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教案章节一: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1.1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定义1.2 解释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1.3 描述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1.4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章节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2.1 解释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2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方法2.3 阐述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2.4 强调支气管哮喘的正确诊断的重要性章节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3.1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3.2 阐述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3.3 讲解支气管哮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3.4 强调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原则章节四: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措施4.1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护理4.2 讲解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护理4.3 阐述支气管哮喘的康复护理4.4 强调护理人员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作用章节五: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5.1 解释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目的5.2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方法5.3 阐述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内容5.4 强调护理评估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重要性章节六: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措施6.1 介绍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原则6.2 讲解生活方式的调整对预防支气管哮喘的作用6.3 阐述环境控制对预防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性6.4 强调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的诱因章节七:支气管哮喘的急救处理7.1 介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急救措施7.2 讲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药物的使用方法7.3 阐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环境调整7.4 强调支气管哮喘患者家庭急救包的准备和使用章节八: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8.1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的目的8.2 讲解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其家属应掌握的知识8.3 阐述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8.4 强调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治疗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章节九: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9.1 解释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9.2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9.3 阐述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9.4 强调护理人员在与支气管哮喘患者沟通中的作用章节十: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持续改进10.1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质量评估10.2 讲解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0.3 阐述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改进措施10.4 强调护理人员在学习、实践和改进中的专业成长章节十一: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护理11.1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家庭护理的目标和重要性11.2 讲解家庭环境中应避免的支气管哮喘诱因11.3 阐述家庭中常用的支气管哮喘管理工具和设备11.4 强调家庭护理在支气管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章节十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社区护理12.1 解释支气管哮喘患者社区护理的意义12.2 介绍社区护理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作用12.3 阐述社区资源和支持系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帮助12.4 强调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庭、医院的协作重要性章节十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康复护理13.1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13.2 讲解康复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13.3 阐述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呼吸练习和体能训练13.4 强调康复护理在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章节十四: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安全管理14.1 解释支气管哮喘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4.2 介绍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意外14.3 阐述药物管理在保证支气管哮喘患者安全中的作用14.4 强调护理人员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安全管理中的责任章节十五:支气管哮喘护理的研究与发展15.1 介绍支气管哮喘护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5.2 讲解支气管哮喘护理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5.3 阐述支气管哮喘护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5.4 强调护理人员在支气管哮喘护理研究与发展中的参与和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临床诊断、治疗原则、护理措施、预防措施、急救处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护理的持续改进等方面。
支气管哮喘的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气道疾病,可引起患者咳嗽、喘息、胸闷等诸多症状表现,并且反反复复发作,特别是在夜间和凌晨容易出现发作和病情加重。
目前我国成人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高达1.24%,且该疾病的患病率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具有哮喘家族病史、身体肥胖、长期变应原暴露、长期吸烟、患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者是支气管哮喘的易患病群体。
患上支气管哮喘后一方面要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要掌握日常的护理方法并严格落实,这有利于降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频率,缓解临床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危害大且发病率高,掌握该疾病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病率也非常重要,以下就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日常护理方法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作一介绍。
1、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哪些原因有关?想要远离支气管哮喘做好护理及预防,首先就要了解该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避免这些因素,降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指具有家族遗传史,这也决定了患者具有过敏体质,与其他人群相比更易患上支气管哮喘。
而环境因素则直接关系着患者是否会发病,比如室内外的各类变应原、各类职业性变应原、药物因素以及食物因素等。
