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总结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17世纪末)

【教学重点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一、背景

1.必要性

(1)西欧:17世纪末,各国发展迅速。

(2)俄国: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3)面临任务:打开通向西欧的海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2.可能性

(1)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立志改革。

(2)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使其了解了国际形势。

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1)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2)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3)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4)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

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A实行征兵制,贵族和农民都要服兵役;

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C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

【重商主义】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

主要内容:1、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足的标志

2、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

3、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

历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引起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殖民战争。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设置参政院,直属沙皇;B地方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C废除旧贵族特权。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点拨】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

(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

(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

(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1、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2、严厉镇压保守势力叛乱,不惜处死太子;3、加重农民负担。)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增强俄国实力,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取得很大成效,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四: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

(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

(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

3、思考题:

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考点角度1】17、18世纪中国的封建政府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的封建君主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二者有何主要不同?

重农抑商:目的:加强对农业的绝对控制

原因:统治者害怕商品经济对封建生产方式发生分解作用

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商主义: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原因: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影响: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角度2】为什么把彼得一世改革称为“全盘西化”?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帝国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1)军事上,按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发展海军,建立庞大军队;经济上,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实行重商主义;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以上改革内容涉及全面,具有西方改革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作“全盘西化”。

(2)彼得一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在与瑞典战争中取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大帝是怎样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的?(答案:改革措施)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摄氏温度: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主要内容有: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第一,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①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加快 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彼得一世改革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 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力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 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响: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启迪: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在当今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新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是在欧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侵凌其他有色人种之时,东亚人民自强自立的一次伟大而令人激昂的事件。这次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的权威,打破了延续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扫除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障碍,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 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 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 定义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 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 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蒸 发 沸 腾 固液 熔化吸热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试内容:选修一 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俄国 A.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 B.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D.农村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农奴 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 A、新思潮涌动 B、农奴起义不断 c、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5、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B.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俄国工业发展 c.反对农奴制的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6.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挽救统治危机 B.消灭农奴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 D.打击封建势力 7.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 B.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 c.命令各地地主成立委员会 D.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8.“二一九法令”内容不包括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 c.农奴获得解放需交赎金 D.付清赎金后,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9.下列说法不符合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是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 0、称“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的主要依据是 A.农奴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 B.加强村社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1.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 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 、零刻度线,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精练精析]3.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版选修1)

【例1】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微服出访亲自到西欧国家考察。 答案:A 【变式训练】为学习西方,彼得一世( ) ①出访荷兰、瑞典等国 ②改造俄国军队 ③允许厂主使用农奴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2010·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国秩序仿照欧洲制度来加以改造。 经济性的革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施行了人头税,强迫一切男性农民,不分老幼,都必须缴纳,又开办了许多呢绒织造厂和其他编织厂。在这些工厂里做工的都是农奴和工人……政府贷款给商人去建设新的工厂。 彼得一世为保证商人得到足够的劳动者,把整个农村的农民都划给工厂了。 教育……彼得一世极注重教育,甚至强制施行。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外去学习造船和外国语,并开办了一些学校。 ——A.B.雷达科夫《苏联通史简编》 请回答: (1)这些材料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些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段材料介绍了彼得一世在国家行政、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从具体实行的措施看,体现出彼得一世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对兴办手工工场的鼓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改革中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答案:(1)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注重教育,提高了国民的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表现和克里米亚战争暴露的俄国农奴制危机,认识俄国通过改革摆脱落后局面的迫切性。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⒉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两面性。 难点:⒈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⒉如何评价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 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 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 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 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革命席卷大半个地球, 很多国家都效仿他们开展工业革命。在第一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规模都不断在扩大,大量的资本主义家涌现,对劳动力需求不断的在增加。 而此时的俄国仍然实行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农民整天无条件的为地主工作,没有人身自由权。农奴制严重的束缚了农民劳动力,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由于俄国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压制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不断地走向衰败。 农民的思想封建落后,皇权意识浓厚。战争失败后,使俄国政局动荡不安,民怨沸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些资本主义家认清了农奴制的弊端,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请求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获得了自由身,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 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这是一场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就意味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仍然存留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奴隶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占有制度,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仍然被地主和资本主义压迫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并没有实质的改本俄国的现状,而是使农民生活得

更困苦。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总体来说是积极正面的,首先是对俄国来说,俄国开始迈入了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是封建残余的影响,改革并不彻底,存在很多隐患。再者,可以看到,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其政权性质,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实质,土地所有者性质没有改变,最终也没有使得农民真正的得到土地,受益的还是土地所有者。 其次,因为改革中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成为自由自身的农民便成为自有劳动力,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俄国资产阶级的开端。 在农业上,之前俄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改革之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产量也得到提高,农民的分化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被迫来到城市,成为工厂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在工业方面,最大的表现就是钢铁和织布业的发展,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得到满足。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尽管如此,还是要看到,其改革是不彻底的,专制制度性质并没有改变,广大民众的权利和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近代化的历程依然任重道远。这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是什么 任何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而进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最终都是落实到社会现实中来,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展开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从表面上来,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物态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2、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体温计 1、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2、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3、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温度计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彼得一世上台后,曾微服出访欧洲,并在某个国家的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这个国家是( ) A.荷兰B.英国 C.法国D.瑞典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是在荷兰学习了造船技术。 【答案】 A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 ) A.鼓励商品进口B.推广平民教育 C.废除农奴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D项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答案】 D 3.17世纪彼得一世的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潮流的措施是( ) A.发展工商业B.加强中央集权 C.倡导先进的科技文化D.加强军事力量 【解析】17世纪世界正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因此发展工商业最符合世界的潮流。 【答案】 A 4.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群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反映出彼得一世( ) A.加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是指沙皇的专制,D项与材料不符;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C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符合题意。 【答案】 C 5.彼得一世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鼓励私人开办企业②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③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④实行重商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