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思想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55.84 KB
- 文档页数:3
葛浩文翻译观点探析摘要: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为中国文学翻译到美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但是关于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点却少有研究,本文以《狼图腾》为例,总结出了葛浩文的翻译观点,也可作为今后学习的范例。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他现在是圣母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已经二十多年了。
在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他还编著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还是《现代中国文学》学术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为《华盛顿邮报》《伦敦时报》《时代》《今日世界文学》《洛杉矶时报》等期刊杂志供稿。
他对翻译的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
夏志清教授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舒晋瑜,2005)。
由于葛浩文的英文、中文都出类拔萃,再加上他又异常勤奋,所以他在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方面成就十分惊人。
在美国读研究院时已经开始阅读及翻译中文小说。
二、葛浩文主要作品介绍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
葛浩文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四十余部,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场》,李锐的《旧址》,贾平凹的《浮躁》,刘衡的《黑的雪》,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苏童的《米》,王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愤怒的蒜薹》《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等。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本文将对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和葛浩文都注重忠实于原文。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尽量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或添加自己的观点。
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贴近原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都重视翻译的准确性。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选择词语,使译文的意义和原文保持一致。
他们注重细节,注意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确保译文的精确性。
这种注重准确性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真实地传达原著的内涵和细微之处。
林纾和葛浩文都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在翻译具有文化特点的作品时,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他们注重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并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他们采用各种技巧,如加注释或提供背景知识,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原著中的文化细节。
他们都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们注重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处理,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学特点。
他们会不断修订和修改译文,以确保其语言流畅,质量高。
林纾和葛浩文还注重传达作者的风格和意图。
他们会仔细研究原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努力将其转化为译文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他们注重对原著风格的分析和理解,努力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关注作者风格和意图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他们注重忠实于原文、准确性、处理文化差异、写作能力和传达作者风格和意图。
这些翻译策略使得他们的译文贴近原著,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
手中放飞的风筝——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手中放飞的风筝——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近年来,葛浩文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以葛浩文的小说翻译和叙事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叙事结构,以及翻译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首先,葛浩文小说中的翻译策略非常独特。
他往往将一种文化或语言的特色引入到另一种文化或语言中,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有趣。
例如,在他最著名的小说《风筝的迁徙》中,翻译者采用了一种叙事的方式,将主人公的命运与他放飞的风筝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翻译策略不仅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故事情节,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
其次,葛浩文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同样非常值得研究。
他常常采用时间交错的手法,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这种叙事结构在翻译过程中也体现了独特的挑战。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使得读者能够完整理解故事的线索,并体验到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此外,翻译对葛浩文小说的叙事风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程度的改变和调整。
然而,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中的叙事风格和意图。
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同时不失去原作的特色。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对其语言和翻译能力的考验。
综上所述,葛浩文小说的翻译和叙事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其作品中独特的翻译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将一种文化和语言的魅力传递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的机会。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投身于葛浩文小说的翻译和叙事研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综上所述,葛浩文小说的翻译和叙事研究对于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是关键的研究方向,通过解析这些元素可以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情感、冲突和艺术性。
莫言作品英译者葛浩文与语篇翻译探析作者:周立波概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译者有超群的语言技能,更需要需要丰富的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葛浩文在这段翻译中实际上并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他的的目的是让文本在面对英语世界的读者时更有可读性。
顾彬说:“葛浩文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
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的是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
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葛浩文的翻译观,本文以下将从几点内容依次阐述和探讨。
我们需要从语篇翻译观的介绍开始。
语篇翻译是一个最近十几年学界关注比较多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一个比较准备、大家都接受的定义,笔者这里介绍一下李运兴教授对于“语篇”二字的解释:“所谓语篇,即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
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可称为语篇”。
这样的一种解释模式的活跃实际上是语言翻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都知道,两种语言的互译绝对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语言间的转化,而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传统、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转化,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的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更需要译者通篇考虑,翻译的是一个长篇小说,或者一个比较长的段落,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句子。
语篇翻译现在已经形成的共识是要坚持这样几个基本的原则:一、要追求语篇的整体性(unity),所翻译的语篇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保证语篇意义完整、重点明确、叙述具体,前后一致、衔接紧密、和谐流畅,而不应该只是前言不搭后语似的几个片段;二、显示重点是核心(the focusing ofnarration or reasoning),译者在翻译时通过对通篇的考虑,在翻译的文本中应该呈现出重点来,整个翻译过程要起到凝聚思想的作用;三、逻辑合理(logic orlogical sequence),这点其实跟追求文本的整体性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四、连贯衔接(coherence andcohesion)。
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初探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吴昊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初探摘要: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其汉译英的译文行文流畅,地道自然,受到西方的普遍赞誉。
本文将结合《丰乳肥臀》译本,分析其在翻译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和技巧,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指导。
