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86.63 KB
- 文档页数:3
语言新探浅析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对比与翻译杨镕静 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部分动物词所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当中,就有必要了解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之间的差异,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对比了英汉动物词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探讨了英汉动物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物词;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都非常丰富,其中也不乏很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动物形象经历史的发展,逐步沉淀于人们的心中,负载着人们的情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物文化[1]。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相同的动物可能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不同的动物也可能存在相同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存在文化内涵缺乏的现象。
一、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差异对比(一)动物词相同,文化内涵相同英汉两种语言虽因地域、民族、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词汇当中有很动物词也有着共通的部分。
如汉语中的“狐狸”与英语中的“fox”。
说到狐狸,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狡猾、奸诈”,而在英语当中,多数与狡猾有关的词语也均有“狡猾、奸诈”等含义,如“an old fox”表示“老奸巨猾的人”、“play the fox”表示“耍滑头”。
又如汉语中的“猪”与英语中的“pig”,不管是汉语或是英语,“猪”给人的印象都是懒惰、肮脏、丑陋等印象,英语中的“to live like pigs”表示“养尊处优”,“as fat as a pig”表示“胖得跟猪一样”,两种语言当中“猪”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
此外,诸如“狼”、“鹿”、“绵羊”、“蜗牛”等动物词,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均基本相同。
(二)动物词相同,文化内涵相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同种动物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形象,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造就了英汉动物词虽相同,但其文化内涵却完全相悖的情况。
浅谈中西方动物内涵意义的不同以及翻译策略作者:高文卉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期高文卉【摘要】汉语和英语中含有大量的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它们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同时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了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英汉动物词语的翻译方法,旨在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进一步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翻译策略【作者简介】高文卉,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一、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由于中西方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传统存在差异,这使得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小差异。
同一个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五种对应关系。
1.完全对应。
自然界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各异。
人类在与动物数千年的朝夕相处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动物的习性,并借用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来描述人类的某些性格特征。
当中西方从动物的基础属性出发时,两种文化对动物的联想往往是相似的。
比如,狼(wolf)是一种哺乳动物,形状与狗相似,生性残忍,喜吃兔、羊,有时甚至伤人,对于狼的这种特点,中西方具有相同的联想,因此汉语和英语中狼都具有“残忍、贪婪”的含义,与狼有关的汉语有“狼子野心”(to be a wolf with a savage heart);“狼心狗肺”(to be ferocious and diabolical in nature as a wolf or a dog)等;而英语中则有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cry wolf 虚张声势。
再如狐狸(fox),生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中西方对狐狸的联想也是一直都用来指代“狡猾”的含义,两种语言也都有用“狐狸”作比喻的词语,例如汉语中的“狐假虎威”、“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英语中则有as cunning as a fox,an old fox, a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等词语。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及翻译
隐喻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都是很重要的修:辞格。
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认知具有一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动物词在这方面尤为明显。
本文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含义,以此为背景通过对比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义,分析了喻义、喻体相同的动物词,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以及动物词喻义缺失现象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翻译。
上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对英汉翻译、文化以及隐喻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论动物习语英汉差异及翻译策略习语是人类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中与动物的关系密切,大量与动物相关的习语融入到人类的语言中。
但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的迥异导致了相同动物在不同的语言里却表示不同含义的文化现象,这就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对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动物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标签:动物习语;英汉差异;翻译策略G41前言习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凝练、积累的语言精华,它们将言简意赅的哲理富于短小精悍的句子里,并极富民族特色。
在英语里,习语有谚语、成语、俚语、俗语等,按其结构来分,有复句、单句、甚至仅仅为一个短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还得明白它们在意思、文化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在充分考虑了原文的文化特性之后方可着手翻译。
人类由于和动物联系紧密,在长期的观察、饲养、驯化,或食用,或生产劳役中,他们掌握了许多花鸟虫兽的习性,因此创造出诸多以动物为载体的习语。
但因各民族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创造出的习语表达的意思也必定有所差异。
2文化差异对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影响这类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习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文化的活化石。
大凡是历史悠久的语种,它们语言里都有丰富的习语,其中不乏与动物有关的众多习语。
