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老师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渊源
- 格式:pdf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38
费孝通人物随笔费孝通人物随笔【第一篇】:评说费孝通学术与人生_年4月24日费孝通先生去世,翌日有记者来电话邀我写篇文章.我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我不是费先生的学生和崇拜者,且对他晚年的思想观点和道路选择颇有些不同看法,说这些显然不是时候;此刻要么有独家材料,要么说点场面话.你找朱学勤吧,他手上有不少盘与费先生谈话的录音.以后我一直想找机会谈谈费先生,一晃竟是十年.日前接到陈心想兄的邮件,他刚完成这部与费孝通对话的书稿,要我写篇序.这无异于赐我谈论费孝通的机会.如何破题?好比两位学者切磋学理于斗室,敝人碰巧闯进,若引为同道,何必寒暄,径直加入讨论好了.一.差序格局:费孝通与潘光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校社会学研究生入门考卷中最常见的名词解释是〝差序格局〞.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教授和学者们认为,《乡土中国》中的这一术语是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笔者认同这一术语的价值,但认为它非一人之功.潘光旦_40年发表《明伦新说》,_47年_月_日发表《说〝伦〞字》,_48年2月26日发表《〝伦〞有二义》,_48年4月发表《说〝五伦〞的由来》.费孝通是在潘光旦研究的基础上,抽绎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为说明以上判断,下面笔者排列出二人的大段文字,供读者判断,是否存在这一思想与概念上的承继关系.潘光旦的论述:其实〝伦〞字是最有趣的一个字,比〝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类的字要有趣得多.第一,它比这一类的字要具体而不抽象.……第二,〝伦〞字比所谓〝八德〞一类的字要来得概括.……〝伦〞字实在有两种意义.……第一义,也是比较先出的一义,是类别,是条理.……〝伦〞的第二义,或许也是比较后起的一义,是关系.……后人的注把人伦解释做人事,我们在这里不妨认为所谓人事应该包括人的差别与人的关系.(潘光旦,_40)在中国讲社会学,最应该联想到的两个字是〝群〞与〝伦〞.……社会学也未尝不可以叫做伦学或伦理学.……不过早年从事于这学科的人事实上并没有想到这可能的译名,或虽想到而没有敢采用,可能是因为从事于道德学的研究的人已经捷足先登地把西文ethics译成了〝伦理学〞.……伦字从人从仑.《说文》说:仑,思也,从亼从冊.……则我们可以的进一步解释是:思想需要条理,册指条理之分,亼指条理之合.……凡属从仑的字都有条理与秩序的意义.……伦,从人从仑.《说文》说:〝伦,辈也.〞辈字也有类别和序次的意思.……《尔雅》.《释名》说:〝论,伦也;有伦理也.〞《释名》于沦字下,也说:〝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_47年_月_日)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为我,与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彼此格局的互异,而尤其要紧的,是此种互异的鉴别与体会.(潘光旦,_48年2月26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在《说伦字》,《社会研究》第_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子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差序格局思想的生发的脉络.我们再细看时间关系.费孝通_49年1月版的《乡土中国》的页上写着:三十七年四月初版,0-3000;三十七年六月再版,3000-5000;三十七年七月三版,5000-7000;三十七年八月四版,7000-9000;三十七年十一月五版,9000-_000;三十八年一月六版,_000-_000.十个月内印了6次,说明《乡土中国》显然是当时的畅销书.至于畅销到什么程度,要图书史专家来说话了.印数显然包含一些有趣的信息,故顺便写上.以上引述主要是想坐实这本书初版于_47年4月,因为费孝通_84年在这本书的重刊序言中说:〝这书出版是在_47年.〞这说法拐带着出版社在书上印着〝据上海观察社_47年版排印〞.而潘光旦上述四篇文章中的三篇,发表于《乡土中国》之前,其中第二篇费孝通在该书中还引用过.〝类别〞〝秩序〞〝人的差别与人的关系〞〝格局〞这些字眼,潘的文章中都有.他甚至将〝伦〞提到sociology当初应翻译为〝伦学〞的高度.费孝通的贡献在于道出了一层潘未明确表达的意思:〝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并提出了一个精当的术语〝差序格局.〞国学是费孝通的短板.一位研究费孝通的学人告诉笔者:他从英国留学归来谋职,曾被一所机构拒绝,认为他国学太薄.我很震惊.一方面费有国学之外的学术强项;另一方面他对当下的社会有超强的敏感,几年后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公知.我一直以为,社会学系不是数学系.物理系,若该系中一位公知都没有,将是一大缺憾.笔者尚未证实此说,但其他资料似可说明:费不喜欢也不擅长训诂和国史.王铭铭曾问费在民国时代与〝中研院〞的关系.费说:〝当时我们燕京社会学家对自己的理论水平非常自豪,看不起中研院的专家,他们只会摆弄一下档案,研究一下古史.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笨的.他们也不喜欢我们,认为我们是一群时髦的年轻人,根本不懂历史.……哦,那个人(凌纯声),典型的中研院派.〞费对凌纯声的评价不客观,凌纯声文献和田野都在行,其《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_34)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著作.纵观费孝通一生的著作,笔者仅见他在_34年发表的《周族社会制度及社会组织一考》中做过文字训诂,而在该文后记中他还说:〝作者以为,今后社会史之研究,宜由有现实物可据之民族学及考古学入手,似不应再沿用旧有之考据方法,在旧书堆中讨出路.故此文久久未敢发表.〞由此更可判断,他只是〝伦〞的思想展开的二级火箭,原创不是他.〝差序格局〞后面的主要思想是潘光旦率先提出的.笔者一向以为,中国社会学前辈中,非一花独秀,有双峰并峙,即潘光旦和费孝通.学术研究非常重视独创.一项独创即可提升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若〝伦与差序格局〞的思想是费孝通独创,则可以奠定其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首席地位.但若撇开这一贡献比较二人,笔者认为,潘第一,费第二.语言能力是学术的基础.潘的古汉语和英文都好于费,前者古汉语几乎无需多说,而关于英语,费盛赞过潘.在美国读书任教大半生的何炳棣在晚年的自传中举出潘光旦谈外文好的三项标准,可见潘英语能力之一斑.语言能力当然包括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二人几乎不分轩轾,但风格有异.费雅俗通吃,潘可能打高不打低.读读《冯小青考•余论》便知23岁时潘光旦的文字已好到什么程度.费的文字的特长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真佛只说家常话.我读上海人民出版社_版的《江村经济》,觉得语言亲切分明是费的手笔,那封面和页上均只有作者,而无译者.但深究一番,知道译者是戴可景.不知改版怎可删掉译者.但这译文,令我想到另一层,就是费孝通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后面是其异常清晰的思维.潘之博学,社会学界的死人活人均无出其右.文史就不要说了.便是社会科学的理论,读读《派与汇》当知费孝通难望其项背.费的优势不在学问大,甚至可以说,费的学问不够大.从学术成果看,二人均有兴趣致力于绅士研究,且开始了一项大的合作,惜因政治气候所迫,《科举与社会流动》(_47)问世后便告中辍.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此珠联璧合我们休想目睹二次.霭理士《性心理学》中有七万字是潘从中国资料中得出的注释和论述.笔者以为,其贡献可与费的《生育制度》持平.费有深入的农村乡土研究.潘有广博的人文思想研讨.潘的教育学思想独到.深刻.博大.潘还有家族谱系的研究.两相比较,潘占上风.两人都写作了大量的有学术根底的杂文.费孝通接受朱学勤等人采访时,两次说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专栏作家,一次是自称,一次说:〝Time和说我是中国最厉害的专栏作家.〞费专栏文章的高峰期是《观察》时期.《观察》杂志是个周刊,_46年9月创刊,_48年_月被政府查封,共出版_8期.费是该杂志中撰文最多的作者.同时他还伺候《大公报》和《中国建设》._46年到_48年,费作为专栏作家一时无两.而潘的杂文自_35年至_48年,长流不息.可能_46-_48年数量和影响低于费,但若比较二人全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潘绝不输于费.二.人治礼治,无为有为我以为学术生活就是争论.如果学术圈子中见到了对某人的群体性赞颂,那一定是伪学者成灾了.陈心想极其钦佩《乡土中国》,同时也在多处持有不同意见.