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球物理方法:是根据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在地表的某些物理现象(表现为异常的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或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地热、放射性及地下地球物理测量等。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激发地震波:地面产生一个振动接收地震波由源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接收由源点传播到个各检波点所需的时间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根据上述地震波到达各个检波器所需时间及地震波速度,可以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下的构造信息就是由重建的路征得到的。
两类主要的路径:推断地层的构造形态。
一是首波(head waves)或折射波(refracted wave)路径,二是反射波(reflected wave)路径,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
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阶段室内资料处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内传播的速度等。
第三阶段地震资料解释: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当于什么地质层位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作出说明,并绘制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一、实验原理瑞雷面波法用于勘探,与以往的弹性波法(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差别在于:它应用的不是纵波和横波,而是以前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视为干扰的面波。
其原理是: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介质的特性。
瑞雷面波的特点:瑞雷面波速度低、瑞雷面波在介质中泊松比在0.4~0.5范围内,面波速度与横波速度关系基本接近、瑞雷面波对地层的分辨能力,决定于频率,频率高则分辨能力强。
上图为72道的面波采集记录:震源在左上角,同一震源下的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面波遵循各自的传播规律,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其中面波传播的特征:近震源处发育、震幅大、传播速度低。
上图为实际勘探过程中采集得到的面波记录:以近震源、小道距、长采样、宽频率激发、低频率接收。
工程检测方面的应用实例:上图采集地点为:云南某高速公路的路基检测,检测深度为4米。
由图中的“频散曲线”分层可以看出:每层的厚度约在0.3米-0.5米。
填筑路基施工是分层进行,松散料经过压实,达到压实度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料。
图中频散曲线的拐点清晰,分析的层厚度在0.35米-0.5米之间。
二、实验目的1.了解面波法的原理;2.了解面波法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面波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WS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仪。
该系统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时移地震技术进展简述摘要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利用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来检测由于油气田的开发而导致的地下流体场、压力场和储层物性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指导油气田的管理和开发调整,以达到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的一项技术。
关键字:时移地震;进展时移地震技术进展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前缘地震勘探探技术,它是指在一个地区不同时间重复进行地震勘探工作,以能够监测出地下油藏由于生产而引起的油气水饱和度变化的地震响应,从而确定剩余油气的变化和分布,为及时调整注采方案,优化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采油成本和提高采收率。
时移地震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以来,经历了若干个过程。
在80年代初期,比较强调检波器几何位置的绝对重复。
为达此目的,检波器甚至被埋于水泥块中,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常导致检波器损毁,使得这种采集方式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导致此技术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发展。
进入90年代,三维地震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相当多的地区重复采集了不同时间的三维地震资料。
