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

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

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
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

教材出版的黄金宝地

——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

杜恩龙

审美具有普遍性,不应该是一些艺术家和高雅人士的专利。唤醒大家的审美意识,培养大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艺术教育应承担的责任。艺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建筑、雕塑和文学都是艺术教育的科目。大学艺术教育在国民艺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艺术修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学生艺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大学公共艺术课尤其缺乏合适的教材,制约了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很多大学生是愿意读一些艺术方面的普及读物的,只是一些书太过专业,使得他们拿起后读不上几页就被迫放弃,很多读者是被艺术图书吓怕了,不敢读,读不懂,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读艺术类图书,出版人应该承担责任。

一、可观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首位,根据高等教育目标2010年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500

万人,2020年达到3500万人。艺术类专业生人数相当于整个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5%。除去艺术类学生上述三个数字分别为1900万、2375万、3325万,如此巨量的市场,是一块黄金宝地。

开设公共艺术课也是广大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据调查,有不少大学生乐于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乐于参加文娱活动,而这些活动都需要相关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大学公共艺术课有很好的市场需要。如摄影,几乎人人都需要摄影知识,出外旅游、朋友聚会、纪念活动、企业开业、庆典等等,开设这样的课很使用。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目前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够理想,有不少人对艺术常识很陌生,有不少人想了解一些艺术的知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在欧洲一个家庭妇女随便就能说出几十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我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学艺术教育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正在努力改变。目前,不少学校还没建立相关制度,没有硬性规定,把公共艺术课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人设课,有什么教师设什么课,缺乏科学的规划,不知道大学公共艺术课究竟应开那些课程。还没有真正把大学公共艺术课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课时量安排也不够。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机制正在形成中,艺术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旦这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向正轨,其教材需求量

将是十分巨大的。出版社应该积极开发这些市场,从外部积极推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已经意识到普通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迫切性,为了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等文件。明确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教材审查和评选推出若干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各地学校选用。”“要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材。” 2005年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将进一步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发展。

一些大学已经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逐步开设公共艺术课,开始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南京大学明文规定:“每一个本科生,都应选修4~6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方可毕业;每一个研究生,也应修读一门艺术课。”

据调查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大、北师大、厦门大学等院校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由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三、合适的教材不多。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短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多,部分教材编写太过专业,不够通俗,可读性差。合适的教材应该文字优美、通俗,不应该如学术专著一般。不能用专业艺术

教材作为公共艺术课教材,这样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用训练专业艺术人才的办法来从事公共艺术课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比如大学公共艺术课中的音乐课,不能将如何创作好的乐曲,而应该重点讲解音乐欣赏。这是在编写音乐教材中应该注意的大问题,其他公共艺术课教材也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谁先编写出合适的教材谁就将该市场中拔得头筹,获得很好的收益。

一些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闻风而动,成绩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识系列”就属于公共艺术课教材。由北京大学联合全国著名高校的全国知名专家编写。《西方美术史十五讲》、《戏剧艺术十五讲》、《音乐欣赏十五讲》、《中国美术史十五讲》、《影视艺术十五讲》、《书法艺术十五讲》。出版后很短一段时间就已经再版。河海大学已开设《摄影知识》、《绘画与欣赏》、《软笔隶书》、《音乐欣赏》、《舞蹈欣赏》、《声乐与合唱》、《摄影实践》、《素描》、《软笔行书》、《硬笔书法》、《篆刻》、《国标舞实践》。南京大学已开设影视、舞蹈、文学、音乐、绘画、戏剧、雕塑等课程,编写了相关教材:《文学与人生》、《戏剧艺术》、《莎士比亚导读》、《电影精品赏析》、《民族器乐赏析》、《舞蹈精品赏析》、《书画精品赏析》等公共艺术课。

全国大学各有各的不同,所处的地区不一样,学生情况也不一样,需要的教材也会是多样的,几套教材不可能适应全国所有的大学生,需要出版社的同仁们深入调查研究,编出适合的教材来。

四、选择作者应该十分慎重。编写公共艺术课教材的作者既要对中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十分捻熟,又要有很好的文笔,一般的艺术

史论研究者,可以说一般具备第一个条件,具备第二个条件的很少。他们写出的东西,考据类的较多,理论述评较高,文笔不够生动,非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希望以讲故事的形式编写中外艺术史,从一些艺术史上的名人轶事说起,以期切和非艺术专业公共艺术课学生的需要。