最不能接受的好像是〝礼治秩序〞一章中费孝通否定〝人治〞的观点: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乡土中国》)我觉得二人的阐述都有道理,也都有矛盾或纰漏.我应该是_82年读到《乡土中国》,还是民国的版本.最令我震惊的观点之一就是〝礼治〞,陈心想说:我们普通认为,传统社会是人治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读《乡土中国》之前我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认识.那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解放的.进步的认识.即认为之前,贯穿整个传统社会的都是人治.而费孝通告诉我们: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仅靠人治,不能治理,必然混乱无序.我读后觉醍醐灌顶.但是陈心想切身感受到了〝人治〞,他的体验不会欺骗他.他说: 对某官员有利的法律条文,该官员就可以让其发挥作用,若对之无利或有害,则视若无物,或恶意篡改.当然,他的上司也会这么做,都是选择性的,这样就是一个有规则(潜规则)和无规则(无视规则)之间的博弈.这就是所谓的〝人治〞社会秩序.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概括之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没错,错的是扩大到了全部传统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了礼治(所谓礼崩乐坏,此非不可想象),也没了法治(同样不是不可想象),我们将遭遇到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人治社会是什么?有无〝党治〞社会,即党不靠礼和法,便造就一种秩序,而非无序.费孝通说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靠谱.陈心想说当下是人治社会,没错.那难道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不成?这不太可能.就是说,传统社会靠礼治为其带来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期就是人治.人类历史中有序与无序间隔发生,但无序绝非主流.因为传统社会中秩序在更大程度上不是皇权而是礼治带来的,而皇权通常不破坏礼治;皇权瓦解的时刻,巨大的破坏力量可能在某一时期.某些地域,殃及礼治.就是说,从古到今,存在着礼治.法治.人治三种社会状态.前两种意味着秩序.第三种在措辞上较为勉强,因为〝治〞有秩序的含义.法治社会中不可能没有〝礼〞在发挥作用,但其秩序的主导是法律,故称法治社会.清代社会是礼治社会,其虽有大清律,却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不是至高的,皇权在其之上,地方官也常常一手遮天.人治社会中〝法和礼〞也并非没有丝毫的作用,只是〝礼〞衰微,而法律遭到强人频繁地干扰和破坏,它们已不能为社会奠定基本的秩序.与〝有无人治〞上的分歧异曲同工的是,陈心想不赞同费孝通〝无为政治〞的观点.他说:但是,实际上乡土社会并不真的那么政治〝无为〞,费孝通所说的更像一种理想的无为状态,正如诗人笔下美丽的田园生活,只在艺术家的想象里和作品里吧.我的理解,费说的不是自己的理想和艺术家的想象,而是他认定的周而复始的历史事实和皇权维护自身的明智选择.他认为,〝乱〞的部分原因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开辟疆土.筑城修河〞导致百姓不堪重负,〝乱久必合〞后的休养生息带来了〝治〞: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乡土中国》)陈心想的反驳是:绅士本身的权力也可以看作是皇权的一部分,至少在基层治理上是代理皇权的角色.这个观点也是费孝通认可的.……不需要皇帝雄才大略,那些搜刮和掠夺贪得无厌的大臣.皇室或者任何一个皇权构成群体,都不会让皇权〝无为〞,因为〝无为〞状态下,他们得不到利益.退一步说,即使如费孝通所说的,皇权在雄才大略皇帝那里,一〝有为〞就遭到百姓造反而回归于〝无为〞,这样循环往复,也意味着乡土社会不全是〝无为〞政治,至少也是部分〝有为〞的.费说〝无为〞当然不会是指皇帝一人,必是指包括其代理人的统治集团所为.但既然是〝循环往复〞就不是完全〝无为〞.但其敢说〝无为〞,意味着费以为历史上〝无为期〞长过〝有为期〞.我猜想,二人的认识都是自身经验与阅读历史之融合.费提出〝无为〞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他幼年的记忆.听到的长辈的议论和自己日后的调查.而陈心想反驳的冲动源于自己出生和成长在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有为〞的政府统治下.历史上皇权的〝有为〞对村民而言限于兵役.劳役和税收,而当代中国的〝有为〞,除了这些,还要干预村民的劳作方式,将劳动单位从一家一户变为合作社.人民公社.对远去的古代历史可以有无穷的争论,但二人成长环境的不同,是一个坚硬的事实.三.避谈阶级,心曲莫测陈心想说:这本书〝奇〞,还在于在农村土地革命闹了数年,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的时代,这部书却绝口不谈阶级.但陈心想只谈到了奇之为奇的一个方面,即当时阶级斗争理论之盛行.中国思想界当时的情形是,不赞同阶级观点,坚持中国无阶级的学者亦不乏其人.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梁漱溟,当然其非孤家寡人.摘录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的观点:在农业社会如中国者,要讨论其有没有阶级,则土地分配问题自应为主要关键所在.此据我们所知,先说两点:第一,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第二,土地集中垄断之情形不著;一般估计,有土地的人颇占多数.(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可得结论如下:一,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家都有地.二,无地者(包括不以耕种为业者)占百分之十以内.三,有地一百亩以上者占百分之二,三百亩以上者占千分之一二.四,有地而不自种者占百分之一二.……而准此情况以言,对于那一部分人有地不事耕作,一部分人耕作而不能自有土地的阶级社会,相离是太远了.……在当时定县中等土地每亩值钱普通不过四十元,而一个长工(雇农)食宿一切由主人供给外,每年工资普通都在四十元以上.节储几年,他自己买一亩地,有何不可能?……河北省言语〝一地千年百易主,十年高下一般同〞(十年间的变化,可能富者不富,贫者不贫).……可以说,秦汉以来之中国,单纯从经济上看去,其农工生产都不会演出对立之阶级来.所可虑者,仍在政治势力之影响于土地分配.判断梁氏观点之正误,乃至中国古代有无阶级,非本文主旨.引证上述,仅在说明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有无阶级的讨论是颇有百家争鸣之气象的.而在费孝通的著作中岂独《乡土中国》不谈阶级,《江村经济》亦是如此.请看《江村经济》中与〝阶级〞关联的段落:(开弦弓村)当领导人并不与享有特权的〝阶级〞有关.(第六章第四节) 村里财产分布的不均匀,并没有在日常生活水平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少数人有特殊的值钱的衣服,但住房和食物上并无根本的差别.(第七章第一节) 长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拥有生产工具,偶有锄头.长工来自那些土地太少,以致劳力有余的家庭.尤其是那些需要钱娶妻的人,他们愿意为别人做几年长工.我没有遇到过一辈子都没有土地的人.这个村庄中的雇工总共只有_人.这说明,在这个村子的经济生活中,雇工制度不起主要作用.(第十一章第三节) 以上引文第一段中〝阶级〞两字打上了引号,说明费使用该词之特殊意趣,而上下文的意思并未显示他对〝阶级〞概念的积极态度,即使不是消极的态度.后两段引文出自〝第七章生活〞.〝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并非放在〝阶级〞的专题讨论中;只是笔者觉得涉及阶级论者关注的东西.如果存在着阶级阶层的话,生活品质的差异毫无疑问与各阶级阶层关联.而开弦弓村的土地情况符合梁漱溟的观点.但这只是笔者的分析.我们从费孝通著作中看到的是不谈〝阶级〞.且慢,费孝通的著作中还有一处谈到了阶级.《皇权与绅权》中的第二篇《论〝知识阶级〞》.在该文中,他将知识分为用于生产的自然知识和关于社会规范的知识,后者与文字关联.知识阶级靠着垄断文字和规范知识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里阶级与某种垄断相关联.如果垄断是阶级的属性,农村中的土地可以买卖,且多数人有地,则可质疑中国农村存在阶级.当然,这是笔者的推断.准确地说,费孝通在讨论中国农村的两部专著中避谈阶级.费孝通是一个时尚的人,一个跟着时代走的人,他不可能没有接触到阶级的理论及关于中国社会有无阶级的争论.对于一个在当时备受关注.影响巨大.争论纷纭的概念,费孝通不置一词,既不接受也不反对阶级分析的范畴,绝对是令后人好奇的话题.笔者做如下猜想.第一,功能学派的家法中不含阶级.第二,在其农村生活记忆,及日后的农村调查中,他看不到阶级理论所述的那个群体的存在.第三,从社会历史理论的层面讨论阶级,水太深了:牵涉到封建社会与皇权社会的差异(其《论绅士》的第一句话就是:〝封建解体,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较大流动性,等等.以费孝通之聪明,很可能是只讲说得清楚的事,不肯人云亦云,不愿趟这既深且混的水.