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去解决油藏工程中感兴趣的问题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此阶段,工业界开发了许多的处理分析和解释技术,并对采集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后,在工业界提出了E-Field概念,即在油藏开发的初期,就将检波器安装于与油藏对应的地表和井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地震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四维地震数据。
如果对油藏进行全开发过程的监测,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最适宜的。
虽然并不一定在所有的油田都可以实施此技术,但它确实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时移地震是目前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地震方法。
壳牌(shell)和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专家们认为时移地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会使得油气田的采收率提高15%左右。
与此同时,许多国内的物探专家学者都对时移地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众多油田进行了先导试验。
四维地震数据的归一化方法及实例处理1999年11月石油ACTAPETROLEISINICA第20卷第6期文章簟号0253—2697(1999)O6—0022—26ZZ一四维地震数据的归一化方法及实例处理..睦,j塞:.(石油大学北京)精要:在四维地震{由藏监捌技术应用中,四维地震敷据由于不同时间的采集与处理以及噪音等日章的髟响,在地震存在很多不合理差异:为了莸年鲁真正由于油藏内部油气术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四维培震散据体进行校正.针对四维地震敷据在时间,振幅,援率和相位方面的差异,论述了四维地震散据归一化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寻匹配罅渡嚣获得校正归一化算子的处理方法{对国外某一地区的一块四维地震费辑进行了实际处理,结果是辛^j昔意的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主题词;四堆地震————一引言竺塑竺墨归一化校正;差异分析;算子t锩擂,忧7)髓糯四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在油藏开发的不同时期重复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不同时间的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油藏内流体性质的变化,通过特殊的时延地震处理,差异分析和成像以及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敷(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压力,温度)的变化. 从理论上讲,时间延迟的三维地震成像相减后,油藏的静态性质(如构造,岩性性质等)被消去,从而导致了油藏动态流体性质(流体饱和度,压力,温度等)的直接成像.因此在油藏生产过程中以时间延迟的形式进行重复三维地震勘探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对由于油藏生产引起的油藏内部物性参敷(流体饱和度,压力和温度等)的变化进行描述,并追踪流体流动的前缘,从而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但是实际问题中,四维地震数据是间隔性采集和处理的,由于时间的差异,在噪音,物理环境变化,近地表影响,采集仪器,采集参敷,处理参数,处理软件以及采集,处理人员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带来了时延地震剖面上不希望也不应该有的差异,如地震波到达时间,地震振幅,速度,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直接比较两个三维地震数据体不可能得到真正由于油藏内部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两个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归一化校正,均等两个三维敷据体,才能使它们有合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本文利用寻找最佳匹配滤波器的方法,建立了四维地震敷据时间,振幅,频率和相位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并对实际四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2四维地震数据归一化问题及处理原理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敷据,从剖面上看,大的构造形态等基本一致,但剖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图1为同一区块分别在1985年(图左边)和1994年(图右边)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某一测线的地震剖面,剖面反映的构造形态基本相同,但1994年剖面的处理质量较好,断层清晰,而频率却比1985年剖面低,分辨率也低,同时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的少部分是由于油藏流体变化引起的,更多的则是由于采集,处理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因此必须对二个数据体进行归一化校正,消除这些有害差异.o石油大学基础研究基盒费助项目(ZX980~).