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62
医院麻醉科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腔阻滞系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麻醉范围呈节段性,安全性大,肌松良好。
采用硬膜外置管连续麻醉,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麻醉时间。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腹部以下的手术,也适用于除开胸以外的胸廓、颈、上肢手术。
近年来,硬膜外阻滞也用于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麻醉和与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麻醉;硬膜外腔注药应用于疼痛治疗。
【禁忌证】基本上与脊麻相同。
【操作方法】1.穿刺间隙选择(见下表)手术名称穿刺间隙颈部及上肢手术 C7-T1↑胸部手术(乳房手术等) T2-3↑,T3-4↑,T4-5↑胃、胆道、肝、脾、胰等上腹部手术 T91-0↑肾、输尿管及肠手术 T10-11↑阑尾手术 T11-12↑,T12-L1↑盆腔手术(包括膀胱、直肠、子宫) L2-3↓或L2-3↑阴道、下肢、肛门会阴手术 L2-3↓,L3-4↓2.体位:同脊麻。
3.定位:(1)平髂嵴最高点为腰4棘突或腰4-5间隙。
(2)平两肩胛角为胸7棘突或胸7-8间隙。
(3)颈7棘突较长,可作为骨性标志。
4.消毒:术野消毒按外科常规消毒进行,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4椎体,侧达双侧腋中线,铺手术巾。
5.穿刺前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完整、通畅,刻度是否准确,并将导管内外用生理盐水冲洗。
6.穿刺方法:(1)直入法:取一6.5号针穿刺中点作皮丘及浸润麻醉,换9号针开皮并探明方向,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18G穿刺针,经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改双手持针,左手持针身,右手持针柄,缓慢前行,经棘上韧带后进黄韧带,有坚韧感,取出针芯,接2ml针筒(内有生理盐水1ml及小气泡)试探,阻力大,气泡压缩变形,证实针尖位于黄韧带,按需要将穿刺针斜面转向头部或尾部,然后边试阻力边进针,每次进针2mm左右,至针尖阻力消失,或有明显突破感,注入盐水无阻力,证明针尖已达硬膜外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中线0.5cm,穿刺针倾斜1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达黄韧带,其余操作见直入法。
硬膜外麻醉是怎样的?硬膜外麻醉指的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通过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物,能对脊神经根予以阻滞,暂时麻痹支配区域。
经简要阐述什么是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副作用和禁忌症、适应征和操作规范等,能进一步阐明表现出硬膜外麻醉是什么样的。
1什么是硬膜外麻醉一般普通的腰麻均是以腰椎穿刺的方式进行,向脊髓腔内注入麻醉药物,能起到麻醉的目的。
而硬膜外麻醉的开展则是在以往腰麻的基础上进行穿刺,但穿刺深度直达脊髓腔平面,不会进入脊髓腔,通过在脊髓腔外的间隙中注入麻药,能起到麻醉的目的[1]。
持续给药为硬膜外麻醉的优势,能对置管予以保留,将麻醉时间延长,使感染及受损情况的发生降低。
2硬膜外麻醉的副作用是什么,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吗?硬膜外麻醉后的并发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将硬膜穿破。
(2)导管或穿刺针误入血管,此情况通常都会被及时发现,然而有时小血凝块堵塞导管开口回吸无血,局麻药物会向血管内直接注入出现毒性反应。
(3)空气栓塞,其原因是硬膜外血管受穿刺针影响,注气试验为气体进入循环提供了途径,但若进入量不低于10毫升,则容易引发患者死亡[2]。
(4)导管折断。
(5)将胸膜穿破。
(6)全脊麻:未及时发现导管或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向蛛网膜下腔内注入不低于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物,从而易导致异常阻滞情况发生,具体表现包括低血压、全身脊神经支配区域未出现疼痛感、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等。
在注药后上述症状均会出现,如果未能予以及时有效处理,则易导致心脏骤停情况发生。
(7)异常广泛的阻滞:并不是全脊麻阻滞有交广范围,然而仍有节段性。
(8)脊髓或神经根受损。
(9)硬膜外血肿,此情况虽然并不多见,然而其是导致硬膜外麻醉伴截瘫发生的主要因素。
(10)蛛网膜下隙感染与硬膜外间隙感染。
对大脑影响方面,若硬膜外麻醉开展正确,且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情况,则不会对大脑产生影响。
3硬膜外麻醉禁忌症、适应征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行硬膜外麻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禁忌症如下:(1)若患者伴低血容量、休克等症状,则不建议实施硬膜外麻醉,能进一步加剧病情恶化。
关于硬膜外麻醉,你了解多少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重要的局部麻醉方式,这种麻醉技术在许多临床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通过对腰部的硬膜外腔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入,阻止神经传导,以达到麻醉的效果。
其独特的注射位置和方法使硬膜外麻醉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硬膜外麻醉的优势及操作方法。
一、硬膜外麻醉的优势1.安全性高。
与传统的脊髓腔内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的应用在操作上更加安全,更少有可能损伤到脊髓,从而减少了由此产生的风险。
麻醉药物的注入地点位于硬膜外腔,这是一个围绕脊髓的自然空间,充满了脂肪和血管,其毗邻的硬膜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护壁,防止麻醉药物进入脊髓腔。
2.持续麻醉效果好。
通过在硬膜外腔内留置一根特殊的导管,麻醉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或者手术之后,根据需要,持续或间断地注入麻醉药物,以延续或加强麻醉效果。
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仅适合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术,也适合那些需要长时间的疼痛控制,如术后疼痛管理或者剖宫产手术的镇痛。