遗憾的是,在其晚年没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农村研究中回避阶级分析的范式.开放年代后有些思想意识反反复复,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再未回潮.因此这不是一个令他为难的问题.可以预料,其昔日心曲之披露一定妙语连珠,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费孝通,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民国时代的中国思想界.四.长寿的一生,短暂之灿烂费孝通作为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20岁(_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39岁(_49年)迎来新政权,39岁-56岁(_66年),56岁-69岁,费69岁(_79年)中国恢复社会学-其95岁时去世(_年).如果更简单的划分,就是两段:20岁至39岁的20年;39岁至95岁的56年.可以简化为两段的道理下文分解.第一段共_年,几乎他的全部闪光的思想.作品都完成于这期间.西蒙及其他几位学者共认,一个复杂学问或技艺,从入门到达到一流,需要十年时间.以费_38年完成的《江村经济》为坐标,他仅用了八年时间.以后,他在教学.著书.时评三个领域耕耘,名声卓著.是学者兼公知.江山易手之际,已下决心不去海外和港台之时,他对一个美国学者说:〝将作新政权的忠实的反对派〞._49年后,判若两人.他不再是学者和公知.前一判断是从严格意义上,从生产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标准做出的.笔者以为,从_49至_年费孝通的作品乏善可陈,无一部可以称作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其转变轨迹如下.作为公知,他批评政府的主要言论是〝停止内战,推行民主,建立联合政府〞._49年以后,两重因素剥落了其公知角色.思想改造运动导致他晚年自白的〝文化投降,我的知识体系不行了,历史不是我们的了〞.他甚至成了思想改造的样板.另一方面,取代公知角色的是,他欣然接受了政府给予的职务.他做过民族访问团副团长,专家局副局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等等.费的转变,原因不一而足.朱学勤曾问他:〝抗议国民党,跟抗战以后教授们生活状况恶化有没有关系?〞费明确回答:〝有关系,我们穷得要命.我为什么写文章,家里面米不够了.〞我愿意认为,经济状况既是写文章的直接动因,也是成为公知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收入与生活而言,_37年以前在中国当一个教授,要比_49年以后优越.但是费孝通没有享受过昔日教授的优厚待遇.他_38年归国,_月任云南大学副教授.从上任起过的就是清苦的生活.艰难困苦的十二年竟然孕育了《江村经济》后几乎他的全部学术成果._49年以后,他是二级教授(根据上方的意思,社会学不设一级教授),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住房在打成右派后也没有变动.他的收入和生活,肯定是_49年以后要好得多.经济待遇是〝礼待〞的组成部分,当然不是全部.〝礼待〞影响到费对待新政权的态度._45年昆明〝一二•一〞事件后他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一同演讲批评政府的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费家的房屋被特务打了一个可以钻进来的洞.朱学勤问其对蒋介石的个人印象,费脱口而出:〝他就是个流氓.〞可见当年的记忆与认识刻骨铭心,令他无视对面坐的是他器重的中年历史学家.费亲身领教过两位领袖,费也说到〝我想(暗杀李公朴和闻一多)是底下人做的,没必要嘛〞.当牵涉到个人惊心动魄的遭遇时,我们就看不到智者的公允的历史观了.回到非物质的待遇上.新政权绝对礼待费.蒋接见费一次.毛接见过他无数次.究竟多少次,我以为应该是费孝通的研究者们应该搞清楚的一件大事.费对朱学勤说:〝这是57年之前的事,我和冯友兰在一起到他家去吃湖南饭.吃过两次饭,无话不谈.〞有张照片,是毛接见童第周.胡愈之.华罗庚和费孝通.多人一同接见应该不在以上所说之列,且应次数更多.朱学勤与费孝通对话时费的女儿费宗恵插话:〝我听妈妈说,是______请你去吃饭,他跟你说完以后,你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你忘掉了,你好好想想.〞而这话之前费说那篇文章是李维汉打招呼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里一丁点不同政见者的味道也没有,只是恳请政府给知识分子宽松一点的环境.难怪周恩来在读后第一时间称赞此文.费回忆打成右派后毛在游泳池和他谈话说:〝不要紧,右派有什么关系,我自己戴多少帽子啊.〞费还说:〝我成右派后,李维汉请我吃西餐,在欧美同学会.〞打成右派还能说是礼待吗?我以为是,是特异的礼待.绝大多数右派分子绝无这份待遇,费可以体会到.。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
”以此来形容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再合适不过了。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教育模式全盘苏化建国初期,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中国亟需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
当时,中国政府缺少办学经验,非常倚重苏联专家的帮助。
在“以苏联为师”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下,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
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
国家还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疑或批判。
开始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教育理论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甚至在专家讲课的时候公开提出质疑。
为此,他们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人人过关”、“个个洗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都受到批判。
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在学校学会了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以后,就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据当时的清华学子回忆,“对潘光旦先生的全校大检查,好像有三四次,每次检查都达四个小时”,这位学生回忆了其中一次的场景:“在暗夜里,学生们席地坐在成府的马路上,人声如潮,灯光晃动,显得异常恐怖。
”后来,潘光旦被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写文章检讨《我为何仇美仇不起来》,继续进行思想改造。
社会学科全遭裁撤这次大学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刘集林内容提要 20世纪4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费孝通、陈序经先后访美,分别留下了较详细、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化的著述,希望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建,改变中国以落后农村为主的面貌。
但二人笔下的美国文化形象明显有别:在陈序经那里,美国文化处处占优势,在费孝通那里则优劣互现。
不同的倾向体现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理想型与实践型。
二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后积极、努力介绍美国文化,体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时局中,期望通过文化借鉴与反省,寻求社会文化重建的忧患意识与迫切心情。
而二人的美国文化形象与其说是对立的,毋宁说是互补的,且二者均强调吸收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 陈序经 费孝通 美国文化 理想型 实践型〔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109-08 近代以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经常拿其他国家的案例比对、审视中国的问题,省思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比如1943-1945年,新华社就连续三次在美国独立日发表评论,赞颂美国民主自由,以批评国民党的独裁和腐败。
①既然美国镜像对中国如此重要,那美国是什么,不免让人怀想。
