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我们的生理最宜坐禅,人的体形修定,以坐为佳。

~静心修禅,能使身心发生转化

金刚跏趺~“如佛之威仪而坐,令两膝与尾闾三点支持全身之重量,从两膝引一直线与两腿构成一正三角形,全身之重心,即在此三角形之中心。不能金刚跏趺者,半跏趺亦可,不能半跏趺者,架马亦可,但必不可舒脚坐。然欲禅定成就,终须学习金刚跏趺,如是坐者,如大龙蟠,任坐若干时间,无踝骨酸痛之病,以肢体盘曲故,全身之气自然聚敛,于定极为有益。

身子不可太向前,亦不可太向后,从发际上四指顶门处,垂一直线,令此线通过喉心、丹田,与地面成垂直线即可,脊柱不可令曲,亦不可用力,挺直坐下之时,先将腰身伸直,然后放下,使脊柱节节相拄,自然身形端正,久坐不疲。”

~十方如来成佛,皆金刚跏趺而坐。初学者,即学此坐法,于身心极为有益。

~身定心定,易于入定

~盘坐成循环形,促进生理循环

~腿部血液易于回上,腿病易于消失

~两脚心向上,手结定印,易收敛宇宙能量,自身光气返回腹内

~易通三关三脉

~圆形光体周遍一切

不动摇~金刚结跏,定身不动如须弥山。清定上师说:“此坐若从高空掉下,不翻跟斗,至地仍如此,因上轻下重故,重心不动。”

静心坐禅能使身心发生转化

心静下来,心理发生变化了,生理也会发生变化,乃至骨头、血液都会发生变化。身子上的变化,坐禅的人自己有体会,旁人也看得出来,不过不能完全看得出来。一般来说,这个人修禅定,气色好了,本来苍白的脸现在像个苹果那样,这不算稀奇。营养好一点,运动锻炼也会这样。以前上海有父女两个到禅定班来学习,女孩子脸色苍白,病很多,等到第一课听完,修完禅定,父亲朝女儿看看,就朝旁边的同学说:“你们看,她的脸红起来了。”苍白的脸红润了,这种变化来的很快,也不稀奇。

修禅定,耳垂会长出来

我过去在各地教禅定,学修禅定的人耳垂会长出来,厚出来,连面相也会变,这就稀奇了。如果你人为地想把耳垂拉长,越拉越难看,薄薄的,尖尖的,算什么?修禅定自然会修出相好庄严来,勉强就不庄严。我两只大拇指不一样,右大拇指扁形的,也不庄严,有人笑我前辈子是唸佛老太,右手一直拨唸珠,拨得连大拇指也变形了。修禅定不是勉强出来,自己发生变化的。

修禅定,皮肤会变细白柔软,无老斑

修禅定的人皮肤会变,脸和手人人看得见,黑皮肤会变白,粗会变细。老人有老年斑,也会褪掉。十多年前上海有个学禅定学生,有一天跟我说:“你课讲得好,可是我没有产生信心。你给我们带修禅定盘腿时,我看到你一只手一伸,我就产生信心了,你的手就像小孩子的手。”我到现在72岁,手上没有老斑。83年,我从医院里辞职出来,想好好地修禅定。上海有个龙华公园,我每天到公园深处,在安静的草地上一坐,坐下去是十点钟,等我起来看表,下午三点

钟,每天一坐就是五个小时,坐了三个月。后来,外地聘书来了,我又开始忙去各地讲学,一直忙到现在。有时在回忆中还留恋着这大草坪,那时我的学生说我变了婴儿的皮肤。

修禅定,粗四大能转成细四大

皮肤的变化大家看得见,身体里面看不见的肺、心、胃、肝、脾、肠子,这些内脏、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同样在发生变化,不可能外面都变了,里面不变,全在变。以佛法来讲,粗四大会转成细四大,四大懂吗?就是地水火风。人的四大呢?

修定修出的暖是生命的力量

人体的骨头就是地大,血液就是水大,体温就是火大,呼吸就是风大,全在变,粗四大变细四大。血液循环也在变,能使毛细血管不会梗阻梗塞;骨头也在变,会变成像白玉那样晶莹;呼吸也会变,本来呼吸粗的会变细;体温也会变,不是发高热,高热与修出来的暖两样。修定修出来的暖是生命的力量,死人暖没有了,就像块冰那样。暖能维持长久、

稳定、普遍,人会长寿,所以要好好修定。不修定,身体内的循环容易失调。

暖不普遍,会致成机体失调

运动时全身出汗,因为血液循环加速了,能周身遍布。身体虚的人运转得慢,总要走走路,两条腿多活动,也就发暖了。可是体弱的人这个暖上不来,成了下面不冷,头上怕冷。还有的人上身不冷,两只脚冰冷,这是虚火上升,为了要维持上身能量,就把下面能量提上来,下半身就冷了。

修禅定,使呼吸转为细慢,人就长寿

呼吸也是如此。据古印度的人说,每个人的呼吸都有一定的数,你满了这个数就要死了。有的气喘病人,呼吸很短;有的人一次呼吸能顶上呼吸短的人好几次。照古印度的说法,呼吸长的人肯定长命,呼吸短的人他的呼吸数字满得快。快是粗,慢是细,修禅定能使粗而短的呼吸转成慢而细。