有这么广大的市场需求,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为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我们出版界的同仁应该及时抓住商机,利国利民利己,何乐而不为。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一哄而上,应该搞好市场调查,真正做到精编精校,编出适合学生需要的精品教材,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利己,而不是只是利己。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5-07-08T11:43:40.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石钦[导读] 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石钦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效地反映了国家的艺术水平,而且也能体现出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竞争力,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这里以云南的高校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希望对于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另外,不同的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里以云南为例,可以看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很多专家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更进一层的研讨,试图寻求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困境的缘故和解决办法,并获得一定的阶段性效果,比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索得到业界的认可。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在就业的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这样就使得学生人文和艺术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把公共艺术教育设立在选修课或者还不如选修课的位置,这在云南的某个学校被学生戏称为“豆芽”学科,作为专业课学习累了时的一种放松课程,听听教师讲课,听听乐曲,观赏一下名山名画,一般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欠缺一定的深度,把公共艺术课置于一边。 2.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目的性不强与理性不足。孔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诗、礼、乐对人修养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讲即艺术能熏陶人的涵养,宜于修身养性,各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其终极目标即为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科内容上不但要丰富,并且应该全方面涵盖不同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一些普通高校到目前为止都还存在着对一些课程内容设置非常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非常简单地诠释为音乐课和美术课,把授课的内容限制在了这两个艺术的领域里,这就限制住了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专业化。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方向来说,应该考虑到其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否则,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不能有效改变原有的问题。第一,应该保证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还应该保证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专业艺术课的相应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组织、制度更进一层的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专业的进展在高校管理体系内部具有单独的代言人和切实可行的规定。还有,应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与时俱进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状况,使得教学效果最佳。 2.氛围化。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持续化。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必选之路则是持续化,思想的持续化发展亦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保证。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同样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事物,例如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得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等也可以由此得以体现。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普通高等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有赖于深化自身内容,不然,公共艺术教育将只是停留于形式或是依靠别的专业,均对自身进步与教学效果无益。参考文献 [1]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 2010, (4),70-71。 [2]叶小玲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 2011, (5),96-97。 [3]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62-63。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考察,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类型、价值、目标、体系、管理、建设、改革与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述评,进而探究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期待和展望。 标签:公共艺术课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反思;展望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背景 王伟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历程分为经验主导阶段(1952—1966年)、理论探索阶段(1976年—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初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1997年)和理论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至今)等四个阶段,并指出前三个阶段的研究在实践方面存在课程概念的混淆导致实践的混乱、重课程条件轻课程实质、重微观课程轻宏观课程等三个问题;在理论方面存在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编制技术涉及较少、其他学科资源吸收少、方法论基础薄弱等三个问题。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 如前所述,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概念混淆的问题。进入理论发展阶段之后,研究者以对“课程”的理解为起点,进而将其置于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之中,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界说,主要集中于出版的以“高等教育学”命名的各种著作中。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目标与基础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高校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符合一定主体(即高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要及其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通识课程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的有益途径。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存在着课程目标与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进入第四个阶段之后,我国课程研究者开始就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基础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王根顺,他就高校课程的文化学基础、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式。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研究,理论上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质没有严格界定的问题;实践上存在课程建设固定化、浅表化、模式化等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审美特征、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12并结合时, 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 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到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学生了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过程;使学生掌握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门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使学生懂得艺术家是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主体;

公共艺术选修课简介

1、课程名称:钢琴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来,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多次开设本学院的音乐欣赏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有关音乐欣赏的论文曾在省内获奖。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针对部分钢琴爱好者。为有基础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创造条件;对无基础的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掌握一些较简单的中外优秀钢琴曲的弹奏。 2、课程名称:合唱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欣赏、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在合唱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所指导的合唱在校内外、大市范围内多次获奖。每学期均担任学院合唱团的指导工作,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合唱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以简单的音乐理论,教会学生识谱歌唱,并能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通过教学,能准确、和谐、有感情地演唱合唱歌曲,不仅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音乐修养,而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课程名称:舞蹈及鉴赏 任课教师:郝珉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舞蹈的基本常识、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赏析为研究对象,以中外舞蹈赏析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的种类及特点,掌握简单的舞蹈知识及相关术语; 2、了解舞蹈的萌芽、舞蹈艺术的形成、舞蹈艺术的成熟,掌握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3、了解如何去欣赏舞蹈,如何分析舞蹈作品,掌握赏析舞蹈的基本技巧。

