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6
张謇的家训张謇在69岁高龄时,将7位古人诫子名言,编辑以《家诫》。
张謇恭恭敬敬地用正楷书写,镌刻在石屏上,立于庭院。
石质屏风形状规则,两面镌刻文字,正面是《倚锦楼石屏铭》,介绍石屏的来历和品性,背面刻着《家诫》。
石屏颜色纯白,张謇以石寄志,希望子孙的品格如同这块石头一样纯洁无瑕。
《家诫》篇幅不长:我之爱子孙,犹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
与其述己意,毋宁述古人。
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
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法者,自有《述训》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
”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
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
”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
——汉·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三国·诸葛亮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魏·王修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
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隋·颜之推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
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
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妒。
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
——唐·柳玭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
——宋·胡安国勿妄与人接。
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
——宋·朱熹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实业家、教育家。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说:“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饱读诗书的张謇在人生暮年精心挑选辑录了这些名人名句,与其说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读书人的滋养。
张謇教育思想述论作者:王强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7期张謇,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他艰苦创业,向传统科举制度挑战,大力提倡近代教育思想,先后创办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盲聋哑学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共计370多所,为近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拟从张謇的办学经历为载体,论述其教育思想。
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既是实业家,也是教育家。
在他的思想中,实业和教育是应该相互支撑的。
张謇说:“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是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甲午战争以后,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在谈到日本由小国跻身列强的经验时说:“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在处理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时,张謇始终把实业放在首位。
他指出“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
从1895年到1924年,张謇共创办了广生榨油公司、复兴面粉公司、大达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大有晋盐垦公司等20多个工厂企业。
南通实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为办学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张謇本人从1900—1925年,把实业所得薪金257万元,都用于了教育、慈善事业和地方公益事业。
至于各工厂企业及其他股东的捐款就更多了。
在困难时期“纺厂筹应教育之需要,每年亦七八万”。
张謇指出:“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二、师范为教育之母张謇是中国近代创办师范教育的鼻祖。
他在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张謇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南通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报国之志。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张謇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因此,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他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謇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即教育内容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他还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南通,张謇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实践。
他创办了一系列职业学校,涵盖了纺织、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为中国的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他高薪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张謇还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除了纺织专门学校,张謇还创办了南通农业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南通农业学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等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张謇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语文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曾经对于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张謇的语文教育思想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张謇在语文教育中提倡“知行合一”,这也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
他认为,作文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内容、有观点,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内涵的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让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要有深度和广度。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知所以然”、“行有所为”,这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张謇在语文教育中提倡“循序渐进”,这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阶段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作文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培养,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张謇在语文教育中提倡“实践”和“创新”,这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能够真正做到“实践”。
他也提倡教师们要善于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让他们的作文能够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能够与时俱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让他们的作文能够更加地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地有活力和灵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张謇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实践”和“创新”等观点,都能够对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论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实业教育思想作者:袁丽娟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摘要: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思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我国走职业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之路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最后确立的年代,可以说实业是他一生事业的主要基础和主要成就,而教育则是他一生的旨趣所在。
他早年投身政治,对政治失望后转而投身实业,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内容丰富又极具特色的实业教育思想,其精髓就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振兴实业为救国急务经济落后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实业救国”成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在中国最能激动人心的口号。
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实业,张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实业救国是张謇的基本思想之一,张謇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国民强之本实在于工。
”这表明张謇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早期维新派的“商战观”,更加重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他毅然接受张之洞之托,筹办了大生纱厂。
除此之外,张謇陆续兴办的实业还有大生二厂、三厂、同仁泰盐业公司、广生油厂、大生轮船公司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自成体系的大生集团。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教育落后是近代中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实业教育,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
”在投身实业的过程中,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张謇认识到:“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
张謇与南通教育第一篇:张謇与南通教育张謇与南通教育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状元张謇于光绪二十一年(1985)从京城辞官回到家乡通州,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创办教育事业,以其毕生精力在南通一地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纵向上说,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
所办学校之多,成效之卓著,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张謇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办学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以此作为开发民智,提高民众素质的起点。
他预计通州全境一万方里,每二十五方里设一小学,须设四百所,后又考虑到乡间小路,刮风下雨,道路泥泞,小孩上学太远,改为十六方里一小学,计划设六百所。
要办这么多的小学,教师从哪里来呢?张謇拿定了创立师范以培养教师的主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在南京申请创立公立师范未得到批准,他就自己出资两万元,加上其兄和友人的资助,共九万多元,在城南钱佛寺旧址创建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次年四月初一(1903年4月27日)正式开学。
通州师范虽属于中等师范学校性质,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教师,但教师和学生的程度都比较高。
早期聘请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的学者王国维、陈师曾等,还有七名日本籍教师,后来也有著名学者主东润等。
师范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在高、初、两级小学教授各门课程的需要。
通州师范附设小学,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
通师招的是男生,张謇考虑小学教师以女子为宜,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了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张謇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了语文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文学艺术。
从张謇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首先,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謇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表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有条理地思考,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可采用讲解、引导、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准重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作文教学应注重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交流过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其训练。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训练。
加强语文表达能力的窍门不在于词语的使用,而在于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模板操练、摆脱常规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表达的重要性,认真审阅学生作文,通过写评语来鼓励学生改进作文。
