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1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挑战骆迪;王宏斌;蔡峰;吴志强;孙运宝;李清【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24(59)3【摘要】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高维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地震储层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此,本文深入讨论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它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要认识有:(1)在烃类定性检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有助于综合利用多属性地震数据去提高效率和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在定量预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逼近地震数据与目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储层的精细定量评价。
(2)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标签数据不足和样本不均衡等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泛化能力差;模型复杂,计算成本高;模型的“黑匣子”特征使预测结果缺乏物理可解释性;缺乏定性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和高精度的不确定性量化算法。
(3)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克服数据可用性的不足和深度学习的局限性等,构建地球物理知识图谱,实现多源数据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共享,将深度学习与反馈强化学习等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总页数】12页(P640-651)【作者】骆迪;王宏斌;蔡峰;吴志强;孙运宝;李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河流相储层中的应用2.叠后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缝洞型储层表征中的应用3.层序约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4.转换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5.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X地区砂岩薄储层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移地震技术进展简述摘要: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利用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来检测由于油气田的开发而导致的地下流体场、压力场和储层物性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指导油气田的管理和开发调整,以达到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的一项技术。
关键字:时移地震;进展时移地震技术进展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前缘地震勘探探技术,它是指在一个地区不同时间重复进行地震勘探工作,以能够监测出地下油藏由于生产而引起的油气水饱和度变化的地震响应,从而确定剩余油气的变化和分布,为及时调整注采方案,优化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采油成本和提高采收率。
时移地震技术自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提出以来,经历了若干个过程。
在80 年代初期,比较强调检波器几何位置的绝对重复。
为达此目的,检波器甚至被埋于水泥块中,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常导致检波器损毁,使得这种采集方式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导致此技术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发展。
进入90 年代,三维地震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相当多的地区重复采集了不同时间的三维地震资料。
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去解决油藏工程中感兴趣的问题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此阶段,工业界开发了许多的处理分析和解释技术,并对采集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进入21 世纪后,在工业界提出了E-Field 概念,即在油藏开发的初期,就将检波器安装于与油藏对应的地表和井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地震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四维地震数据。
如果对油藏进行全开发过程的监测,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最适宜的。
虽然并不一定在所有的油田都可以实施此技术,但它确实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时移地震是目前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地震方法。
壳牌(shell)和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专家们认为时移地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会使得油气田的采收率提高15%左右。
与此同时,许多国内的物探专家学者都对时移地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众多油田进行了先导试验。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油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摘要:辽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形成了多种油气藏类型,面对如此复杂的油气藏储层模式,如何精准地进行储层“甜点”有效识别及预测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以西部凹陷S229油田为例,综合分析优化沿目的层时窗内提取的几何类、频率类、相关类等地震属性,运用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手段,成功地发现了沙二段深层异常高渗油藏,以此指导部署实施了4口百吨以上的高产井。
应用结果表明,地震多属性融合储层预测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有效的一种储层研究技术,其研究成果为该油田探明储量的上报及后期高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三维地震;多属性融合;储层“甜点”预测;高渗油藏0前言地震属性分析是识别隐藏在地震数据中的相关岩性和物性信息,基于地震数据丰富的空间变异信息来认识地层岩性、特殊岩性体、潜山等油气藏的非均质性的有效手段。
随着各油气田对高渗油气资源投入开发,高渗油气层地质“甜点”分布的预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甜点”预测的可靠性往往影响到后续开发方案的编制规划。
由于受复杂沉积区内受高渗油气层固有的叠前、叠后地震响应特征、地震品质等的影响,造成利用常规技术的叠前、叠后地震反演预测下“甜点”的可靠性较低,而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提高“甜点”预测可靠性的方法亟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 地质背景S299块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黄金带油田,对于辽河西部坳陷S299的地震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开始进行三维一次地震采集,至1999年基本覆盖全盆地,采集面积约9530km2,由于当时勘探目的、采集技术、设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及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面条件如地震波能量衰减、构造断裂的复杂性、沉积环境稳定性、火山岩屏蔽作用、地表障碍物等的限制造成部分地区资料品质较差或缺失。
