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的考验_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_刘云虹
- 格式:pdf
- 大小:291.88 KB
- 文档页数:8
第34卷 第6期2023年1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Vol 34 No.6Nov.2023作者简介:胡陈尧,博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刘云虹,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批评的理性目光与建构力量———刘云虹教授访谈胡陈尧 刘云虹 摘要:随着翻译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作为一种理性目光和建构力量的翻译批评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在本次访谈中,刘云虹教授首先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翻译批评的实践导向功能和理论建构功能,主张批评界从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特征、影响要素与根本诉求出发展开理性思考和评价,积极担负应尽的责任。
随后,刘教授对文学翻译的生成性本质进行了阐释,指出翻译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介入需立足于对翻译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把握,批评主体应以历史和理性的目光看待文学翻译的“生”与“成”。
最后,刘教授着眼翻译的审美和主体两个核心维度,倡导学界积极开展文学翻译的审美批评,同时重点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及其于翻译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化,并就相关批评实践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翻译批评;文学外译;生成性;审美;主体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23)06-0001-11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翻译批评的功能与责任胡陈尧: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您是中国翻译批评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您于2015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翻译批评研究》对翻译批评的本质、价值、标准、原则、功能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着力构建以理解和对话为本质属性、关注翻译过程、强调译者主体作用并以建设性为根本诉求的翻译批评,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 国际影响力的扩大,21世纪的中西关系出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态势,“中译外”活动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取得了长足发展。
语言文学研究翻译伦理视域下的《女勇士》汉译付芬(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邵阳422000)摘要:《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岛,获得了诸多奖项,使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打开了一片天地,并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
目前,美国华裔文学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在国内译介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从翻译伦理角度出发,分析《女勇士》汉译本在原文本选择、翻译方法、汉译本传播三个方面的伦理因素,以期为《女勇士》和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伦理《女勇士》汉译美国华裔文学《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反思和融合。
该书于1976年一出版便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深受读者欢迎,并为汤亭亭斩获诸多文学大奖。
在国内,《女勇士》和汤亭亭的其他作品是学界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对于其他外国文学,美国华裔文学因对中国文化的再创作而具有特殊性。
当融合了美国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华裔文学被翻译到中国时,汉译者面临着如何保持原著差异性的伦理选择。
本文从翻译伦理角度对汤亭亭小说《女勇士》汉译本进行分析,旨在深化对《女勇士》汉译的研究,探讨伦理因素对美国华裔文学汉译的影响。
一、《女勇士》汉译研究现状自汤亭亭的《女勇士》于1976年出版以来,国内对其作品和译著的关注虽有三十多年之久,但真正的重视则始于二十一世纪初。
从研究内容来说,多集中于文学研究,对作品中译本的翻译研究很少。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开始介绍汤亭亭及《女勇士》一书。
最早评介汤亭亭的文章是江晓明于1981年发表的《新起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该文仅对汤亭亭的生平、《女勇士》和《金山勇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此后,国内对《女勇士》和汤亭亭作品的介绍逐渐增多。
特别是1998年《女勇士》一书汉译本的出版为后期的译著研究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和土壤。
自二十一世纪起,国内对《女勇士》的研究迅速增长。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12021No.21汪可(1997-),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2任晓霏(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跨文化交际中国古代蒙学典籍《增广贤文》翻译研究的“否定分析”汪可1任晓霏2(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增广贤文》作为中国经典蒙学典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智慧和语言魅力。
本文试图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为理论基础,从合理化、扩充、性质受损、数量缺失、韵律的破坏等角度,对比分析胡晓阳和赵彦春的两个英译本中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倾向”,对于进一步探究中国经典文学的翻译规范以及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增广贤文》;否定分析;变形倾向;翻译规范1.引言《增广贤文》是由中国明清时代众多文人所编撰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其中大量关乎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的经典名句,都涵盖了儒释道诸家文化的核心元素,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精髓。
该书不仅内容宽泛,语句同样简明易懂,朗朗上口,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增广贤文》前期研究综述《增广贤文》作为蒙学典籍之一,历来学者对其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都集中于书中所蕴含的国学智慧以及对当代世人的教育价值,研究角度相对比较局限,鲜少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来探究《增广贤文》的翻译策略以及对外传播。
截止目前,以“增广贤文、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里进行搜索,仅仅找到两条搜索结果。
分别是:2011年,项婷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按照克拉克洪等人的价值取向分类来探讨《增广贤文》的翻译,旨在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读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8年,曹志艳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增广贤文》英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英译策略进行探讨。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对《增广贤文》的翻译研究还有待发掘和深入,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分析更是无人涉及。
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综述
“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综述”是一项关于刘云虹(1885—1962)翻译批评的研究,由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新疆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云虹撰写,旨在深入探讨和总结当代翻译批评的发展状况及其本质。
