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思想第三组(张纪颖 张乐乐)
- 格式:ppt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19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林语堂的汉译作品研究一:林语堂的生平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二:林语堂的著作及其相关评论(1)、《辉煌的北京》林语堂著赵沛林译相关评论: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
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
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
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2)、《美国的智慧》林语堂著刘启升译相关评论:《美国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学著作,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例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
在本书中,林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这一风格。
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3)、《中国传奇》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相关评论:本书是作者又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力作,书中一共收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杰作20篇,按照小说内容的属性分成:神秘与冒险、爱情、鬼怪、讽刺、幻想与幽默、童话等六大类。
这些短篇小说的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的了解,或唤起人类的侧隐之心、爱、同情心,而给予读者以愉快之感。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作为作家,他以“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创作了四十多部英文著作;作为翻译家,他翻译和编译了大量作品,如《中国和印度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浮生六记》及《杜十娘》等,通过汉英译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思考和研究,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了“论翻译”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他独到的翻译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研究其翻译作品,但是大部分成果都局限于翻译策略与方法及译本的赏析与评价。
[1]鉴于此,本文以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视角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
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从翻译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理性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
[2]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详尽阐述了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问题,并探讨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
[3]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4]本文拟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及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些探讨。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摘要】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
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
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引言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
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
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林语堂翻译思想概略作者:杜家怡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家。
在他的翻译思想里较明确地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须研究心理、忠实的方法是句译等观点。
本文即通过分析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来介绍他的主要翻译观点。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A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Article On TranslationDU Jiayi(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0)AbstractLin Yutang is a famous Chinese modern scholar, writer and translator. He is a great language master both in Chinese and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As a translator, he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is a fine art, to study translation need analyze psychology, sentence translation is the right method of faithful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 Yutang's article O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hi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s.Key wordsLin Yutang, translation thoughts, translation standards, sentence translaion作为翻译家,林语堂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同时还用英语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被拍成电视剧的《京华烟云》。
美文妙译-林语堂美文妙译近来学习时碰到不少妙译,原文也很精彩,在欣赏优美英语的同时,能提高翻译水平,倒也可算是乐在其中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来欣赏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当中描写慈禧太后的句子:1. The ignorant old woman who ruled for the entir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 Without her the progressive Emperor Kuangshu would certainly have gone on with his reforms. To the end, the Emperor, like an eagle deprived of its wings, remained submissive to his aunt. Ignorance added to a strong character was a double curse; stupidity joining hands with stubbornness was twice stupid.张振玉先生的译文:那个愚蠢无知的老太婆统治了19世纪的后50年,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
若没有她,锐意求进的光绪皇帝,一定会进行他的维新大计。
光绪皇帝,像个剪去翅膀的苍鹰,一直对他这位大权在握的老伯母必恭必敬,百依百顺。
愚而妄,其为祸则加倍地强烈。
愚蠢再与刚愎携手,则愚蠢倍增。
【spoiltcat点评】1、最后一句实在是经典。
2、“愚蠢无知”来译ignorant,3、有点过,4、因为ignorant似乎并无“愚蠢”之意。
5、苍鹰不6、是一个一个的吧。
7、“必恭必敬”尚可表现出无奈的感觉,8、“百依百顺”则不9、可。
翻译是一种艺术r——从《论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李小静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语堂的《论翻译》,对其翻译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具体上,分别从他的翻译三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进行剖析,总结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现今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李小静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浮生六记》两种英译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J], 张卿
2.从译者责任看林语堂和严复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J], 焦琳
3.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论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J], 李小静
4.从《浮生六记》译本看林语堂翻译思想 [J], 俞玲
5.从《浮生六记》译本看林语堂翻译思想 [J], 俞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