1945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感叹,中美接触了这么久,“竟没有一本解释美国的书流传在中国读者间”,以往中西文化讨论虽多,但多限原则问题,缺乏“详细地、有系统地介绍西洋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所以结果发生了‘全盘西化’等说法”。
②因此,费于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访美期间,即写了“旅美寄言”等系列访美观感的文章,发表于国内报刊;1945-1947年,又相继出版《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具体介绍、诠释美国文化的著述,指陈美国文化的得失,反省融合中西的合理出路,在当时颇感前途迷茫的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颇有意思的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核心人物陈序经,此时也在“详细地”“系统地”做介绍美国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费孝通: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智慧作者:徐平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8期他算是死过三次的人:第一次是在大瑶山误入虎阱,第二次是在昆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想过自杀。
他有过两次传奇的爱情经历,20年的压抑与沉默,70年的学术生涯。
他的人生值得阅读,他的思想保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智慧。
他就是当代中国战略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费孝通出生于1910年的费孝通,自称算是前清遗民,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正规学校教育,又幸运地师从吴文藻、史绿国、马林诺斯基等国内外著名学者,饱喝洋墨水却一头扎进“乡土中国”,毕生“行行重行行”,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当过国家领导人却始终自认为“老来依然一书生”。
他回顾自己的人生,算是死过三次的人:第一次是在大瑶山误入虎阱,第二次是在昆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想过自杀。
他有过两次传奇的爱情经历,20年的压抑与沉默,70年的学术生涯,有着如此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而又忧国忧民,笔耕不辍,他的人生值得阅读,他的思想保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智慧。
行行重行行,三访开弦弓费孝通和他们那一代的许多优秀青年一样,大学从医预科转到社会科学,试图从医治个人转变为医治整个社会。
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他发现听不到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即使听到了,也是听得越多,视听越乱,于是有了他和前妻王同惠的大瑶山调查。
虽然付出了一死一伤的惨痛代价,费孝通也找到了他毕生的研究方法,那就是“从实求知”,事实上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知行合一”理念的现代延伸,开始了他一生“行行重行行”,“志在富民”的追求。
大瑶山调查,使费孝通从体质人类学者转变为社会人类学工作者,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不能随心所欲地凭感情拆“搭配”,必须在弄清楚中国社会的完整结构之后才知道应当改变什么,应当保留什么,从“认识中国社会到改造中国社会”。
到姐姐费达生正在工业下乡实践的开弦弓村养伤,真正将费孝通与中国农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虽然在大学时代他就短期参加过梁漱溟等人倡导的乡村建设活动,但这次调查使他的认识更加深刻。
书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大家下午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乡土中国》。
这本书挺薄的,一百多页,语言也通俗易懂,但这本书中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我将从基本介绍、内容概要、读书心得和段落分享来进行展示。
这本书的作者是费孝通先生,江苏吴江人,是今天的苏州市吴江区。
费老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在国家权力机关任职过(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是费孝通先生研述一生的大课题。
他的代表作有:《文化论》、《人文类型》、《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
这次我向大家介绍的这本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可谓是神作中的神作。
《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于1948年出版,当时费孝通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成立的综合性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在湖南长沙),他主讲“乡村社会学”。
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就是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解读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体系特点。
这本书语言朴实、其中却有深厚的内涵。
被誉为“中国式关系的百科全书”。
开篇第一句写道,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人到哪里都要撒点种子,到出国时他的奶妈塞给他一包灶上的土,这一些到今天的社会仍然是存在的。
且不说城里人如何,在乡村里,有机蔬菜从来不是珍有食材,因为村子里,十户人家中有九户的门前都开拓了一片“小农场”,人情往来带走一撮菜和配料总是正常的。
在本篇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
又从地理的角度说,乡土性对应着“不流动”。
在缺乏流动性的乡土社会,每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充满魅力的发现社会之旅”——社会学专业内容与要求介绍专业编号:030301我热爱自身专业的5个理由:•理由1:社会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文献与数据(涉及统计学)是社会学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在社会学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为社会科学类别学科的底层基石,在学习其他社科专业时(如法学、传媒、市场营销等),总是会或多或少接触到社会学的学习内容。
•理由2:社会学是一套方法,是一套工具,它不会告诉你这个社会是怎么样,它会告诉你通过多样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这个多面体,而如何探索、探索什么由你自己决定。
•理由3:“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闻圣贤书”不是社会学的学习姿势,脚踏实地、触摸现实的诸多实践活动会比起埋头苦读能探索到更为丰富的学习乐趣。
•理由4:最经典、最前沿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来自西方国家,免不了与大量的英文打交道,可以极大提高英语水平,若之后有出国深造的打算,也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理由5:社会学对于本专业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要求高,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科学素养、逻辑思维、、社交、抽象能力等等)都能得到极大的锻炼与培训,挖掘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后悔选择专业的5个原因:•原因1:“师傅领进家,修行靠个人”。
社会学的学习可能需要一份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别有洞见的视角,但更需要扎实稳打的辛勤努力。
•原因2:因为要读的文献浩瀚如宇宙大海,社会学的别名是“文献系”,需要超强的定力、抗压能力和理解力来完成必备的阅读任务。
•原因3:作为一门较为冷门的学科,每当亲朋好友问“社会学到底学什么?以后出来干什么?”,总是难以用一言以蔽之的精准答案来回答。
•原因4:与金融、新闻及各理科专业相比,没有百分百完全对应的就业方向。
•原因5:作为文科专业,在男女比例上自然是不太均衡。