文章从翻译批评体系架构出发,对刘云虹翻译批评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着重强调了刘云虹翻译批评理论的五个方面:翻译原则、翻译技巧、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翻译结构。
首先,刘云虹认为,翻译应根据翻译原则来完成,包括要求翻译员保持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通顺性、合乎原作者意图等,其中重要的是要做到力求表达原文的本意,使译文与原文相对应。
其次,刘云虹强调了翻译技巧的重要性,翻译技巧是指翻译员在语言表达上的把握,包括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表达方式,语气及情感等。
此外,刘云虹还提出了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即要求译文与原文尽可能一致,并使译文通顺易懂,遵循翻译原则,尊重原文的文化特色。
再次,刘云虹认为,翻译策略的作用在于使译文更加准确和自然,因此,翻译策略应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为目标。
最后,刘云虹认
为,翻译结构应当遵循原文,同时也要考虑译文的文化差异,使之更加恰当和自然。
综上所述,刘云虹翻译批评理论充分体现出翻译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他的理论大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在日常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应该以刘云虹的理论为指导,在尊重原文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文本的准确传达,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符合原文的意图。
从贝尔曼“异的考验”视角下分析文化“走出去”作者:宋佳王立松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通过对于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的考验”翻译理论的深入探究,赋予“异的考验”翻译理论新时代下更多的现实意义,从翻译伦理、文化立场以及如何尽量避免“异的考验”中的变形三方面进行分析,启发译者站在文化重构的高度,找到更好的翻译方法,将原文更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扼杀。
关键词:翻译伦理;文化立场;文化重构一、引言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国发展的软实力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文化的跨国传播离不开翻译这座桥梁,因而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作品必须力求做到尊重并且还原原作的文化背景。
在各国都在探寻文化“走出去”之路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成为了颇为重要的话题。
1984年西方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贝尔曼继“文化转向”提出后,在其著作《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翻译》一书中对于翻译过程中异的变形进行分类并加以描述,对于如何对待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文化方面的异有着更加具体的分析,值得进一步研究。
异的考验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上,还体现在观念和态度上。
学界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和讨论,翻译在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与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發挥的作用,而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就“异的考验”文化碰撞和异语再造这两个层面的考验进行阐释说明,并且从翻译伦理、文化立场以及如何尽量避免“异的考验”中的变形三方面着手,深化对于贝尔曼“异的考验”翻译理论赋予“异的考验”翻译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提倡译者应站在文化重构的高度,除了完成沟通和交流的任务之外,还要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
二、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伦理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印记和符号,无处不流露出文化的特色,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对于不同文化的传达,在这个过程中,将“异”本土化的行为有违翻译伦理。
女性翻译主义的文本意义浅论"论文键词:视界融合;读者中心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一、引言意义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刘云虹,2002)。
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歧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歧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创造性活动(张景华,2004)。
女性主义者对一系列翻译理论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
概括起来,大致是:(1)翻译哲学:突破(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2)翻译标准:符合女性主义要求;(3)翻译目的:延展女性话语权;(4)翻译策略:尽量让女性在语言中显现;(5)翻译方法:以女性主义方式改写原文;(6)译者的地位:与作者平等;(7)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平等互补,等等(Simon, 1996: 1-38)。
求异与化同:求异翻译伦理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以朱译莎剧为例段自力【摘要】求异翻译伦理高扬保护弱势文化和给译入语文化带来变化的终极文化追求.尊重差异是当今翻译应该具有的伦理态度,但是朱译莎剧的传播与接受及翻译研究表明,尊重差异必须考虑使用合适的方式翻译差异,才能确保差异在译入语文化中得到有效传播和接受.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求异与化同的有机结合是尊重差异、传播差异和接受差异的有效途径.化同就是要符合特定时期译入语文化的诗学传统和语言文化心理,求异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译入语文化中以恰当方式适度传承他者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陌生性.惟其如此,求异翻译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与普遍接受、有效传播语言文化的他者性、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实现求异翻译伦理的终极文化追求.【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0)006【总页数】6页(P128-133)【关键词】朱译莎剧;求异翻译伦理;化同;有效传播【作者】段自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过渡张扬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描写翻译研究又埋没了译者的价值,所以翻译伦理的价值被重新发现,翻译研究回归伦理层面[1]74,[2]。
翻译伦理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差异翻译伦理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贝尔曼和韦努蒂是国外差异伦理研究的代表,围绕他们的差异翻译伦理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如塔里克·沙玛(Tarek Shamma)[3]、刘亚猛[4]、蒋童[5]、申连云[6]、张景华[7]。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求异翻译伦理研究寄望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通过求异翻译,抵抗英美霸权文化的我族中心主义暴力、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保护弱势文化。
求异翻译伦理虽然高扬文化目的,却忽视了求异翻译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能否传播与接受的问题,忽略了一味求异能否达到其文化追求。
文学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译什么、怎么译、译后如何
许宏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5)001
【摘要】当前对有关“翻译伦理”的探讨日益升温,论文试图梳理翻译和伦理两大范畴的交叠之处,以便更好地从伦理角度来反思翻译问题.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许宏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中的整体细译与整体细评r——从霍译《红楼梦》分卷标题的汉译谈起[J], 冯全功
2.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以《唐璜》为例 [J], 赵宁
