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

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通顺达意,还要以传神为目的。这正是目前文学翻译中最大的难题。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其译文遣字用词精练,富有表现力,意境生动清新,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为读者创造了极好的审美环境。其译“神”之法至今仍具有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传神;《浮生六记》;字神;意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引言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迥异。学界已普遍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直觉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以思辨理性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思维方式的不同必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通顺达意,还要以达到传神为目的。本文正是基于此点,对林语堂先生译的《浮生六记》进行探讨,赏析其译“神”之美,以期为翻译实践带来一些指导意义。

二、传神——林语堂翻译的“忠实标准”

(一)传神的必要性。文学翻译不仅要通顺达意,还要以传神为目的,突显源文和源语文化特色。这一翻译见解在林氏提出之前就已有多位翻译大家提及过。茅盾于1921年在《小说月报》写到:“文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 “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 (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 (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 (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 (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

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这些文章信笔写来,娓娓而谈,各有特色。 《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语堂从容达观、闲适超脱的人生态度: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奉的家庭。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黄琳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而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其中一篇《论解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自我解嘲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不失幽默地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说白了就是当我们

在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自己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 其实我认为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就如同那只拿不到葡萄的小狐狸,他已经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并没有如愿以偿。于是它便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点可笑“可笑”,但奇趣搞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可帮助我们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让我们能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 静水微啊 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

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 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读书需顺其自然之势。世上无必读之书,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状态,当某人某日某种心境下,有了某种读得冲动,想应和心境地读,必能在彼时读出一时之味来。比如,少年时候读《红楼梦》,只是少年时期的春心萌动,好奇它与课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三、四十岁,关注的是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情,其中的人情世故。 开卷有益,想必也是要有气质相合的卷,才能遭遇阅读的欢喜吧!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 许春翎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1-0126-004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科学和理性的追求;然而,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的林语堂,赖以生存的艺术形式竟是以日常生活为原料的通俗翻译,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种熟悉而又鲜见的形式产生一种冲动:它是怎么诞生?有什么样的效果?又是怎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审美视角来看,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一.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和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国语言文字(英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对林语堂一生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两条道路上奋斗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与和谐美学被认为是与时代主旋律极不和谐的噪音,因而被驱入边缘位置。对林语堂的研究,被打上鲜明的阶级分析的印记。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较为客观的、宽容的、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杨柳!张柏然,2004:44)。但无论欣赏他或是反对他的人,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作为翻译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在“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他认为,文化只有亲和才能更好地凝聚人类的灵魂。正是出于此,他的通俗译本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小到品茶烧饭,大至儒道美学,在他的笔下都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轻松自如、亲切备至、平等互爱的生活世界。在美国,林语堂的译本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一直都是热门书籍。林语堂的译本一直都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甚至前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 二.林语堂的翻译观回顾 “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陈福康,2000:325)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涉及诸多的翻译理论问题,他在通论翻译标准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艺术所倚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 3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许春翎(1983- ),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研究生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不要来回地踱方步。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一个人的身心是永远相互为用,有一位朋友天生是个急性子,碰一碰他就捏起拳头,提高喉咙,但他有自知之明,易言之,他控制得住自己,每处此境,他立刻把手指头伸直,绝对不容弯起来,竭力地把声音放低,低得似在耳语。他说,“一个人是不可能用耳语跟别人吵架的呀!” 这是控制情感上暴躁、急促、兴奋、紧张最有效的经验之一,谋求宁静的初步当然是先从身体的动作下手,慢慢地会觉得只要压得住