一、专业情况概览1、专业定义社会学是什么?每每提及这个问题,由于这门学科本身的历史悠久和纷繁复杂,我们很难以简单的寥寥数语做到全面而准确的概括,让我们援引前人的智慧来解答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者介绍: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
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
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
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当时费孝通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年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同时,《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奥古斯特・孔德(1789至1857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是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从中发现客观自在的社会规律。
“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①。
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②。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③。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④。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⑤。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4)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二)卡尔・马克思(1818至1883年)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的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三) 赫伯特・斯宾塞(1820至1903年):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人物丨37|费孝通自述:我的人类学之路与《江村经济》的诞生・《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费孝通著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费孝通回忆了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经过,饶有趣味。
我是1936年作为清华大学公费生到英国去留学的。
进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人类学。
1938年毕业回国。
我到英国去学的是人类学。
在此可以谈一谈我怎么会选上这一门学科的。
我在燕京大学读的是社会学。
从燕京的社会学系,进入清华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院,又到英国去学人类学,虽则是我个人的一个经历,但也反映了中国学术界这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段历史,这里把它记下来或许也是有意思的。
燕京大学之有社会学系是一个名字叫甘布尔的美国人创始的。
他是“象牙”肥皂公司的老板,到中国来做青年会工作,在北京进行社会调查,后来和伯吉斯合写了一本《北京调查》的书。
他想培养一批中国人能像他一样一面做青年会工作,一面进行社会调查,反正他的“象牙”肥皂在中国赚的钱已不少,就拿出一笔来做这件事。
拿这笔钱出来还得有个名义。
于是他拉住他的母校,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了一个叫“普林斯顿在中国”的基金.交给燕京大学,作为培养社会服务的人才之用。
燕京大学拿这笔钱先办了社会服务系,后来改称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系,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添设经济学系、政治学系和法律学系,合成为法学院。
我是1930年从苏州的东吴大学转学到燕京社会学系的。
当我挑选这个学系时,并不明白社会学是什么东西,我当时抱着了解中国社会的愿望投入了这个学系。
我在东吴时读的是医预科,为了鼓动反对校医打人的一次风潮而受到学校当局要我转学的暗示,离开苏州。
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之后,南北军阀混战的时期,文化战线上正在热烈展开社会史的论战。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1]摘要"反腐"成为热词表示民众对于作为官员的个人对公家的服务与责任的不实行、不承担产生了公愤.腐败问题植根于中国,只有认识了传统中国的社会,即腐败普遍产生的土壤,才能理清这一缠绕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性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传统中国社会有深刻的描写,是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必读书.文章通过简介费孝通先生的治学脉络来展示《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并通过提炼文章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中国乡土社会以及与之相对的西洋现代社会.最后梳理理想下的乡土社会的构架,并浅析现实社会与之的差别,依此作为对乡土社会的总结.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社会一.费孝通先生的治学脉络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清华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以《江村经济》一文获哲学博士学位,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1938年回国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乡村社会学课程,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以下简称"先生")除了是一名学者外还是一名爱国主义者。
先生积极投身反对内战、主张团结,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运动中,是一位著名的"民主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先生从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出发,旨在指出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通和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2]一生致力于中国基层的研究,包括农民如何脱贫致富,农村如何社会转型,农业如何实现技术、产量提高等问题.两种身份贯穿先生一生,两条脉络相互交错共同向前.1930年先生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是他学者生涯的起始.受"要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3]想法的影响,费老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农村社会的调査和研究,不仅出版了为其带来巨大影响的《江村经济》,还发表《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内地的农村》、《禄村农田》等颇具影响的名作.建国后,先生积极参与民族识别、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国家规划,改革开放后更是与时俱进,著有《小城镇大问题》、《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等.《乡土中国》写于1946年,是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课程乡村经济学时苦于没有适于中国本土的教材而依课程材料编著,1947年第一次排印.虽距今已近70年,但由于其内容的深刻至今仍不过时.作为讲义,先生使用了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却直击中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特色,几乎没有一个术语.初读本书,并不会感到这是一本学术著作,然而像是作者依靠众所有感的事实利用自己的思考和逻辑,向读者介绍他眼中的中国基层社会自身的结构(差序格局)以及保障这种结构的种种力量(长老统治、血缘-身份社会等),从文字上重现了乡土社会.