标签:无痛分娩;剖腹产;围产儿;临床1临床分析1.1临床资料我院开展无痛分娩近2月,分娩镇痛79例,其中经产妇8例,初产妇71例,年龄为18岁-32岁,平均年龄26岁,因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行剖宫产11例,第二产程延长行剖宫产2例。
1.2导致剖宫产的因素通过临床资料观察,导致剖宫产的因素有以下两方面:1.2.1无痛分娩选择镇痛的时间过早,因在硬膜外麻醉用药后,虽然用药量只是麻醉剂量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但可抑制呼吸,血压下降,胎儿轻度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代偿性胎心率加快(临床观察170-180次/分),重度缺氧,转为迷走神经兴奋,心功能失代偿,心率由快变慢(80-90次/分),缺氧使肠蠕动亢进胎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出污染羊水,呼吸运动加深,羊水吸入,出生后新生儿出现吸入性肺炎。
所以有11例当宫口开大4—5cm后破膜,见羊水污染严重,即行剖腹产分娩,2例新生儿转儿科治疗。
1.2.2第二产程延长,2例经反复给与麻醉剂,致膀胱肌麻疲,导致尿潴留,影响胎先露下降,致第二产程延长,考虑母儿安全,行剖宫产术分娩。
1.3临床表现50例在宫口开大3-4cm且胎头和宫颈紧贴,开始镇痛,血压及胎心基本正常,产程进展快,顺利阴道分娩。
13例宫口开3-4cm出现宫颈水肿,且无头盆不称及骨盆狭窄,开始镇痛,2小时后水肿消失宫口近开全,胎儿经阴道顺利娩出。
但2例出现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立即给予相应处理即无出现产后大出血。
15例宫口开1-2cm,因产妇焦虑、恐惧、不合作,家属要求镇痛后产程进展缓慢,11例出现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行剖腹产分娩,2例因产程延长,枕后位,行剖腹产分娩。
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一、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原理硬膜外阻滞麻醉是通过向硬膜外腔内注入麻醉药物,阻断硬膜外神经丛,使产妇下体感觉消失,达到无痛分娩的目的。
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麻醉药物可以是局部麻醉药或全身麻醉药,具有迅速麻醉作用,操作简便,不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等优点。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1. 分娩镇痛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分娩镇痛的目的。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常常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因此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受,提升分娩体验,使产妇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过程。
2. 产程促进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通过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受,帮助产妇更加放松,达到促进产程的目的。
产妇在无痛状态下更容易进行分娩的呼吸协调和用力配合,有利于提高宫缩效果,促进产程的顺利进行。
3. 消除心理压力疼痛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最大的心理负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消除产妇的心理压力,使产妇更加放松和安心,有利于分娩情绪的平稳和积极。
4. 减少并发症分娩过程中,由于疼痛导致的情绪紧张和肌肉紧张会增加分娩的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情况的发生,减少产程的并发症,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三、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1. 分娩镇痛效果显著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效,使产妇在疼痛中获得有效的缓解,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研究表明,大多数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产妇能够在分娩过程中享受到明显的无痛体验,提高了产妇的分娩满意度。
2. 提高分娩顺利率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分娩中能够有效地帮助产妇放松身心,提高了分娩的整体效果。
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产妇往往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并且能够促进宫缩的进行,提高了分娩的顺利率。
3. 促进产妇康复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产妇在分娩后往往能够更快地康复,因为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无痛分娩可以减少这些影响,有利于产后身心康复。
产妇无痛分娩中硬膜外麻醉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产妇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共计52名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分作用原则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
对照组实施自然分娩方式,不使用麻醉方式止痛。
观察组则实施硬膜外麻醉方式。
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产妇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整体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产妇实施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产妇的生产舒适度,对于提高产妇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产妇;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056-02分娩会产生巨大的痛苦,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医疗技术来说往往也在不断的改进,针对产妇的生产及分娩来说有效的降低产妇生产过程中疼痛度对于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目前无痛分娩方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无痛分娩方式主要是通过麻醉药方式来降低产妇的疼痛[1]。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产妇无痛分娩中硬膜外麻醉方式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52例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所有的患者均为足月产妇,且对于实验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类障碍及沟通问题等。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26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为29.3±2.3岁。