关键词:葛浩文;莫言;汉译英;策略1葛浩文简介葛浩文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夏志清,2004:序)。
他在30年的生涯中翻译了50多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贾燕芹,2012)。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戴乃迭称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英文译者,葛浩文贡献巨大。
2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初探葛浩文的译文在语言上行文流畅、地道自然,而对于一些文化典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尽量传达出原文的文化意义,使译文易于理解。
现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从字词、句子、语篇和文化典故四个方面分析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翻译技巧和策略。
2.1选词精炼地道,词性转换灵活原文:她听到高高的空中又传来一声枪响,几条狗怯怯地叫着,司马亭的喊叫断断续续传来……译文:Another explosion flew in on the wind, setting off a round of barking by frightened dogs. Sima Ting’s booming voice came in fits……分析:英文“flew”一词兼具了“高高的”和“传来”的词意;“booming”传神体现了“喊叫”的意义,选词精炼地道。
同时,根据英文用词习惯,例如多用名词等,将动词转换为名词“barking”,副词转换为形容词“frightened”,以及介宾短语“in fits”,处理十分灵活。
2.2句式多用复杂句,主次分明原文:马洛亚牧师提着一只黑色的瓦罐上了教堂后边的大街,一眼便看到铁匠上官福禄的妻子上官吕氏弯着腰,手执一把扫炕笤帚,正在大街上扫土。
从几篇重要文献看葛浩文的翻译思想
葛浩文是中国当代翻译学界一位著名学者,也是近年来文献翻译学界最为影响
的思想倡导者之一。
在他的研究领域,他有着多角度的发展,其优良的学术思想在文献翻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葛浩文在其著作《文献翻译与文献翻译学》和《中国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提出,翻译过程有二条主线,一条是源译文的语义捕获,另一条是具体的语言表达。
葛浩文提出的“双轨思想”指出,翻译的关键是要在源译文表达两个上下文系统中找出共同点,实现语义对等,使源译文在语义等价的情况下相互替代;而在实践中,翻译者则要尽量保存源文的形式,让译文能够更具有可读性,体现可被理解的丰富含义。
另外一方面,葛浩文也认为文献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文化熏
陶和文学写作技能的复合性活动,译者需要对文献的本质特征有清晰的理解,并将其更好的写出来,完成文化的跨越,使文献的来源文化含义流传下去。
此外,葛浩文的翻译思想还反映在他的文章《语言及其翻译》中。
在书中,他
着重指出“翻译的过程不仅具有可量化的语言性质,也具有历史性质,亦即一种改变双方之间国家关系的行为”。
葛浩文强调,翻译者需要融入文化背景,了解文献所处的源语环境,营造兼容性及相互理解的语境,以调和翻译之间孰优孰劣,文化之间融合和差异的关系,从而丰富译文的表达能力。
总之,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突显出其重视源语文本的表达能力,坚持在翻译过程
中实现源文的语义对等,同时着重强调翻译者应具备较强的文学写作技能和文化熏陶,当然他也指出翻译是一种改变双方国家关系的行为,希望以文献翻译来调和文化差异,实现中西文化和谐沟通。
因此,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对文献翻译的教育及实践提供了一条明晰而深刻的思路。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29葛浩文的文学翻译思想研究——以《浮躁》英译本的乡土语言翻译为例刘 娟 李雪婷 宋晓焕(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摘 要: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研究热点。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贾平凹的作品《浮躁》中的乡土语言时采取了多种策略。
通过分析《浮躁》葛译本中的乡土语言翻译方法,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时极力追求“准确性”“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的文学翻译思想,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最大程度感受到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因此,可将这些翻译思想融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翻译规范。
关键词:葛浩文;文学翻译;《浮躁》;乡土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67-02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
2014年,在“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指出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两个因素:一是作家与其作品,二是翻译。
葛浩文翻译了众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且很多译作在海外获得了众多奖项,助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因此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
葛浩文翻译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获得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浮躁》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葛浩文的文学翻译思想,旨在探索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的翻译规范。
一、葛浩文的文学翻译思想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译者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葛浩文认为,“文学译者作为文化中介,他对于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的责任,是通过他与一种文化中的文字、概念以及意向的角力,并在为另一种文化穿新衣的过程中,得以调解的。
从接受美学看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从接受美学看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在翻译活动中,忠实与叛逆是两个相互制约又需要平衡的概念。
翻译者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差异。
葛浩文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作品优秀,而其中的“忠实”与“叛逆”恰恰是他翻译风格的体现。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首先要解释一下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一种关注艺术表达和受众接受的理论方法。
它认为艺术品的成功与否,是由受众的接受程度来决定的。
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
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以其忠实原文和突破传统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翻译不追求形式上的“忠实”,而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精神和意图。
他注重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美感,并且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做出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时,葛浩文翻译中注重对原文中的关键词和表达的理解,而非机械地翻译每个字。
他会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选择最合适的翻译词语。
这种翻译方法在传达原作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是对原作的一种叛逆。
他的翻译有时甚至会通过增加或省略某些细节来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
以葛浩文的翻译作品《格列佛游记》为例,他在翻译中巧妙地利用了叛逆的手法来突出作品中的讽刺元素。
格列佛游历到一个奇特的岛屿上,岛上居民身体只有一半大小,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中身体缺陷人群的讽刺。
葛浩文在翻译中通过对语言的调整和表达方式的变化,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讽刺意图。
虽然这种翻译手法有一定的叛逆性,但却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艺术特点。
同时,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也体现在对原作的情感和语言风格的传达上。
他很注重保留原作中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在传达原作的美感的同时,也会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做出调整。
他注重用生动的语言和英文的优雅风格来重新呈现原作,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之间存在着一种统一,即将原作的精神和意图传达给读者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差异。
浅谈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翻译观点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长滩加州州立大学,之后于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现任圣母大學讲座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葛浩文的成名作是1974年翻译出版的《萧红评传》,之后曼氏亚洲文学奖三位得主之作品也均为葛浩文译作,包括2007年的姜戎《狼图腾》、2009年的苏童《河岸》和2010年的毕飞宇《玉米》。
2012年,葛浩文英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汉学大师夏志清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盛誉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将葛浩文比喻成接生婆,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
莫言本人也在201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演讲时说:如果没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翻译。
翻译思想是指译者本身对翻译工作的宏观认知,即译者对翻译的总体观念。
这种观念会影响到译者对译文本、翻译策略、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
系统研究译者的翻译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于译者翻译行为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的理解。
在此,笔者将选取论文中的典型代表,总结其主要翻译思想,并指出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孟祥春(2015)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功用论、策略论、认识论、过程论与标准论。
