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位各疾病MRI表现与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8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和识别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常见于高血压性动脉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
CMBs还可以出现在一些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及其他疾病中。
脑淀粉样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皮层和软脑膜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内进行性沉积。
磁共振T2WI或SWI显示广泛的皮质微出血或实质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通常认为是软脑膜及脑血管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炎症反应。
典型的CAA-ri MRI表现为单灶或多灶不对称白质高信号(WMH)病变(皮质下或深部)延伸至皮质下白质,并伴有CAA相关出血并发症。
通常在相关WMH附近观察到大量的CMBs。
高血压脑动脉病高血压可导致皮质和皮质下小动脉硬化。
通常与深部脑出血和CMBs、基底节EPVS、梗死(尤其是腔隙,易发生在基底节和脑干)和WMH有关。
CMBs倾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颈内动脉远端或其近端分支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以及大脑底部广泛的侧支血管网。
MMD与脑梗死、脑出血和CMBs有关。
CMB可作为预测moyamoya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标志物。
亚洲MMD 患者,CMBs主要表现在深灰色核团和脑室周围区域,而欧洲MMD患者以皮质和灰质为主。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它是由NOTCH3突变引起的,CMBs以丘脑为主(常呈团状),也可见于其他深灰色核团、皮质下白质、脑干、小脑和灰质。
法布里病法布里病是一种由α-半乳糖苷酶的A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溶酶体储存障碍性疾病,其CMBs无特定的MRI表现,可在幕下(脑干或小脑)和/或幕上(基底节、丘脑、脑室周围白质、皮质下区)观察到。
Ⅳ型胶原α1和α2突变(COL4A1 and COL4A2 mutations) COL4α1突变携带者有着各种各样的MRI表现包括脑空洞、WMH (主要发生在后脑区)、ICH(通常在围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尤其是腔隙性)梗死、EPV、CMBs、颈动脉窦瘤和脑动脉瘤(通常累及颈动脉虹吸段)。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xxxx人民医院骨科xxMRI是脊柱脊髓疾病非常灵敏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广泛,现收集了八种常见脊柱的MRI异常征象,就其MRI表现及临床意义分述如下:(一)Romanus病灶(又称椎角炎或椎缘炎)Romanus病灶是由Romanus 和Yden于1952年率先提出并命名的,是AS常见的MRI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发生于前后纵韧带在椎体和纤维环交界区附着点处的炎症所致的骨髓水肿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修复反应,发生在椎体四角中的一角或多角,呈边界清楚的三角形或圆形,不累及整个终板,影像学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
(1)急性Romanus病灶:急性炎症表现为韧带附着点周围的骨髓水肿,在T1WI上呈低或略低信号,在T2FS及STIR上呈高信号。
增强造影后脂肪抑制T1WI相应区域明显强化。
(2)慢性Romanus病灶:可因脂肪沉积,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T2FS及STIR呈低信号,或因骨质硬化于T1WI、T2WI均为低信号(此时X片或CT上表现为椎角密度增高,成为亮角征)。
Romanus病灶可导致椎体前方韧带骨赘形成,并可使两个邻近椎体间形成骨桥。
是晚期AS特征性改变。
Romanus病灶常见于AS,亦可以出现于脊柱退行变患者,甚至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但AS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性腰痛患者,且为多发病灶,好发生于胸腰椎交界处,而机械性腰腿痛患者Romanus病灶常为单发,且好发生于下腰椎,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高。
脊柱各段中,以下胸椎的Romanus病灶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意义,急性Romanus病灶的诊断意义高于慢性Romanus病灶,以脊柱急性Romanus诊断中轴SPA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以脊柱Romanus病灶诊断中轴SPA时的敏感性及阳性似然比尙不足以将之定为诊断标准,下胸段的急性Romanus病灶对SPA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有报道Romanus病灶≥2个作为标准,其诊断AS的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4.1%(),当Romanus病灶≥3个作为标准,诊断AS的敏感性为43.1%(),特异性为98.0%(),所以Romanus病灶对脊柱关节炎不足以定为标准,但当Romanus病灶数≥2个时,诊断SPA有较高的特异性。
随着《急性胰腺炎2012年亚特兰大修订版标准和国际共识的新定义》的出现[1,2],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的分型、分期、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的解释都得以更新。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关于局部并发症的最新定义,它包括4类[1,3]: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cuteperipancreaticfluidcollection,APFC)、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pseudocyst,PP)、急性坏死性积聚(acutenecroticcollection,ANC)及包裹性坏死(walled-offnecrosis,WON);它们的形态学诊断主要依赖于增强CT(CECT)的表现而制订的。