其中初产妇11名,经产妇15名。
观察组26名,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为28.3±2.3岁,其中初产妇14名,经产妇12名。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生产前均进行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同时对患者胎心进行检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0例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的体会【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为产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需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
由于患者全身病变严重,各重要器官均不同程度受损,麻醉的危险性极大。
为此,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有高度责任感,围手术期的恰当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现将我院2002~2004年6月80例妊高征硬膜外阻滞行剖宫产术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0~42岁;初产妇72例,经产妇8例;轻、中度妊高征者54例(血压<21.33/14.67kPa),重度妊高征者26例(血压在21.33/14.67~28.67/17.67kPa),其中,先兆子痫17例,子痫5例;妊高征合并肾功能不全4例;显著蛋白尿12例,胎儿宫内窘迫20例,臀位4例,心电图的ST-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5例。
1.2 术前准备对轻、中度妊高征者给予镇静及冬眠药物治疗;对重度妊高征者均给予硫酸镁、冬眠Ⅰ号肌注或静注,水肿显著患者予利尿脱水,有肺水肿、脑水肿者除脱水利尿外还尽早应用激素;昏迷抽搐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注意改善心功能,合并肾功能不全者作相应处理。
1.3 麻醉处理本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以L2~L3或L1~L2间隙穿刺,导管向头端放置2~3cm。
麻醉平面除8例达T6外,其余控制在T8~L3,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均不加肾上腺素);试验量3~5ml,初量(15.2±4.1)ml。
胎儿取出后,常规在上腹部放置一砂袋压迫,以防腹压聚降。
本组注意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故未发生。
1例患者关腹时血压由18.33/12.67kPa降至10.67/8kPa,这是由于胎儿娩出后麻醉平面由T8上升T4所致,经50%高渗葡萄糖液、麻黄素15mg静注后好转。
麻醉成功后,有71例(88.8%)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超过5kPa者8例(10%),术中在补液基础上给予50%高渗萄糖液、麻黄素15mg静注,或阿拉明、多巴胺合用,血压回升平稳。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临床观察目的:对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妇46例,25例选择硬膜外麻醉镇痛作为观察组;拒绝麻醉21例,作为对照组。
记录产妇分娩过程中各产程持续时间和疼痛等级。
结果:对照组产妇活跃期持续189±65min,观察组产妇活跃期持续121±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持续时间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与观察组镇痛有效率间有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得:Χ2=8.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妇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对于缓解疼痛具有明显效果。
标签: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分娩时由于子宫平滑肌收缩等原因,会导致产妇剧烈阵痛,这种剧痛往往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无痛分娩。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通过麻醉药物阻断脊神经根来达到镇痛效果,临床应用广泛[1]。
将这种麻醉手段用于产妇的无痛分娩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功效[2]。
我院积极开展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术,并深刻探讨该法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 月间收治的4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以是否愿意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作为条件,甄选出25例作为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其余21例拒绝采用该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产妇年龄在23~31之间,平均年龄26±2.6岁,初次生产者18人,7人有生产史;对照组中产妇年龄在24~30岁之间,平均年龄25±3.1岁,初次生产者16人,5人有生产史。
对两组产妇间年龄,是否有生产史以及其他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产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自然生产,同时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
观察组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子宫口2~3cm时进行麻醉。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在行无痛分娩后对产程及胎的影响。
方法选初产妇40例,20例采用腰硬联合法行无痛分娩(实验组),20例未行无痛分娩(对照组) 。
监测血压、脉搏、氧分压,观察产痛程度,产程进展。
结果用药后两组产程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实验组8.6小时,对照组10.3小时);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好,能明显缩短产程,对母儿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镇痛腰硬外注射我院自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分娩共1000例,随机抽取初产妇40 例,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