3.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对医疗设备的需求较低,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
全身麻醉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度训练的团队,以监控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而硬膜外麻醉则只需专业的麻醉师进行操作,并使用相对简单的设备即可。
这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为提供优质的麻醉服务提供了可能。
4.硬膜外麻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相比于蛛网膜下腔麻醉来说比较小,这对于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等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
其麻醉的持续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长,这给疼痛的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硬膜外麻醉并不仅限于用于外科手术。
它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包括在慢性疼痛管理、助产以及一些特定的内科治疗等领域都有其身影。
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心脏内科治疗,以及一些如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时,也可以使用硬膜外麻醉,尽管这些领域的临床经验目前还不丰富,但预示着硬膜外麻醉未来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硬膜外腔麻醉的名词解释硬膜外腔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麻醉方法,通过将麻药注射到硬膜外腔,实现对神经传导的阻断,达到麻醉效果。
它是一种常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麻醉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产科、疼痛科和麻醉科等领域。
1. 硬膜外腔麻醉的基本原理硬膜外腔麻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硬膜外腔注射麻药,将其扩散到神经根,从而阻断神经传导和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硬膜外腔指的是脊髓硬膜与椎骨之间的空腔,麻药通过穿刺技术进入硬膜外腔空间,与硬膜内的脊髓神经根相互作用。
2. 硬膜外腔麻醉的优点硬膜外腔麻醉相比其他麻醉方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供持续的疼痛缓解,对于术后疼痛管理和产程疼痛控制非常有效。
其次,硬膜外腔麻醉的局部麻醉效果较好,病人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同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术后痛感。
此外,硬膜外腔麻醉的并发症较少,术后康复较快。
3. 硬膜外腔麻醉的应用领域硬膜外腔麻醉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产科中,硬膜外腔麻醉常用于分娩镇痛,可以缓解产程中的疼痛,并提供疼痛缓解至少几个小时。
在手术中,硬膜外腔麻醉可以用于骨科手术、腹部手术、胸部手术等,能够提供良好的术中和术后疼痛缓解。
此外,硬膜外腔麻醉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管理,如脊柱退行性病变、癌痛等。
4. 硬膜外腔麻醉的操作方法硬膜外腔麻醉的操作涉及穿刺技术,需要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
首先,患者需要在躺平的状态下,常常是左右侧卧位,暴露背部腰椎部位。
医生会进行皮肤消毒,然后通过穿刺针将麻药导管插入硬膜外腔。
在确认导管位置后,注射局部麻药,使其扩散到硬膜外腔中神经根,并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5. 硬膜外腔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与任何麻醉方法一样,硬膜外腔麻醉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头痛、呕吐、恶心和镇痛效果不佳等。
此外,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感染、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在进行硬膜外腔麻醉时,需要医生进行全面评估,选择适当的病人和合适的技术,以保证安全和疗效。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原理、操作过程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原理介绍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通过向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物,在硬膜外腔形成局部麻醉的效果,并将腰麻药物通过网膜孔向上行进,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其原理类似于腰麻,但操作更简单,风险较小。
二、操作过程1. 准备:患者采取侧卧位,暴露腰椎区域,皮肤消毒和铺盖无菌巾。
2. 局部麻醉:使用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混合溶液进行局部麻醉,通常在L3-L4水平或L4-L5水平进行。
3. 放置导管:经皮下组织和黏膜层后,穿刺硬膜外腔,并放置硬膜外导管。
导管尖端通常选择大开口,便于药物扩散。
4. 验血性:经导管向外抽吸少量脑脊液,用于鉴别导管是否正确放置。
5. 给药:通过导管向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物,如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
注射速度要缓慢,避免意外和副作用。
6. 监测: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并严密观察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适应症: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适用于常见的手术,如腹部手术、盆腔手术等。
对于无离子型低渗麻醉剂过敏的患者特别适用。
2. 禁忌症:对麻药过敏,严重出血倾向,严重感染等情况下禁止使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3. 风险:尽管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风险较小,但仍有罕见的并发症,如肌肉松弛、尿潴留、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
