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145.45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词汇是每个语言的基石,它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时候同一个词汇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掌握词汇文化差异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中西方词汇为例,介绍一些文化差异,并探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同音异义有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虽然发音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中文中,“关注”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注意和关心,而在英文中,“attention”则更强调对某事物的集中注意力。
再例如,“左右”在中文中表示方向或时间的控制,而在英文中则常常表示某个决策或行动的影响力。
对于同音异义的词汇,我们需要在交流中仔细辨别其实际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二、音译文化差异中文中有很多词汇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这些词汇所传达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也不同于原本的语言,往往包含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马达”(motor),“公关”(public relations),“麻将”(mahjong)等等都是从英文或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音译词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三、文化细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些特殊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会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例如,在中文中,称呼长辈时要使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在英文中则使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在中文中,“过年”和“过节”表示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在英文中则分别用“Chinese New Year”和“holiday”来表示。
四、情感色彩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词汇所含有的情感色彩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文中,“吃饭”常常被视为一种亲密关系的表达,“爱”则常常被视为一种婚姻状况的表达;而在英文中,“eat together”和“love”则没有这种情感色彩。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情感色彩所带来的语言文化差异,并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汉英季节词“春”的对比分析———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朱 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00)摘 要:主要从词语的概念义和文化涵义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词“春”和英语词S pring 的异同,并分析了汉语词“春”中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特征,进而指出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春;词语;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3-0070-02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中冲突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认为,人们对异质文化中词语涵义的理解偏差是误解和冲突产生的根源。
下面我们就通过“春”和“S pring ”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一、“春”和spring 概念义的异同词义的核心是概念义。
词语的概念义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它就无法进行交际。
词语的概念义是固定的,在一般的词典中可以找到。
汉语“春”的概念义:“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
”(《现代汉语词典》)英语spring 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天文学指从春分到夏至,在英国包括二、三、四月,美国指三、四、五月。
”(Ox ford )“春”和spring 都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都包括三个月,表示的时间概念都有模糊性。
不过,“春”比spring 的概念义更为明确:“春”的时间概念“农历的正、二、三月”和“从立春到立夏”基本一致,均指阳历二、三、四这三个月。
而spring 既可指阳历二、三、四月,也可指三、四、五月,还可指四、五、六月(春分在3月20日或21日,夏至是6月20日或21日),概念义更为模糊。
看来,“春”与spring 的概念义虽并非完全对应,但基本一致。
二、“春”和spring 文化涵义的同与异词语的文化涵义指附加在词语概念义上的意义,是由该词语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一)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
一、语言自身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
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
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tigers”。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是指对英文词语和汉语词语在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进
行研究。
由于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发展不同,造成了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意
义有所差异。
本文将选择几个代表性词语,通过比较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义,分析其文
化背景下的差别。
以“礼貌”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politeness”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体现了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而在汉语中,“礼貌”的意义更加强调对
他人的敬意和恭敬。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自由表达的特点,而汉
语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的特点。
以“梦想”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dream”的含义是指人们渴望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强调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而在汉语中,“梦想”的暗含的意义更多是指令人向往但实
现较困难的事物,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鼓
励人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个人价值的特点,而汉语文化更加注重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英语和汉语中的词语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注重个
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英汉词
语的文化语义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研究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避免语义误解和交际困难。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
隐喻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相互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理