禅定能使四大转成极细四大,能发光化光

细四大还能转成极细四大,细到后来都会发光,再修下去,发光会转成化光,血液化成红光,白骨化成白光。修行成就的人,他的整个身体化成五色光后进入太空。为什么是五色光?因为人体内就有五种颜色,你一只手在灯光下一照,五种颜色全有。

修禅定,粗心转成细心

心呢?粗心会转成细心,细心会变极细心,转到后来就开智慧。粗心不开智慧,细心才能开智慧。有的人做错事情,人家总是说你别这么粗心!以前我两只臂膀痛,有人帮我穿衣服,他把衣服的袖子提得高高的,我的手举不起来,叫我怎么伸得进去?你们有的精神难集中,工作太粗心。我喜欢军人风格,你稍微一个慢吞吞的习气出来,心又飘掉了,心怎么会细呢?

专心于一个地方,心就会细起来

不修禅定的时候,也要心细。工作心不要飘出去,如果专心于一个地方,心就会细起来。心飘开去了,东看看,西抓抓,跟这个人那个人说说闲话,心就专不起来了。干事情

你们比不上社会上的人。从发心来说,你们老板也不当,经理也不当,来学佛法,这比社会上信佛的人强。

禅定时身不动,心不起杂念

禅定有一个要求,摆好了姿势就不动了,要不动不摇,否则定的力量聚集不起来。身不动,心还要做到不动,就是不要打妄想,这比较难做,但要努力去做。每次讲完课要休息一会儿,给大家上厕所,不能禅定修到一半要去上厕所,那不行。说我硬憋住,也不行,把大便小便摒住,会全身都不安宁。

修禅定不能有响声

还有,修禅定也不能有响声。有件好笑的事情,那时我在龙华公园没人的草地上修禅定,得大好处。我的学生也来了几个,跟我一起修,还带来一个以前没学过的,结果坐了一会,他突然喊了一声“报告”,把我和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我说:“啥呀?”“我出汗了。”出汗就出汗了,报告什么呀?

心静身不动,死后火化能出舍利子

你心静下去,身子不动不摇,不管你修定的功夫怎么样,照样起变化,死后火化能出舍利子。报上有说舍利子是胆结石,这是社会上不懂的人说的。现在佛门里的人把舍利子看得很神,说这个人修行大成就,其实对舍利子怎么来的也不懂。把舍利子看得太普通也错,把舍利子看得太神奇也错。

舍利子不能用来治病

有修行成就的人火化时也没有舍利子,也有修行并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却也有舍利子。甚至到后来迷信啦,说把舍利子磨成粉吞下去能治病。有的还告诉你:“这是佛的舍利。”可真不得了!真的佛的舍利你赶快礼拜供养,竟然磨粉吞下去,岂不罪过?现在佛门里搞迷信骗钱的勾当那么多。

有舍利子不一定修行好

修行人有的有舍利子,有舍利子的人不一定修行好。好比人有两条腿,有两条腿的不全是人!鸡也有两条腿啊。如果身定不下去,心定不下去,走路摇摇晃晃,手挥肩动,像蝴蝶那样,这种也出不了舍利子。

真正成就靠断烦恼

经常保持威仪,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不要乱动。你看修行好的人,他经常打坐,走也不乱动。心静下去,慢慢四大发生变化,一火烧它就凝固成舍利子。但有舍利子的人不一定修行好,有的人连佛法都不懂,但他很稳重,很喜欢打坐,这种人死了也有舍利子,所以对舍利子不要太迷信。真正修得好是能断烦恼,不断烦恼,能说修得好吗?下课。刚才讲初学的人一坐就腿痛,这是还没有练出习惯来,练出来了,盘起腿来非但不痛,而且很舒服。“以肢体盘曲故,全身之气自然聚敛,于定极为有益。”肢体盘起来了,两手结定印,定印就是右手放在左手上,拇指靠拢,不要抵住,因为一抵住血脉流到这儿流不通了。两手叠起放在两腿的凹处,这样很自然,很舒服。两条腿一盘,两只手一收,这样以肢体盘曲的缘故,全身的气都往里聚,心也不太会分散,所以,于定极有益处。

轻闭双眼,身子不可前仰后俯

“身子不可太向前,也不可太向后。”太向前叫俯,太向

后叫仰,这都不对,太向前容易瞌睡,太向后容易向后倒。我带你们修禅定时,你们眼睛闭着,有次我睁开眼来,想看看你们姿势对不对,看到有个学生眼睛也开着。下课后,我就问他:“你眼睛开着看什么?”他说:“我看看挺好玩,个个都像泥菩萨。”

从顶门至丹田与地面成垂直线

“从发髻上四指顶门处”,就是中医讲的百会穴,从这往下“垂一直线,令此线通过喉、心、丹田,与地面成垂直线即可。脊柱不可令曲,亦不可用力。”老年人背脊都有一点弯,挺也挺不起来,怎么办?就想象自己的背脊骨是挺直的。我从小家贫,营养不良,常受同学欺负,有严重自卑感,常没精神,无精打采,形成了有点驼背,要我挺直也行,实在挺不直的话,就想成挺直。

挺直后要放下,要“直而不紧,松而不弯”