4、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来,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多次开设本学院的音乐欣赏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有关音乐欣赏的论文曾在省内获奖。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欣赏为主,渗透简单的乐理及歌唱知识。音乐欣赏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了解音乐的外在和内涵。 使用出版教材。 5、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任课教师:邓全明,文学硕士,主讲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世界华文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高职教育研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中国名剧鉴赏,外国名剧鉴赏以及戏剧基础知识、戏剧基本特征、戏剧的体裁和戏剧的构成。 使用出版教材。 6、课程名称:艺术导论 任课教师:邓全明,文学硕士,主讲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世界华文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高职教育研究。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属性、艺术审美、艺术类别、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教育等,旨在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使用出版教材。 7、课程名称:戏曲鉴赏

设计与人文答案公共艺术

及时分享,共同学习进步得分:89 已完成 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关于《掩埋的自行车》,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可供人们攀爬娱乐 B.是奥登伯格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组 C.其颜色是红色 D.作品露出地表的有四部分 1.0 分 我的答案:C 2、对《机器人型的座椅》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位于荷兰 B.作品中的机器人处于待命工作的状态 C.作品可供人们休息 D.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 1.0 分 我的答案:B 3、关于《倾斜之弧》,描述错误的是()。 A.作者是塞拉 B.作者是极少主义代表人物 C.作品由于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而招来批评 D.该作品是公共艺术发展成功的里程碑 1.0 分 我的答案:D 4、莫雷蒂位于拉德芳斯区的作品,是为了改造()。 A.废旧公园 B.废旧物回收中心 C.地下电网 D.地下水管道 1.0 分 我的答案:D 5、关于《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描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以包裹艺术而闻名 B.这是作者给艺术界甚至普通民众的最大奉献 C.该艺术实践比较顺利,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该作品最终被拆除 1.0 分 我的答案:C 6、图纸内容包括()。 A.基地分析 B.功能示意图

C.形式逻辑生成 D.以上都包括 1.0 分 我的答案:D 7、关于艺术家奥特尼斯,认识错误的是()。 A.其系列作品《地下生活》曾获得百分比计划的资助 B.他擅长在地铁中设计大尺度的作品 C.其艺术风格非常独特 D.其很多作品批判了社会现实 1.0 分 我的答案:B 8、在儿童绘画当中,人最重要的部分是()。 A.脸 B.上半身 C.双臂 D.双腿 1.0 分 我的答案:A 9、关于方案与场地的关系,认识有误的是()。 A.可以是实地调研,即周边现实基地 B.可以是有充足图像及背景资料,但未实地调研的场地 C.可以自建环境 D.可以没有基地 0.0 分 我的答案:A 10、关于《锯子,锯》,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东京 B.是单体艺术 C.具有动感 D.完整的锯子形态裸露地面 1.0 分 我的答案:D 11、关于《旋转吧,笔筒》,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笔筒的形态来设计图书馆 B.设计图的排版使用了大小两种尺度 C.发挥了现成品艺术的优点 D.对功能的考虑很全面 1.0 分 我的答案:B 1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必须具有一到两种公共艺术设计要素,如功能性、能动性以及位于特定环境。 B.不鼓励进行复杂环境及能动性尝试。 C.鼓励方案进行主题表达方面的探索。 D.方案需交替或统一使用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及构成的设计方法。

