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使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时注意事项作者:胡鑫森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以及随着生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多样化的同时运动却越来越少,人们体质的改变使疾病有机可乘,导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生物作用受损,亦或是两者合并而引起。
糖尿病的患者日常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受长期糖尿病的影响,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累及到患者的肾脏、视网膜、皮肤、关节等部位,除了对身体的慢性损害,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影响。
如今糖尿病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往往合并其他疾病,因此外科手术病人中也不乏他们的身影,但由于糖尿病人的特殊性,在为其手术麻醉时,应与普通病人做一些区分。
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而常用麻醉药吗啡和氯胺酮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不适宜将吗啡和氯胺酮作为糖尿病人的麻醉药物;对糖尿病人进行全麻时,首选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或维库嗅铵作为肌松剂;选用毒性比较低的碳酸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和罗派卡因作为硬膜外麻醉药;在为糖尿病人使用麻醉药时,不能将患者的血压降得太低,因此在实行对血压影响较大的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的平面不宜过高,血压降幅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糖尿病人的麻醉方式在依据手术需要的同时,应考虑如下几点: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全麻、硬膜外麻醉和局麻几种麻醉方式相比,局部麻醉对血糖的影响最小甚至影响可忽略不计,影膜外麻醉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全身麻醉尤其是吸入式麻醉对患者血糖影响最大。
对于糖尿病人,腰硬联合麻醉、局部麻醉或者神经阻滞麻醉可使人体的应激反应减小,从而可使患者在术中各项指标较为平稳,保证麻醉质量。
糖尿病人的麻醉前评估由于糖尿病患者伤口不宜愈合,使得伤口容易感染,长期的高血糖使得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减少,减弱其舒张能力,使得机体的微循环和内皮功能受到影响,重者可致心肌缺血,同时高血糖也容易导致病情复发,这一系列导致糖尿病人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与其余病人的不同,所以在麻醉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患者麻醉注意事项作者:任小坤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8期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偏高,会引起身体各脏器组织产生一定的变化,与正常的生理组织有所不同,当身体出现某种问题需要手术时常常需要麻醉,有些麻醉对血糖的影响较大,还有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等情况不同,出现麻醉的风险性也有不同,近几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多,出现手术麻醉风险的几率也随之增多,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要考虑的注意事项会比较多。
医生和家属在对待这类患者时也会更加细心周到。
一、糖尿病患者的脏器组织变化糖尿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疾病,引起高血糖的病因有很多,如果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全身各个脏器就会出现损伤。
首先病人身体组织处于高血糖环境,细菌很容易存活下来,身体的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也会下降,所以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比如足部易出现溃疡,坏疽等疾病;第二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身体内会堆积大量的脂肪酸,肝脏对它进行氧化,会导致酮体这样的酸性物质增多,进而产生酸中毒;第三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血管、神经的变化,导致一些糖尿病肾病,心脏和神经方面的疾病,其中血管的疾病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冠状动脉的循环,正是因为糖尿病病人出现的这些病理变化,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的风险和围手术期护理难度。
二、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有关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不利于手术麻醉,在手术前就要控制好血糖,尽量接近正常的血糖值。
手术前医生还会评估病人各个脏器的功能,酸碱电解质需要维持正常,还要控制感染以及停止使用口服的降糖药物。
另外,手术机体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糖尿病患者的应激能力是下降的,免疫功能也会下降,有些老年患者还会合并其他的慢性疾病,增加了手术麻醉的难度,因为麻醉具有风险性,医生在麻醉前就要做好各方面的评估,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并发症,考虑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是否对麻醉有影响,比如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病变,还有病人因为其他疾病正在使用的药物是否对麻醉有影响,患者术前状况不佳,可在改善了症状之后,提高病人的耐受能力再进行麻醉手术。
不同麻醉方法对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比较王世霞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糖尿病;术后感染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9564(2013)01-0076-02DOI编码 10.11723/mtgyyx 1007-9564 201301043 本研究比较Jorg Bubeck法硬膜外麻醉与普通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术后感染的比较,以寻求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67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45~65岁,体重50~80kg,血糖均控制在7.0mmol/L以下,均口服降糖药,未经胰岛素治疗,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皮肤及末梢神经病变,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无禁忌证。
随机分为普通硬膜外组(A组20例),Jorg Bubeck法硬膜外组(B组24例),全麻组(C组23例)。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ECG,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A、B二组选取L1-2或L2-3,椎间隙穿刺,采用2%聚维酮碘(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毒3遍,消毒液自然晾干后铺无菌巾单,A、B二组均采用一次性穿刺麻醉包(江苏长丰医疗实业有限公司),穿刺成功后,向尾侧置管4cm,A组采用普通硬膜外法,B组采用Jorg Bubeck[1]的方法,经皮下隧道放置硬膜外导管,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在穿刺部位用硬膜外穿刺针向患者头侧做一皮下隧道,将硬膜外导管引出,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二种方法均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完成,术中均用相同麻醉药,均留置镇痛泵48h。
C组选用经口气管插管,选用一次性气管导管ID7.5或8.5mm(扬州市康利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均一次性插管成功,三组患者术中均未输入葡萄糖液。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应用比较糖尿病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包括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术后的恢复非常重要。