3.不可译·可译·可译好--例谈"不可译"问题 [J], 曹顺发
4.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姿态——以林译《浮生六记》和王译《阿Q正传》为中心 [J], 汪宝荣;;
5.文学翻译中的单词分译——杨必译《名利场》学习札记 [J], 伍华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综述作者:杜婷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7期摘要翻译批评的发展滞后于翻译理论相关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大批学者致力于翻译批评理论研究和实践,刘云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她在翻译批评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她认为翻译批评是一项动态过程,要回归翻译的本质;要以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分析和认识涉及的各种概念等等。
本文从翻译批评的现状极其原因着手,在整理和阅读了知网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刘云虹教授在翻译批评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翻译批评动态过程历史文化观《翻译批评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1翻译批评现状极其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交往。
但由于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在口头和书面交际都遇到了困难。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翻译活动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翻译的历史与语言同样悠久。
翻译的内容和题材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翻译,社会发展离不开翻译,跨文化交流也与翻译息息相关。
并且时代的发展对翻译提出了更加严格而深刻的要求。
正如刘云虹教授本人所言“有翻译就必然有翻译批评,作为翻译活动健康开展的重要监督和保障、作为翻译理论的积极构建力量,翻译批评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然而相对于翻译基础理论研究和翻译史研究而言,翻译批评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理论的指引以及自身合法地位得不到确立等原因,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以“挑错式”和“感想式”的评论居多,缺乏对翻译批评的理论探讨与宏观论述。
应该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翻译批评研究,许钧1992年出版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正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著作,被国内译学界普遍视为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始终对翻译批评的重要性都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不断地进行翻译批评研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开展,也取得了可贵的成绩。
课程编号:050203D03课程名称:翻译评论英文名称:Translation Criticism课内学时:每周2课时/学期学分数:2教学目的:通过对有关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批评理论的著作的研读,结合翻译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批评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翻译批评方面的经典、热点和焦点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意识,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性批评能力。
教学内容:首先对翻译批评领域的经典原著进行研读,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就翻译批评的基本命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或探寻解决方法,或阐述不同观点,同时结合翻译文本就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进行评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教材及推荐书目:1. BERMAN, Antoine,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 John Donne, Paris, Gallimard, 1995.2. GADAMER, Hans-Georg, Vérité et méthode, Les grandes lignes d’une herméneutiquephilosophique, Paris, Editions du Seuil, 1996.3. JAUSS, Hans Robert, Pour une herméneutique littéraire, traduit de l’allemand par Aurice Jacob,Paris, Gallimard, 1982.4. JAUSS, Hans Robert, Pour une esthétique de la réception, traduit de l’allemand par C.Maillard,Paris, Gallimard, 1978.5. LEDERER, Marianne,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Paris, Hachette, 1994.6. 姜治文、文军编著:《翻译批评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异的考验”——池莉《生活秀》法译本的伦理透视
王丽云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8
【摘要】翻译根本旨归在于文化交流。
池莉作为中国当代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其作品在法国多次再版,其中译者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基于此,本文将从贝尔曼翻译伦理维度对池莉《生活秀》法译本作一透视,剖析译者面临文本“异质性”时所持伦理的态度,以“他者”观“自我”,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提供新思路与伦理参考,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平等交流。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王丽云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2
【相关文献】
1.《白鹿原》日译本中对"异"的考验
2.池莉《生活秀》底层市民女性形象探析
3.论池莉早期市民生活题材——以《烦恼人生》和《生活秀》为例
4.论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成因——以《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为例
5.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来来往往》《生活秀》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①———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南京大学刘云虹许钧提要:本文为刘云虹教授与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界领军学者许钧教授围绕翻译批评展开的一次对谈,表达了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一、翻译批评在当今中国的有效在场不够,翻译批评遭遇了生存危机;二、翻译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批评的历史意识这两者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三、翻译批评的学术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它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构建之间的互动场域,必须真正发挥翻译批评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真正让批评介入翻译场域和系统。
②关键词: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理论一、不应缺席的翻译批评刘云虹:许老师,您好!最近翻译界和文化界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过程中的翻译问题关注、讨论得比较多,我也在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翻译批评问题,想对翻译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以及翻译批评在这一时代语境下所肩负的责任进行一下反思。
其实,我的这些想法或多或少是受您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就是《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那篇《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