“挺直坐下之时,先将腰身伸直,然后放下。”有人觉得腰身不太好伸直,教你一个方法:你把尾闾骨往后一凸,腰就伸直了,伸直了然后放下,要全部放松。“使脊柱节节相

拄,自然身形端正,久坐不疲”。能使脊椎节节相抵住,照着这样的姿势自然能身形端正,坐久也不容易疲劳。这里所说的放下,就是叫你身子放松。我常说“直而不紧,松而不弯”,身子挺直了,不要绷紧,不要用力挺。有人一放松却又弯下去了,所以要调得恰当,首先要听课。

盘坐要包腿,修定要避风

再说一些注意事项,修定时不能吹风,尤其腿不能吹风,要用毯子把腿包起来,哪怕在热天,也拿一块很薄的布,养成包腿的习惯。冬天修定,寒风吹进,腿子要生病。如果窗缝有风,窗底下就不能坐,门缝有风,靠近门缝的地方也不能坐,起了寒风就不能到室外去修,微微的暖风还可以。露天坐,风大一点也坐不好,因为风一吹过来,即使不是冷风,也会感觉有风吹过来,就打妄想了。

沙发、软床都不能坐禅

坐的地方最好是硬板床,或者比较硬的棕绷床,最不好是榻榻米、席梦思、沙发,你一坐它就凹进去了,身子一摇晃怎么坐呢?

坐禅不包头,不坐高,舌不动,无响声

还有,冬天一醒来坐在床上还没有穿衣服,可以把身子用被子包起来,非常暖和,修完了再起来洗脸。但是不能包头,头上一暖火气就往上升,会头昏脑胀,而且两条腿容易软,因为暖气往上走,两条腿容易冷也容易软。

坐的地方不要太高,比如坐在桌子上就太高了,所以特地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唸经修禅定的佛堂。否则,坐得那么高,慢慢昏沉,打瞌睡了,一下滚到地上可把你吓一跳。

修定不能讲话,嘴巴不要动,嘴巴一动很难入定,舌头也不能动,全身都要不动。大家在一起修时,要保持安静,咳嗽要拿一块手帕蒙着嘴咳。不能不管别人,只管自己痛快,大家都在集中精神,你咳了一下,大家都被你吓一跳,会造成对大众不利的影响,最好各人自己管好自己。

嘴唇牙齿都要自然

“唇齿息自然”,嘴唇牙齿呼吸都要自然。有一次,我在带修禅定,偶尔睁开眼睛看看同学们姿势是否端正,却看到

有个同学睁着眼在用笔写,等修完禅定,我问他:“你写什么?”他就给我看,原来他是在画我老师修禅定时嘴巴张得多大,这闹笑话了。修禅定不必注意自己的嘴巴应该张多大,也不必学我嘴巴张多大,听其自然,你只要不故意把嘴张开,也不故意把嘴巴闭起来,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要把牙齿咬紧,那是很不自然的。

舌抵不抵上腭都可以,但不要去引口水

舌头抵上腭也可以,不抵上腭也可以,佛教没有规定一定要抵上腭的。道教有抵上腭,引出口水来,说口水是津液,吞下去能补身体。佛教主张津液遍满,禅定能起到全身津液遍满的作用。当然,你抵上腭也可以,可是不要想引口水,如果起了想把口水引出来的观念,口水就出来了,这是心理作用。修禅定津液能够遍满全身,还能够渗透细胞,你去引口水那可麻烦得很,口水越来越多,你还得吞下去(做吞咽状,众笑),那样还定得下去吗?所以外道是修身不修心。

修定全身要不动,一动难入定

嘴唇不能随便动,舌头也不能随便动,一动就不容易入

定。从前清定上师讲经时常提到,他禅定功夫上不去,就去问师父,师父跟他说:“你舌头不要动。”因为他在修定时唸咒子,一动就不能入定。在上海修禅定就很难得大定,上海车辆多,一辆卡车开过,地面都会振动,人也在振动。可能自己不知道,因为习惯了,或许这个振动小,感觉不出来。所以要得到大定,最好到山上去,因为地基牢固,或者到非常僻静的地方,没有汽车卡车振动地面。

呼吸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做作

呼吸也听其自然,有的人知道呼吸细长好,就故意搞得很长,结果适得其反,现在众生执着心很强,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呼吸不要管。”一般自然状态下吐到七八分就该吸气了,你故意地想吐得长一点,该吸气了,你还要吐,那么(吸气声,众笑)因为气吐光了,不能不猛烈地快吸啊,否则要断气啦。

呼吸越注意越不自然

我年轻时候曾在医院里搞心理治疗,也教病人坐禅修空观、数息观、光明观配合治疗,很起作用。有一次听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呼吸粗得像拉风箱,坐完了问他,“你现在呼吸并不粗,怎么在坐的时候呼吸就粗起来?”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想让呼吸细一点,结果反而粗起来了。”我说:“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他说:“是的是的。”毛病

就出在这里,所以呼吸不要去管它,往往越管越糟糕。你们要想管呼吸,佛教有调气、调息法,调息就是数息观。

呼吸要不粗不猛不急不滑

“不粗猛急滑”,粗,呼吸时像气喘病人,一呼一吸都很短促。长了就细,短了就粗。猛,因为他到气吐完了再吸,就猛了。急呢,呼吸速度太快。滑呢,呼吸一滑而过,容易呼吸紊乱,吸的时候一滑而过,呼的时候又回到吸上去了,所以很不均匀。