下面将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这两种方法在糖尿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陷入睡眠状态,并通过药物控制麻醉深度。
全麻的优势在于其效果可控,手术期间患者没有疼痛感,同时可以对呼吸和循环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全麻可以提供足够的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术中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然而,全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全麻在术前和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恢复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其次,全麻对患者有一定的心肺功能负担,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心肺功能往往较为脆弱,全麻可能会对其带来负面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麻醉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使患者的下腹部和下肢麻木,同时患者仍然保持清醒,可以进行神经监测。
对于糖尿病腹部手术而言,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势。
此外,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从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创伤。
然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注射药物到硬膜外腔的操作相对较难,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操作。
其次,由于注射的药物不能准确控制麻醉深度,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疼痛。
综上所述,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目前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
全麻在控制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则在术后疼痛和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对于糖尿病腹部手术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应综合考虑手术的性质、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手术的相关风险。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权衡利弊,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策略。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怎样选择麻醉方法?手术前,医生会根据手术的种类,决定麻醉的方法。
一般病人对于手术和手术主刀比较重视,但对于麻醉和麻醉师就很少过问了。
殊不知,麻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在整个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与医生配合慎重而正确地选择麻醉很有必要。
总的来说,麻醉的选择应在保证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简便、经济、副作用小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剂。
麻醉是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手术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药物麻醉及针刺麻醉。
药物麻醉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面麻醉:常用麻醉药喷雾或敷贴的方法,主要用于粘膜表面麻醉,如上颌窦穿刺等小手术时采用。
2、局部麻醉:也称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将麻醉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或神经干周围,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适合于中、小手术。
麻醉科对特殊人群的麻醉管理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学科,负责对各类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麻醉管理。
然而,由于人群的差异性和特殊情况的存在,麻醉科在特殊人群的麻醉管理上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特殊人群的麻醉管理方法及策略。
一、孕妇麻醉管理孕妇在手术和分娩过程中需要进行麻醉管理,以确保手术安全和减轻疼痛。
然而,由于胎儿的存在,孕妇麻醉管理需要考虑到两个生命的安全。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应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综合考虑。
1. 局麻麻醉:对于一些简单操作,如剖宫产手术,可以选择局部麻醉。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整体麻醉对胎儿的影响,但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药物选择。
2. 硬膜外麻醉:对于一些中等手术,如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
硬膜外麻醉能够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不会对胎儿造成明显不良反应。
3. 全身麻醉:对于一些复杂手术或突发情况,如疾病急性恶化,可能需要采用全身麻醉。
此时需要在手术操作和麻醉药物选择上做出更加慎重的考虑,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二、老年人麻醉管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和潜在的疾病存在,麻醉管理需要更加谨慎。
以下是一些针对老年人的麻醉管理原则:1. 完善的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血管、呼吸、肾功能等方面。
了解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2. 药物选择: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因此,在药物选择上需要减量,并在手术监测中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反应。
3. 麻醉深度控制:老年人的大脑对缺氧和低氧血症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避免发生缺氧和低氧血症。
三、儿童麻醉管理儿童是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针对儿童的麻醉管理原则:1. 提前准备:对于儿童患者,麻醉科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药物,并与孩子及其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解释,减少恐惧和焦虑。
2. 特殊药物选择: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麻醉药物对其影响更明显。
糖尿病患者麻醉注意事项苏明洪糖尿病是一种对身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影响的疾病,它的病变范围遍及全身特别是微血管的病变,影响程度与患者本身的病史和血糖程度有关。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麻醉风险在手术中越来越高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做手术之前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其中的风险与麻醉的方式方法等。
随着患有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这种疾病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糖尿病在许多方面与一般的疾病都有所区分,而糖尿病患者做手术或者选择利用手术治疗时进行的麻醉环节也比较特殊,为了糖尿病患者的福祉和健康,在糖尿病患者麻醉的过程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一、糖尿病有些什么样的类型及特点糖尿病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存在许多种有所不同的糖尿病,所以在糖尿病患者手术前肯定需要搞清楚患者患上的具体是哪一种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又存在哪些特点。
