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 格式:pptx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67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疾病,通常指头颅内动脉窦或动脉壁的局部病变,可引起出血、栓塞和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由于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且易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控制症状和减轻患者疼痛感,但无法根治病变。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切除动脉瘤,但手术过程风险较高,且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既可准确定位动脉瘤,又能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进展,探讨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介绍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突破,包括介入治疗技术、药物治疗研究、手术治疗进展等方面。
这些新的治疗方式和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也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可以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研究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传统治疗方式传统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常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促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
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一、定义颅内动脉瘤(ntraraial aneurym)系指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
二、症状体征(一)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
一且破裂出血,发病急剧,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滴,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严重者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引发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骤停。
(二)局灶症状1、动眼神经麻痹常伴有患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兆轻微偏头痛、眼睑痛,随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感觉性失语。
4、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可有视力视野障碍。
(三)脑血管痉挛脑部血管瘤发生破裂后,广泛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偏障、失语甚至死亡。
三、护理问题(一)有出血的危险与动脉瘤破裂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四)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
(五)自理缺陷有效体活动障碍有关。
(六)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七)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脑水肿反应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预防出血或再次出血(1)卧床休息,拍高床头 15-30°保证充足睡眠。
(2)控制颅内压:严密监测颅内压波动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保持病房安静,稳定病人情绪,减少血管内外压力差,以防动脉瘤破裂。
①预防颅内压波动幅度过大,应用脱水剂时,控制输注速度。
行脑脊液引流者,引流速度要慢。
腰大池引流管位置不能过低。
②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便秘、味嗽等、(3)控制血压,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变化,避免血压偏低造成脑缺血。
2、术前准备介入栓塞治疗者,除了按照术前常规准备外,还应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二)术后护理1、开颅者待意识清醒后,抬高床头 15-30°,避免压迫手术伤口。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
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
术前导尿。
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
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
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
法令转化为达比加群的过程中发生了栓塞事件。
阿哌沙班与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的对比(AVERROES)实验是一个不能应用华法令的房颤患者服用阿哌沙班和阿司匹林之间效果比较的随机双盲试验,其由于阿哌沙班在减少卒中和全身栓塞方面的优越性,以及不会显著增加颅内出血和大出血事件而被提前终止,这其中有将近2%的患者患有二尖瓣狭窄,但例数较少,且没有亚组分析[7]。
Mckellar等[8]动物试验显示,机械瓣换瓣术后的猪服用达比加群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enoxaparin)在预防组织瓣膜血栓以及血小板沉积方面效力相当,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但是在有更多数据出现之前,华法令仍然是对瓣膜性房颤患者最安全有效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1] Larrue V, von Kummer R R, Muller 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 secondary analysis ofthe European-Australasian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 II)[J].Stroke, 2001, 32(2): 438-441.[2] 肖美娟,殷为勇,叶祖森,等.心源性脑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3(10): 848-851.[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1): 76-82.[4] Al-Farsi K,Siddiqui A A,Sharef Y W,et al. Hemorrhagic cardioembolic stroke secondary to a 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atherapeutic dilemma[J]. Oman Med J, 2013,28(1): 56-59.[5] Phan T G, Koh M, Wijdicks E F. Safety of discontinuation of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i ntracranial hemorrhage at highthromboembolic risk[J]. Arch Neurol, 2000, 57(12): 1710-1713.[6] Price J, Hynes M, Labinaz M, et al. Mechanical valve thrombosis with dabigatran[J]. J Am Coll Cardiol,2012,60(17): 1710-1711.[7] Lynch DR Jr. Api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N Engl J Med, 2011, 364(24): 2362-2363.[8] Mckellar S H, Abel S, Camp C 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abigatran etexilate for thromboprophylaxis of mechanical heart valves[J]. J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1, 141(6): 1410-1416.(收稿日期:2016-06-01)阿司匹林对伴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影响研究李雪艳 王焕君 吴 强 李 严【摘要】 目的 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同时伴有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的患者,其口服阿司匹林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
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
ID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为该疾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
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业界尚无关于ID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我国对IDA的血管内治疗。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一、手术适应证的把握IDA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破裂出血的风险很高。
IDA 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
因此,推荐发生SAH的IDA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
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应多学科会诊讨论,多数治疗中心建议首选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宋星志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2