这时先生其他乡村研究的背景描述,一切的乡村经济、乡村变动都是在这样的社会上发生.因此,《乡村中国》对先生以及其他乡村社会研究者都是很重要的作品.为了更加清楚的展示乡土社会的特点,先生将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从方法论上分析,这是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布朗所阐述提倡的: 必须把对某一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 某一特定社区值得研究的结构体系) 和对多个社会的系统对比( 或者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对比) 结合起来.[4]从功能主义到结构-功能注意的转变是费老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史禄国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向其展示了社会有机体论,即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人类的生物性拟化思维,并由此萌发了朴素的功能论思想.留英时师从功能主义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先生加深了对功能主义的认可和偏爱.然而再进一步接触功能派后,先生认识到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由此从对功能的关注开始逐渐到结构的深入剖析,进而转变成结构-功能主义.[5]从学术探索阶段看,先生从1935年夏天大瑶山初次田野调查开始至1944年是第一阶段,他的主要工作是实地研究;在1944年访英归国以后开始第二阶段,学生主要进行社会结构分析,试图在理论上总结以指导实地研究.[6]《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正标志着两种转变的完成.因此,《乡土中国》对于先生以及先生思想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二.《乡土中国》内容归纳《乡土中国》开篇直接叙述了乡土社会独具的稳定、熟悉特征,并应用之去解释乡村接受文字在时空上的困难.随后直接给出乡土社会的核心——社会结构,并围绕此讨论社会道德、血缘家庭、社会秩序、统治权利等等.主要内容包括:代表中国乡土社会西洋现代社会理论框架Gemeinschaft有机的团结-礼俗社会Gesellschaft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形成原因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隔离边界村落国家人际关系熟悉,Face to face group面对面社群陌生,强调个人权利主要社会变动方式社会继替: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变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社会结构核心差序格局: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界限清晰的事先规定好分别的团体.特点(伸缩、攀关系讲交情) (固定、争取个人权利)社会范围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己"为中心由"己"推出.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关联.社会道德适用范围只在私人联系中有意义,出发点:克己复礼存在对每个人都公道适用的道德规范,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特点私人联系直接被特定的道德要素规定和维持."仁"只是个人道德总和,缺乏团体道德.无形的"团体"需要代理人,界定的是权利与义务,衍生出宪法,以规定代理人和个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持方法指出个人行为模范赋予个人自由底线群已划分利己方式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个人主义:"团体"赋权平等不可侵权;"团体"作用有限群体概念模糊,公私相对清晰,存在一个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国家权利义务的划分亲属关系-血缘-身份社会商业往来-地缘-契约社会两性关系基本社群(家庭的概念)小家族依需要沿父系亲属差序扩大,负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小)家庭有清晰边界,能经营的事务很少特点长期性纵向主轴,两性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普通的感情临时性横向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情感定向: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情感可发展的方向阿波罗式: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只要接受、维持.浮士德式:冲突时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前途是不断创造的,可变的.合作方式以充分的了解来配合相互行为.以对未知的探索来磨合相互行为.性别阻碍:性别的鸿沟从生理上阻碍了解感情破坏配合而来的社会稳定.男女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安排"——男女有别.生命力越强,生活的意义越深.两性间恋爱是追求不以实用为目的的探险.人际交往同性原则异性原则社会秩序维持手段礼治秩序法治秩序前提这些经验(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知识来源经验与传承智慧和专业规范力量传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国家(政治)权力规范性质"合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模范)"违法"得到的罚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底线)冲突发生不知道"礼"是没有规矩的道德问题,社会有责任使每个人知礼法律是专门的知识,生活在法律之内的人很难知道种种法律,与道德无关冲突裁决分辨是非(寻找模范) 厘定权利(规定底线)权力社会冲突/合作下的权力农业民族横暴权力受限,小农经济同意权力受限:实际生活中权力结构松弛微弱,政治生活单纯形成"无为而治".同意权力为主形成民主的社会形式.主要变动方式下的权力长老权力,社会变迁吸收在社会继替中的社会,普遍存在于长幼为序中时势权力,需要变动的社会,即社会变迁快于社会继替的社会互相补充的权力时势权力的基础"反对"被时间冲淡成"注释"后注入的变动内容.长老权力只存在亲子、师徒,甚至更小范围众.行为动机: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要”规定了行为方向动机欲望: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接受传统就是接受经过了自然选择的生活方式需要:分析的结果.知识需要创造特点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往往合于人类生存直接针对人类生存条件三.理想的乡土社会及其与现实的区别乡土社会的这些特征来源于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因此社会结构静止的社会是理想化的乡土社会.下图描述了静止社会的形成条件和基本过程.这个图可以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解释.首先从社会的根本特点稳定开始的一个内循环.其一是社会稳定的形成条件:绝对的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结构的静止,即社会变化只以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变——社会继替完成,人物位置的更替利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完成,一般是不容个人选择的、明显清晰的血缘关系.客观的”不能生育”可以通过单系家族家庭间的过继保障生育维稳的作用.血缘亲属作用的基础是代际间长幼为序.其二是社会稳定带来的直接影响:使得代际间社会位置重复,知识来源于经验与传承,即"传统"是有效的,个人只需要服从长者的权威性的统治.这使得年龄上长幼之间同样发生差次.两种意义上的长幼有序共同构成差序格局的基础.其次是从长幼为序开始的考虑社会构成最终指向社会稳定的左侧单线.这里首先考虑的是"己"与"他"的长幼由此界定关系,而不同双边关系中的长幼秩序不同,因此个人社会范围由"己"推出,靠着一根根相异的私人双边联系构成的网.进而指出最基本最简单的社会网络——小家族的亲属关系.小家族负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因此成员间通过充分的了解来配合相互行为.两性都被事业的需要,但存在生理上的鸿沟,因此稳定社会排斥普通的感情,要求男女有别.最后是从长幼为序开始的考虑行为规范最终指向社会稳定的右侧单线.考虑行为规范时,由于长老统治极具权威型,个人只能从"己"出发,不会"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权利.