各类动物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动物习语也不例外。
这两种语言以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极富文化底蕴的动物习语,也使得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愈发丰富多彩。
英汉习语在选用动物作喻体时有的动物相同意义相近,如“the fishes in trouble water”和“浑水摸鱼”意义就相似;有的动物相同而意义却不同,如“jus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与“虎落平阳”;有的动物不同可意义相似,如“hold a wolf by the ears”与中文“骑虎难下”就属这类。
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及其翻译Ξ欧 忆 贾德江(南华大学大学外语部 衡阳市 421001)摘 要 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也就会出现差异。
一方面,指称意义相同的动物形象,其喻义,即它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含义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
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丢失,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动物名称 设喻比较 动物习语来源 翻译手法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animal idiom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modes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so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the same animal are possibly different.On the one hand, their conceptual meanings are the same but pragmatic implications are different.On the other hand,some animals’names have rich pragmatic implications in original language but not in target language,so they cannot produce e2 qual image association.K ey w 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imals’names comparison of metaphors source of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人类与动物可以说在生态环境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用来寄托和表达感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中西方对某种动物的突出特征往往有着惊人的共识,从而对一些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在翻译上也是相同的。
由不同生活的地域性和生活习惯等,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寓意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障碍。
一、动物词汇与文化意义廖光蓉在《外国语研究》中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地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
动物词汇亦是如此,它蕴含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
二、相同寓意的动物词的翻译1.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西方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
李秀萍在《动物名词中的中西文化内涵之比较》也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语言的使用者也分局在地球的东西两半球。
尽管如此,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一致。
这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
英汉语中相同词不同文化内涵之现象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中西方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词常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褒贬含义。
本文从动物词、植物词、数字词和颜色词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说明在这两种语言中有些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我们只有了解这些不同点才能在交际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一、动物词( animal terms )1. 龙( Dragon):自从中国古代,“龙”就被认为是祖先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
在汉语中,龙是传说中极具神奇色彩的动物,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例如“龙颜( the appearance of the emperor )、龙袍(the robe for t he emperor) ”。
另外,龙一般用于吉祥的意思,用龙指才能优秀的人,成语中也多表现此意: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that is,to be successful ) ,人中之龙( a famous man,dragon amongmen);给男孩取名时也多用“龙”( dragon )等。
然而西方人对“ dragon ”却没有好感,“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是一个具有伤害力的,能喷烟吐火,凶猛可怕的长着翅膀的怪物。
所有与“ dragon”有关的词语都带有贬义色彩,在圣经(Bible )中,上帝把撒旦(Satan )称为“ the great dragon”,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
2. 蝙蝠(Bat):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好运、财富、幸福的象征,因为汉语里“蝠”与“福”同音。
在中国,蝙蝠和鹿两种动物在一起很受欢迎,因为“蝠鹿”发音和“福禄”相同,表示好运、幸福、财富和地位。
英语中动物习语英译汉的翻译策略英语中动物习语英译汉的翻译策略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
其中,动物习语是独特而又富有表达力的一种,本论文主要讨论动物习语英译汉的几种基本策略,并分析阐述了几种策略的优缺点。
好的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习语及其意义1.习语的定义胡壮麟说:“英语习语是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类比较特殊的词。
”本文所讲的动物习语包括成语、习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都是英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2.动物习语的意义动物习语因其丰富的形象、独特的功能和其表达力在英语语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
习语“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这个描述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翻译成汉语就是“如坐针毡”。
二、翻译中的主要因素1.常见的阻碍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
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生活风俗等。
2.词义不符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涵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
3.语义空缺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
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如nightingal(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三、基本翻译策略1.直译法两国人民的共同点是翻译的基础。
当两方用同一种动物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时,就使用直译法,例如都用“猪”来表明“肥胖”,用“羊”来表示“温顺”。
直译法有很多优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义上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译成“跟猪一样肥”。