睬小宏,男,196~年8月生.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暂理专业,~111+学位.现为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喇教授.通讯处t北京昌平石油大学.邮政编码:10~200.9671O尸第6期四维地震数据的归一化方法及实例处理时间0_n5,2000图1不同时间果集处理的四维地震数据体在我们勘探的地下空间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变化的,真正由于油藏部分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信号差异非常小,由计算图1实例来说明反射渡同相轴时间随油藏衰竭过程的变化.图1中油藏位于时间剖面上1.98s至2.06s之间.约90m厚.考虑油藏在l'98s附近的双程反射旅行时,假设油藏油层速度为2300m/s,因此从油藏顶部到底部的双程旅行时应该是2×90m/2300m/s=0.078s(78ms)现假设P波速度随饱和度而变化,由2300m/s变成2700m/s,则衰竭后的油藏双程地震波旅行时为2×90m/2700m/s=0.067s(67ms).两者相差11ms,这个变化并不很大.研究表明,水驱油藏中油水界面变化引起的地震信号差异约为15左右j,实验室实验对人造岩样或天然岩样完全饱和水时比完全饱和油时的声学特性变化进行丁研究,变化幅度约为16].但是我们试验对图1剖面进行简单的2ms时移所产生的地震差异就达18,而4.的相移地震剖面也带来了16.8的地震差异.这些微小的时移或相移误差在地震处理中是很普遍的,因此在四维地震分析之前必须进行细致的校正工作,使非油藏部分时延地震差异的能量达到极小.四维地震归一化处理的原则是在非油藏部分,由于没有流体流动的变化,因此在理想条件下,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数据应该一致,时间,振幅,速度,频率和相位应该相同,而地震信号变化是油藏部分由于抽油生产或注气注水等引起的.实际数据的间隔性导致了地震剖面上非油藏部分地震波到达时问,地震振幅,速度,频率,相位等也有变化,为了获得真正由于油藏部分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差异,对非油藏部分的时延地震数据进行归一化校正,使其尽可能保证剖面一致,剩下油藏部分的差异则可解释为由于油藏内流体变化引起.3四维地震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四维地震数据的时间,振幅,频率和相位归一化是四维地震处理的主要方面,是四维地震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四维地震数据的时间,振幅,频率和相位方面的差异,刺用多个校正归一化算子分别对地震剖面的主要差异方面进行匹配校正.处理方法是寻找一种最佳匹配滤波器,对每条测线的有效震源信号整形,使其与参考测线的震源信号相同,求出对应的校正匹配算子,再进行校正.校正归一化算子可以是一个全局滤波器在所有的锢I线和所有的道集上整体完成匹配两个数据体,也可以是单线单道上进行局部化校正得到局部滤波器.石油第2O卷振幅频率校正在两个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重新编辑后进行.由于两个数据体之闻的振幅与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必须进行频率和振幅匹配使它们具有相同的频带宽度和相同尺度的振幅幅值.对于振幅校正,采用整体归一化方法,在地震剖面上获得校正因子,频率校正则通过带通滤波实现颧带宽度的一致,并通过功率谱比较进行频率补偿与校正.同样,为了分析油藏部分引起的相位差异,必须对非油藏部分进行相位校正处理.采用局部归一化方法,对每条测线的每道进行相位校正,每一道都可以得到一个相位归一化因子,因此整个三维数据体就可以得到一个对应于地震数据体的相位归一化算子族.设同一地区不同时期Y1,Y2得到的地震数据分别为G"),G"),相应的第y年份第i 条测线,第J道的地震记录记为G(f).取r1年份的地震记录为参考测线地震道,使Y2年份相应道的地震记录与之匹配.因此选取归一化算子P使得目标泛函式(1)极小.E")一Gn0)一PGn(t)(1)对于整体归一化的振幅校正,可以通过极小化泛函式(1)得到全局的归一化算子P,而对于进行局部归一化的相位校正,则可以通过极小化泛函组E0)=lfG0)PG0)(2)得到一算子族P构成的算子p--{P...}.为求式(1)或式(2)极小,考虑离散化处理方法,求一长度为工的匹配滤波器{P(m)…...使E={G()一∑P(m)G(一)}.=min(3)—..计算泛函E关于P()的Frechet导数,m=1,2,…,工,并令=0,则可以得到求解匹配滤波器{P(m)…."}的工个方程的方程组:∑P(m){∑G(m)G())一∑G"()G(^一)—l,2,…,工(4用匹配滤波器{P(m)….)由式(5)校正相应的地震剖面.G(矗)一>:P(m)G(矗m)(5)4实例处理利用国外某一区块同一地区在1985年和1992年采集的两个三维地震数据体(图1)进行四维地震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该区块有一个由断层封堵的90m厚的砂岩体油藏,在时间剖面上位于1.98s至2.06s之间.区块内有两rn生产井从1972年开始产油,1985年到1992年之间的油藏压力变化很大.四维地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弄清这7年闻油藏内部油气水变化的情况.原始处理剖面由于采集,处理和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两个三维地震数据体在整个剖面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进行地震振幅,频率和相位的归一化处理.