实际上,明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目的是维持行为的底线,这是稳定社会所没有规定的.因为这里只有作为标准的行为模式——"礼",人人都习得了"标准"的行为模式,没有变动的空间,但在底线之上是应该允许自由发挥的.一旦违背被唯一接受的行为便是不合"礼"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由于不同的长幼次序使得道德要素适用于特定的双方.绝对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现实社会中社会变迁总是与社会继替同时发生.顺着上图的箭头,依次造成社会波动、传统不再适用、出现反对的声音.乡土社会由于社会变迁远慢于社会继替,漫长的社会变迁在不断的社会继替中缓慢完成."幼"发出的"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而这种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周期变短而增加.从历史看,中国社会看似分分合合,实际上社会结构并没有深刻的变化.尽管国家政权不断更替,基层社会依赖着定式的小农经济比较安稳地维系着.中国之所以最终成为唯一一个文明未中断的国家,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此.[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陈占江,包智明.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3]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杨璐瑶. 试述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33.[5]方旭东. 费孝通第一次学术思想的转变:从功能主义到结构功能主义[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8-63.[6]刘豪兴. 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1988,03:153-168.。
第8卷第6期2009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8 No.6Dec. 2009 [收稿日期]2009206205[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方旭东(19752),男,安徽潜山人,讲师,社会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研究.费孝通第一次学术思想的转变:从功能主义到结构功能主义方旭东(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对功能主义的叙述习惯性不对其内部做严格区分,学界对费孝通功能主义来源和变化的认识始终模糊。
一般笼统认为费孝通是在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后才成为一个功能主义者,并且始终追随。
文章将费孝通对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的吸收和运用分成几个阶段:留英之前费孝通功能主义的萌芽时期;留英期间是受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影响最大时期;文章重点落在费孝通回国后,由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朝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转变,并且深层次从五点分析了转变的原因。
该转变的理论结晶是《生育制度》。
由此,费孝通完成了对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终结和对布朗结构功能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费孝通;马林诺斯基;布朗;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中图分类号]C 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9)0620058206The First Change of H siao 2Tung Fei ’s Academic Theory :From Functionalism to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FAN G Xu 2dong(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China )Abstract :Academic circles usually narrate f unctionalism wit hout st rictly classifying it s internal st ruct ure ,and t hey are ambiguous on t he origin and change of Hsiao 2t ung Fei ’s f unctionalism.Meanwhile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 hat Fei Xiao tong became a f unctionalism after he acknowledged Malinowski as his master and followed him all along.The paper classifies t he different develop ment stages of Hsiao 2t ung Fei ’s f unctionalism :t he rudimentary stage of Hsiao 2t ung Fei ’s f unctionalism before he st udied in Britain ;influenced by Malinowski’s f unctionalism greatly during his staying in Britain ;he became a st ruct ural f unctio nalism of Brown from f unctionalism of Malinowski after he ret urned home f rom abroad.The paper lays specialemp hasis on analyzing t he last stage and concludes five causes bringing about t he change which makes him accomplish The Instit utions for Rep roduction.Therefore ,Fei Xiao tong completed t he f unctionalism of Malinowski and t ranscended t he st ruct ural f unctionalism of Brown.K ey w ords :Fei Xiao tong ;Malinowski ;Alf red Radcliffe Brown ;Functionalism ;St ruct ural f unctionalism 学界的大众倾向是,功能主义学派出现在英国人类学界,是20世纪20年代。
学科与学术: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王向民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在学院及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关键词:现代政治学;学科;学术现代政治学在中国经历了若干阶段①。
晚清时期,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进入中国,继而把中国传统知识资源“政治学化”,建立起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
民国前后,政治学作为对政治思想、尤其是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而获得其思想形态。
到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美的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②。
到这一时段,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③,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①②③学术界民国政治学的研究,目前已经发表的成果有:背景性的研究包括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学科综述性研究包括张分田、萧延中:《中华文化通志·政治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韩述之主编,林炳秋、沈国明、孙关宏副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政治学·法学卷(1949—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邦佐、潘世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就百年政治学为题的论文有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百年回眸”,《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8日第12版;张友渔、石啸冲、王邦佐、王沪宁:“政治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费孝通与南开社会学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年月日,费孝
