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源头在哪里?诗的源头在《诗经》。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儒家“五经”“六艺”之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吧。

关于诗经:《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定而成。早期的《诗经》毁于秦火,至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国辕固、鲁国申培、燕国韩婴、赵国毛苌四家,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指的就是“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描写劳动和生产的农事诗;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的诗篇;古老的祭歌和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

《诗经》是“五经”和“六艺”之首,按乐曲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指音乐曲调,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包括15国风,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共105篇。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诗人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这三种表现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的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书写感情。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善于通过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能够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一、导入:一提到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词,可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是不是真的一定要遵从“父母之命”呢?他们又是如何恋爱结婚的呢?《卫风·氓》就形象的反映了古人的婚姻恋爱情况。

二、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诵读节奏二二

三、根据注释翻译整理思路,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恋爱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婚变

6、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

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1)从女主人公的回忆看,二人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所以此时的她的心情?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沉醉爱河)——热情、幸福

2)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第四节中把“我”喻为“桑”又表明什么?

明确: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第三节第一、二句和第四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⑵第四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长色衰

女主人公用抒情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此时心情?抒情议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如帷湿)——怨恨、沉痛

3)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有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回头是岸)——清醒、刚烈

这样的情感变化用的是什么写法?对比(昔日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

诗中三处写淇水有何意味?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是恋爱史两情依依的甜美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

同样是一条河,映衬出的事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四、综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女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

婚后:受尽屈辱——刚烈,认识清醒

男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心情急切、热烈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男女主人公结婚前后形成了的对比。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一起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由讨论:应如何看待诗中的爱情悲剧?

一、导入:《诗经》中有甜美苦涩的爱情,有温馨宁静的家园生活,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常常是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的。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为了保家卫国,多少优秀儿女为之浴血奋战。《诗经小雅》中的《采薇》就是这么一首戍边之歌。从中我们将体味到古代戍边战士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深深的怀乡情绪。

二、疏通文意划分结构

(一)、思归(1—3章)1、悲伤,厌战,仇恨2、军旅之苦

(二)、战事(4—5章)车马之盛,戍卒辛劳

(三)、归途(6章)通定思痛

三、问题探究

1、前三章第一句“采薇采薇”作用是什么?

前三节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章法。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处换几个字。采薇采薇的重复,让人觉得士兵总是在采摘薇菜,足见军粮不足,生活艰苦。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更加深刻地表达戍边战士远离家乡,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种手法在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音节和谐,体现了是个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2、第二部分写思归之情了吗?透过字面还写出了戍卒的怎样一种情绪?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3、第三部分是全诗抒情味最浓的一章,它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以“起兴”的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的时间的流逝和

戍边的漫长。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四、写作特色

1、细节描写(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直接写厮杀,而是写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

2、情景交融(最后一章)

3、一唱三叹,音节和谐(开头三章)

4、起兴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

诗经两首氓采薇[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3篇]

诗经两首氓采薇[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3篇]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 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诗经两首-氓-采薇

诗经两首-氓-采薇

第二单元 5、《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把握《采薇》的主题。 《氓》 教学过程: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二、《氓》内容简介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路结构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四、分析诗歌内容,体悟人物情感 (一)学习“恋爱”部分 1、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第一节描写的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3、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诗经两首(氓、采薇)达标检测

《诗经》两首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è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着作之首。

诗经两首氓采薇

第二单元 5、《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

诗经两首《氓》《采薇》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

诗经两首(氓、采薇)达标检测电子教案

诗经两首(氓、采薇) 达标检测

《诗经》两首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è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源头在哪里?诗的源头在《诗经》。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儒家“五经”“六艺”之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吧。 关于诗经:《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定而成。早期的《诗经》毁于秦火,至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国辕固、鲁国申培、燕国韩婴、赵国毛苌四家,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指的就是“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描写劳动和生产的农事诗;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的诗篇;古老的祭歌和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 《诗经》是“五经”和“六艺”之首,按乐曲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指音乐曲调,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包括15国风,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共105篇。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诗人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这三种表现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的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书写感情。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善于通过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能够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一、导入:一提到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词,可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是不是真的一定要遵从“父母之命”呢?他们又是如何恋爱结婚的呢?《卫风·氓》就形象的反映了古人的婚姻恋爱情况。 二、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诵读节奏二二 三、根据注释翻译整理思路,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恋爱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 氓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氓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