1、有胰岛素依赖性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胰腺中缺少β细胞或者是他们的β细胞是不完整,因为有些患者体内存在分解β细胞的细胞膜的酶导致β无法存活或者是严重受损。
进而这种患者体内血液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但是他们体内由于胰岛素不足α细胞产生浓度高的胰高血糖素,这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在于分解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进而导致了血糖较高。
患者大多是青少年,需要额外补充胰岛素。
2、无胰岛素依赖性这类的患者多是中年人而且他们的特点是体形肥胖,他们的胰岛素含量偏低,需要口服一些降糖药物或者是通过严格限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来稳定体内的血糖含量。
二、糖尿病患者的麻醉方式与一般麻醉方式之间有什么区别糖尿病麻醉环节比一般的麻醉要求上更为严格,因为麻醉后的手术过程必须稳定患者的生理状况,可以举例的是,在手术过程中调理好患者、保持患者呼吸的畅通,手术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进行监管。
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这是其他的手术麻醉环节所不需要的。
三、糖尿病患者麻醉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来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关于硬膜外麻醉,你了解多少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重要的局部麻醉方式,这种麻醉技术在许多临床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通过对腰部的硬膜外腔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入,阻止神经传导,以达到麻醉的效果。
其独特的注射位置和方法使硬膜外麻醉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硬膜外麻醉的优势及操作方法。
一、硬膜外麻醉的优势1.安全性高。
与传统的脊髓腔内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的应用在操作上更加安全,更少有可能损伤到脊髓,从而减少了由此产生的风险。
麻醉药物的注入地点位于硬膜外腔,这是一个围绕脊髓的自然空间,充满了脂肪和血管,其毗邻的硬膜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护壁,防止麻醉药物进入脊髓腔。
2.持续麻醉效果好。
通过在硬膜外腔内留置一根特殊的导管,麻醉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或者手术之后,根据需要,持续或间断地注入麻醉药物,以延续或加强麻醉效果。
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仅适合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术,也适合那些需要长时间的疼痛控制,如术后疼痛管理或者剖宫产手术的镇痛。
3.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对医疗设备的需求较低,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
全身麻醉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度训练的团队,以监控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而硬膜外麻醉则只需专业的麻醉师进行操作,并使用相对简单的设备即可。
这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为提供优质的麻醉服务提供了可能。
4.硬膜外麻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相比于蛛网膜下腔麻醉来说比较小,这对于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等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
其麻醉的持续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长,这给疼痛的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硬膜外麻醉并不仅限于用于外科手术。
它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包括在慢性疼痛管理、助产以及一些特定的内科治疗等领域都有其身影。
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心脏内科治疗,以及一些如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时,也可以使用硬膜外麻醉,尽管这些领域的临床经验目前还不丰富,但预示着硬膜外麻醉未来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麻醉的注意事项李瑞涛 (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榆林 719000)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症状。
由于糖尿病患者情况特殊,如果需进行相关手术,在手术麻醉方面有很多要求。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糖代谢紊乱、血糖水平升高。
目前认为,遗传、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与糖尿病发生存在相关性。
糖尿病发生后,会累及机体其他脏器、组织及系统,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麻醉需注意什么糖尿病可损害肾脏、视网膜、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引起相关并发症,使得患者免疫力、抗感染能力降低,增加手术麻醉风险,降低预后效果。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有很多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前,医生要详细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包括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情况等,并对机体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进行评估。
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负面情绪,因此在术前应重视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治疗。
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大,而区域性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方式对血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局部麻醉几乎不影响血糖水平。
实施硬脊膜外与蛛网膜下联合阻滞麻醉时,麻醉效果比较满意,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中较为常用,特别适用于盆腔、下肢、下腹部等手术。
对于必须要行全身麻醉的糖尿病患者,在围术期要对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
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时,瑞芬太尼、丙泊酚为首选麻醉药物。
骨骼肌松弛药物一般选择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硬膜外麻醉时,通常选择罗哌卡因、氯普鲁卡因等。
有调查显示,吗啡、氯胺酮等药物会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依托咪酯会导致糖尿病患者麻醉风险升高,所以此类麻醉药物不适合用于糖尿病患者手术。
麻醉前准备通常要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后才能开始手术,即空腹血糖控制在3.9~6.7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能超过6.5%,且尿酮体检测结果呈阴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保持电解质、酸碱处于平衡状态。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定义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常。
诊断与分型I型一一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细胞衰竭和胰岛素缺乏多见从婴儿到二十岁II型一一非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加,多见六十岁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三11.1mmol/L (200mg/dl)或FPG N7.0mmol/L(126mg/dl)。