定印:右掌放在左掌上

“两手结定印”(定印:右掌放在左掌上,两大指相触),大拇指稍微碰到一点,两手掌要平放,不要提起来,有的说左手放在右手上,那是弥陀印,定印是右手放在左手上。

颂:引轻安喜乐,发妙三摩地;

身不作动摇,胜一切动摇。

禅定能引发身轻心安

“引轻安喜乐,发妙三摩地”。这个姿势能引生轻安喜乐。轻,身轻;安,心安;喜,法喜充满;乐,全身乐触,有舒适感。几年前苏州禅定班的同学,一般都是骑自行车来往,有人说在回去的路上,自行车轮子转得特别快,他觉得奇怪,

我跟他说:“不是车轮变了,是你修定后,身子轻松了,腿的灵活度就增加了,所以不觉得疲劳。”安呢,修禅定的人不大会起烦恼,容易安定得下去。至少说,在你修禅定的时候,心是很安定的,不可能起瞋恨心,也不会心里烦躁,这时候什么都放下了,你们听课有时还做不到。

60年我讲心理疗法,使听的人容易心安

大学老师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可是听课的大学生,很少能从头到底安定的。这话我是在60年听到的,当时我在重庆人民医院开课,有个重庆钢铁公司来听讲的人,想跟我住一个房间,我说:“好啊,两个人结个伴。”他说:“在你讲课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下,听讲的人个个端坐静听,他们的注意力都被你吸过来了,这是无论哪个大学,哪个老师都做不到的事。”他一共跟我讲了三个体会,第二个体会说:“你讲的话举的例子,其味无穷,再想想又会领会出另一层的意义。今天听是今天的味道,明天往里想想,又有里层的味道,一层又一层,其味无穷。”第三个体会他发现我两只眼睛与众不同,说:“眼睛里有奥妙,能看得远,能看透人的心。”

姿势很重要,有很多病,都是由于姿势不端正而引发的,姿势不端正,各个脏腑也会随之移动位置。比如坐的时候你喜欢斜坐,肯定这一部分的内脏就形成了自我压迫,或者你

喜欢弯着背坐,那么前面的心、肺、胃就容易受压迫,它们的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引起血液循环的不通畅,呼吸时,也不能够充分地吸收好的空气,因为你把肺部压迫了。

“身不作动摇,胜一切动摇。”无论什么方法,如果是动摇的,都比不上不动摇的好,我们先从***来说,做广播操,练练拳,这也是好的,但比不上禅定,因为这些方法都在动,叫运动。运动能使***,可是另一面,运动也容易使身体败坏,容易使人老化,所以不是一个圆满的办法,运动过度了,就生病,运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很快,如果马上停下来,对身体也不好。运动后,千万不能吃冷饮,因为运动时全身汗腺、血管猛烈地舒张,如果冷饮一刺激,来个猛烈地收缩,一缩就很容易生病。这些健康的常识不一定每个人都懂,世间上有人常凭好心,但没有智慧,好心办坏事。好心办坏事,不因为你好心,就不算坏事了,论事情来说你还是害了人。还有,运动员到了四十岁,就很难当运动员,只能当教练,因为他身体老化得快,运动能锻炼身体,使血液循环通畅,肌肉发达,帮助消化,这都是好的一面,但能量消耗太大,所以容易老化。

盘坐成循环形,促进生理循环。

盘坐能促进血液循环

这很好懂,这是指的我们盘腿坐的形态,两只手结定印,两只脚盘起来,这样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人站在地上,血液也在循环,人假如盘坐起来,这个循环就容易得多,所以腿病容易消失,因为腿病大都是腿上有寒气,血脉不通畅,如果腿部的血脉经常畅通,腿部的病就容易消失。

两脚心向上,手结定印,易收敛宇宙能量,自身光气返回腹内。

人体是小宇宙,能摄取宇宙能量

“两脚心向上,手结定印”,这是讲修定的姿势。“易收敛宇宙能量”,植物生长也靠宇宙的能量,人能够生存下去,也靠宇宙的能量。人吃农民种出来的食物,食物就是植物吸收宇宙的能量形成的。人怎么能够吸收宇宙的能量?因为人体就是个小宇宙,所以能相应。一块铁,它不会爆出芽来,因为它没有吸收宇宙能量的功能。宇宙的能量,人体里虽都有,如果我们能得到补充,那岂不是更好?

比如说人经常晒太阳,***。电影里的白毛女,因为她躲在山洞里,晒不到阳光,头发都白了,一棵草,一棵树,乃至一朵花,都要靠阳光的。青菜、稻谷,本身就是靠宇宙能量生长的,所以我们吃了对人体有益。

人跟狗习气不同,但都包含着宇宙能量

人吃饭,狗吃粪,这是习气的不同,但都包含宇宙的能量。

我昨天看见一只狗在吃粪,所以我想起人跟狗的区别,人知道粪是肮脏的,狗可不同,它不知道粪是肮脏的。一个人连自己吐出来的东西,都不要吃,例如把汤圆送进嘴里烫得吐出来,没有人会再把圆子抓进去,经书里有一句话:反吐不食不尝味。你们修行了,出家了,世俗的习气是不清净的,你们已经吐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再抓进去?人生难得,别辜负了我们的人生啊。

人体什么都有,连原子能都有,不光人体有,动物也有,道教讲羽化,听说鸟快要死了,它会飞到半空中自动爆炸,羽毛就掉下来,人们称为羽化,可见也有原子能,否则身体怎么会爆炸?