解也有助于获取解释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中,中文和英文的隐喻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中文中,
隐喻以地理空间概念为主,例如“下山”,意味着“出现”,它在表达上有一种深刻的发
展概念。
而英文中,隐喻以季节、动物、花园和森林为主,因此隐喻表达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此外,在中文中,抽象概念以“梦”“想”“及”“匙”“决定”为主旨,表达抽象
的概念。
而英文中,抽象概念以法律、运动、战争等为主,可以有效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中文和英文的隐喻可以用来表达道德概念。
在中文中,如“赶日”,意味着
“努力”,反映了社会尊重勤奋的道德原则,而英文中,“如狼似虎”可以表达“忠诚”
的道德概念。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帮助相互了解
和接受,而英文和中文的概念隐喻各有不同,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道德概念。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强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开发一种能够应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新理解方法。
基于语言学的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的一大趋势。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建立更好的跨文化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因此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跨文化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语义是指词汇和短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含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单词和短语可能会在语义上有所差异。
比如,“电视”这个词在中文中可以指电视机,也可以指电视节目;而在英语中,“television”仅指电视机。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语义上的分歧。
在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语义差异不同的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礼物”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指表达诚意和友好的小礼品,而在英语中,“gift”可能更倾向于指具有物质价值的礼品。
因此,在英汉交流中,需要注意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
2. 短语的语义差异不同的短语在英汉之间的语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Thank you”在英语中表示感谢,而“谢谢”在中文中除了表示感谢还可以表达道歉和拒绝。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仔细理解对方表达的短语的具体含义。
3. 文化背景对语义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语义产生影响。
比如,在中文中“人情”是指人际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对应的词汇。
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4. 误解与解释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然而,在实际交流中,误解难免会发生。
因此,及时进行解释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来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尽力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样,跨文化交流就可能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总之,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要素。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导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词语的语义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许多词语在语义上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文化语境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义。
在英语中,词语通常会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而中文的词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语中的“friend”意为“朋友”,但在中国文化中,“朋友”一词还包括了更多的情感和义务。
因此在英汉词语对比中,文化语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词异义许多英语词语在中文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英语中的“considerate”通常意为“体贴的”,但在中文中往往包含了更多的主动和情感上的表达。
英语中的“community”通常指代社区或群体,而中文中的“社区”则更多的指代一个相对狭窄的地理区域。
这些词语的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对于某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三、文化特色的词语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在词语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英语中的“tea”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而中文中的“功夫”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概念。
这些词语反映了不同文化特色下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四、不同语言的词语转换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词语的转换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语义。
比如英语中的“home”通常指代“家”,而中文中的“家”还包括了更多的亲情与家庭的团结性。
这种词语的转换背后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家庭观念的差异。
五、对比与融合在研究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时,既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其之间的相互融合。
比如英语中的“culture”在中文中常常翻译为“文化”,而英语中的“heritage”也可以译为“传统”。
这种对比与融合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交流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语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助于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和了解英语,英汉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来源不同,文化背景和语义意义的差异也随之产生。
本文将对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
一、中文词语的文化语义在中国文化中,词语不仅仅表示着具体的概念,而且与社会文化、历史习俗、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中文词语,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语义。
1.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这个节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同时也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候。
人们会吃汤圆和其他特殊的食物,以示庆祝和感恩。
2. 福:“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祝福,表示着幸福、好运和健康。
这个字通常在新年期间挂在门上或贴在墙上,以庆祝春节和迎接新的一年。