从2000年至2017年,辽河油田公司基本实现了辽河坳陷三维二次采集全覆盖,采集面积约8040km2,并从2010年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11个重点区块开展“两宽一高”地震技术攻关,三维采集满覆盖面积约2188km2。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概述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解读地震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的油气储层分布、性质和储量大小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采集、预处理、成像、解释和评价等方面,对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勘探是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来寻找地球内部结构和特定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源有爆炸、振动和震源三种方式,主要使用振动方式产生的地震波,因为其信号清晰、频率范围广、深度适中、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
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中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经地表观测点接收并记录为地震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经过工区选址、线网设计、设备布置、数据记录等步骤。
工区选址应考虑地质特征、地表条件、设备通信等方面因素,以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线网设计则要考虑采集目标、信噪比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数据效果。
二、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消除、去除仪器响应、补偿波场偏移等过程。
噪声消除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清晰度。
去除仪器响应可以提高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数据重复处理所带来的偏差。
波场偏移补偿可以提高地震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地下结构。
三、地震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指建立地下模型的过程,是地震勘探的重点之一。
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建立地质模型,用以分析解释地质结构特征。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和叠后成像。
叠前成像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应用成像算法,得到地下结构的影像。
叠前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成像效果好,能较好地表征地下结构。
叠后成像则是指在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后,对已成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更好地约束模型,准确表征地下结构特征,优点是更加准确,但计算成本高。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作为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原理对于准确解释地下构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叠后偏移的概念、地震资料构造及解释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一、概念叠后偏移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处理手段,它通过将地震记录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解释质量。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后偏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能够帮助勘探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地下构造,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震资料构造原理1. 时间叠加时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过将不同时间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时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细节,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2. 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它通过将不同空间位置的地震记录叠加在一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空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3. 叠后偏移叠后偏移是地震资料构造的最终步骤,它通过将经过时间和空间叠加处理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校正,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资料。
在地震勘探中,叠后偏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1. 反射波分析反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反射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界面和变化情况,从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折射波分析折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速度和密度情况。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引言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通过采集和分析地震数据,可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及性质。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环节,涉及到信号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方面的技术。
本文将针对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的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通过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进行震源激发和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数据。
在石油勘探中常采用地震通道布设、合理分布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震信息。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地震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为了提取出有效的信号,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主要包括零偏校正、去噪、频率特征提取等步骤。
其中,零偏校正可以消除地震记录中的直流成分,去噪可以滤除噪声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可以分析地震信号的频率边界。
3. 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在计算机上生成地震剖面图像。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偏移、叠后偏移等。
其中,叠前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大的地震剖面,可以产生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叠后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小的剖面,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二、地震数据解释方法1. 层析成像层析成像是一种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下速度模型的方法。
它通过反演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模型,从而获取地下构造细节。
层析成像方法包括射线追踪、势场重构等。
其中,射线追踪方法以地震波射线路径为基础,通过反演射线的旅行时间和速度来获得地下速度模型。
势场重构方法则是利用物理势场来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反演势场的数值信息得到地下速度模型。