体内也有个太阳,就是正知正见、开朗乐观

宇宙有太阳,有月亮,人体里面照样有太阳有月亮,就看你们识不识宝,假如你们不乐意让月亮升起来,也不愿意让太阳开出来,这岂不愚蠢?哪怕在阴雨天,大宇宙太阳看不见,你自己小宇宙放放太阳,照样有光明,照样能产生智慧。

身体里的太阳是什么?为什么看不见?看不见不是没有,是被乌云遮盖了,偏偏是被你自己的烦恼,被在别人影

响下的烦恼把你心中的太阳遮盖起来了,像这样你还能出智慧吗?所以我提醒大家把心里的太阳放一放,做人就痛快了,满胸怀的光明岂不好?所以,不管环境起了乌云,你们要放出心里的太阳,这个心里的太阳就是正知正见,开朗乐观,这跟宇宙的太阳的作用是相通的。例如每当阳光明亮的时候,我们心情就随之开朗,清早太阳出来了,人精神就好,太阳下去了,人也昏昏沉沉了,所以能够保持你心里的觉悟、愉快、开朗、乐观,这就是你心里的阳光。

下一次再给你们讲,怎么样去收敛宇宙的能量,如果不通过修定,所得到的极其有限。如果通过禅定得到的,极其广大无量。

坐禅用心记

坐禅用心记 洞穀沙门莹山绍瑾撰 夫坐禅者,直令人开明心地,安住本分,是名露本来面目,亦名现本地风光。身心俱脱落,坐卧同远离。故不思善不思恶,能超越凡圣,透过迷悟之论量,离却生佛之边际,故休息万事,及放下诸缘,一切不为,六根无作。这箇是阿谁,不曾知名,非可为身,非可为心,欲虑虑绝,欲言言穷,如癡如兀,山高海深。不露顶不见底,不对缘而照,眼明於云外。不思量而通,宗朗於默说。 坐断乾坤,全身独露,没量大人,如大死人。无一翳遮眼,无一尘受足,何处有尘埃,何物作遮障。清水无表里,虚空终无内外。玲珑明白,自照灵然,色空未分,境智何立。从来共住,历劫无名。三祖大师且名为心,龙树尊者假名为身,现佛性相,表诸佛体,此圆月相无缺无余,即此心者,便是佛也。 自己光明腾古辉今,得龙树变相,成诸佛三昧。心本无二相,身更异相像,唯心与唯身,不说异与同,心变成身,身露相分,一波纔动,万波随来,心识才起,万法竞来,所谓四大五蕴遂和合,四支五根忽现成。以至三十六物、十二因缘,造作迁流展转相续。但以众法合成而有,所以心如海水,身如波浪,如海水外无一点波,如波浪无一滴水,水波无别。动静不异,故云,生死去来真实人,四大五蕴不坏身。 今坐禅者,正入佛性海,即标诸佛体,本有妙净明心顿现前,本来一段光明终圆照。海水都无增减,波浪亦无退转,是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直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有寂静无漏妙术,是谓坐禅。即是诸佛自受用三昧,又谓三昧王三昧。若一时安住此三昧,则直开明心地,良知佛道正门也。 其欲开明心地者,放舍杂知杂解,抛下世法佛法,断绝一切妄情,现成一实真心,迷云收晴,心月新明。佛言,闻思犹如处门外,坐禅正还家稳坐,诚哉。若夫闻思诸见未休,心地尚滞,故如处门外。只箇坐禅,一切休歇,无处不通,故似还家稳坐。而五盖烦恼皆从无明起。无明若不明己也,坐禅者是明己也。纵虽断五盖,未断无明,非是佛祖。若欲断无明,坐禅辨道,最是祕诀也。 古人云,妄息寂生,寂生智现,智现真见。若欲尽妄心,须休善恶思,又须一切缘务都来放舍,心无思、身无事,是第一用心也。妄缘尽时,妄心随灭,妄心若灭,不变体现,了了常知,非寂灭法。非动作法。然所有技艺、术道、医方、佔相,皆当远离,况乎歌舞妓乐諠诤戏论名相利养,悉不可近之。颂诗歌咏之类,自虽为净心因缘,而莫好营,文章笔砚掷下不用,是道者之胜躅也,是调心之至要也。 美服与垢衣,俱不可着用。美服者生贪,又有盗贼畏,故为道者障难。若有因缘,若有人施与,而不受者,古来嘉踪也。纵本有之,又不照管,盗贼劫夺,不可追寻吝惜也。垢衣旧衣者,浣洗补治去垢腻,令净洁而可着用之。不去垢腻,身冷病发,又为障道因缘也。虽然不管身命,衣不足,食不足,睡眠不足,是名三不足,皆退惰因缘也。 一切生物坚物,乃至损物不净食,皆不可食之。腹中鸣动,身心热恼,打坐有烦。一切美食

禅坐姿势图解

禅坐姿势图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做好准备工作后,便真正进入坐禅阶段。 《坐禅仪》中写道: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令威仪齐整。然后结跏趺坐。 现参照上述内容,在此做简明易懂的解释。 选择坐禅场地 这里,首先将坐禅场地规定为闲静处,即安静的地方。然而,作为实际问题,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选出一处闲静的地方,并非易事,但尽量因地制宜,想方设法选择闲静之处。