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主要讲述了: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培养目标 (一)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及敬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知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三)专业能力目标 1、进行美术学习。 2、训练学生的抽象空间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3、提高艺术修养。 4、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5、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重点是突出实际应用及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表1-2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学习资源的选用 (一)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教材选用有较强的针对性,教材的练习题及实践环节组织合理。 教材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强化上机操作的训练。 五、教师要求 (一)具备承担本课程的能力,掌握美术的知识。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见表3。表3 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学时。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16学时。 2.美术教学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实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艺术教育范围广泛,它是一种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及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显得也越来越为重要。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推广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任务式的敷衍教育行为,广大高校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艺术教育成果,这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是非常可惜的。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得出真正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式及方法,从而让广大高校学生能够在艺术知识上获得有意义的收获,进而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标签: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困惑;分析;方法探讨 随着中国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很多的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重视美育教学的成果,积极开设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学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的能力,更直接的是能掌握一门艺术形式和技能,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更多的普通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上却仍是老套的应付式教育,学校认为其可有可无,比喻其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为学分而学,完全未能达到真正开设这一学科的真正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体现了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公共艺术这一学科意识模糊以及存在的困惑。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困惑分析 (一)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结构不明确 当今是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面对就业压力,各大高校不是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就是干脆放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彰显教育成果的软性素养教育,这更让高校管理者觉得看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另外,在目前国内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分工非常不严谨,有的划分在历史人文学科之下,有的划分在设计学科之中,并没有真正独立的成为一个学科。这些都反映出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高校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本身对艺术才能的缺乏,更无法发挥艺术教育有强有力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学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对学生承袭学术成绩的好坏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已经有着较好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仍然是较为缺乏的。首先,公共艺术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素质不够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加快构建符合公共艺术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本文就这一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蛄构、课程配套教材、课程评价与管理及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标签]普通高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这一指导思想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方面加以渗透、贯彻。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的确立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且先开什么、后开什么,怎样把科学系统的艺术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论证。只有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才符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 任何层次、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有相对的课程设置标准与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与任务的要求,甚至还会出现与教育目标相悖的结果。目前,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在课程标准方面要想达到完全统一,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也会在课程标准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现阶段一些综合性大学,设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众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必然给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又有别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教学中面对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韵力价值,思维创新与个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学科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文化与弘扬民族艺术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现阶段,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课程标准前,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结合各校的实际,制定符合客观可行,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与课程目标相偏离、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教学内容松散、不具体或过深、过浅的现象,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质量。

汪雅诗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摘要: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环境艺术设计一经诞生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学科,在今天更呈现出一种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是其中的艺术课程,从专业的建筑角度,从学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他都是不可缺山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中全方位的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关键词:公共艺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 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经历了艺术教育的恢复发展、扩大等几个历史阶段后,中国的艺术教育普遍的面临着新的办学理念与旧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和较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国内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多项弥补以往所缺的新学科,这些新学科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或执行多元化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这些年来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现象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全社会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日益重视紧紧相连。但略有不足的是,在热闹的关注和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如何定义公共艺术?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他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评为“公共艺术”。从文字组合上来,这个词语包含了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的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艺术(Art)的概念则很古老,而且其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中,导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只要不在前面没加上公共二字,我们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与日常生活无关,尤其是与大众生活无关的事。在中国,许多人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摘要]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 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材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多年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探索,在选择、推荐、编写教材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技巧的关系。我们目前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材,应以综合艺术知识为框架,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艺术基础知识,避免太专业的高深内容使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一般的《美术鉴赏》《音乐鉴赏》教材都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是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对非艺术类学生来讲是不适用的。因此,我们的原则是依据教材但不死搬教材,一是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能掌握的内容,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传统艺术技艺,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是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装饰图案”教材的选编中,就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艺术教育38ART EDUCATION 2012 · 07◆ 彭时代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与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 神愉悦的教育理念,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主体参与式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建设 理念 <内容摘要><关键词>马克思曾指出,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 要方面,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 的,这是人的一个高级属性,“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 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①。也就是说,现 代人和现代教育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形式,已经成为完善和发展 自我个性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更是一种 实践活动,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 养的阵地,通过课程化的途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 课程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 价值原则。美国文化哲学家列维(AlbertWilliamLevi )和艺术教育 家史密斯(RalphA.Smith )就提出,教学的进程如同一个循序渐进 的连续统一体,从接触、熟悉和感知训练到历史意识、欣赏代表作 和批评分析,整个过程的重点是从中学会发现和接受艺术作品的审 美价值,同时也强调讲授方式与对话教学法等。③树立科学的高校 公共艺术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与核心。教育部2006年 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高校开展 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理念进行了宏观的架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围绕该方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学生健 康的审美观念和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课程 理念的最终指向。具体来讲,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要树立以 下几种基本理念。 一、愉悦理念: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必须与实际的人生问题、与社会 功利问题相分离,强调审美只有作为无功利、无利害的纯形式的存 在才是它自身。换句话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压抑人性、 不能给人愉悦感受的艺术课程,哪怕其功利性结果多么令人羡慕, 价值含量多么高,都违反了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反艺术的 课程,也是与现代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相悖的。 从上述的最终指向目标出发建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理念,在 培养过程中注重精神层面知、情、意结合,德育、智育、美育相互 渗透,改变了传统教育结构中由道德伦理所统摄的德性教育模式, 也修正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技能、漠视情感的偏颇,在完善教育体 系的意义上强调三者兼顾、全面发展。保持学生的良好求知心境和 愉悦的身心状态,使他们充分感知艺术的愉悦性,这既是高校公共 艺术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价 值取向,也就是说,愉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目的与手段二者 的统一体。我们按照精神愉悦这一要求,可以把高校公共艺术课程 建设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艺术审美感知的愉悦、艺术意识唤醒的愉 悦和艺术情感共鸣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艺术审美感知的愉悦。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 说:“艺术的本质是审美。”④在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种自 我的实现和自我的体验,只有对艺术有着浓烈的审美感知,才能唤 醒人的自身艺术意识,进而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也正如席勒所说 的那样,“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 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⑤。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够实现 “理性的人”这一目标。“美不仅是我们的对象,而且是我们主体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感觉、情感和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⑥,对艺术的审美感知,是实现精神愉悦的前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知习惯,在此阶段,学生的审美倾向初步形成,通过审美感知体会到精神愉悦,可以让学生对艺术心领神会,保持浓烈的感知兴趣。第二层次是艺术意识唤醒的愉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⑦。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唤醒学生所获得的艺术审美体验,学生的艺术兴趣才能够得以不断保持,“当人们处于快乐的时候,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自由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他们就成了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最后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⑧。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学生内心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内心的艺术情感,使得他们能够在兴趣盎然的艺术课堂上,主动而又积极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技能,确立认识、鉴赏艺术作品时所需要的态度,进而在艺术课堂上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从中体验到艺术情感唤醒的愉悦。第三层次是艺术情感共鸣的愉悦。审美活动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愉悦是艺术情感体验的结果,享受艺术愉悦的途径便是对艺术进行审美体验。只有当审美体验被激发之后,与之相随的审美情感能够被激发起来,起到强化知觉、激励想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情感的共鸣,这也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情感愉悦的最高体现层次。我们常用的“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等词语,就是情感共鸣最好的表现方式。“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在一种对艺术的渴望状态,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悦。”⑨由此可见,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并附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这种精神的愉悦最终会体现在对艺术情感的接受上。二、人文理念: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课程观的出现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结果。科学主义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当今教育所追求的“能力本位”“行为目标”等,就是科学“工具理性”的表现。⑩在科学主义支配下,课程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提倡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重视课堂教学等。但随着人本主义哲学的盛行,课程文化出现了转变,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取向,人文主义课程观由此确立。人文主义反对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认为人的情感、意志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由此课程文化也体现出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要求“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 。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 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 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 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 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 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 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学时。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16学时。 2.美术教学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基础乐理》期末考查 题目: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 及教学探讨——以基础乐理为例 院 - 系: 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专 业: 广告学 年 级: 2009 学生姓名: 张巧荣 学 号: 200901050930 任课教师: 郎启训 教学班号:(2011-2012-2)-76015168-20040087-2 2012 年 6 月 19 日 得 分 评卷人