或OGTT2hPG N l1.1mmol/L (200mg/d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一、糖尿病增加误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有腹痛、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易与总腹症混淆;老年糖尿病者患急腹症时腹部体征可不明显,因而延误治疗。
二、糖尿病增加手术死亡率1、麻醉意外增加2、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3、感染(全身、局部)率高4、自身并发症风险高三、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低血糖的主要表现:交感神经兴奋^心慌、手抖、出汗神经精神症状f视力模糊、定向障碍、精神障碍、昏迷四、让手术的条件更严格一般认为,术前血糖控制在8.0-10.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
血糖过高,易于诱发酮症中毒血糖过低,术中有可能出现麻醉意外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一)血糖升高一般认为中小手术可以使血糖升高1.11 mmol/L大手术可使血糖升2.45-4.48 mmol/L麻醉剂可以使血糖升高0.55-2.75 mmol/L 应激是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主要因素(二)糖尿病酮症倾血(三)死亡率增加应缴、失血、麻醉、术后用药,可使原来处于边缘状态的心、肾功能失代偿(四)低血糖发生增加肠道及中、大型手术的围手术期禁食手术前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要求麻醉导致对低血糖反庆性降低胰岛与剂量未及时调整等糖尿病病人术前访视及评估(一)血糖控制是否稳定糖尿病患者术前的血糖要求择期手术一般在8-10 mmol/L范围内为宜急诊手术宜控制在14 mmol/L以下眼部手术宜控制在5.8-6.7 mmol/L空腹血糖〉10 mmol/L或随机血糖〉13.9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9%,建议推迟非急诊手术。
各种常见麻醉方式的区别及适用范围,这些你都知道吗随着时间的进步,使得科学信息技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并且也正是因为改背景条件下为各行各业均的发展均带了极大的便捷,特别针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临床上进行的各类型手术治疗中都需要使用剂量较大的麻醉药物,而临床上所存在的麻醉方式又有着较多的种类,不同的麻醉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与效果,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麻醉方法进行选择,从而保证患者能够获得更加接近理想状态的治疗效果。
而每种麻醉方式也有着相应的使用范围,本文就针对于临床所存在的麻醉方式及其麻醉使用的具体范围进行描述。
一麻醉方式临床上常见的集中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及硬膜外麻醉。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让麻醉药品通过人体的呼吸道进入到体内,或者是通过肌肉、静脉注射的方式将麻醉药品注入体内,从而使得药品能够进入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让该系统暂时处于休眠的状态,并使得全身肌肉组织呈现出放松状态,在此状态下患者不会感受到表强烈的疼痛感受。
而对于全身麻醉来说还包括以下几个类别,分别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以及复合麻醉。
吸入麻醉是通过具有挥发性的麻醉药物,让患者以呼吸的方式将药物吸入体内,从而实现麻醉;而静脉麻醉是通过患者的静脉血管将药物注入血液之中,从而让患者产生麻醉效果。
2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也称之为部位麻醉,主要是当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下,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到患者身体的某一个部分之中,从而使得该部位丧失了神经传输的功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
其中分为了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两种方式。
3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该麻醉方式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这一部位,从而使得患者的脊神经产生阻滞作用,暂时缺失了感觉运动功能,从而实现了最终的麻醉效果,在临床上夜间该麻醉方式称之为颈椎麻醉法。
4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到患者的硬膜外腔之中,对患者的中枢神经产生相应的麻醉效果,让其暂时性缺失了感受功能。
糖病患者手术麻醉的特殊注意事项是什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在接受手术麻醉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以下将详细介绍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的特殊注意事项。
首先,术前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至关重要。
这包括了解患者近期的血糖监测数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并发症,这些都会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
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一般认为空腹血糖在 78-100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100-139mmol/L 之间),手术麻醉的耐受性相对较好。
但如果血糖过高(如空腹血糖大于 100mmol/L 或随机血糖大于 139mmol/L),则需要在术前采取措施调整血糖,可能包括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或种类,甚至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另一方面,低血糖也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有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过于严格,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导致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还可能对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术前应避免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这些心血管问题会影响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手术中的心血管稳定性。
麻醉医生在术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评估心功能,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在麻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等指标,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糖尿病还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不全。
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肾功能不全可能会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
因此,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如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会导致患者对疼痛和温度的感觉减退,增加手术中受伤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使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目的研究并比较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麻醉。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情况以及尿酮阳性率。
结果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但观察组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24 h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酮阳性检出率为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选用硬膜外麻醉,不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影响较小,还可降低尿酮阳性率,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标签:糖尿病;手术;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