您在文中分析了翻译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的重重危机,并着重指出导致翻译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翻译批评的缺席。
您的观点不仅在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例如《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就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近十年过去了,再来看看翻译批评的现状,可以说翻译批评的缺席和失语状态几乎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对翻译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与介入仍然非常不够,正是这样的现实促使我反思翻译批评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在翻译遭遇新的问题与挑战时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说起翻译批评,译学界的共识是有翻译就必然有翻译批评,但“必然”并不等同于“必要”,我想,在反思翻译批评的现状之前,是不是应该首先明确翻译批评的必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许钧:是的,这确实是必须首先澄清的问题,所谓“名正”才能“言顺”。
我认为,作为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纽带,翻译批评的必要性同样应该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
作者: 李双燕[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天下
页码: 87-8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4期
主题词: 电影译名;异国情调;种族中心主义;翻译变形;贝尔曼;语言模式;负面效果;语言文本
摘要: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代表著作《异的考验》一书中,“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①在贝尔曼看来,异的考验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标语言的文化在外国语词、文本中需要经历的异的考验,另一方面是指源语言文本被转换成目标语言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他指出了在译本中存在的12种翻译变形倾向,举例批评了许多翻译活动对“异”的压抑,过度地让源语言适应目标语言环境。
这12种倾向分别是:合理化;明晰化;扩充;雅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失;节奏破坏;破坏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破坏原语言模式;破坏原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破坏固定表达及成语;消除原文本多种语言的重叠。
这12种倾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可能在同一个译本中同时存在且相互联系。
本文将通过两部电影译名作品举例,来分析它们在变形倾向下所经历的异的考验,及其产生的正面、负面效果。
Challenge of Transl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riticism: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ontext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刘云虹[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中英文版
页码: 88-9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翻译批评;中国文学译介;挑战;责任
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与翻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作用、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同时也针对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的责任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进而对中国文学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表示出某种程度的怀疑与担忧。
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无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此,翻译批评不应处于缺席和失语的状态,翻译活动所面对的质疑与挑战迫切需要翻译批评对诸如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观念和翻译价值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对翻译现实的关注、对翻译根本问题的再审视以及对翻译理论的建构等方面探讨翻译批评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所肩负的责任,力求促进翻译批评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展现其应有价值。
2016年3月第39卷第2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March2016Vol.39No.2文章编号:1004-5139(2016)01-0070-08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D异的考验———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刘云虹,许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而翻译的根本目标就在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融合。
从这个意义来看,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就本质而言,是伦理层面的,即如何认识和对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
本文提出,无论从翻译的沟通与交流的根本属性来看,还是就翻译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而言,尊重他者、尊重差异正是实现翻译伦理目标的基础与核心。
同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承载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战略意义,在目前“忠实”概念不断遭到质疑和解构的现状下,对忠实原则的坚守、对异质性的保留与传达,既是翻译伦理的要求,也是思想与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翻译伦理;差异;他者;尊重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An Interview on Translation EthicsLIU Yunhong,XU Ju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AbstractʒThe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amo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while its fundamental goal is to break the cultural barriers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Therefore,many impor-tant issu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are ethical in essence,namely about how to interpret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the other.We contend that respect for the other and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are the very foundation and core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ranslation ethics,whether in terms of the communicative properties of translation,or in terms of the mission of transla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diversity.Meanwhile,as Chinese culture is“going a-broad”,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As the notion of“fidelity”is now constantly being questioned and deconstructed,its faithful adherence,and the reten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heterogeneity are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ranslation ethics,but also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of thoughts and culture.Key wordsʒtranslation ethics;differences;the other;respect一、翻译因“异”而起,为“异”而生刘云虹:许老师,您好!在近期的翻译研究中,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对于翻译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学界关注和讨论得都比较多,对翻译观念、翻译方法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甚至存在不小的争议和质疑。