【摘要】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约0.2%~7.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0万人口15例左右,最常见的原因(51%~80%)是动脉瘤破裂引起。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
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内镜技术、三维DSA(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笔者重点介绍近年来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277-278)
【作者】宋星志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广西,桂林,5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J], 王运杰
2.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进展 [J], 伍强军;杨鹏飞;黄清
海;刘建民
3.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周军;王厚中
4.颅内动脉瘤血管内诊治的新进展 [J], 张高炼;赵邦;黄海能;姜除寒;张友平;李佑祥
5.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根据形态学分类分为囊性与非囊性。
梭型动脉瘤是脑动脉瘤的一种临床亚型,与囊性动脉瘤比较,梭型动脉瘤在病理学,血流动力学,解剖分布以及治疗等方面都有不同。
虽然脑血管的解剖学发现内弹性膜的损伤是可能导致大多数梭型动脉瘤潜在的原因,但是更多关于发病机制导致损伤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现有的梭形动脉瘤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梭型动脉瘤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血管壁的变化概念:梭型动脉瘤属于形态学上的命名,没有起源上的标准或临床特征的损害,其定义为整个动脉局部的病理性扩张。
梭型动脉瘤属于血管壁的短距离的非囊性膨胀。
当累及血管较长时表现为圆柱状的形态动脉瘤外观上为纺锤形。
从病因学,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上来说概念仍不淸楚。
部分研究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梭型动脉瘤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近期研究者仔细分析,得出先前的粥样硬化动脉表现为轻微的纺锤形外观,然而,标准动脉瘤也有同样的表现。
发病机制:对于梭型动脉瘤,目前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致病因素,包括脂肪沉滞性动脉硬化症,肌纤维发育不良,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各种胶原蛋白相关的血管疾病等。
导致这种类型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原因可能包括解剖变异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胶原和弹力蛋白新陈代谢的紊乱,动脉壁的感染及罕见的肿瘤组织对动脉壁的侵犯。
基于放射学,手术学和组织病理学发现,血管解剖变异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次为动脉硬化、胶原疾病及其他未知因素。
血管壁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性梭型动脉瘤最初发生内膜下的脂质沉积,致使内弹性膜断裂并渗人肌壁。
壁内出血和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透壁范围的血栓和变厚的内膜产生梭形的动脉瘤。
在切力和应力作用下血管的滋养血管破裂,然后导致内膜撕裂和内弹性膜的破裂。
出血进人动脉壁形成血肿。
如果破口出现在内弹性膜与中膜层,则壁内血肿将会使血管腔将会变窄或闭塞,导致患者出现缺血症状。
如果破口出现在中膜层与外膜层,则动脉瘤将会破裂,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684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出现破裂相关症状风险的Nomogram 预测模型徐桂志1,邓玉辉2*1.黑龙江省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2.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医学影像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通信作者 邓玉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QC2018107)【摘要】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MRI 血管壁成像特征建立预测未破裂动脉瘤出现破裂相关症状风险的Nomogram 模型。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68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包括症状性动脉瘤20例、无症状动脉瘤48例,比较两组的高分辨率MRI 血管壁成像特征及一般临床因素,筛选症状性动脉瘤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Nomogram 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性能。
结果 症状性动脉瘤与无症状动脉瘤组间动脉瘤大小、不规则形态、壁强化、瘤高颈比及壁增强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χ2=15.236、8.594、15.088、25.966、34.389,P 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瘤高颈比及壁增强指数是症状性动脉瘤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33、0.044);Nomogram 评分模型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为0.94,最佳分数截断值为0.2,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0。
结论 基于高分辨MRI 影像特征建立的预测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破裂相关症状风险的Nomogram 模型性能良好、使用简便、适用性强,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分层管理,制订个体化治疗及随访方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成像;破裂;列线图表【中图分类号】R651.1+2;R445.2 【DOI 】10.3969/j.issn.1005-5185.2022.07.008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Risk of Rupture-Related Symptoms for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XU Guizhi 1, DENG Yuhui 2*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36, China;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DENG Yuhui; 【Abstract 】Purpose To establish a Nomogram model to predict the risk of rupture-related symptoms for unruptured aneurysms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MRI imaging featur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aneurys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20 symptomatic aneurysms and 48 asymptomatic aneurys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esolution MRI imaging features and general clinical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of symptomatic aneurysm were screened to construct a Nomogram model, ROC curve was drawn to evaluate its predictive performanc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eurysm size, irregular morphology, wall enhancement, tumor aspect ratio and wall enhancement index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ymptomatic aneurysms (t /χ2=15.236, 8.594, 15.088, 25.966, 34.389; all P <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spect ratio and wall enhancement index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ymptomatic aneurysm (P =0.033, 0.044). The area under curve of this Nomogram model was 0.94,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0.2, 0.92 and 0.9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Nomogram model predicting the risk of rupture-related symptoms for unruptured aneurysms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MRI imaging features has good performance, convenience and applicability, which can help clinicians stratified management of unruptured aneurysms and develop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lans.【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upture; Nomogram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2, 30 (7): 684-688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一旦破裂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风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