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由于患者的血糖水平过高,其手术风险相对非糖尿病明显更高,容易导致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如何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是降低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的关键,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而关于这两种麻醉方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的探讨[2]。
该次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其手术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比较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择期手术治疗,均具有糖尿病史,其空腹血糖达到7.0 mmol/L,餐后2 h血糖达到11.1 mmol/L[3]。
此次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的情况下获得其同意,且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为50~85(67.84±14.51)岁,糖尿病病程为2~16(9.13±4.59)年,包括23例胆结石患者、12例子宫肌瘤患者、15例阑尾炎患者;观察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为51~85(68.06±13.42)岁,糖尿病病程为2~17(9.75±4.64)年,包括22例胆结石患者、13例子宫肌瘤患者、15例阑尾炎患者。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进行控制,使患者的血压、血糖维持在稳定水
平,确保患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尿酮呈阴性,禁饮。
麻醉前45 min,于患者肘部建立静脉通路,将乳酸钠林格溶液注入,再进行麻醉。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0.04 mg/kg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 mg/kg 丙泊酚、1.5 mg/kg琥珀胆碱,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以1.5 L/min的速度给予患者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气体、浓度为1%~2%的异氟醚吸入,并间断静脉注入维库溴铵、芬太尼;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麻醉,采用穿刺针于患者T9~10至L3~4椎间隙进行穿刺,将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和浓度为0.33%的丁卡因注入,达到阻滞范围(T4~L5)即可,再给予1 mg/kg哌替啶、0.05 mg/kg 氟哌利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24 h的血糖情况,并于术后24 h对患者的尿酮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酮阳性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
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但观察组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24 h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酮阳性率
术后对患者的尿酮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尿酮呈阳性,其尿酮阳性检出率为4%,对照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尿酮呈阳性,其尿酮阳性检出率为18%,观察组患者的尿酮阳性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是一种外科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达到去除病变、修复损伤的效果。
由于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故在手术中
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胰岛分泌功能出现障碍,在麻醉后或手术后容易出现血糖增高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机体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往往会生成儿茶酚胺,释放大量的皮质醇及胰高糖素,导致糖原分解能力逐渐增强,葡萄糖的吸收受到影响,血液中的糖含量异常增高,表现为血糖增高,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4]。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是临床治疗伴有糖尿病的手术患者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出现血糖增高,与手术麻醉密切相关,故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5]。
临床上的常见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其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大腦皮层投射系统无法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导致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进而导致患者的神经兴奋性增强,容易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较为不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手术被迫中断[6]。
硬膜外麻醉主要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到椎体中,可使麻醉药物的药效直达中枢神经,对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的传导进行有效阻断,从而减少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的分泌,使患者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血糖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从而减轻手术操作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7]。
该次研究旨在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尽管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麻醉后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24 h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平稳状态,减小血糖增高幅度,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尿酮阳性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这说明硬膜外麻醉对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更佳。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选用硬膜外麻醉,不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影响较小,还可降低尿酮阳性率,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110-111.
[2] 桂俊杰,郑守权,南美红,等.探讨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4(21):36-37.
[3] 王颖.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7(7):164.
[4] 郭东升.不同麻醉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糖水平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50-51.
[5] 荣学武.麻醉在糖尿病病人外科手术中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5):113.
[6] 玛杰初.为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189-190.
[7] 辛燕,朴雪.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