我也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对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肩负的责任进行了反思。
过去,无论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译学界主要把目光投向“外译中”,对翻译的探讨也往往基于对我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的考察与反思,而当前,在翻译路径、形式和目标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都发生显07著变化,尤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情况下,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将翻译活动置于多元文化交流的立场和视野下来加以认识和理解。
从根本上讲,翻译的目标在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融合,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
从这个意义来看,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就本质而言,是伦理层面的,也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
西方翻译界普遍将“翻译伦理”这一术语的提出归功于法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有学者认为,正是贝尔曼1984年出版的《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一书继“文化转向”之后直接引发了翻译研究的“伦理转向”。
“异的考验”,这不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名,更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伦理问题。
您是国内译学界最早关注翻译伦理问题的学者之一,我记得,您1998年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过相关的论文《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
您在文中对翻译的道德层面,也就是翻译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从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包括翻译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无一不受到这一层面的约束和影响。
此外,您还指导了以“翻译与翻译伦理”为题的博士论文,在该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翻译与翻译伦理》一书已经成为目前翻译伦理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作为较早提出翻译伦理观的学者,您认为“异”对于翻译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应该如何看待翻译中的“异”?许钧:就像你刚刚所说,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对翻译研究来说,“异”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性的问题。
首先,翻译的缘起就在于一个“异”字,也就是说,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
用德里达的话说,如果上帝没有变乱语言,导致不同语言的出现,并且各种语言又有不可简约的多样性,那么人类就不需要进行翻译。
从这个意义上看,翻译活动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
我们知道,翻译远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诸多要素的复杂活动,因此,除了语言之间的“异”,还有与之相关的思维、文化等更深层的“异”,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
其次,翻译的障碍也在于一个“异”字。
世界之异、思维之异、语言之异、文化之异,翻译活动中所要面对的这些“异”不仅从根本上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也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导致了实际的翻译障碍与困难。
只要有过翻译经历的人,对此都会有切肤的体验。
翻译家们的体会就更为深切了,我记得,傅雷曾在《高老头》重译本的《序》中,对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种“异”进行了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总结出十一个“不同”,包括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表现方法的不同。
正是由于这些来自语言、社会、文化与思想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活动面临诸多障碍,也无时无刻不遭遇着“异”的考验。
刘云虹:的确,对“异”的认识和理解无论在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中,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不仅傅雷这样的翻译家对此深有感悟,很多翻译研究者对“异”带来的翻译障碍也有过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例如奈达归纳了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乔治·穆南既从语言的意义单位、句法结构、形式功能、交际环境等方面梳理了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分析了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翻译构成的障碍,除了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之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就本质而言,“异”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导致了翻译的障碍与困难,乔治·穆南提出的“翻译是可行的,但它确有限度”这一重要观点可以说正源于对翻译活动必然遭遇的各种差异的深刻理解。
那么进一步来看,翻译的根本任务实际上同样在于一个“异”字,也就是克服“异”造成的各种障碍,以促成思想的沟通与文化的交流。
许钧:你说得很对。
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克服并表现“异”的同时,让这些“异”之间不隔17绝,并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丰富。
既要克服差异,又要表现差异,这不能不说是翻译的一个悖论。
但正因为如此,翻译中的“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中遭遇的种种“异”的考验归根结底都在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立场与态度。
异语间的交流,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各自的独特性虽然为对方通过他者之镜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提供了可能,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严峻的考验。
“异”的考验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上,更表现在对“异”的认识上,体现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
从中外翻译史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视、轻视或仰视异域文化的态度都是有悖于翻译的本质及其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这一根本目标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翻译的缘起、障碍和根本任务都在于一个“异”字,另一方面,正如贝尔曼所强调的,翻译伦理就在于“从理论层面揭示、肯定和捍卫翻译的纯粹目标”(Berman1984:17),在这个意义上,对“异”的态度实际上构成了翻译伦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二、差异与尊重: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刘云虹:无论翻译是交流、是行动,还是对话,翻译活动反映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伦理正是人际关系的规律和规范;再者,翻译是一个充满选择的过程,其间面临的种种选择无不取决于翻译的价值目标,而伦理是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合理关系的界定,因而可以说也正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