静坐绵阳市文联花园[编辑] 2010.10. 譬如,可在庭院一隅打坐,与自然融为一体。另外,应尽量寻找没有外部噪音及家中杂乱声干扰的书房及卧室等,精神可以集中的地方。 顺便补充一句,即便是可以忍耐轻微的喧闹,但自古以来就告诫要避免在风口处、阳光直射的地方坐禅。

在道场等处,原本坐禅场地是祭拜文殊菩萨的地方,因此在家中可以挂些佛画或者墨迹。 此外,准备好香炉,以用来插放线香。焚香还有清新房间、平和心境的功效。 在道场,一炷香的时间约30~40分钟,坐禅时间可视其时段情况自行掌握。准备坐物 场地选好后,要“厚敷坐物”。坐垫以厚为佳,并非奢华。最好使用膝部不超出垫边、稍大尺寸为宜。但如果只有薄垫,则可能将两个相叠一起使用。在坐垫上面再放上一个相当于普通坐垫对折后大小和厚度的所谓“坐蒲”,垫在臀部下面。当然也不妨将薄坐垫对折起来替代使用。 衣着

然后是“宽舒衣带”,这是指和服穿着要宽松舒适,尤其衣带不能紧束。如果身着西服,则放松皮带,解下领带。然而,切记注意不可衣着不整、邋遢,必须“威仪齐整”。一旦失去严肃,坐禅就会欠缺紧张的感觉。 坐禅1.调身“然后结跏趺坐”,进行上述准备之后,开始盘腿。《坐禅仪》中将其方法分为全跏趺坐和结半跏趺坐两种。 腿可从普通的盘腿形式开始,先以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此姿势称为全跏趺坐。 腿盘好后,将身体先左右、后前后摇动,以确定重心。

禅坐的好处

禅坐的好处 坐禅的方法,虽是渊源于东方人的智慧,事实上,不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多少均须得力于若干禅的功能,即使未心采取特定的坐禅姿势或坐禅的名称。 就他们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智力和毅力的本质上说,与坐禅的功能是相应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是出于禅的功能而已,由于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故在不自觉的情形下,能够得到若干禅的功用,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伟人。 我们既已知道,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过禅的训练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皈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使之更优秀,体皈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 所以,坐禅是健全人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因此,坐禅能使你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能使你发现你是多么的幸福、自由和生气蓬勃。 坐禅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心力或念力的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所以,在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均可能发挥禅的反应,不论是沉思、默祷、礼拜、读诵,乃至细心的审察、凝神的倾听等心无二念之时,均有发生禅之反应的可能。 但是此等状态下的禅的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易发生的,纵然在极少数人身上,偶然发生一两次,却无法求其经常发生。 正因如此,发源于东方的禅的修习方法,便成为必要,如果你希望得到它,而去跟随一位禅的老师学习的话,这方法将使得可遇而不可求的禅的经验,成为人人皆有机会获得的财富。

坐禅姿势详细图解

坐禅姿势详细图解 2012-03-24 15:38 转载自阿比甲当嘎 最终编辑阿比甲当嘎 座禅姿势..图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做好前述准备工作后,便真正进入坐禅阶段。《坐禅仪》中写道: 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令威仪齐整。然后结跏趺坐。 现参照上述内容在此做简明易懂的解释。 选择坐禅场地 这里,首先将坐禅场地规定为闲静处,即安静的地方。然而,作为实际问题,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选出一处闲静的地方并非易静之处。 譬如,可在庭院一隅打坐,与自然融为一体。另外应尽量寻找没有外部噪音及家中杂乱声干扰的书房及卧室等精神可以集中的地方 顺便补充一句,即便是可以忍耐轻微的喧闹,但自古以来就告诫要避免在风口处、阳光直射的地方坐禅。 在道场等处,原本坐禅场地是祭拜文殊菩萨的地方,因此在家中可以挂些佛画或者墨迹。 此外,准备好香炉,以用来插放线香。近来芳香疗法广为知晓,而焚香还有清新房间、平和心境的功效。

在道场,一炷香的时间约30~40分钟,坐禅时间可视其时段情况自行掌握。 准备坐物 场地选好后,要“厚敷坐物”。坐垫以厚为佳,并非奢华。最好使用膝部不超出垫边、稍大尺寸为宜。但如果只有薄垫,则可能将两一个相当于普通坐垫对折后大小和厚度的所谓“坐蒲”,垫在臀部下面。当然也不妨将薄坐垫对折起来替代使用。 衣着 然后是“宽舒衣带”,这是指和服穿着要宽松舒适,尤其衣带不能紧束。如果身着西服,则放松皮带,解下领带。然而,切记注意不一旦失去严肃,坐禅就会欠缺紧张的感觉。 坐禅1.调身“然后结跏趺坐”,进行上述准备之后,开始盘腿。《坐禅仪》中将其方法分为全跏趺坐和结半跏趺坐两种。