3. 心灵手巧:这个短语在中文里是一个褒义词,意思是某人具有创造力和灵巧的手艺。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技巧通常被用于手工制作和绘画,以及制作各种文艺作品。
英语词汇中也存在文化语义,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1. Tea:在英美文化中,“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饮品。
英国人有下午茶的习惯,美国人也喜欢在早晨享用茶。
此外,“茶”也在英语中成为了一种代表文化和友谊的象征。
2. Christmas:在英语中,圣诞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节日。
它被视为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除了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有关,圣诞节还与人们享受家庭团聚、互相交换礼物和传统美食的传统相关。
3. Cheers:这个单词在英语中是一种表示祝愿的口号,通常在干杯时说。
在英美文化中,干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交场合,通常用于庆祝特别的场合,如婚礼或生日聚会。
通过对比中英文里的文化语义,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中国文化中,词语往往带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而在英语中,它们通常更直接,更秉承实用主义。
例如,在中文中,“夜以继日”一词强调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而在英语中,“burning the midnight oil”则更倾向于简洁和实用性。
汉英词汇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凌敏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4年第07期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无法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词义概念和外延的差异,严格地讲,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是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的。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内涵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同一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意义的内涵差异是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本文拟从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以及某些词汇的伴随意义,对英汉词汇知识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以动物词汇为例,不同民族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态度不一样,对待动物所表现的爱憎情感也存在很大差异,使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出现截然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在中国“山羊”可代表博学之人,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慢羊羊爷爷很有学问,而goat在英语中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dragon)在中文里是吉祥权威的代表,然而在英文中是凶残邪恶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高贵。
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我们是龙的传人。
汉语中龙的成语例如龙马精神,卧虎藏龙,生龙活虎等展现了龙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 代表着邪恶,是恶魔的化身。
同一动物词因为中英文化的差异内涵也不相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却有着明显差异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中,狗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 (幸运儿),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研究英汉词汇的文化语义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的承载者之一,反映了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
英汉词汇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和词汇选项上,还包括文化语义方面的差异。
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的研究。
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总和。
由于地域、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差异和障碍。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了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因此,词汇是语言中最能体现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部分之一。
对英汉词汇文化语义对比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1. 礼节英汉词汇中的礼节概念不完全相同。
在英国,礼节是指遵守行事准则和礼仪的行为规范,在中国,礼节除了行为规范外,还包括一种敬意和礼貌的态度。
比如,“thank you”是常用的英语礼节用语,用于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礼节用语则涵盖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比如“谢谢”、“多谢”、“谢谢你”、“谢谢您”。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英语母语者可能会忽视中文中的语言细节,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
2. 家庭家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们的内涵略有不同。
在英国,家庭包括父母与子女,但不一定包括祖父母和其他亲戚,而在中国,家庭则是指包括三代和所有亲戚的大家庭。
因此,英国人可能会把“家庭”限定在核心家庭,导致在跨文化沟通中理解错误。
另外,英语中的“family”通常是指一个小的家庭单元,而中文中的“家庭”则比较抽象,可以扩展到整个家族的概念。
3. 食品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食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然而,它们的饮食习惯和传统吃法却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早餐通常吃面包、奶油、煎蛋和烤肠等,午餐和晚餐则包括肉类、蔬菜和马铃薯等。
在中国,早餐和午餐则有大量的米饭、粥、汤和各种小吃。
1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1期总第826期No.21,2020Total of 826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词语的汇集。
不同文化中的词汇因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的不同,在表达意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词义可以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意义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不会产生误解,但内涵意义由于社会风俗和感情色彩的较大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通过中英词汇内涵意义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词义的发展和延伸,这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发展。
1中英词汇的内涵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或者特定范围内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语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只要交际需要,都可以用词来表示。
但是词义不具有普遍性,一般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因为对词义的误解而产生交流的困难。