2. 反演方法地震数据的反演是指通过地震数据推断地下介质参数的方法。
反演方法主要有全波形反演、倾斜叠加反演等。
其中,全波形反演是将地震数据中的全部波形信息都纳入反演过程,可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下速度模型。
石油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处理个创新方法与成功案例集总分析地震资料在石油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震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地下地层的结构、性质等相关信息,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处理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一些个创新方法以及成功案例进行集总分析。
首先,地震资料处理个创新方法之一是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
传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主要使用速度模型进行图像重建,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藏难以准确获取三维模型。
然而,FWI利用完整的地震记录数据,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地下地质结构。
FWI的优势在于通过模型迭代,逐步减小地震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最终获得更准确的地下模型。
FWI方法在海洋和陆地勘探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地震资料处理个创新方法之二是虚拟井技术(Virtual Well Technology,VWT)。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地下结构的复杂性或资源限制,真实的井不能在每个勘探区域内建立。
然而,井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VWT可以通过地震记录数据,创建虚拟井并获得与真实井相似的地下结构。
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在遇到资源和经济限制时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从而为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的石油勘探中,地震资料处理个创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案例。
以墨西哥湾深水勘探为例,FWI技术的应用使得重建的地下结构有了更高的分辨率,大大提高了石油储量的准确估计。
此外,在北海地区的石油勘探中,VWT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震资料,成功创建了虚拟井,帮助揭示了隐藏在海底的复杂地质结构,为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震资料处理个创新方法在石油勘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通过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下结构和地质情况,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提供依据。
在地震勘探中,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提高勘探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一、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本原理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时间域将地震数据转换为深度域,然后采用折射面模型或者波阵面模型来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
其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1.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逆时偏移(NMO处理),将时间域的地震数据转换为零偏移距时刻对应的地震数据。
2. 然后,将逆时深度层剖面上的地震数据集合在一起,形成叠前深度域数据。
3.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关键是调整不同深度层的地震数据时差,以消除波形的走时差异,实现不同深度维度的波形匹配,进而实现相关波形叠加成像。
4. 此后,根据地震波在不同速度介质中的折射、反射特性,利用Kirchhoff积分公式计算深度域内的各点反射能量,最终形成地下结构的深度成像结果。
二、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应用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地下结构成像质量和解析度。
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沉积物地质研究。
地震勘探可以对深层地质结构进行探测和解析,对于沉积物地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更好地揭示岩相、层序等信息。
2. 石油勘探与开发。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质量和准确性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更好地勘探目标层位和构造特征。
3. 工程地质勘察。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以准确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对于建设工程场地的选址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属性分析在石油勘探领域,地震数据处理与属性分析在确定油田储量和优化油藏开发方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叠前和叠后处理等一系列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地还原地下地质构造的目标。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评价、静校正、时域与频域滤波、打靶叠加和剖面叠前处理等。
1. 数据质量评价地震勘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可能包含一些噪声,如自然噪声和人为干扰。
数据质量评价是通过检测噪声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以确定后续处理的可行性和精度。
一般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信噪比分析和频谱分析等。
2. 静校正静校正是对地震记录进行时间校正,消除射线路径上的静态时移,以实现地震记录的时间对准。
常用的方法包括搬移校正、视速度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等。
通过静校正,可以准确还原地下地质构造,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
3. 时域与频域滤波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是对地震记录进行去噪和增强的关键步骤。
时域滤波可通过设计和应用数字滤波器来实现,常见的有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
而频域滤波则是将地震记录转换到频率域,通过选择特定频率段的信号来实现滤波效果。
4. 叠前与叠后处理叠前和叠后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叠前处理是指在地震记录中根据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进行综合处理,以还原地下地质模型。
叠后处理则是对叠前处理结果进行后处理和解释,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共炮点叠加、共收发线叠加、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
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获取地下地质属性和油藏潜力等信息。
地震属性可以是地震数据的一些特征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轮廓等,也可以是地震数据在地下地质结构中的反射性质。
地震属性分析的核心任务是提取有效的属性信息,揭示地下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
