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分流器(Surpass)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69.29 KB
- 文档页数: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0.5% - 5%,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虽然没有急性出血的危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随访过程中,其疾病进展、复发率、以及与自身及其他病变的关系等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手术技术等不断更新,使得其治疗效果逐渐得到改善。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其临床随访,更需要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和临床随访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与治疗进行梳理,总结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
2.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等,对其进行仔细的筛选和归纳。
2.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和总结。
3. 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论: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ing device)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其作用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和血流的重建。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的、形态复杂或部位特殊的动脉瘤。
由于其形态和位置的复杂性,传统的介入治疗手段如金属线圈栓塞治疗可能并不适用,而且存在着很高的再出血率和治疗失败率。
而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流导向装置通过长而细的金属网状管道来改变瘤体周围的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瘤体的闭塞。
它一般由钨合金制成,造成瘤体内血流的减慢和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先在患者的股动脉插入引导导管,并通过X光引导将引导导管送达到动脉瘤的位置。
接下来,医生会将血流导向装置经过引导导管放置在动脉瘤内部,然后逐渐展开,将瘤体与正常血管分开。
医生会检查装置的位置和展开情况,并确保血流能够正常通过。
与传统的介入治疗手段相比,血流导向装置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由于血流导向装置的特殊结构,可以更好地改变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从而减少了再出血的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动脉瘤形态,不受瘤体大小和形状的限制,使得治疗更加灵活和可操作。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保留正常的侧支血流,减少术后脑梗死的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的疗效较好,长期的随访研究表明,术后再出血率低、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可以改变血流动力学,将瘤体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和血流的重建。
血流导向装置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操作。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好的血流导向装置设计和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通讯作者:陈宝祥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
然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将综述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术后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器械。
它采用高密度网状支架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并形成完整的血管内腔覆盖层,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促进动脉瘤的闭塞和愈合。
相比传统的金属支架,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血栓形成风险[1]。
一、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机制复杂,与手术创伤、血管壁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可以有效地覆盖动脉瘤颈部,并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能性[2]。
血栓形成是另一个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手术创伤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都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能够促进血流的顺畅,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3]。
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脑血管阻塞或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
结果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80.00%,GOS Ⅲ级以上占比90.00%,两组数据比对支架N组明显优于对照U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在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LVIS支架治疗效果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LVIS支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疗有效率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动脉瘤,在动脉瘤中占比高达30%,占颅内动脉瘤近19%,临床上对于未破裂的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以溶栓+支架治疗为主[1]。
本文研究中80例大脑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报道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入选我院收治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开始于2019年1月8日,结束于2020年3月12日,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支架N组(予以常规治疗+LVIS支架治疗)、对照U组(予以常规治疗),每组40例。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
对照U组男、女各21例、19例,患者均龄62.36±4.69岁,动脉瘤直径1.95mm~10.36mm;支架N组男、女各25例、15例,患者均龄62.42±4.75岁,动脉瘤直径1.96mm~10.37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张丽;陈圣攀【期刊名称】《上海护理》【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支架;护理【作者】张丽;陈圣攀【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
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重建血管壁和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低网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支架,具有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学效应,可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亦可促进支架内的内皮细胞和新生内膜组织增生,进而依靠瘤颈的内膜化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3]。
在此基础上,动脉瘤内的血栓最终被逐渐吸收,动脉瘤得到治愈。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动脉瘤的治疗模式由瘤体栓塞转为为载瘤血管的重建。
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针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被经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8~68岁。
8例患者均为巨大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均>2.5 cm。
其中,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海绵窦区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
8例患者临床症状:头痛5例,其中伴视力模糊2例;头晕1例;复视或视力下降2例。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s)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一种高危险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和复发率。
血流导向装置通过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内膜的再生,最终达到阻塞血管内瘤体的目的。
本文将就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原理、临床应用情况、疗效评估以及安全性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探讨未来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畸形,常见于脑动脉环的分支处。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可能引起脑出血,造成严重的后果。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比较复杂,手术切除的风险较大。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包括瘤体缩小程度、症状缓解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优劣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术中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其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正文2.1 血流导向装置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先进技术。