其中室内变应原主要有家庭当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以及家中存在的各种空昆虫、蟑螂等。
职业性变应原主要与工作环境中接触油漆、粉尘、活性染料有关。
而室外变异原则包括各种花粉、草粉。
食物因素主要有牛奶、鱼肉、蛋类以及虾类。
药物因素为阿司匹林和各类抗生素药物。
除此以外,空气污染、肥胖、长期吸烟、不当的运动锻炼也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
2、支气管哮喘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1)坚持治疗支气管哮喘患病需要坚持治疗,目前该疾病还无法彻底根治,通常需进行药物治疗,从而控制临床症状并降低发作频率。
所以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日常护理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坚持完成药物治疗,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地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有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导致气道高反应和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和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
流行病学:哮喘是全球性疾病,全球约有1.6亿患者。
各国患病率不等,国际儿童哮喘和变应性疾病研究显示13~14岁儿童的哮喘病率为0~30%,我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同龄儿童的哮喘病率为3%~5%。
一般认为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成人男女患者率大致相同,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
二、病因:1.遗传因素:哮喘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现象,哮喘病人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且亲缘关系越近患者发病率高;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2.环境因素:①吸入性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气等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吸入物。
②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
③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
④药物:如普奈洛尔(心得安)、阿司匹林等。
⑤其他:气候改变、运动、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
三、发病机制:(图示)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被认为与哮喘的发病关系密切。
四、病理:疾病早期,无明显器质性改变,随疾病发展,肉眼可见肺膨胀及肺气肿,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粘稠痰液及黏液栓,粘液栓塞局部可出现肺部张。
支气管壁平滑肌增厚、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增生、黏膜水肿,气道上皮下有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
五、临床表现:(一)症状:发作前常有干咳、呼吸紧迫感、连打喷嚏、流泪等先兆表现;典型的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严重者呈强迫坐位或端坐呼吸,甚至发绀等,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症状发作和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及诱因能够帮助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也是控制症状的关键。
定期复诊和监测疗效可以有效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调理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长期控制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更好地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通过护理体会的不断总结和整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护理体会,症状,诱因,药物,复诊,监测,触发因素,饮食调理,健康生活方式,患者护理,总结。
1. 引言1.1 什么是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的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强。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常出现哮鸣音、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个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包括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和了解,明确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护理也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不仅包括药物治疗和医疗护理,还需要患者自身和家人的积极配合,共同抗击这一慢性疾病。
护理支气管哮喘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耐心,关心患者、支持患者,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1.2 为什么支气管哮喘的护理如此重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摘要】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患儿会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喘息等明显症状,同时还可能导致其呼吸气流受限,且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不同,在任何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但5岁以前的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就需要及时给予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其气道发生不可逆的狭窄或重塑,不利于患儿的身体发育。
随着医疗不断的进步,对支气管哮喘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可以对其症状进行明显的改善,且并发症也较少。
笔者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进行跟踪和简单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进展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诸多,其可能由于过敏、环境的变化、药物、运动或者遗传等,其中过敏原主要分为感染病原体、吸入过敏原或使用过敏原,最容易导致感染的病毒为呼吸道病毒,而吸入过敏原主要包含灰尘、螨虫、霉菌、花粉等,患儿在吸入后会有明显症状,但及时解决后临床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食入过敏原主要包含异性蛋白质、牛奶、香料等,常发生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过敏的几率会明显降低。
一、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和相关并发症、发病原因、治疗原则的分析1、主要症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早期,患儿通常会出现干咳、打喷嚏、流泪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呼吸急促、气短、喘息、发热等表现,会导致患儿烦躁、不安,严重时甚至患儿的心跳还会加快,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
2、而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含心律紊乱、休克,患儿因为缺氧而导致哮喘持续,所以会引起休克等并发症,同时也可能因为治疗方式不当而出现。
此外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常发生于患儿比较紧张或者呼吸太用力,会消耗过多的体力,导致出现低氧血脂等情况。
肺部感染、分泌物增加、气道痉挛等都属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因为肺部感染而导致。
3、上述中提到过敏、环境的变化、药物、运动或者遗传等因素均得导致患儿发病,其中环境变化主要包含气压明显下降或温度降低,患儿的身体不能很好的适应,就可能激发支气管哮喘,所以该病在春秋两季为高发期。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心理护理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 分析60例支气
管哮喘患儿的恐惧、烦躁、疑惑、自卑、绝望等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措施,并观察其效果。 结果 患儿恐惧、烦躁、疑惑、自卑、绝望等心理问题普
遍消除,患儿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无一例患儿因情
绪与心理问题而放弃治疗,效果显著。 结论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支气管哮
喘患儿的不同心理特征,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对临床