江汉水网地区多震源地震资料匹配处理方法研究刘保林;郑军;夏洪瑞【摘要】江汉水网地区地表复杂,地震资料采集必须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类型的震源进行交替施工.利用炸药震源、可控震源交替施工所采集的资料,分析各自的特征及其在相位、能量和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对这两种不同震源类型的地震资料的匹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实际处理中通过消除不同震源子波的相位和振幅差异,解决两种震源之间由于激发机制差异导致的不同相的叠加问题,实现同相叠加,提高剖面的准确度及信噪比.【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27)001【总页数】5页(P8-11,15)【关键词】水网地区;炸药震源;可控震源;匹配子波;匹配滤波【作者】刘保林;郑军;夏洪瑞【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99;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99;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40 引言江汉平原除长江和汉江等大型河流水域穿过外,众多湖泊分布和聚集城镇形成了独特的施工环境,给野外施工采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野外施工就不得不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震源,但这种施工方法引起以下问题:一是震源类型种类多;二是检波器埋置制约大;三是观测系统变化多,覆盖次数不均匀性大。
随着采集仪器和辅助设备的日新月异,在复杂区和“空白区”寻找突破口,成了许多老油田进一步发展和生存的希望,但受地表多种因素制约,多震源联合施工逐渐成了江汉水网地区独特的施工方式,处理剖面缺口小,覆盖次数更加均衡,是这种采集方式的优点。
由于多震源激发产生的子波频率、相位和振幅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往处理中,往往是通过时差校正、零相位反褶积和AGC振幅均衡等破坏性手段,来消除子波间的差异,不但改变了地表横向上的真实频率变化,更不能客观反映地表岩性变化和振幅强弱变化,不利于后续岩性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教程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通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获取地下油气资源的信息。
然而,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会产生大量的地震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以提取出有关地下结构和油气储层的有用信息。
本文将介绍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技术,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预处理、质量控制、逆时偏移、叠前和叠后处理等步骤。
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1. 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噪音和提高信噪比。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直达波、地面躁声滤波、特征挑选、频率域滤波等。
去除直达波可以通过识别和剔除首次到达的能量来实现,以减少对后续处理的干扰。
地面躁声滤波则可以通过去除地面震动等非地震信号来改善数据质量。
特征挑选则是通过分析数据的频谱、时间间隔和幅度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数据窗口进行处理。
频率域滤波可以对地震数据进行降噪和增强信号。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为了判断和剔除一些无效和低质量的地震数据,以保证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剔除异常值、剔除波形异常、勘探孔径和鲁棒性检验等。
剔除异常值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发现和剔除那些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
剔除波形异常则是利用数据的波形特征进行剔除,通常表现为信号丢失、干扰或者异常变化等。
勘探孔径是对数据进行空间采样密度的评估,鲁棒性检验则是通过计算权重矩阵对数据进行剔除。
3. 逆时偏移逆时偏移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方法,可以帮助提取和补偿地下结构的信息。
逆时偏移方法通过根据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规律,逆向计算地下结构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地下反射的定位和成像。
逆时偏移方法需要进行模型构建、波动方程求解和成像处理等步骤,一般需要使用超级计算机等强大的计算设备来提高计算效率。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钱荣钧(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使油气发现数量与储量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国外的北海地区、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等油气勘探与开发得益于时延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等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应用;在国内,提高分辨率勘探、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的应用,给塔里木、新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玉门等油田带来了新的突破,发现和落实了多个亿吨级油田。
在油田开发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技术和地震综合解释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可使老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换发新的活力,对探明剩余油的分布,发现更多的开发层系、提高油气驱动效果、完善水平井(特殊方位井位)设计、提高采收率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勘探;开发;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n Oil/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Qian Rong-jun(BGP of CNPC, Zhuo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72751)Abstract: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osition in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seismic prospecting technology made the great increase in both oil/gas-discovered numbers and reserves. In recent year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in North Sea area and U. S. Mexico Bay benefit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new seismic techniques as time-lapse seismic techniqu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etc.; at home, application of such techniques as prospecting of improving resolution, 3-D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and integrat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rought new breakthrough in Tarim, Xingjiang, Jilin, Liaohe, Jidong, Dagang, Huabei and Yumen Oilfields, discovered and determined many hundred-million-tons-rank oilfields.In stage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the high-density spatial sampling seismic technique, time-lapse seismic technique, multi-wave and multi-component seismic technique, borehole geophysical technique and integrat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mad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leted fields have a new life, which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content, discovering more oil-bearing strata, increasing oil/gas-driven efficiency, completing design of horizontal well (especially directional well-site) and improving recovery factor.Key words: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Geophysical Prospecting; Seismic Prospecting 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石油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超过60美元一桶,人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突破100美元一作者简介:钱荣钧,男,1945年6月25日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勘察地球物理系,三十多年桶!对于年进口石油超过达一亿吨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0%的中国来说,石油安全已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