通出生于江苏吴江的知识分子家庭。
年入东吴大学(现
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
学预科,后受当时进步思想影响,于年转入燕
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社会
科学,师从社会学家吴文藻。
吴文藻(冰心丈夫)
费孝通在东吴大学时任学生会秘书、校刊通讯秘书【图为费孝通(左四)与校刊同事们合影】
毕业后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参与乡村建设工作。
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导师为俄裔人类学家史禄国。
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费留学,师从人类学泰斗马林诺夫斯基,获得博士学位。
梁漱溟
史禄国
马林诺夫斯基
回国后,费孝通以极大热情投身祖国教育事业,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教授。
年月,清华大学社会系学
西南联合大学
生与老师费孝通在清华园合影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另有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中。
任重道远一代宗师
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之后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学连同政治学和法学一起被取消。
随后,年费孝通因发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同社会学学科一起步入低潮期。
期间仍参与大量著作的翻译工作。
文革过后,社会学的学科重建工作也在费孝通先生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费孝通任会长。
紧接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社会学研究所,还是费孝通领衔。
除了专注于学术研究与调查,费孝通极富社会责任感,例如年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就是他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后人总结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第一,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做的贡献,突
出地表现在成绩卓著的社会学中国化上;
第二,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做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上;
第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做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振聋发聩的对社会学性质的新思考上。
学科重建星火燎原
费孝通深知,二十多年的中断使得人才严重断层,所以重建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便是人才培养。
年,费孝通联系他在美国的同学杨庆堃(匹兹堡大学),举办了第一期社会学暑期讲习班。
我校现已退休的杨心恒教授参加并在其中担任学习组长。
杨庆堃费老与刘豪兴和杨心恒
同年,费孝通应邀来南开讲学,并开宗明义地说:“我这次来一是看看老朋友,二是宣传社会学”。
费孝通的建议(先办一个专业班培养师资,然后建系)得到了南开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杨心恒等人的推动努力下,年教育部以高教一字第号文件批准南开大学设立社会学专业,并批准南开大学从全国重点大学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学员举办社会学专业班。
最后,从所重点高校中选拔了名学员,其他学院和研究机构也派了一些人旁听。
后来,系统学习了社会学主干课程的个人里边走出了多位社会学教授,多位主任、院长。
风云际会的南开社会学专业班也因此被人称为社会学界的“黄埔一期”。
当时南开的师资仍比较缺乏,费孝通却为专业班配置了超强阵容的讲师团,通过海外关系聘请了彼特布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林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伯格(联邦德国)、芭芭拉贺萨(联邦德国)等外籍专家。
费孝通身体力行地为班级倾注心血。
事务繁忙的他短短一年之内,来南开次。
他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这个班提供了周到的支持。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特布劳在南开大学授课
后来,在费孝通的努力推动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班在年月下旬举行了招生考试,录取了名。
(费孝通亲自指导了名研究生)年秋经学校批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成立,费孝通任兼职教授。
这是年以来大陆重点高校中第一个社会学系。
费孝通教授年在南开参
加社会学专业班开班仪式费孝通教授与社会学系级研究生合影费孝通教授年主持社会学系硕士生答辩
英克尔斯教授年来南开讲学留影
在师资匮乏的时代,费孝通请来了亚里克斯英克尔斯(斯坦福大学),富永健一(日本)、蔡文辉、陈元晖、波波维奇(南斯拉夫)、曼德尔夫人(宾西法尼亚大学)、罗根(纽约州立大学)、雅各布斯等社会学大师。
日本社会学会会长富永健一年访问南开
南开园内薪火相传
年,费孝通在南开
年月日,来自海内外的第一期社会学专业班学子再聚南开,举办“当代世界与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报告会。
费孝通不顾岁高龄,坚持回到南开参加首届社会学专业班学员毕业周年纪念会,并作学术报告。
当年月,他又亲笔题写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系名,祝贺建系周年。
年费孝通参加社会学专业班毕业年纪念活动
三十多年来,南开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学复兴、发展的基地,至
今在全国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开大学社会学学科建立
周年
回顾费孝通先生以古稀高龄创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学者的开拓进取精神,更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
子的风范与情怀。
所以他留给南开的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系,更有一代大师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风范。
年费孝通教授最后一次莅临南开,参加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学员毕业周年纪念会
年南开社会学系建系周年时,费孝通为南开社会学系题写的系名
高山仰止泽被后世
而今,费孝通的真知灼见仍然在启迪着我们,后辈学子不断继承学术前辈的事业。
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学有所成,北京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在南开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奖教金”,如今它也成为了一份无上的激励,鞭策着南开师生不断开拓进取。
南开大学费孝通奖教金获得者:
黄旭涛吴帆陈倩盛林李霞
南开大学费孝通奖学金获得者:
刘临通王雅静王琪陈琰娇郑程心鲁楠张云飞郭华东赵青李家胜蔡晓雨刘佳欢王晶楠王爱苗邱妮霞杜胜臣许衍琛张瑞王修彦赖志杰
感谢北京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对南开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
致谢
资料提供:
南开大学档案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政策系、社会心理学系
杜平、蔺文钧
制作:
南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李争春、刘瑞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