对图1中地震剖面非油藏部分振幅,频率和相位进行校正处理,以1992年剖面为参考测线,对1985年剖面进行归一化处理.图2是800ms至1200ms非油藏时窗内归一化校正的效果分析,从归一化前后的两个差剖面看,归一化后的残差剖面明显减弱,校正后非油藏部分地震剖面的吻合性明显改善,表明归一化校正算法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非油藏部分地震剖面时窗内得到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归一化校正算子应用到油藏部分,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地震差异可以得到尽可能的消除,剩下的则主要表现为油藏内部由于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差异.图3为800ms至2200ms的地震剖面显示,其中包含了油藏与非油藏部分,利用800ms至1200ms窗口得到的归一化算子应用到800ms至2200ms的地震剖面上.比较1992年剖面与归一化后的1985年剖面,其非油藏部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如果利用图像顺序分音I的区域生长算法,通过区域追踪,区域台并,区域聚集以及区第8期四维地震数据的归一化方法及实例处理85域连接等进行区域生长后则可以进一步削弱或消除归一化后的残差剖面.但从误差剖面(e)分析,归一化在断层附近误差较大,这是由于断层的两次处理结果差别过大所致.因此实际问题中四维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可重复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时间(ms)ahcd图2非油藏时窗内归一化结果比较(a)1985年剖面;(b)归一化前削面之差:(c)1992年剖面;(d)归一化后削面之差;(e)1985年归一化剖面Fig.2Comparisonofnormalizationinnonreservoirwindow,(a)original1985(b)differenceb etweenorlginal1985and199Z(e)original1992(d)differencebetweennormalized1985andoriginal1992(e)norm alized19855结束语ahcd图3包含油藏与非油藏窗口的归~化地震剖面(a)1985年剖面;(b)归一化前剖面之差;(c)1992年剖面}(d)归一化后剖面之差;(e)1985年归一化剖面Fig.3Comparisonofnormalizationinreservoirand/Ion—reservoirwindow,(a)original1985fh)differencebetweenoriginal1985and1992(c)original199g(d)differ—eneebetweennormalized1985andorigihal1992(e)normalized1985四维地震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它结合了多个新近开发的三维地震技术,如油藏表征,油26石油第20卷藏模拟和地震模拟,去决定流体前缘随时问的变化情况.但四维地震还需要三维地震以外的工具和技术,如振幅,频率,相位的归一化软件,更好地均等多个三维地震数据体,获得它们之间可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因此四维地震研究要有一些特殊处理方法和软件.本文针对四维地震数据的时间,振幅,频率和相位方面的差异,寻找一种最佳匹配滤渡器的方法,对每条测线的有效震源信号整形,使其在非油藏部分与参考测线的震源信号相同,求出对应的归一化算子,然后对油藏部分进行应用校正,归一化的实际处理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四维地震研究和应用中,四维地震数据的时间,振幅,频率和相位方面的归一化是最关键的一步,结合四维地震处理的互相关技术,区域生长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以及岩石物理的桥梁就可以对时延地震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描述,从而达到油藏监测的目的.致谢本文的四维地震数据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地球观测站四维地震研究小组提供,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AndersonRN-Bou]angerA,H…Wal4Dseismicmonitorin4gofreseTvoirproductionintheEugeneIsland330Fietd—Gu【fofMexicotinAAPGStudiesinGeology,1996tNo42:9~2O[2]楚泽j苗等.饱和油砂岩在水洗过程中声学特性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7.64[3]XuL.AndersonRN.BougerAeta【4-Dseism~:Thefourthdimensioninreservoirrnanagemeat(Part3).WormOil.1997r6:1船~l3g.[4]LumJeyDE.SeismictimelapsemonJtor[ngosubsurfacefluidflow:Ph.Dthesis,Stanford University.1995(本文啦到日期199~1119幡订日期1999—01—14编辑盂伟铭)《测井技术》于1977年创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性期刊,是国内唯一反映我国测井技术发展现状,水平厦动向的正式刊物,她集学术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为一体,被列人国家中文棱心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6家数据库收录,发行范围覆盖了与测井有关的各个领域.