暴躁仓促的动作,情感的热烈自然低降,等到热烈的情感泄了气,又怎么暴躁得起来。这时候我发觉因为不再暴躁,节省下无数精力,因此你不再会常常疲倦得可怕。 遇事冷静,或不感情用事,或恬淡融融。在某些境遇下,即便显得迟钝些何妨。如此待人处事决不至搞到感情破裂的程度。言行修养到这个地步,则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态度必然尽情尽理而恰到好处。 人各有其聪明、智慧、个性,为理智和感情的平衡发展,不妨迟钝恬淡冷静一点,此乃中国圣贤所主张的“大智若愚”是也。 为了宁静平和,下列六点,若得经常身体力行,对你今后的生活必有裨益。 1.清心静坐,绝对地就是宁静没有一点儿思虑。 2.静坐完了之后,慢慢地想到自己的心像一面湖,先是澎湃不已,继而风息浪平,继而平静无波,最后宁静得无一丝儿绉。 3.宁静之后想一两分钟,想那美丽最平和的景色,远山红霞,黎明朝暾..曾历其境,又临其境。 4.缓缓默诵清平、朗爽、和宁的字眼、诗词、名句。 5.回忆平生无愧于衷而心安理得的一些往事。 6.求心的一贯宁静,复诵古今完人修身致静名句。一字一句细细咀诵,而临绝对宁静之境。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守株待兔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迷恋机会,有许多人在曲解机会,机会究竟是什么呢?机会确是一样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 ——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唯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表达了对梁实秋文艺观的不满。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认为“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在文章中,林语堂常常引明清言志派、性灵派文人的言论,作为其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他还接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把性灵与表现理论揉合在一起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表现”,“真诚无伪”等,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梁实秋却是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拥护者,他接受正统的西洋古典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这种美学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和美有暗合之处,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从这一点看来,他的文艺思想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历来也备受翻译大家的青睐,其中英译文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文尤具代表性。普特英语将这四种译文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拓展大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杨译: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徐译: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bl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许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cheer. 解析:1)林译全部选用单音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用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心。“dim”和“dark”表明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而“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高潮,体现了词人绝望无助,凄凉痛苦的内心。译文言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用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徐译,相较而言,不免显得不够简短。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子偏长,翻译得过于明白,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白,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译者韵脚的选择十分用心,“miss”与汉语“觅”音似,“cheer”与“戚”相似。

林语堂

林语堂 代表作 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经典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文学特点 散文创作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小说,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

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

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林语堂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以及他自由闲适的心境,不经意间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深深地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享受的同时也有所悟。人的一生也会经历春夏秋冬,当秋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落寞、凄凉,而应在过去的积淀中厚积薄发,尽显磅礴,尽享收获。

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

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 寄语:宁静、和谐、知足、谦和、仁慈、善良、幽默、快乐、美丽等越来越少,焦虑、贪婪、狭隘、残忍、冲突、功利等越来越多,成了这种世相产生的根源,林语堂以哲学家的态度,杂文家的笔触,写下的这些文字,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由收录,欢迎阅读。 一、“近乎人情”是较胜于“合乎逻辑”的伟大考量。 二、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三、任何现实主义的生命哲学必定涉及关于人类生存的一些特定的生态事实,生与死。 四、我在里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欢而通情达理的人,而他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 五、我想苏夫人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需要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六、一个人以为不要紧就什么也不要紧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奇妙观念。 七、有时,我们听见别的船上飘来的幽怨悦耳的箫声。音乐在水上,上帝在天宫。在我那童稚的岁月,还能再希望什么更好的环境呢? 八、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九、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十、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

汉译英名篇林语堂英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汉译英名篇:林语堂英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Ah, homeward bound I go! Why not go home, seeing that my field and gardens are overgrown? Myself have made my soul serf to my body: why have vain regrets and mourn alone? Fret not over bygones and the forward journey take. Only a short distance have I gone astray, and I know today I am right, if yesterday was a complete mistake.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 and gently flows and flaps my gown. I inquire the road of a wayfarer, and sulk at the dimness of the dawn. Then when I catch sight of my old roofs, joy will my steps quicken. Servants will be there to bid me welcome, and waiting at the door are the greeting children. Gone to seed, perhaps, are my garden paths, but there will still be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知足常乐每个人的客观条件和自身事物的不同,所以幸福的定义,只能限于个人主观,也就是只有心理感受的相关关系而已。 一般世俗的所谓幸福,也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愿望,最基本的该是健康长寿,其次是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再其次便是属于自己的财富。首先是属于本身的,不论穷富,人总希望能多活几年,世人所谓“好死不如歹活”,那就是要健康,要永保青春、延年益寿。其次是属于自己死后的幸福,也就是人生终极目的的幸福。 因为传宗接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不管自己终生荣辱,总喜欢能有出人头地的后代,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是自己的好,死后有个理想的接棒人,也是人的幸福。最后是财富,在物质欲望高昂的今天,没有人不以财富为最高幸福。过去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谚,为财富而情愿牺牲自己生命,可知财富本身带给人们多大的诱惑。但事实并不如此,多少人却因为有多余的财富,而遭到无比的困扰和苦恼。 其实,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会是空虚没有自信的,只有满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世人所说的“知足者常乐。”那才是真正的