通过对中英词汇的对比也能看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1]。
在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指为谋取私利而玩弄政治的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而在汉语中“政治家”则具有褒义,可以译为statesman。
statesman 主要指善于管理国家的能人志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有能力的官员称为statesman。
在《语义学》中利奇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而更多的学者把词汇意义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
指示意义一般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义中与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也叫“理性意义”或“主要意义”,含义比较客观稳定,不会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而内涵意义则是指附加在词汇的概念义之上,是词汇的隐含义或者附加意义。
中英词汇中内涵意义的不同是因为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和传达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因为其地位和影响力,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之一。
在使用英语和汉语时,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用法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一现象多少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差异,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英汉词语的语义对比1. 直译与意译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直译和意译的差异。
直译一般指的是遵循字面意思的翻译方式,而意译则是指为了让目标语言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意义而进行的翻译方式。
英语和汉语的词语中经常发现有一些是直译或意译的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红色”和“绿色”这样的词语,但是在用法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英语中,“红色”和“绿色”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词语,而在汉语中,“红色”还有着一种喜庆和热情的含义,如“红色革命”,“红色婚礼”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红色”这个词在中文中有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范围。
同样,“绿色”在英语中常用来表示环保、健康等概念,而在汉语中也有“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等用法。
2. 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两种重要的语言,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语义上,有一部分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内涵和外延都存在着差异。
“自由”一词在英语中表示的是摆脱束缚的状态,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关注于个人自由的自由。
这一差异正是反映了西方和东方对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认知。
“爱情”这个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爱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浪漫、美好的情感,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涉及到家庭和亲情。
这反映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这也对两种语言的词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英汉动植物词汇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动植物词汇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常见词汇,更是
代表着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瑰宝。
在与英语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动植物词汇的文化
意义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动物词汇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英语中都有很多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动物,比如龙、麒麟、凤凰等。
这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祥瑞之物、吉祥物,具有很高
的象征意义。
而在英语中,像狮子、老虎、大象等动物也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在宗教、
文学、传说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其次,植物词汇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英语对于植物的认知和利用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文化中,许多植物都被视为宝贵资源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比如山茶、竹子、菊花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
而在英语中,植物的利用和认知更为实用,
比如玉米、小麦、水稻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此外,在动植物词汇的使用中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动植物的名称通常被
用作姓氏、地名、古籍、诗词等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文化内涵。
而在英语中,动植物词
汇则通常被用作商标、广告、品牌等方面,更多地强调了它们的商业价值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中英文化中的动植物词汇虽然有些差异,但它们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生态
的认知和利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和比较动植物词汇的使用,我
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来传达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会给互相交流带来诸多困难。
本篇论文将从中英汉三个方面进行隐喻的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差异。
一、时间概念时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时间概念在英汉语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英汉之间的时间概念隐喻是存在差异的。
1、英语中常用「时间就是金钱」隐喻来表示时间的价值和珍贵性。
例如「时间就像一张支票,你必须很好地利用它,否则它就会摆脱你的掌控。
」另外,英语中还有「时间是一条河流」的隐喻,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性。
例如「时间像一条河流,一去不复返。
」2、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则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光阴似箭」。
例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
」此外,汉语还有「光阴如梭」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与时间相关的隐喻。
二、食物概念1、英语中有「吃一堑,长一智」的隐喻,意思是通过吃过苦头积累经验从而变得更有智慧。
此外,英语还有「要在容器里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隐喻,相当于中国的「保持一份平和心态」。
另外,英语中「我的心在我的胃里」的隐喻形象地表达了某事对自己的重要性。
2、汉语中则有「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和「安居乐业,小康之路」等食物隐喻。
前一则比喻人性贪婪,经常后悔当初对别人的小恩小惠不够谨慎;后一则通常用来形容安宁稳定、生活必需品丰富的良好境况。