姓名:张巧荣学号: 200901050930 答题纸: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以基础乐理为例摘要:艺术类选修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非艺术类学生开设《基础乐理》选修课,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丰富青年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个性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促进全面发展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基础乐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基础乐理》这门选修课是一门专门为大学生开设的,使学生学习、了解音乐知识,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普及性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音乐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它不仅对发展整个国民音乐教育关系重大,还直接影响着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李岚清在访问杭州大学时曾说,“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灵感。”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深感音乐等艺术教育对科学思维的启发作用,曾撰写《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提琴拉得很不错;爱因斯坦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说自己的科学成就很多都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 师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要全面发展,提高整体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葛春先 (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高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旨在全面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应全面遵循艺术的特征,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开设课程门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在组织机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科研、课外艺术活动开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多数高校都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等相关限定性选修课程及部分任意胜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学分。部分高校还依据学校特色及学生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开设了《摄影艺术》、《民间剪纸欣赏与创作》、《形体训练》、《陶艺》等实践类选修课程。有些高校在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质

量和水平。如洛阳师范学院开发了“艺术河南”网站、南阳理工学院开发了“366艺术教育网站”,大力发展网络课程及校园精品课程。 近年来,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投入及场馆建设不足等问题。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大部分高校专(兼)职艺术教师数量不够,专业不均衡。专职教师普遍较为年轻、缺乏经验,尚未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艺术教育的需要。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受到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1.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特殊性,明确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第一,高校教学领导部门要高度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知识、道德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促进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热情,使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第二,高校应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全面设置各类公共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