它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通过导管将装置植入病变动脉血管内,破坏血液流动,从而阻断瘤体内的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和破裂,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的设计精巧,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尚未发生破裂,且未引起任何症状。
这种瘤是常见的血管畸形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瘤体扩大、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指南,以下是一份参考的治疗指南。
1. 病例评估:医生应该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家族史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破裂动脉瘤病史、瘤体直径大于7mm等情况,应更加慎重对待。
2.影像学评估: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MRI、CTA等。
医生需要详细评估瘤体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 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
一般情况下,对于直径小于7mm的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定期复查和药物治疗,而对于直径大于7mm的瘤体,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是通过开颅切除瘤体或者置入夹闭颅内动脉瘤瘤颈。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血管内穿刺,将导丝引入至动脉瘤内,然后进行栓塞或者夹闭处理。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包括年龄、患者自身状况、瘤体的大小和位置等。
5.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脑水肿等。
还需要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6.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
术后5年内破裂的概率较高,因此需要经常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在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时,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综合考虑潜在的利益和风险;其次,治疗的决策应是一个多学科的决策过程,必须有神经外科医生、介入放射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等多方共同参与。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杨巧钰;罗针;赵小燕;李昌泰;杨威【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24(27)1【摘要】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效果、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OKM 分级[(3.82±0.05)分]、术后6个月GOS评分[(4.23±0.45)分]、术后24 h GCS评分[(15.18±2.79)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7±0.08)分、(3.71±0.58)分、(12.36±2.54)分],住院时间[(17.21±3.87)d]短于对照组[(24.36±5.25)d],术后6个月血清Caspase-3[(157.38±45.15)μg/L]、MMP-9水平[(12.83±2.41)μg/L]及总并发症发生率(9.5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76±58.43)μg/L、(18.62±3.58)μg/L、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改善血清学指标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页数】6页(P9-14)【作者】杨巧钰;罗针;赵小燕;李昌泰;杨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效果的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2.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单中心经验3.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单中心短中期疗效分析4.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一例5.国产血流导向装置Choydar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大脑动脉分叉处、有多个分支、形态不规则、直径大于2.5cm的动脉瘤。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限制,例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复发率高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微型网状金属支架,通过内镜技术,置入动脉瘤内,使血流被阻断,进而促进血栓形成,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以下优点:一、手术创伤小。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不需要切开颅骨,只需通过内镜技术进行置入操作,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二、手术时间短。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不需要剥离颅内脑组织,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三、复发率低。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可迅速形成血栓,封闭动脉瘤,防止再次破裂和出血,复发率低。
四、结果稳定。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效果稳定可靠。
在过去的临床应用中,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患者,手术后近期和长期疗效显著,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到正常生活。
但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设备费用昂贵,手术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对金属网支架材料的过敏反应,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关检查。
总的来说,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治疗手段,它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手术的很多缺陷,尤其在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稳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不断升级,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如果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通过将一根微型金属丝穿过脑血管,到达动脉瘤
内部,然后使金属丝弯曲成支架的形状,在动脉瘤内部形成一个框架,使得血流能够流过
支架,同时不再冲击动脉瘤壁,避免破裂出血的发生。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治疗动脉瘤,避
免开颅手术的风险,并且治疗效果稳定,长期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
瘤。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适应症包括颅内直径小于10mm的复杂动脉瘤、动态增大的动脉瘤、位于颅底、侧支循环丰富的动脉瘤等。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栓形成、出血、支架脱落等。
因此,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
中进行监控和管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
有效地减少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但通过评估和监控,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风险。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流导
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将会越来越普遍,带来更多的益处。
20211241【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 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
结果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个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共植入11枚Repath 血流导向装置,Repath 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除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外无器械及责任血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患者完成6个月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率75%(9/12动脉瘤)。