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标签: 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儿童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1],也是儿科
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逐年增高[2],
陈育智[3]报道,北京0~14岁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在1990~2000年的10
年间,从0.78%上升到2.06%,增加了1.6倍。人的健康受到生物、心理与社会
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及影响,一旦生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4]。确诊为支
气管哮喘后,患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那些学龄期患儿而言,
就更容易情绪低落,自卑感明显,甚至丧失与病魔进行抗争的勇气,从而直接影
响到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支气管哮喘患儿普遍存在着恐惧、烦躁、疑惑、自
卑、绝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此,本研究制订了一整套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时进
行干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1]确诊的患儿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
平均(6.0±1.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发作时伴咳嗽、咳痰39例,
伴气喘37例,伴呼吸困难19例,伴白细胞总数增高33例。
1.2 患儿心理特征的分析
1.2.1 恐惧心理 绝大多数的患儿均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不治之症,谈喘色变,
加上住院时要进行一些抽血、检查等操作,就莫名地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压
力。再者,当前独生子女多,孩子生病后,父母情绪紧张,对医护人员要求高,
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5]。
1.2.2 烦躁心理 由于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如咳嗽、气喘、憋
闷、呼吸困难等不适与痛苦的感觉,患儿就会相应地出现诸如辗转反侧、烦躁不
安、难以入睡的表现。
1.2.3 疑惑心理 患儿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初期,会产生疑惑的心理,内心
会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为什么别人没有患支气管哮喘,而偏偏我患上这病呢,
一定是医生诊断错了,因此,常常会要求医生与护士重新多做一些检查,拒绝进
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等,从而导致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1.2.4 自卑心理 多见于那些学龄期的患儿,涉世未深,但又获取了一定的知
识,了解了一些支气管哮喘的医学常识,也可能见过那些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
痛苦不堪的场景,并且有过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痛苦的体验和感受,再加上虚荣心
强,害怕受到嘲笑和歧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1.2.5 绝望心理 由于大多数人们都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不治之症,谈喘
色变,一旦患上就不能治愈,终生就会受到这种痛苦的折磨,因此,非常容易使
患儿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认为这病也不能治好,
拒绝治疗与护理,严重者甚至绝食、自杀等。
1.3 心理护理措施
1.3.1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良好的就医环境可以使人具有愉悦的心情,非常
有助于恢复身心健康,因此,病房应保持空气清新,布局合理,整洁有序,温度
适宜,静谧温馨,使患儿犹如在家一般,从而可有效地消除其对医院及医务人员
的陌生与恐惧感。
1.3.2 对患儿病情适度保密 对患儿的实际病情给予适度的保密,尤其对于那
些医学常识欠缺的患儿,尽可能地避其免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最大限度地
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恢复。尊重患儿,舒缓情绪,满足其心理需求。护士应尊重患
儿并拥有高度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态度和蔼,文明、优质服务,不歧视患者,闲
暇时可与患儿聊天,播放轻快向上的音乐,以舒缓其紧张、烦躁的情绪,增强其
信任感及安全感,从而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与决心。对于那些有疑惑心理的患
儿,应适当满足其要求行各种检查的愿望,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相关的结果与问
题,以解除其疑惑心理,正视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3 减少刺激,稳定患儿的情绪 当患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会出现咳嗽、
气喘、呼吸困难等不适与痛苦的感觉,并且患儿的自尊心极强,尤其对于那些学
龄期患儿来说,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担心受到嘲笑及歧视,内心极不愿意
别人特别是比较熟悉的人看到自己痛苦的场景,所以此时应尽可能地避免熟人的
探视,减少不良刺激,稳定患儿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相应的处理。
1.3.4 悉心呵护,给予针对性的精神鼓励 对于那些有消极绝望心理的患儿,
应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情绪疏导,耐心地解释支气管哮喘虽然是儿科最常见
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但又是可控、可治、可防的疾病,只要能积极地配合
治疗,都能获得理想的疗效。护士应悉心呵护患儿,给予精神鼓励,还可举出一
些身边已治愈患儿的实例,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上得到安慰,治疗
上看到希望。
1.3.5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支气管哮喘患儿由于病程长,即使出院后也需长
期坚持巩固治疗,有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把烦躁情绪发泄到家长的身上,而家长长
期的辛苦当不能得到患儿的认可时,也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对患儿失去耐
心,因此,劝导家长理解并宽容患儿,共同配合治疗,对提高依从性及促进病情
恢复相当必要。
1.3.6 定期随访 坚持定期随访,对患儿提供心理咨询及饮食、生活与用药指
导,对患儿的早日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2 结果
通过对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了患
儿恐惧、烦躁、疑惑、自卑、绝望等心理问题,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出
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无一例患儿因情绪与心理问题而放弃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内容从单一
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的身心护理。心理护理是护士在进行护理过
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语、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发展,因此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
部分[6]。
儿童由于各器官的功能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护士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除了做好临床护理外,还要充分
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对于有恐惧心理的患儿,护士应采取亲切和蔼的语言
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在治疗前做好其思想工作,争取
患儿愉悦配合[7],系统正规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哮喘发作的症状[8],有助
于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坚持定期随访,对患儿提供心理咨询及饮食、生活与用药指导,对提高患儿的治
疗依从性及促进早日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1.
[2] 张洲慧,彭珉娟.儿童哮喘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11):295-297.
[3] 陈育智.儿童哮喘的定义及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
643-644.
[4] 詹圆圆.心理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2010,26(11):38-39.
[5] 吕军颖.住院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1):
1536.
[6] 李成秀.浅谈儿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1):
1557.
[7] 魏明杰.儿科心理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8):120.
[8] 张艳芬.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