坐禅姿势

坐禅姿势 佛教的“坐禅”,顾名思义,是端坐静虑冥想。这是佛陀时代的禅观内容与方法,后来传入中国则演变成为:“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的佛性禅。 禅法的传播,着重契理契机。早期的禅观思想,较契合于多数自利倾向的钝根学人;后期则较相应于少数利他倾向的利根行者,而直入禅法核心,直取如来的涅盘心印。于是便有“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语默动静无不是禅”的微妙、生活禅风的盛行。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若不从传统形式上的“坐禅”修炼下手,则不易得其门而入。所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坐禅姿势,从“坐”起修,极为重要! 五种常用的坐禅姿势 古来禅修者普遍使用的五种坐禅方式── 1、双跏趺坐 双跏趺坐,俗称双盘──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后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这种双盘的坐姿,又称”吉祥坐”。假如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后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则名为”降魔坐”,或称”金刚坐”。功能不同,所以名称有异。 2、单跏趺坐 单跏趺坐,俗称单盘──只置一脚掌于另一大腿上,另一只小脚,则放在大腿下。双盘坐姿最为理想,盘坐时身姿平稳,易于久坐,然并非人人皆具双盘善根。若觉困难,无须勉强,不妨退而求其次,先学习单盘,待适应了再进一步学习双盘。 3、交脚坐(散盘) 交脚坐,俗称叉腿坐、散盘──将两只小脚交叉,放在两只大腿下,此坐式较为随性。一般人交脚坐时大都弯腰驼背,若是坐禅人,叉腿摆好姿势,则是竖直脊椎、端身正坐的庄严道貌,如此才是交脚坐的正确坐姿。对于单盘仍觉得疼痛难忍者,可行此法。 4、跨鹤坐 跨鹤坐,又称日本坐──两膝并拢跪下,两脚大拇指上下交叠,然后将臀部坐在两脚跟上。这种坐姿初学之时不宜久坐,才不致坐伤筋骨。每次练习二十或三十分钟即可,待习惯再逐渐延长时间。“交脚坐”跟“跨鹤坐”的坐姿,虽非理想,然并无不好,故说“亦无错”。 5、正襟危坐 正襟危坐,又称端身正坐──练习此式,应先找一张与膝盖同高的椅凳,然后端身坐半坐──臀部坐实,腿部悬空,两小腿垂直,两脚掌平放在地。若因腿部受过伤不能席地盘坐,或因上班工作之地不易寻得适当座位,即可以“正襟危坐”的坐姿习禅。由于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才用此式,故说是“方便法”。 以上五式坐姿,可随顺每日生活环境或生理上的变化需求不同,而做适当调整。若初学坐禅,不妨一一尝试看看;一旦试验出适合自己的坐式,就以该坐式恒长学习,如是即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认识坐禅姿势,谨慎选择,极为重要! 正确的坐禅姿势 “坐禅”姿势的要领,古来各宗派贤哲发明不辍,此段论述的重点是:坐时,“身姿”须注意的相关要点。 这首偈颂,说明了调理坐禅姿势必须注意七项要点,即:盘腿、竖直背脊、手结禅定印、平放肩胸、头正收下颚、舌抵上腭、收敛双目(微张)。七项要点的全称是“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毗卢遮那”的真义是使其光亮清明之意,也就是利用七支坐姿之锻炼,使心意稳定、清明,以开展禅定。 以下再深入了解”毗卢七支坐法”: 1、盘腿 跏趺坐,俗称盘腿坐,又可分为”双盘”与”单盘”两种,双盘是同时把两只脚掌放在大腿上,单盘则只将一只脚掌置于大腿上,另一只脚掌则放在大腿下。不论是双盘或单盘,当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坐禅的姿势与作用 ~我们的生理最宜坐禅,人的体形修定,以坐为佳。 ~静心修禅,能使身心发生转化 金刚跏趺~“如佛之威仪而坐,令两膝与尾闾三点支持全身之重量,从两膝引一直线与两腿构成一正三角形,全身之重心,即在此三角形之中心。不能金刚跏趺者,半跏趺亦可,不能半跏趺者,架马亦可,但必不可舒脚坐。然欲禅定成就,终须学习金刚跏趺,如是坐者,如大龙蟠,任坐若干时间,无踝骨酸痛之病,以肢体盘曲故,全身之气自然聚敛,于定极为有益。 身子不可太向前,亦不可太向后,从发际上四指顶门处,垂一直线,令此线通过喉心、丹田,与地面成垂直线即可,脊柱不可令曲,亦不可用力,挺直坐下之时,先将腰身伸直,然后放下,使脊柱节节相拄,自然身形端正,久坐不疲。” ~十方如来成佛,皆金刚跏趺而坐。初学者,即学此坐法,于身心极为有益。 ~身定心定,易于入定 ~盘坐成循环形,促进生理循环

~腿部血液易于回上,腿病易于消失 ~两脚心向上,手结定印,易收敛宇宙能量,自身光气返回腹内 ~易通三关三脉 ~圆形光体周遍一切 不动摇~金刚结跏,定身不动如须弥山。清定上师说:“此坐若从高空掉下,不翻跟斗,至地仍如此,因上轻下重故,重心不动。” 静心坐禅能使身心发生转化 心静下来,心理发生变化了,生理也会发生变化,乃至骨头、血液都会发生变化。身子上的变化,坐禅的人自己有体会,旁人也看得出来,不过不能完全看得出来。一般来说,这个人修禅定,气色好了,本来苍白的脸现在像个苹果那样,这不算稀奇。营养好一点,运动锻炼也会这样。以前上海有父女两个到禅定班来学习,女孩子脸色苍白,病很多,等到第一课听完,修完禅定,父亲朝女儿看看,就朝旁边的同学说:“你们看,她的脸红起来了。”苍白的脸红润了,这种变化来的很快,也不稀奇。