结论血流导向装置Repath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导向装置;弹簧圈;介入栓塞【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21)01-0001-06付晓杰徐浩文权涛郭新宾袁永杰刘朝王子博管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domestic flow diverter Repath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FU Xiaojie ,XU Haowen ,QUAN Tao ,GUO Xinbin ,YUAN Yongjie ,LIU Chao ,WANG Zibo ,GUAN She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domestic flow diverter Repath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sThis is a prospective,single center,single arm preclinical study.A total of 10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aneurysms and treated with Repath stent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procedure complication and 6-month aneurysm occlusion rate were analyzed.ResultsTen patients with 13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nrolled and 11Repathstent were successfully planted in this study.Nine patients accomplished 6-month angiographic follow-up.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of sent plantation was 100%,one patient had asymptotic infarction after procedure.The 1-,3-and 6-month follow-up indicated no stent-related complication.Conclusion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Repath flow divert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intracranial aneurysms,but need further large,multi-center random controlled study to confirm.【Key words 】Brain 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low diverter ;Coiling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DOI :10.12083/SYSJ.2021.17.012·论著临床诊治·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编号:LHGJ20190076)作者简介:付晓杰,Email :△通信作者:管生,Email :脑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的主要病因[1-3]。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年第17卷第6期663 DOI:10.3969/j.issn.1672-7770.2020.06.013•论著.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及治疗策略制定的应用王中,王紫兰,陈周青,顾枫,马超,尤万春,王建,孙晓欧,朱旳【摘要】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诊疗系统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破裂风险评估,以及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采用颅内动脉瘤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进行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治疗策略。
在患者出院及术后3个月时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判预后。
结果本组患者29个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为低、中、高、极高的分别为6、10、12、1个;其中采用动脉瘤夹闭治疗4个、血管内介入治疗5个、血管搭桥术1个、保守治疗19个。
所有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均W3分沐后30d随访时,23例患者(8&5%)mRS评分W3分。
结论人工智能诊疗系统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可辅助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人工智能;破裂风险;个体化治疗疗【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770(2020)06466347JCN神外视界Q谈术论道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ssessment of rupture risk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 strategies WANG Zhong,WANG Zi-lan,CHEN Zhou-qi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in risk assess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and to formulat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Methods26patients (29aneurysms)with UI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 was assessed by intelligent auxili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strategy was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and3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Among the29unruptured aneurysms,6,10,12and1were low,medium,high and extremely high risk assessment among them,4aneurysms were clipped,5were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1by vascular bypass and19by conservative treatment.Mr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less than or equal to3at discharge,and23patients(88.5%)had Mrs W 3points at30days follow-up.Conclusion The AI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can help clinicians choose reasonable treatment pla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Key words: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artificial intelligence;rupture risk;individualized treatment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基金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姑苏卫生人才培养项目(GSWS2019002);苏州市2020年度第二十九批科技发展计划(民生科技)项目(SS2O2O57)作者单位:215006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中,王紫兰,陈周青,顾枫,马超,尤万春,孙晓欧,朱旳);太仓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王建)aneurysm,UIA)指在颅内尚未发生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主要包括无症状偶发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⑴。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摘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病率约3%。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全球发病率约6.1/100 000人年,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该病症尤为常见。
尽管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U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在中国,35~75岁成人中的UIA患病率约7%。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这些动脉瘤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由于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偶然发现的UIA,选择积极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率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致命的SAH,不仅病死率高,还会在幸存者中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关于UIA的筛查、破裂风险评估及其处理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UIA的流行病学与筛查推荐意见1: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特别是在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情况下,建议定期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
前PED适应证从颈内动脉的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逐渐扩展到中、小型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
本文主要观察使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6±28.9)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8例,脑梗塞病史3例,无脑出血病史。
临床症状主要有行走不稳1例,头痛、头晕6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其余17例无症状。
25例患者术前均完善颅脑CT、脑血管CTA及DSA。
22例为单发动脉瘤,3例为多发动脉瘤。
29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26个,其中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6个,床突段5个,眼动脉段8个,后交通段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1个;位于椎基底动脉2个。
动脉瘤平均直径(13.6±6.8)mm,其中中、小型动脉瘤(直径< 10mm)13个,大型动脉瘤(直径≥10mm而且<25mm) 9个,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7个。
1.2围手术期用药所有患者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和替格瑞洛(45mg/次;2次/d)5~7d,并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大于50%,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大于30%。
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6个月后,改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者替格瑞洛。
1.3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8F鞘管,全身肝素化,常规行全脑血管造影并旋转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体瘤颈比率及载瘤动脉的直径,选择合适型号的PED及弹簧圈。
将8F导引导管置于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起始段,在路图下通过微导丝Traxcess14将Masksman微导管及6F或5FNavien组成双轴系统输送到载瘤动脉,并将Navien导管输送到动脉瘤近端,Masksman通过动脉瘤到达动脉瘤远端,需要填塞弹簧圈的,将Echelon10微导管置入瘤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