“as gentle as a lamb”为“跟羊一样温顺”。
直译法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缩小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
2.意译法当英汉之间存在着相异之处时,可以考虑一下意译法。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学科园地,刘文文约3311字1前言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存在诸多差异,同一动物承载的喻义也会不同。
这种差异在英汉动物习语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
词语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语言本身的意义,由词法和语法特征决定,叫做概念意义。
此外,词语还有一种依附于文化和语境的意义叫做文化意义。
它受到人类信仰,经验和背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从词语的文化意义角度对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2英汉动物习语对比2.1动物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对立的文化意义“Bat”在西方人眼中是丑陋和邪恶的动物,通常和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与其有关的习语有“Asblindasabat”和“Batthebreeze”等。
而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好运和安康的象征。
之所以会有这种联想是因为“蝠”和“福”谐音。
人们经常在家里张贴画有蝙蝠的图画,预示好运和吉祥。
例如“福寿图”上面就有五个蝙蝠,代表“五福齐全”。
“Marie”在英文中指的是喜欢闲言碎语的人,如“Chatterlike a magpie”,或是喜欢收集不同类型物品或想法的人,如“As amagpi e gathering silver spoons”。
在英文中,喜鹊经常被视为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然而在汉语中,喜鹊是吉祥鸟,通常被认为是传递快乐的使者。
例如习语“花灯结彩,喜鹊闹枝”和“喜鹊叫,贵客到”。
2.2相同的概念意义,不同的文化意义,但并不对立孔雀因其五彩的羽毛在中国被誉为是最美的鸟类之一。
因此,在汉语中,孔雀代表美丽与吉祥。
例如习语“雀屏中选”和“孔雀看自己的花翎,君子看自己的言行”。
此外,孔雀还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孔雀东南飞”喻指被拆散的夫妻。
在英语中,人们关注的是孔雀高傲的姿态及其对美丽羽毛的炫耀,让人联想到骄傲和虚荣。
因此就有习语"Asproudaspeacock”和“Thepeacockhasfairfeather,butfoulfeet"。
英汉动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陈金连摘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在一种语言被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意义上,翻译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为文化的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生活上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本质上,翻译是以不同的语言为载体进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活动。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一、引言英汉语言词汇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把握好这两种语言就要把握好两种文化。
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的语言中也很多时候涉及到动植物的名称,而这些名称并非实指动物的本身,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意义。
但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部分动植物名称被赋予的文化含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首先对英汉两种语言习语中的动植物意象进行举例比较,讨论动植物意象翻译的几种方法,最后得出如此结论:对动植物意象的正确翻译源于对动植物意象文化内涵之正确理解。
二、动物的文化内涵(一)狗英汉民族不同的价值标准首先体现在对狗的褒贬上。
在英汉语言中,狗(dog)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可以帮人看护家院的一种动物。
但是狗在汉语中是卑贱的动物,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常遭谩骂的东西,如“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可是dog 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是“忠诚”的象征。
他们都把dog当成自己的好朋友,甚至家庭的一员。
英语中带“dog”的词语很多,而且多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l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等。
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西方人的文化心理。
但有些习语根据狗的特性来设喻,这时习语多含中性色彩,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dogs days(三伏天),in the dog house(失宠,受冷遇)等。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周健安引言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
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
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
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
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
动物在英汉语言中文化寓意的异同语言中蕴藏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个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语言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语言的学习不仅在于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本身的学习和掌握,更是文化的学习。
下文就动物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寓意和联想之异同作以比较和说明,以期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一步理解和学习。
英汉语言中,人们时常把某些动物与某些品质或特性联系起来。
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而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往往有很大差异。
熊(bear):中文里“你真熊”大致相当于“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软弱”、“你真窝囊”等义。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熊的联想是不一样的。
他们认为熊是很凶猛、危险的动物,也可能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决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
泥鳅( loach ):在大部分英语国家里,人们把泥鳅看作是一种鱼,不会认为它很精明,不会理解“滑”的转义即“圆滑”、“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等。
不过,在英语中有另一种说法跟汉语中“滑得像泥鳅”这种比喻在意义上和感情上完全一样: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像鳝鱼)。
公牛(bull ):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不论是否常见,有用无用,无非是动物而已。
中国人也许猜得出a bull in a china shop (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想象不出说英语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
因此中国人既体会不到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也很难理解它的深层寓意: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龟(tortoise )在汉语文化中,龟有两种象征意义。
一方面龟象征长寿。
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作为祈求长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