三、色彩概念色彩是人们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隐喻元素之一,它不仅直接传递颜色的概念,更具有文化内涵,包含了国家、区域、地域等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英汉语言中,对于色彩隐喻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英语中有「绿色」的隐喻用来表示环保、生态等问题,例如「绿色能源」、「绿色和平」;而「红色」常常与坏事扯上关系,如「红色警报」、「红线警戒」。
另外,英语中还有「黑白分明」的隐喻,可以描述事物清晰明了,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文献综述英语中英文中颜色词的联想意义的对比以及颜色词的翻译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1.写作目的:众所周知,颜色词在人们的生活与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红色联想意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宗教因素等等。
本文主要研究红色在中英文中联想意义的对比及其翻译手段。
通过阅读文献,列出常见的一些引起红色联想意义不同的因素,同时分析红色在不同情境下应使用的翻译手段,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启迪。
2.相关概念:徐芳(2008)在《汉英“红色”词汇的语义对比研究》中说,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认知能力对客观世界中颜色认知、范畴化和编码的结果。
杰弗里.利奇(leech)认为,语义只是意义的一部分,是词或词组的认识意义或者概念意义,也就是他们最基本的核心意义。
陈强(2003)在《汉英动、植物词和颜色词联想意义的差异及其原因》中说,联想意义是人们语言使用过程中,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下对某一个词产生的附加意义。
这种附加意义体现词汇的感情色彩意义、搭配意义和内涵意义等。
章志光写的《社会心理学》(2008)中提出:社会心理是指一定社会生活状况下形成的、互有影响的多数人共有的心理现象。
王松兰(2010)在《谈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直译法》中指出,采用直译法翻译英语习语,是在不违背汉语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将英语习语按照英文的字面意思直译过来。
平丽芳(2006)在《从“lose one's shirt”谈英语习语翻译的意译法》中,她强调了所谓意译法就是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来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思想内容的方法。
3.争论焦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颜色词研究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大致研究上,虽然基本上都有文献对每种颜色在中英文中的对应意义进行解释,但对各个颜色的深入探讨并没有与时俱进并且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颜色词出现在生活中的频率增加,与自己的生活与交流息息相关。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3Sup.中英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肖 羽中, 孔翔兰(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 要:外语的学习可以说就是文化的学习,而英汉文化上的差异在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上反映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共有事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联想意义;不同的事物,文化联想意义相同或近似;特有事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联想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词语意义中图分类号:H3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4)Sup.-0370-03收稿日期:2004-04-15作者简介:肖羽中(1976—),男,湖南邵阳人,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与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
背景知识是多方面的,大到文艺、历史、地理、哲学、科技,小到风土人情、问候、致谢、赞扬、禁忌等等,这大多属于知识文化。
如不注意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容易犯“文化错误”。
但是有的人认为学语言,无非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中是用不好的。
例如,“He is very green.”在英语中是什么意思?他脸很绿吗?在上句中,green (绿)不是指颜色,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但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
在词典上, 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用于此不过表示“没有经验”而已。
这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不少论著在对词进行语义分析时,都程度不同地注意到了词的联想意义。
所谓联想意义,是指词的物指意义以外的各种附属色彩。
法国语言学家A・马丁奈特(A.Martinet)认为联想意义是附属于词的个人感情联想。
联想意义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联想意义和由语言手段(如词缀构词法等)而产生的联想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没有语言,就不存在什么变化;反之,语言世界也只有在反映文化时才有意义。
这正如朱瑞・劳特曼(J uri Lota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二者的关系是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文化因素一开始便有机地渗进了语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词语层次,语言在自身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文化沉淀物”。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这样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便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分析表明,具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汇通常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通过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取舍,并按其指称意义分为以下八类:(1)动物;(2)植物;(3)颜色;(4)数字;(5)民俗形象;(6)人名;(7)地名;(8)纪念日和传统节日。
上述八类中,以动物和植物最为有趣,它们占总数的40%左右。
文化联想意义和民族日常生活、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审美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褒贬态度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在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创作中和宗教神话中的角色;事物本身的特征(形象、味道、颜色)。
值得一提的是,事物的特征是文化联想意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和价值观。
社会发展影响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形成或消失,也影响着文化联想意义的形成或消失,例如,一些过去评价色彩为贬义或褒义的词汇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一些过去没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073汇可以获得联想意义;现在具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消失。
此外,文化联想意义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所谓双重性,是指某一个词的文化联想意义同时附属有赞成与不赞成、褒与贬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对英汉语中此类词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英汉文化渊源上的差异在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上反映尤为明显。