这些最新定义或术语的更新有助于临床内外科医师、放射学医师、病理学医师的诊断和治·腹部影像学 ·DOI:10.3969/j.issn.1005-8001.2016.02.006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5ZB0191)作者单位:637000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肖波、张小明),老年科(蒋志琼),病理科(蹇顺海),普外科(岳瀚)通信作者:肖波,Email:xiaoboimaging@163.com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包裹性坏死(WON)的MRI表现和认识肖波蒋志琼蹇顺海岳瀚张小明【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胰腺包裹性坏死(WON)的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首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经外科病理证实为胰腺WON形成且术前有MRI检查者。
在MRI工作站观察胰腺WON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缘、囊壁及内容物、信号及强化方式等。
结果共计56例胰腺WON患者进入研究(男35例,女21例,年龄49.2±13.5岁),共发现WON病灶81个,单发者37例(66.1%)、多发者19例(33.9%);病灶大小为8.9±4.8cm(1.5~24.5cm),WON位于胰周36个(44.4%)、胰周及胰内25个(30.9%);WON囊壁厚度为3.6±1.8mm(2~12mm)。
mri检查报告MRI 检查报告MRI 检查,全称为磁共振成像检查,是现代医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能够为医生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帮助诊断各种疾病。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MRI 检查报告。
一份完整的 MRI 检查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重要部分:患者基本信息:这部分会记录患者的姓名(_____)、性别、年龄、检查日期等基本情况,以确保报告与对应的患者准确匹配。
检查部位及目的:明确此次 MRI 检查的具体部位,比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脊柱或者四肢关节等。
同时,会说明进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排查肿瘤、炎症、损伤,还是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检查方法和参数:这部分对于专业医生来说很重要。
它会描述使用的MRI 设备型号、磁场强度、脉冲序列、成像层面和厚度等技术参数。
虽然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但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检查的质量和准确性具有关键意义。
图像所见:这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
医生会详细描述在 MRI 图像上观察到的各种异常和正常表现。
例如,如果是头部检查,可能会提到脑组织的形态、结构、信号强度等。
对于发现的病变,会描述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信号特点等。
比如,一个脑部肿瘤可能被描述为“在右侧额叶可见一约 3cm×2cm 的肿块,边界不清,T1 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周围有轻度水肿带”。
诊断意见:这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部分。
医生会根据图像所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给出一个初步的诊断意见。
诊断可能是明确的疾病诊断,如“脑梗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也可能是一些不明确的描述,如“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
需要注意的是,MRI 检查只是诊断的一部分,有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血液检查、病理活检等,才能做出最终的确诊。
对比和随访建议:如果患者之前做过相同部位的 MRI 检查,报告中可能会进行对比,说明病变的变化情况,是好转、稳定还是进展。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淋巴组织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原理和成像技术,可以对淋巴组织进行准确的图像显示和分析。
淋巴组织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在淋巴组织磁共振成像中,可以使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参数来观察淋巴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改变成像平面、扫描方向和层厚等参数,可以获取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图像,从而准确地观察淋巴组织的病变情况。
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理改变、组织特性和扫描参数等。
在磁共振图像中,正常的淋巴组织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而病变部分则常常呈现不同的信号表现。
通过分析磁共振图像中的信号强度、形态、边界和强化方式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评估淋巴组织的疾病。
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技术、淋巴组织的解剖与生理、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通过总结磁共振在淋巴组织表现中的应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淋巴组织磁共振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以促进淋巴组织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简要介绍了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其次,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构架和内容。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磁共振成像技术、淋巴组织的解剖与生理以及淋巴组织的磁共振表现。