《测井技术》的主要栏目设置有综述,岩石物性研究","测井方法研究",.测井解释,测井装备."测井应用,"计算机应用,"问题讨论",经验交流,技术信息等等《测井技术》为双月刊,大l6开本,每期80页,每期定价9.O0元,全年定价54.00元(gr邮费).在校学生半价优惠订费信汇,邮汇均可,信汇请将汇款单寄财务部门.信汇收款单位;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请在信汇单用途栏内注明"测井技术资料费"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南关支行帐号:2l5-031007—59编辑部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红专南路8号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联系^:李隽邮编:71006l电话:(029)5265999转6n0。
关于四维地震的读书报告--以四维地震监测饱和度的变化:以马来盆地为例摘要:四维地震,即时移地震。
目前已广泛用于定量监测与注入、开采相关的压力及饱和度的变化。
注入、开采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产生可由四维地震的时间偏移、属性异常反映的弹性储层物性的改变。
论文针对马来盆地的一个区块,综合分析了井和4D地震资料,并监测饱和度的变化。
研究区的储层砂岩沉积于中新世,包括潮间带页岩,粉砂岩,河湖潮汐水道砂岩和少量的煤。
原始三维地震数据体采集于1996年,动态监测三维地震数据体采集于2006。
两个数据体均采用了相似的配置参数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为更好地进行定量分析,NRMS(归一化均方根)值设置为24。
虽然已尽可能地保证可重复性,但在原始地震数据体、动态监测地震数据体的诸多区域,仍可观察到细微的偏差。
压力扰动建模中,监测地震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间振幅差异的相关性(麦克白,2003)表明,研究区占主导地位的4D效果与因注水及开采引起的饱和度的变化有关。
4D分析采用井中测得的原始油藏模型(饱和度和孔隙度)、原始和监测反演卷以及ΔSw,以实现动态监测。
在工作流程中,可使用神经式网络来预测含水饱和度的动态变化。
拟定工作流程中获得的饱和度监测模型被地震局限在井间与井外区域,以优化现有的用以监测剩余油和有效储层的动态模型管理。
前言:4D或时移地震已发展成为一项支持油田开发和储层管理的成熟技术。
四维地震可助于找出剩余油带、未钻区,并优化井网密度以恢复产量。
作为一油藏监测工具,4D在规划和实施IOR/EOR操作上可提供信息支持,也可提供水淹信息以优化采油机位置。
油藏管理作业引起的油藏动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压力的变化2)饱和度的变化在生产作业中,压力、饱和度的变化可能是单一发生或同时发生。
一般定性分析这些变化,来识别剩余油、液前位置等。
据观察四维地震的变化来预测压力和饱和度变化已取得显著进步。
研究区位于甘马挽北东向约170公里的马来盆地的南部(图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石油公司在发现老油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时,针对如何提高采收率,发挥老油田的最大潜力的课题开展了很多试验及研究工作,在油田区重新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后发现,现有的地震响应与开采前进行的地震勘探资料有明显的不同,利用这种差异可有效地研究油田自开发以来流体的运动规律。
二维数字地震勘探使国外可采储量的采收率达到20-30%,20世纪80年代三维地震使油气采收率提高到40%-50%,时移地震充分利用地震响应在时间上的差异信息,经过测井资料和开发史资料的标定,可识别出剩余油位置,为优化开发方案,减少干井提供宝贵资料。
专家预测,四维地震方法的应用可望在21世纪使油气储量采收率提高到70%左右。
用地震进行开发过程的动态监测不不仅能提高注采效率,优化开发方案,而且能寻找死油区,促进老油田的增储上产。
最近,人们提出了装备油气田的新概念,其含义就是在油气藏上方安装永久性探测器,对与生产有关的储集层参数不间断地进行主动或被动监测,了解开发期间各种参数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改生产方案。
实现优化开发。
时移地震技术发展迅速,将来的油藏模拟和管理将紧密结合时间推移地震数据,现在首先发展的是“地震史匹配”,这是石油工程中生产史匹配的一种改型。
在生产史模拟中,根据油藏模型流动模拟预测的井流量要与所测井产液量相匹配。
同样,在震史匹配中,由油藏模型可看到,当流动模拟和震模拟后,合成地震数据也要和野外记录的地震数据相匹配。
如果预测的地震数据与实际野外数据不匹配,可以利用剩余的地震误差来修改油藏模型,直到数据拟合为止。
这可以用人工方法或自动修改算法来实现(如共轭梯度法)。
总之,油藏模型修改是一种很费时的迭代工程,也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
时移地震在国内和国际同步在时间推移地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准备工作,利用美国墨西哥湾EUGENE ISLAND 330区块的时间推移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方法的研究,同时针对我国油藏陆相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方法和表征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完成了薄互层油藏时间推移地震应用可行性分析,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与分析系统,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