4. 治疗观察:对于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的患者,麻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血糖、电解质等常规检测。
总结: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技术,在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其原理和正确操作,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应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体验和麻醉效果。
然而,麻醉的具体方案仍需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个体化选择,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硬膜外系的名词解释硬膜外系是指脊髓膜的外层、硬脑膜与骨性硬脊膜之间的一系列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
在医学领域中,了解和理解硬膜外系对于许多临床操作和疾病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硬脑膜(Dura Mater)硬脑膜是脑和脊髓表面的最外层膜,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撑脑和脊髓,并将它们与颅骨和脊椎骨相连。
硬脑膜还通过分隔脑和脊髓的不同区域,防止疾病的扩散。
2. 骨性硬脊膜(Periosteum)骨性硬脊膜是脊髓表面的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覆盖着脊椎骨的内层。
它不但保护了脊髓,还为脊椎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骨性硬脊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防止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外界压力和损害。
3. 硬膜外腔(Epidural Space)硬膜外腔是硬脑膜和骨性硬脊膜之间的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中充满了脂肪和血管,并且与全身的血液循环相连。
临床上,医生常常通过在硬膜外腔注射药物来治疗疾病或者进行镇痛操作。
4. 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用以局部麻醉某一部位的手术操作。
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具有精确、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它在临床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分娩镇痛、腹部手术等。
5. 腰麻(Spinal Anesthesia)腰麻是一种通过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使全身下半部分麻醉的方法。
腰麻常用于盆腔手术、下肢手术等需要在脊髓下方进行麻醉的手术过程中。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腰麻的药物注射点更为靠近脊髓,麻醉的范围更加明确。
6. 病理性硬膜外腔积血(Epidural Hematoma)病理性硬膜外腔积血是指由于外力撞击或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引起的硬膜外腔内出血的现象。
它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例如肢体无力、感觉丧失等症状。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硬膜外系是人体神经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涉及到多种医学操作和疾病的研究。
通过了解硬膜外腔、硬脑膜、骨性硬脊膜以及相关的麻醉和病理性病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学功能,为医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专业名称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
根据给药的方式可分为单次法和连续法。
根据穿刺部位可分为高位、中位、低位及骶管阻滞。
适应征与禁忌征适应征: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
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
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
高位硬膜外主要用于术后镇痛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此外还用于术后镇痛。
禁忌征:1、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症可致硬膜外感染者;3、低凝状态,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未停用足够长时间者;4、穿刺部位术后、外伤、畸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后可能加重者;5、患者及家属有顾虑者;6、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穿刺技术1、为了防治全脊麻,须备好气管插管装置,给氧设备及其他急救用品。
2、严格消毒。
3、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两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
通常上肢穿刺点在胸3~4棘突间隙,上腹部手术在胸8~10棘突间隙,中腹部手术在胸9~11棘突间隙,下腹部手术在胸12至腰2棘突间隙,下肢手术在腰3~4棘突间隙,会阴部手术在腰4~5间隙,也可用骶管麻醉。
确定棘突间隙,一般参考体表解剖标志。
如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两侧肩胛岗联线交于胸3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胸7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腰4棘突或腰3~4棘突间隙。
4、硬膜外间隙穿刺术有直入法和旁入法两种。
颈椎、胸椎上段及腰椎的棘突相互平行,多主张用直入法;胸椎的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穿刺困难时可用旁入法。
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脊柱弯曲受限制者,一般宜用旁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