鉴真坐禅像

鉴真坐禅像 【名称】鉴真坐禅像 【类别】雕像 【年代】约公元8世纪 【原属】日本 【简介】 中国唐代高僧鉴真(686~763年)东渡赴日考察佛学这一历史事实,是中日文化史上两国人民都很熟悉的一段佳话。鉴真和尚在公元734年应日本留学僧荣睿与普照之邀,带领弟子连续五次出航,皆因海上风暴阻隔,未能成行。当时的航海业与造船术两国都还不很发达。一遇风浪,就会船破人亡。鉴真在第五次出航时,因船被海浪冲毁,漂流到我国海南岛,以致双目失明。但这仍未泯灭他的东渡意志,他第六次启程终于成功。并于公元754年春到达日本奈良。 奈良城内最著名的唐昭提寺,就是由鉴真及其弟子们精心设计建造的。此庙坐落在市西京五条,于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落成。日本的僧侣为纪念这位在两国宗教文化上起纽带作用的高僧鉴真,便塑造了这一尊用干漆夹苎法制作的《鉴真坐禅像》,以资瞻仰。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就其宗教与文化史来看,还可区分为两个时期,即白凤时期与天平时期。白凤时期是从大化革新(公元645年)为起点,到平城建都这一历史阶段;天平时期约从元明天皇和铜三年,即公元710年起,到桓武天皇于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建都平安京这段时期。奈良的宗教文化,实际上从天平时期起为大兴阶段。这时日本大量接受我国唐代文化,因而国家政治也学唐制,力求迅速取得统一。从政体到宗教,这时的日本都反映着一种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意识。鉴真高僧原是研究佛教三藏,弘布戒律的。他之来日授戒传律,于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具有一种统一信念与意志的作用。当时天皇诏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尚),并授以传灯大法师位。不久,又筑坛为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余人授戒,并建戒坛院。包括唐昭提寺的兴建,都是以在日本传扬正宗佛教、统一人民信仰为目的。鉴真也给日本带去了大量佛教经像、药物、艺术品等。对于日本的医学、建筑和造型艺术也有很大贡献。 这一尊《鉴真坐禅像》就雕塑风格看,具有唐代的艺术特征。鉴真身上的僧袈与两袖、膝间飘逸的衣褶,都体现着明显的唐代写实手法。但仍保留着日本原有的一种理想化成分。尽管在性格刻画上还不能与后来的镰仓时代的肖像雕刻相比拟,而形象的生理特征已被艺术家所注意了。故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尊鉴真像是日本文化在唐式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反映了日本古典美在成熟时期的一些艺术表现,与日本天平时代的雕刻具有许多共同性。

禅坐的基本坐姿

禅坐的基本坐姿 禅坐的基本坐姿称为「七支坐法」,指的是禅坐的七个重点: 1.结跏趺坐 双足跏趺坐(双盘) 将双腿分别盘在另一条腿上。双足跏趺坐又分为两种坐姿: 吉祥坐:先以左脚盘压右股上,后以右脚盘压于左股上(即以右压左),最后,双手的掌心向上交迭(右手在上)。 降魔坐:先以右脚盘压左股上,后以左脚盘压于右股上(即以左压右),双手的掌心向上交迭(左手在上)。吉祥坐的相反动作即为降魔坐。 单足跏趺坐(单盘) 是指将一脚弯曲,放在另一脚大腿上即可,双脚上下交迭。

散盘 双脚向下交叉,置于大腿下方。 初学者若无法做到单盘或双盘,则可采散盘及以下几种坐姿。 缅甸坐 双脚平置于坐垫之上,不交叉,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脚平行,如此能保持身体平衡。 跪坐 双腿长跪,臀部坐在脚掌上,上身挺直,双手置于膝上。 跪坐适合用于餐后,可帮助消化。

2.背脊挺直 坐禅时全身筋骨不要用力,要完全放松。脊椎必须挺直,与地面约呈九十度;若感觉身体左右歪斜,便要调整。因为背直则身体正直,心力便于集中,较容易入定。 3.手结定印 双手放松垂下,左右手掌交迭,两手掌心向上,以一掌迭置于另一掌上。两手大拇指指尖轻轻相触,自然形成椭圆形,放松轻置于大腿之上。 这是种安定的姿势,使心里产生宁静的感觉。两手大拇指微接,能使身体左右气脉自行周流、气血畅通。 4.两肩宜平 两肩肌肉放松。若无法确认肩膀是否放松,可耸肩后再放下,即可感觉肩膀呈放松的情形。 5.舌抵上颚

闭口,舌尖自然轻抵上牙龈(不可用力)。若分泌口水,则缓缓顺势咽下。6.下颚微缩 头务必摆正但不可低头,颈要直,下颚向内收。 7.双目微张 眼睛微张,视线自然下垂,投注于身前一、二尺处,对一切物视而不见。不可专注于某一点,看成一片;心不跟随念头跑,也不压抑念头。 眼睛是极为敏感的器官,容易被外界吸引而影响心灵,所以不宜全开;但闭上眼睛则易于感到昏沈,甚至产生虚无幻象,因此最好双目微张。 下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