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民版)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文化背景;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氓》和《采薇》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3.学习并掌握《诗经》两首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2.理解并运用两首诗的基本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带领学生进入《诗经》的世界。
2.讲解《氓》:引导学生朗读《氓》,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情与婚姻的主题,体会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重点讲解第一章和第三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3.讲解《采薇》:引导学生朗读《采薇》,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征兵制度和小农经济下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重点讲解第六章和第七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4.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中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5.分享交流:请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并就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6.课外拓展: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基本表现手法,阅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其他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与提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和提问,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难。
2.合作探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展示与《诗经》有关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教师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教案来源与背景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必修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两篇诗歌《氓》和《采薇》编写而成。
《氓》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中表达了对贫苦民众生活艰难的关切;《采薇》则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一篇,通过描写关于女子的形象,并反映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
通过研读这两篇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教学目标•理解《氓》和《采薇》中的寓意和主题;•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氓》和《采薇》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理解诗歌中的表象与寓意;•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准备•课本:人教版必修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纸笔和书写工具;•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氓》和《采薇》这两篇诗歌,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可以读取课本中的解读部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诗歌的寓意。
阅读和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相关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遍诗歌。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解读诗歌中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寓意,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主题。
讨论和分享(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寓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让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巩固练习(20分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课后作业1.阅读并分析《诗经·氓》和《诗经·采薇》;2.完成相关练习题。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教学目的: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经》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了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节奏)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2、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2、熟读全诗,疏通文意过程一、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教师补充内容:《诗经》305篇,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知识链接】1、关于《诗经》的组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古代诗歌▲卫风•氓(背诵全文)《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背诵全文)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氓》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启发法教学用具课本《诗经》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全班背诵《蒹葭》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泉,又被称之为“诗三百”。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诗经》名篇《蒹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去欣赏品味她的美——《氓》。
二、目标展示(1分钟)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三、《诗经》知识点回顾(6分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3、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7、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四、读(20分钟)1、自主朗读,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读音。
蚩【拼音】:[chī] 匪【拼音】:[fěi]淇【拼音】:[qí] 垝【拼音】:[guǐ]徂【拼音】:[cú] 隰【拼音】:[xí]泮【拼音】:[pàn]2、听音频朗读,注意把握本诗节奏。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氓》和《采薇》是诗经中的两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氓》翻译与赏析【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采薇)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采薇)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采薇)获奖教案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诗经两首氓、采薇原文《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两首氓、采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译文: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学习目标:.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教学目标】、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