他把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归结为在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下,以忠实为前提、以可读、平易、有市场为基本诉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孟祥春将其解读为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体现了葛浩文的全球视野;忠实让其翻译成为翻译;可读、平易有市场是翻译的标准论,确保了翻译取得成功;凸显自我是对译者的解放与主体性的高扬;再创作属于认识论,抓住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升了译者地位。
手中放飞的风筝——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手中放飞的风筝——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说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分支,其中翻译叙事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以葛浩文小说翻译为例,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小说翻译中的叙事技巧及其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葛浩文小说的独特风格在研究葛浩文小说翻译的前提下,首先需要了解葛浩文小说的独特风格。
葛浩文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其小说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二、葛浩文小说翻译中的叙事技巧1.语言选择在葛浩文小说的翻译中,语言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翻译者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原文中的意思和情感。
葛浩文小说的叙事常常包含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而这些意象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翻译者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调整,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2.结构调整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葛浩文小说,翻译者需要对原文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葛浩文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结构,通过回溯和闪回的手法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在翻译中,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适当调整原文的结构,使之更符合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3.文化转换葛浩文小说中的叙事常常涉及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文化中有相似意义的元素。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原文文化和目标文化的能力,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三、葛浩文小说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葛浩文小说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通过小说的翻译,葛浩文的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了解和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因此得以促进。
1.文化交流葛浩文小说的翻译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通过翻译,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各有自己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忠实于原文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概念的准确表达,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他倾向于保留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不对原文进行太多的改动。
在译文中,他通常使用较直译的方法表达意思,避免太多的文化转换。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较为贴近原文,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难以传达到读者。
而与之相反,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
他常常对原文进行重组和改写,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和中文表达习惯。
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他倾向于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但也可能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理解。
林纾和葛浩文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时有所不同。
林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原貌的保持。
他会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力求准确地呈现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译文通常较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语言和形式。
而葛浩文则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使得译文更贴切地反映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也与其所翻译的文体有关。
林纾擅长翻译科技类、宗教哲学类等书籍,他的翻译策略注重概念的准确传达。
他通常会使用较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作的学术和专业性。
而葛浩文则擅长翻译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策略更注重文学的感觉和艺术性。
他会注重语言的韵律和美感,通过意译和改写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文学价值。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林纾注重忠实于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葛浩文更注重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的融入,使译文更流畅和贴切。
他们的翻译策略与所翻译的文体有关,也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有关。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H. A. Giles)和葛浩文(James Legge)都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
这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们的翻译策略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为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来看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林纾的翻译作品以《古文观止》和《易经译例》最为著名。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词汇和语序的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使得林纾的翻译作品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奠基石”。
我们来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是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和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经典》和《论语》英译本。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涵义的理解和传达。
他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葛浩文在翻译作品中对原文进行了较多的改动,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种注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使得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纾和葛浩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林纾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葛浩文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目的论关照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探究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
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莫言作品英译本的读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手段,使译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翻译的文化交互功能。
本研究从目的三原则角度分析葛浩文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探究葛浩文的翻译风格。
目的论葛浩文《酒国》《红高粱》翻译策略一、引言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译者们功不可没。
而葛浩文对其作品的传播起了巨大的影响。
葛浩文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已年逾三十载,译作丰硕,其翻译观点和风格亦自成一派。
他是中美媒体笔下“唯一首席接生婆”,又被夏志清先生称赞为“公认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文军等对葛浩文的翻译观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介绍,它将葛浩文的翻译观分为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忠实、翻译即背叛、翻译是重写以及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
由于莫言作品大多描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北高密乡的人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酒国》与《红高粱》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为英译过程设置了很大障碍。
本文试图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重点考察葛浩文处理特定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来认识和探讨葛浩文翻译风格。
二、翻译目的论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包括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曼塔里阐发的行为理论和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理论。
而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达到一致,必要时会对原文信息进行再加工,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