幸福,非常充实,也非常可靠,因为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你认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认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不要来回地踱方步。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一个人的身心是永远相互为用,有一位朋友天生是个急性子,碰一碰他就捏起拳头,提高喉咙,但他有自知之明,易言之,他控制得住自己,每处此境,他立刻把手指头伸直,绝对不容弯起来,竭力地把声音放低,低得似在耳语。他说,“一个人是不可能用耳语跟别人吵架的呀!” 这是控制情感上暴躁、急促、兴奋、紧张最有效的经验之一,谋求宁静的初步当然是先从身体的动作下手,慢慢地会觉得只要压得住暴躁仓促的动作,情感的热烈自然低降,等到热烈的情感泄了气,又怎么暴躁得起来。这时候我发觉因为不再暴躁,节省下无数精力,因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 参考文献 (5) 开题报告 (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 “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而余秋雨的散文正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这正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打破常规,用一种新的取材立意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氛围,大气魄之下的散文的魅力,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归根于他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可以看出:他提及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文化悠久的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只要闭一下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这部文集中,他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创新了文学形态,使散文河流突然奔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灵魂到整体精神的反思,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在余秋雨后来的散文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如《千年一叹》这部散文集中一系列对人生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无不闪现出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大家风范,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颇深。 这效果是基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研究和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让人们真正地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而不像有些散文一样空乏无力。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探索,时刻闪现出思辨的色彩的火花,让人思想上受到启发,精神上受到愉悦。从而我们可知余秋雨散文在选材立意上的独具一格,引人注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表现小主题的散文布局方式,采取了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让人领略到了大氛围之下散文的巨大魅力。我们主要从余秋雨的头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之中可以看出发现这种取材立意在其文集中的表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秀丽山水之下的文化苦思。这种别具心意的大场景,大题材,让他在山水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生命的最佳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之中领略到了一种大主题,而且是令人沉思的主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这篇散文,作者将这篇散文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背景,从一个王道士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的苍海桑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痛惜中国文化珍品的流失和国人的愚昧无知这个大主题,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莫高窟,既然让一个不识一字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去“当家”,既不是文人,何以会懂得祖先遗传下来的文物之宝贵了。当壁画被无知的人刷得粉白,王道士脸上露出了无知无耻的笑容之时,他根本没有听到风中的低

水调歌头 英译 林语堂版

《水调歌头》林语堂先生译 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明月几时有?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把酒问青天。 "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celestial: [s??lest?l天空的;天上的;sphere:[sf?r]球(体)] 不知天上宫阙、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festive:[?f?st?v]节日的) 今夕是何年? I want to fly home, riding the air, 我欲乘风归去,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 (ethereal:[i?θ?ri?l]天上的,jade[d?ed]:玉,crystal:[?kr?st?l]水晶,mansion[?m?n??n]大厦)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Dancing to my shadow, 起舞弄清影, I fee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 mortal:[?m?:rtl].凡人) 何似在人间? She ro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vermilion:[v?r?m?li?n].朱红色的) 转朱阁,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toop[stup] v.弯腰 ,屈服) 低绮户,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12840016.html,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作者:朱景烨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期 【摘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外翻译家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这其中,华兹生的全译本和林语堂的选译本一直备受瞩目。华兹生译本注重对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的传递,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华兹生译本采用大量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林语堂译本则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意译居多,本文通过一些译例对两译本不同以及相同的翻译方法進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译《庄子》;华兹生;林语堂 【作者简介】朱景烨,天津师范大学。 引言 华兹生1968年出版了《庄子》全译本《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这也是《庄子》的第四本全译本,在译法上,他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虽然译本读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但华兹生认为庄子行文风格本来就离奇,不走寻常路,为了既保留这样的风格,又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他加入了500多个注释。而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以《庄子:玄学家和幽默家》为题讨论庄子,选译了11篇内容,林译本(林语堂译本)通俗流畅,少有注释,可读性极强,深受读者喜爱。两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大家译出的《庄子》各自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下文从文化层面的显性、隐性翻译方法,以及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对两位译者的译著加以对比分析。 一、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 朱莉安·霍斯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并根据原文和译文文 本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显性翻译”是一种保留源语文化、使译作读起来像译作而不像原作的翻译方法;意在突出源语文化,即一个“很‘显然’不是直接针对目标语接受者”的译本(谭载喜,2005:161)。隐性翻译则相对弱化“翻译腔”,是一种使译作与原作功能等值、译文与读者直接关联的翻译方法;意在“过滤”源语文化,通过生成与源文本功能对等的文本,来隐藏其属于翻译文本的本质(谭载喜,2005:45)。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也不是针锋相对,只能则其一,好的翻译总是两种方法坚兼顾,但一般而言,总会有一种方法是译者选用的中心翻译方法。 无论林译本还是华译本都用到了显性翻译方法,但华译本的显性翻译处于中心地位,而林译则较多选择隐性翻译方法,例如词汇层面:关于“北冥”的翻译,“冥”释义通常理解为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