石油天然气行业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技术创新方案第一章:油气勘探技术创新 (3)1.1 地震勘探技术创新 (3)1.1.1 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3)1.1.2 四维地震勘探技术 (3)1.1.3 深层地震勘探技术 (3)1.2 非地震勘探技术创新 (3)1.2.1 重力勘探技术创新 (3)1.2.2 磁法勘探技术创新 (4)1.2.3 电磁勘探技术创新 (4)1.3 勘探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创新 (4)1.3.1 数据处理技术创新 (4)1.3.2 数据分析技术创新 (4)第二章:油气开发技术创新 (4)2.1 钻井技术创新 (4)2.1.1 高效率钻井技术 (4)2.1.2 深井钻井技术 (5)2.1.3 水平井钻井技术 (5)2.2 完井技术创新 (5)2.2.1 多层完井技术 (5)2.2.2 隐形完井技术 (5)2.2.3 智能完井技术 (5)2.3 提高采收率技术创新 (6)2.3.1 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6)2.3.2 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6)2.3.3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6)第三章:油气生产技术创新 (6)3.1 油气田生产管理技术创新 (6)3.2 油气田集输技术创新 (7)3.3 油气田环保技术创新 (7)第四章:油气勘探开发信息技术创新 (7)4.1 地质建模技术创新 (7)4.2 油气藏模拟技术创新 (8)4.3 油气田数据管理技术创新 (8)第五章: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化技术创新 (8)5.1 人工智能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5.1.1 概述 (8)5.1.2 数据处理 (9)5.1.3 预测建模 (9)5.1.4 优化决策 (9)5.2 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9)5.2.1 概述 (9)5.2.2 无人机 (9)5.2.3 水下 (9)5.2.4 钻探 (9)5.3 云计算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9)5.3.1 概述 (9)5.3.2 数据处理 (10)5.3.3 信息服务 (10)5.3.4 成本优化 (10)第六章:油气勘探开发安全技术创新 (10)6.1 钻井安全技术创新 (10)6.1.1 钻井液安全技术创新 (10)6.1.2 钻井设备安全技术创新 (10)6.1.3 钻井工艺安全技术创新 (10)6.2 油气生产安全技术创新 (10)6.2.1 油气生产设备安全技术创新 (10)6.2.2 油气生产工艺安全技术创新 (11)6.2.3 油气储存与输送安全技术创新 (11)6.3 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1)6.3.1 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1)6.3.2 油气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1)6.3.3 油气储存与输送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1)第七章:油气勘探开发绿色技术创新 (11)7.1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11)7.1.1 钻井技术创新 (11)7.1.2 采油技术创新 (12)7.1.3 燃料技术创新 (12)7.2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 (12)7.2.1 风能、太阳能技术创新 (12)7.2.2 地热能技术创新 (12)7.2.3 氢能技术创新 (12)7.3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2)7.3.1 废液处理技术创新 (12)7.3.2 废气处理技术创新 (12)7.3.3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12)7.3.4 环境监测技术创新 (12)第八章: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创新 (13)8.1 项目管理技术创新 (13)8.2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 (13)8.3 质量管理技术创新 (13)第九章:油气勘探开发国际合作创新 (13)9.1 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 (13)9.2 资源共享与合作创新 (14)9.3 跨国经营与合作创新 (14)第十章:油气勘探开发未来技术创新趋势 (14)10.1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趋势分析 (14)10.2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15)10.3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5)第一章:油气勘探技术创新1.1 地震勘探技术创新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扮演着的角色。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勘探是石油工业中一项重要的探测技术,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信息,为石油勘探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以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振幅校正、时差校正、数据校正、数据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首先,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去噪和数据剪辑等,以便后续的处理。
其次,进行振幅校正,即根据地震数据的能量变化情况进行振幅的补偿和调整,使地震波形更加准确地表达地下地层信息。
然后,进行时差校正,消除由于地震触发仪器布置不均匀引起的时间延迟,提高地震数据的精度。
最后,进行数据质量评价,通过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判断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后续的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滤波、叠前偏移等。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更好地描述地下地层的频率特征。
滤波可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质量。
叠前偏移是一种重要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重新构建地下地层的图像,为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地震数据解释地震数据解释是指根据经过处理的地震数据,通过分析和解读,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地质信息,揭示地下地层特征和油气藏的分布。
地震数据解释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
在地震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解释。
地震剖面解释是指根据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反射波形、反射振幅、反射持续时间等,对地下地层的分布和性质进行解释。
地震属性解释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如幅值、相位、频率等,推断地下地层的性质和边界。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层的构造、岩性、孔隙度和岩性等,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