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实践教育思想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436.88 KB
- 文档页数:5
张謇“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摘要: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在兴办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其中“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师教育模式及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张謇;师范教育思想;启示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在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张謇“在‘欲国之强,当先教育’、‘欲兴教育,必先兴实业’的思想指导下,走上办实业、兴教育、求自强的道路”…”。
他在大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建立了包括师范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机构,为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2年,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师资来普及国民教育、增强国力和振兴民族的‘教育救国’思想,是张謇倡议与兴办师范教育的内在动机”。
在创办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张謇的思想与实践1.张謇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伴随中国近代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拉开序幕。
中国那时不具备普及教育的条件,之所以创办师范教育,主要是想借此振兴教育,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之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师范教育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并逐渐趋向完善。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謇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师范教育思想。
教育之目的在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前提是有“教人之材”。
张謇充分认识到师资在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提倡并兴办师范教育。
他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更应强调其实际的教学技能,要能够胜任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师范教育在培养教师时必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张謇丰富的师范教育思想中,他尤其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创造条件,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详细的从实习准备到实习考评的实践流程。
张謇教育感悟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张謇的教育感悟。
张謇,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想当年,他为了教育那可是倾尽心血。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起张謇。
我说:“张謇可真是厉害,办了那么多学校。
”朋友甲就接话了:“是啊,他真的是有远见,知道教育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
”朋友乙也点头说:“可不是嘛,没有他的努力,不知道多少孩子会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呢。
”张謇为啥这么重视教育呢?咱想想啊,就好比盖房子,教育就是那根基,根基不稳,房子能盖得好吗?他明白只有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就说他办的那些学校吧,里面的老师那可都是精心挑选的。
有一次我仿佛看到张謇在和一个老师谈话,张謇说:“咱这学校的老师,可得有真本事,能教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老师连连点头说:“您放心吧,张謇先生,我一定尽心尽力。
”他对学生们也是寄予厚望啊!就好像一个老农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庄稼,盼望着它们茁壮成长。
学生们也争气,努力学习,想着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咱现在也得学学张謇的精神。
教育多重要啊,咱不能马虎。
家长们得重视孩子的教育,别光想着让孩子玩,得让他们多学点知识。
老师们呢,也得负起责任来,好好教学生。
社会呢,也得给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咱不能忘了张謇的努力和贡献,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教育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长期坚持。
就像跑马拉松,得一步一步地跑,不能着急。
咱得有耐心,有毅力,一直坚持下去。
我相信,只要咱大家都重视教育,像张謇那样为教育付出,咱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咱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从张謇的教育感悟中体会到的,大家觉得呢?。
张謇传读后感
张謇(1837-1909),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读完关于张謇的传记后,可能会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1.坚持理想和信念:张謇一生坚持为国家民族的兴盛而努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私
人生活中,都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让人钦佩。
2.政治抱负与责任感: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进改革,主张科学治国、自强不息。
他对国
家政治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愿景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
3.勇于创新与变革:张謇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提出改革的
建议和方案。
他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努力使国家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4.对社会的关怀与担当:张謇对民生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展现了他的
社会担当和关怀之心。
他在私人和公共领域都尽力为人民造福。
5.历史的反思和启示:通过了解张謇的生平事迹,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张謇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有担当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思想和品质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怀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张謇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了语文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文学艺术。
从张謇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首先,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謇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表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有条理地思考,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可采用讲解、引导、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准重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作文教学应注重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交流过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其训练。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训练。
加强语文表达能力的窍门不在于词语的使用,而在于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模板操练、摆脱常规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表达的重要性,认真审阅学生作文,通过写评语来鼓励学生改进作文。
最后,作文教学应注重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
张謇认为,文学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学习文学是学习语言的高峰。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通过补充名家名篇、阅读经典作品、学习文学常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语文修养,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得体、使用符号、做出漂亮的语法等,使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得到细心的引导和培养。
总之,张謇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作文教学的启示,包括注重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等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为灵魂,让学生掌握一门优秀的语文。
摘要: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实业教育理念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张謇实业教育理念的梳理,结合实践调研,分析张謇实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借鉴。
一、引言张謇(1837-191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国家。
在实业发展的同时,张謇高度重视教育,认为实业与教育相辅相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謇实业教育理念的梳理,结合实践调研,探讨张謇实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张謇实业教育理念1. 实业与教育相结合张謇认为,实业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实业是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是实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他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进而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2. 培养实用人才张謇强调实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他认为,实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为国家的实业发展贡献力量。
3. 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张謇主张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关键。
他提倡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又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4. 女子教育张謇高度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女子教育是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视,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道德、有文化的女性,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践调研1.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是张謇创办的私立大学,前身是南通学院。
学校秉承张謇的实业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调研,我们发现南通大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产学研结合:南通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014-2024年第7期(总第383期)理论探索在这个充满变革、创新的新时代,课堂教学产生了诸多变化,但“适合的教育”依然是不变的主题。
我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虽然是通过旧的科举制度走上晚清的历史舞台,但他却坚决反对“死读书”。
张謇把“适合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通州张氏家塾经史国文补习科答问序》中就教育的目的指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他认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亦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他提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学思问履”即源于此。
实践证明,“学思问履”理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为“适合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探索。
一、让“学”生发于心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是其学习动力的源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要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是培养学生想学、要学、会学的品质。
(一)激发想学的兴趣好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所以,想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设计游戏环节,还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以及一盆水。
学生很好奇,发出疑问:圆柱和圆锥容器能说明什么?这盆水又有什么用处?笔者故作神秘,没有直接回答,学生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
笔者乘机提出问题:“把装满水的圆锥容器里的水全部倒入圆柱容器,若要注满圆柱容器,需要倒几次?”学生们立刻开始动手操作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