结果发现在应用无痛分娩组中的初产妇,产程明显缩短,而且产妇无痛苦,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08 年10 月- 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自愿要求无痛分娩,年龄22-30岁,孕周37-41 周,排除内科并发症及骨产道异常、胎儿异常、无胎膜早破共20 例。
对照组也选择同样标准初产妇20例。
1.2 方法:观察组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即宫口开至2~3cm时,经L2、3或L3、4棘间隙施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注入试验量1%利多卡因5ml,确认无误注血管和脊麻征象后,推入0.125%~0.150%甲磺酸罗哌卡因8~10ml(含芬太尼2μg/ml),约1h后再推入4~5ml,依次类推,直至胎儿娩出为止。
对照组临产妇不施行任何镇痛处理。
2 结果(见表1 - 3)表1 两组产程时间的比较组别 n 活跃期时间(min) 产程时间(min)实验组 20 230±90 30±40对照组 20 250±70 60±30注:两组比较P<0.01表2 两组第3 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的比较组别第3产程时间(min) 总出血量(ml)实验组20 8.30±0.67 272.2±1.37对照组20 7.93±0.82 271.7±3.24注:两组比较P>0.05表3 两组Apgar 评分的比较组别 1min 5min实验组20 8.81±0.54 7.62±1.89对照组20 8.9±0.36 7.97±1.14注:两组比较P > 0. 053 讨论分娩疼痛因个体差异,有人对疼痛敏感,有人则不敏感,除与个人的心理负担及情绪有关外,也与助产人员态度及周围人的关心有关。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
8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
2013-03-04T16:29:18.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 作者: 苏大勇1 裴昌录2
[导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围生期质量的提高,娩妇对分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苏大勇
1 裴昌录2(1沈阳市皇姑区妇婴医院 110036;2沈阳建筑大学医院 110031)
【中图分类号】
R6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28-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围生期质量的提高,娩妇对分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分娩过程中除保证母婴安全外同时也
要求减少分娩过程中的痛苦。
2010年6月以来,我们对80例初产妇施行硬膜外麻醉下镇痛分娩,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初产妇80例,年龄21~32岁。足月单胎头位,无高危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方法:麻醉方法:产妇宫口开大至2~3cm后,取左侧卧
位,于腰椎
2-3间隙按硬膜外穿刺常规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3cm,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5ml,观察5分钟,无异常现象,然后用
0.125%
罗哌卡因、芬太尼(药液配置0.75%罗哌卡因10ml枸橼酸芬太0.1mg+生理盐水10ml)8ml,5分钟后再追加注入8ml/次,直至宫缩
痛觉消失,感觉减退平面在胸
10以下,根据产妇需要每1~1.5小时加药一次,每次5~8ml,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娩出胎儿后继续使用2
小时,产妇离开产房前,拔出硬膜外导管。
2
观察指标
2.1
疼痛分类及判定法:WHO疼痛分级标准:1级无痛稍感不适。2级轻度疼痛可忍受。3级中度疼痛勉强忍受。4级重度疼痛不可忍
受。
2.2
整个产程中严密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和胎心率、宫缩、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
3
结果
80
例初产妇第一产程中疼痛为1~2级者80例,有效率100%。第二产程中疼痛为1~2级者72例,有效率90%,均无恶心、呕吐、皮肤
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其中
7例因产程进展缓慢改为剖宫产完成分娩。此法对总产程无影响,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分娩方式,胎儿安
全,无呼吸抑制等。
4
讨论
在确保母婴平安的前提下,开展分娩镇痛以减轻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是未来发展趋势。无痛分娩时由于疼痛减轻,软产道放松,宫颈
扩张快,故不影响宫缩及产妇运动,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无痛分娩孕产妇的活跃期时间较未采用镇痛而
自然分娩的产妇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而对第二、三产程时间、胎儿窘迫、新生几窒息、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产程中胎
心率变化等无明显影响[
1]。本组病例中,在实施硬膜外麻醉后5—10 min起效,镇痛基本完全,总有效率达100%,满意率达90%以
上。提示此麻醉方法效果好。在此方法中,待产妇在宫口开全停用麻醉药,暂停镇痛恢复腹肌及盆底肌张力,防止产妇在分娩时不配合,
影响分娩[
2]。胎儿娩出后重新给药,直至会阴伤口缝合完毕。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3],降低了麻醉药量及浓度,
减少了不良作用,提高了母婴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芬太尼。作用于分娩镇痛,可解除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提高产妇的生育质量。在产程中有产科和
麻醉科医师的双重监护,更好的保障母婴安全。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等无明显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镇痛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陈永祥,张美荣,胡文晟et a1.分娩硬膜外镇痛应用不同镇痛药物配比伴多普勒超声观察对子宫~脐带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中国麻醉与
镇痛,
2002,4;173
[2
]徐世元.产科镇痛方式选择与并发症.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06;545.
[3
]张渺.杨慧霞等.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程进展影响的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6:365.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