根据其功能特点,我们拟将其分为下列五类:1.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时字面上完全等值的词汇,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产生联想的基础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进而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往往不一样。
因此,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比如,“龙”(dragon)在汉文化中,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的象征,具有尊上的色彩,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说法。
现代人则把能干的人称之为“龙”。
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dragon)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噬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危及人类生存。
“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均属想象的事物,但两者对它的看法大相径庭。
英美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也体现在颜色词和数词上。
同一颜色在不同民族人民的头脑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携带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如中国人喜欢红色,故有“红榜”、“红运”等说法,但西方人对红色的崇拜程度远不及中国人。
英语中的红色red 常用于“流血”(red battle)等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把书名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英国的大卫・霍克斯(David Haw kes)和约翰・敏福德(Jo hn Minford)翻译《红楼梦》时避开了“红”字,把书译为《The Story of t he Stone》。
还有黄色,在汉文化中尊为“帝王之色”。
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
而英语文化中以紫色(p urple)来比喻帝位、王位,如raise so meone to t he p 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
再比如说汉语中的“黑脸”有刚正不阿的联想意义,因为宋代清官包拯是黑脸。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这也是借用了京剧中包公的脸谱形象———一个黑面长须的长者。
而black face在英文中却没有刚正的联想,英文中black face指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或唱黑人歌曲的演员。
在汉文化中,双数是吉祥数,单数是冥数。
因此,汉民族中作为结婚等喜庆活动的礼品应该为双数,作为殡葬等白事的礼品数为单数。
与此相反,英美人做客时给亲友的鲜花数通常为3、5、7、9枝;祭悼亡人时则要送由双数组成的花束。
我们通过比较英汉词语字面意义的相同和联想意义的相异,可以了解到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词语联想意义的影响。
2.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部分相同英汉民族思维具有共性也有个性。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就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来讲,他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同的相同点。
对于不同的联想,则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是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under t he rose确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表示所有的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表示容貌美但却不易接近的姑娘。
紫是蓝与红合成的颜色。
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住处,因称皇宫为“紫禁宫”。
“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从唐代起即以服装的颜色来分辨官位品级,使“品色衣”成为定制。
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服用紫,由此可见紫色在传统文化中崇高的地位。
在西方,紫色一般是高贵、优雅、权力的象征,英语里“be born in t he p urple”意为“出身于王室或显贵之家”。
除了高贵的联想意义外,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还可引发疾病的联想。
“把某人打得浑身青紫”的意思是打伤某人。
另外,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生气的联想,如“t urn p urple wit h rage”(气得脸发青)。
尽管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高贵、疾病与生气的联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看见紫色和英美人看见紫色产生的联想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同中有异的联想重合。
就高贵的联想意义而言,汉语中的紫色是间色,一般用来象征王公贵族的高贵地位,很少用于形容皇帝的神圣威严,虽然皇帝住的地方叫紫禁城。
与此相反,紫色在西方文化中一般用来形容君王的显赫富贵,很少用于普通大臣。
换言之,在东方儒教文化中,黄色是王权的象征,紫色是贵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紫色是王权的象征,深红色才是贵族的象征。
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总督拉多下令处死前,一群罗马士兵用荆棘编了个王冠戴在耶稣的头上,并给他穿上紫袍(robed him in a p urple cloak)。
他们一边抽打他的脸,一边挖苦地叫道:“恭喜你啦!犹太人之王!”所以,p urple robe/cloak(紫袍)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王权的高贵。
著名翻译家霍克斯在翻译《好了歌》中的“紫袍”时变通为scarlet robe(红袍),虽然这两个色彩词语字面意义不对等,但其联想意义一致,都指王公的高贵。
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共性不仅建立在人类生理结构的共同性之上,而且还建173立在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相似性之上,二者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共核的基础,从而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群体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物质前提。
3.共有事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联想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符号而已。
通常这种词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G oat”在英语中有两个文化伴随意义:(1)色鬼,淫荡的人;(2)劣等的人,劣等物质。
前者来自希腊神话传说,后者则源自《马太福音》。
而汉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英语,在历史上只有印度的佛教曾一度对汉民族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因此,山羊对汉民族来说,只是一种动物,不会引起任何联想。
同样,“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
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
比如邵渴的《金古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
与之相反,bamboo一词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这个词也是也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因此,英国人对于竹子不像中国人那样熟悉,这也决定了这个词贫乏的文化内涵。
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4.不同的事物,文化联想意义相同或近似中国人用黄色来形容年轻幼稚,而英美人用绿色来形容年轻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