最后,作文教学应注重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
张謇认为,文学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学习文学是学习语言的高峰。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通过补充名家名篇、阅读经典作品、学习文学常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语文修养,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得体、使用符号、做出漂亮的语法等,使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得到细心的引导和培养。
总之,张謇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作文教学的启示,包括注重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等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为灵魂,让学生掌握一门优秀的语文。
浅谈张謇的幼儿教育思想作者:黄海泉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30期【摘要】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海门常乐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他所创办的教育事业,效果之显著是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
张謇认为中国如此的孱弱、贫穷,原因在于教育未能普及,未能从娃娃抓起。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幼儿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师;游戏;幼稚园;家庭教育在近代南通历史上值得南通人骄傲自豪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张謇。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考察南通后发表演讲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本文拟对张謇的幼儿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进行些微探索,以窥其教育思想之一斑。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他认为“政需人举,人需学造,一国之强,基于教育”,把国民教育当作近代立国的根本大计。
幼儿教育则是一个奠基工程,是孩子人生的起始阶段。
一、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张謇指出办学注意三点:“首要的便是要注意学生道德思想教育和培养,是学生的立身之本。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例如:张謇儿子字孝若,自己解释为:“孝者蓄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蓄。
若之义训顺。
顺必有序,顺于学之序则学进,顺于事之序则事治,顺于人之序则人洽,顺于礼之序则身安。
”这就反映了张謇对幼儿道德教育的观念:第一,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这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也是对幼儿教育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第二,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
对道德教育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时期。
幼儿时期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女性从事幼教的优势幼儿园是幼儿走进社会的第一站。
人生最初的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是这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
《张謇》七、创建师范七、创建师范从办厂和垦殖的实践中,张謇深感到培养人才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了他兴办学堂的决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夏天,他就跟张之洞谈起过办教育的事情,认为这是培植元气的根本大法。
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书的那份《变法平议》中,又一再奏称“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指出要培养有用的人才,要多开学堂。
他本人在科举道路上苦攀了二十多年,中了状元不久,反倒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未免震惊帝都、骚动朝野,很是骇人听闻。
可他义无反顾,多方奔走,大声疾呼:中国之所以国势日颓并安于积弱,是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指明“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强调“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志,不师胡学”。
他认为“欲求雪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亡之后图存,舍教育无由也”。
“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张謇进一步外觇大势,内审国情,认定不普及教育不足以救危亡,而普及之本,又在师范教育的兴办。
“端其基础,首在正蒙”,“小学是教育之母,师范又是小学之母。
”多次指出:“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
”①主张既一,便正式着手去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天,他向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南通地方长官提出办师范学校的打算,还递呈了办学宗旨及大体规划等项内容的条陈。
刘坤一很赏识、支持,可地方官吏却是另一副面孔,藩司吴重熹、巡道徐树钧、盐道胡延,都同声阻拦,还说什么:“中国他事不如人,何至读书亦向人求法?”真是蜀犬吠日,叫人啼笑皆非!官府的阻挠动摇不了张謇的决心,他想到大生纱厂五年来连本带息已有两万盈余,再加上友人沈燮钧等的赞助,财力问题可以解决,因而立即着手筹办通州师范。
他约请罗振玉、沙元炳详细商量私立师范学校的各项校规章程,对招集生徒、教习考核、生活管理等项,融中国传统办法和西洋经验于一炉,拟定了详细的条文。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港闸区实验小学教科室★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
”张謇指出:“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
”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
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
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少,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
”他曾批评当时的清政府说:“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
”★张謇如此重视职业教育,是为了振兴实业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材。
他说:“夫学生之入实业学校,固将为实业界效力也。
”张謇在说明他为什么要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原因时说:“本校正科毕业已三次,诸生以数百计。
虽工程实施,侔诸异日,而五洲互市,西五洲互市,西法东渐,河海工程独抱闭关主义,势更有所不能。
而吾国人材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
”★张謇不但十分重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初等职业教育。
1912年,他在一所国民学校的演说中说:“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
”又说:“从前这些工厂里,贫民不能工作的很多,能工作而不能做上等工作的也很多,这就是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缘故。
”★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中,张謇要求师生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他指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他要求:“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
而教授之实习,必备方案于未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
”★张謇特别强调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他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到事业人才养成之备,帮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张謇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
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他还指出,当时有些学生“喜谈自由,喜说平等”,误以为“自由”、“平等”就是“自便”和“放任”,张謇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强调了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
但是,无论赏还是罚都必须严肃对待,如果赏罚不当,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譬如赏之当或不当,效果就完全相反。
他说:“赏也,使其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赏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沈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情,是赏之损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
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
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张謇极力主张勤俭办学,他说:“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挽救危局、强国富民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张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
★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
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
★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
他认为“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这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应亦反省。
”★张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从不就事论事,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即让学生了解耻从何来,何以雪耻?★对于20世纪初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张謇十分忧虑地指出:国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国势艰危”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艰苦创业教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又一显著时代特征。
★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
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他多次教导学生“诸生须知成大事业,必须从艰苦得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
★注重进取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张謇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时代特征。
★张謇指出:“大世界今日这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
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
”首先,他认为进取和竞争精神来自于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享受上“不可以较最普通的今人增一毫。
”而在志向上“不可较最高之古人减一毫也。
”面对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张謇多次激励学生要不畏艰危,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将来“与欧美相抗衡”。
其次,张謇认为要竞争,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来自勤学苦练。
他告诫学生“中国当此危险之是时,即为促进进步之时,故须博而学之。
”“苟长此不知自励,知识不进”,“将来亦惟任人宰割而已”。
针对一些学生怕苦畏难、浮躁不定的心理,张謇经常用古今中外一些苦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求知识、做学问必须静心、耐苦、多读、勤思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知难而进。
★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是张謇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因。
★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
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
“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
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
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张謇指出:“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
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于理。
”“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中国病不在怯弱,而在散暗。
盖散力不聚而弱见、暗则识不足而怯见,识不足由于教育未广。
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
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
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
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
科学者艺之事: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
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
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
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
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主张小学C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