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一节中,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和参数设置等内容。
重点介绍与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相关的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等,以及它们在淋巴组织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
膝关节周围滑囊及其相关疾病的MRI表现注意小伙伴们注意:公众号的推送机制不再按照时间前后推送!微信公众号信息流乱序,建议大家把公众号置顶(设为星标★),以便第一时间看到推送的精彩内容!滑动查看既往更多精彩内容影像解剖相关头颈部:头颅正常CT解剖图谱;脑MRI常用解剖;脑MRA解剖;脑MRV及椎动脉分段。
颅底骨质影像解剖;影像解剖--颅底诸孔的CT标注;鼻咽部CT详细解剖影像;解剖解惑①:翼腭窝的解剖与影像识别胸腹部:肺分叶分段CT图谱;腹部影像学解剖图谱;腹部CT解剖图谱骨关节:全身骨关节MR解剖汇总(建议收藏);颞下颌关节紊乱MR表现各部位淋巴结分区:纵隔淋巴结分区(含CT标注)、颈部淋巴结分区(含CT标注)、盆腔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典型少见病例1、滑膜树枝状脂肪瘤(过目难忘);2、剥脱性骨软骨炎表现3、激情后遗症,黄体囊肿破裂出血;4、痛性眼肌麻痹(T olosa-Hunt综合征)5、毛细血管扩张症(过目不忘!);6、CADASIL磁共振表现(过目难忘);7、Ramsay Hunt综合征(过目不忘!);8、这个动脉瘤,你会漏诊吗滑囊分布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的密闭结缔组织囊,与关节腔相通或独立存在。
滑囊内衬滑膜,通过分泌滑液起到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灵活性的功能[1-2] 。
滑囊相关的疾病包括感染、炎症、创伤、肿瘤、代谢及其他特发性病变等,可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和功能障碍等。
一、膝关节滑囊的解剖思维导图2-膝关节MR解剖要点图1 膝前区滑囊解剖示意图。
灰色为髌上囊、绿色为髌前皮下囊、红色为髌下皮下囊、黄色为髌下深囊图2~5 膝后区滑囊解剖示意图。
灰色区域表示滑囊所在位置,图2~5分别显示腓肠肌内侧囊、腓肠肌外侧囊、腘肌囊和腓肠肌内侧头-半膜肌滑囊图6~9 膝内侧区滑囊解剖示意图。
灰色区域表示滑囊所在位置,图6~9分别显示鹅足滑囊、半膜肌囊、内侧副韧带滑囊、半膜肌胫侧副韧带滑囊图10~12 膝外侧区滑囊解剖示意图。
眼眶各病变MRI表现 长T1长T2信号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甲状腺眶病: 平扫: 眼外肌增粗,以肌腹改变明显,呈长T1长T2信号(早期)或T1WI、T2WI
均呈低信号(晚期纤维化)。 增强扫描: 早期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
诊断要点: 依次受累,下直肌、内直肌、上睑提肌、外直肌。
视神经胶质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 视神经呈条带状(或梭形增粗),最大横径约mm,边界光整清晰,于T1WI
呈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眶内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周边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 较明显强化,呈“轨道”征。
诊断要点: 眶内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
海绵状血管瘤:(属眼眶肿瘤)
眼球突出,球后可见卵圆形(或椭圆形、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形态欠规则,眶尖区脂肪间隙存在。
增强扫描: 病变呈渐进性强化。
主要诊断: MRI及CT只是提示诊断。超声诊断,病变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或
圆形),有晕,内部回声强且均匀(特征性表现),中等度回声衰减,压迫眼球肿瘤轴径变短。
泪腺多形性腺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 略长T1长T2信号,包膜、信号均匀、内见小囊。 增强扫描: 不均匀强化。
眼眶静脉曲张:(属眼眶脉管性疾病)
平扫: 颈部加压前、后检查。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 缓慢明显均匀强化。
颈动脉海绵窦瘘:(属眼眶脉管性疾病)
平扫: 眼上静脉动脉化,呈流空信号,海绵凑扩大,形态失常,眼上静脉扩张。
MRA: 可明确引流途径。
诊断要点: 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扩大。主要依据DSA。
等T1长T2信号 (T1WI呈等信号, T2WI呈高、稍高信号) 眼眶炎性病变: 平扫: 左侧外直肌、下直肌及眼上肌群增粗,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
号。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左侧泪腺及眼睑受累。
神经鞘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 眼眶扩大,眼眶上象限见类圆形呈等T1、混杂长T2信号,内部可见一弧形
等T2信号。 增强扫描: 可见明显强化弧形信号(紧密排列AntoniA细胞区),其余部分未强化
(疏松排列AntoniB细胞区)。呈不均匀强化。 诊断要点:实质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囊变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呈双轨征或
袖管征。
鼻及鼻窦、耳部、颈部、涎腺各病变MRI表现
鼻及鼻窦 短T1长T2信号 (T1WI呈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 真菌性鼻窦炎:
平扫: 鼻腔、鼻窦软组织结节影,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低
信号。 增强扫描: 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等T1长T2信号 (T1WI呈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 鼻息肉:
平扫: 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 不强化或线状轻度强化。 粘膜囊肿: 平扫: 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 内部无强化,表面粘膜呈线状强化。
混杂信号
内翻性乳头状瘤:(属鼻和鼻窦肿瘤之良性肿瘤)
平扫: 鼻腔内可见不规则长T1等长T2信号占位,邻近筛窦内少量长T1长T2
信号。 增强扫描: 病变呈不均匀脑回状强化,邻近筛窦病变不强化。
诊断要点:(特征性)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增强后,呈
不均匀脑回状强化。
骨瘤: CT能诊断,一般不行MRI。CT可见直接征象。
上皮性恶性肿瘤:(属鼻和鼻窦肿瘤之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 MRI表现: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潴留液呈长T1长T2信号。 不均匀强化,潴留液不强化。
平扫: 上颌窦内见团块状异常信号灶,呈等长混杂T2信号。
增强扫描: 病变不均匀轻度强化,上颌窦骨壁骨质破坏,信号中断。
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属鼻和鼻窦肿瘤之恶性肿瘤)
平扫: 内见团块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混杂,
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 不规则肿块,额叶脑膜增厚且明显强化。 多样多变信号 鼻窦炎: 平扫: 增厚粘膜,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急性期浆液(蛋白成分少),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急性期浆液(蛋白成分多),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粘液囊肿: (黏蛋白少,水分多),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黏蛋白多,水分少),T1WI、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 (水分吸收,十分粘稠),T1WI、T2WI呈低信号。
平扫: 蝶窦内见片状短T1长T2信号,蝶窦呈膨胀性扩大,邻近鼻咽顶部及枕骨
斜坡鞍底受压性改变。
(位置明确)肿瘤 耳部 面神经瘤:(属耳部肿瘤)
平扫: 见一等信号肿块影,边界清,形态规则,茎突孔扩大,局部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 可显示肿瘤全貌。明显强化,沿面神经垂直段生长,突破颅底。
颈静脉球瘤:(属耳部肿瘤)
平扫: 左侧颈静脉孔区巨大占位异常信号影,累及颅后窝、咽旁间隙,邻近骨质侵袭性破坏,T1WI呈等信号,混杂小片状短T1信号及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呈胡椒盐征,T2WI呈混杂高信号。
增强扫描: 病变显著强化。
DSA: 左侧颞骨岩部、颅后窝、鼻咽部肿块染色,左侧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
脉、脑膜中动脉供血,颈内动脉分支参与供血。
中耳癌:(属耳部肿瘤)
平扫: 信号多样,听骨不规则破坏,鼓室壁吸收破坏,肿瘤弥漫性侵袭性生长,骨
质广泛虫蚀样不规则破坏。
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
平扫: 见点片状等T1长T2信号,液平。偶尔出血于T1WI 、T2WI均呈高信号。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
单纯型(咽鼓管鼓室型)、肉芽肿型、胆脂瘤型。 单纯型: 主要依靠CT,听小骨吸收破坏,鼓室、气房粘膜增厚。 肉芽肿型:
骨质破坏,听骨链中断、破碎,鼓室壁骨质破坏 平扫: 于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 有强化。
胆脂瘤型: CT较MRI明显。 平扫: 于T1WI上与肌肉呈等信号,且低于脑组织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 注射Gd-DTPA,胆脂瘤不强化,周围软组织强化。
牙部 牙源性囊肿: 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成釉细胞瘤:(属牙源性肿瘤)
平扫: 不均匀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 实质部分强化。
牙瘤:(属牙源性肿瘤)
混合性牙瘤、组合性牙瘤、囊性牙瘤。
颌骨血管瘤:(属非牙源性肿瘤)
平扫: 于T1WI呈低信号、内含脂肪呈高信号,T2WI呈非常高信号、内见低信
号分隔。 增强扫描: 病灶明显强化。
颌骨骨化性纤维瘤:(属非牙源性肿瘤)
平扫: 于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中等或略低信号,于T1WI及T2WI内均
见低信号分隔(钙化)。 增强扫描: 可强化。
腮腺 腮腺良性肿瘤:(属涎腺疾病)
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等。 平扫: 腮腺内团块状异常信号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于T1WI呈等信号、T2WI
呈略高或高信号,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 腺淋巴瘤(Warthin瘤)特征:内含较丰富蛋白质,T1WI、DWI、T2WI均呈高信号。 腮腺恶性肿瘤:(属涎腺疾病)
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瘤、腺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癌 平扫: 腮腺内团块状异常信号灶,边界不清晰,轮廓不规则,于T1WI呈稍低信
号、T2WI呈较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茎突孔下脂肪垫破坏、消失,下颌静脉受压移位。
咽部 鼻咽血管纤维瘤:(属咽部肿瘤)
鼻咽癌:(属咽部肿瘤): T1WI多呈低、中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 诊断要点: (1)咽隐窝变浅、消失。 (2)鼻咽侧壁增厚。 (3)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 (4)颅底骨质破坏。(骨性孔、道扩大破坏。) (5)颅内侵犯。(海绵窦、桥小脑角、颞叶) (6)增强扫描,(主要CT诊断)。 (7)颈部淋巴结转移。 (8)继发表现。
鉴别:鼻咽血管纤维瘤、鼻咽部恶性淋巴瘤、腺样体肥大、腺样囊腺癌、鼻咽临
近结构肿瘤(鼻窦及鼻腔内肿瘤)。
喉部 咽后间隙感染和脓肿:(咽部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