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脾脏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74 MB
- 文档页数:49
脾脏超声规范标准最新脾脏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脾脏疾病。
以下是脾脏超声检查的最新规范标准:引言脾脏超声检查是评估脾脏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的重要手段。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脾脏超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检查前准备1. 患者应空腹至少4小时,以减少胃肠道气体对超声图像的干扰。
2. 患者应穿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
3. 检查前应告知患者检查流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检查方法1.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放松腹部肌肉。
2. 使用高频探头,从左上腹开始,沿肋下、肋间、剑突下等不同切面进行扫查。
3. 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
脾脏大小测量1. 脾脏长度:从脾门到脾尖的最大长度。
2. 脾脏厚度:在脾门水平测量脾脏的最大前后径。
3. 脾脏宽度:在脾门水平测量脾脏的最大左右径。
脾脏形态评估1. 观察脾脏是否规则,有无局部突出或凹陷。
2. 评估脾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或囊肿。
脾脏内部结构1. 观察脾脏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有无异常回声区。
2. 评估脾脏内部是否有钙化、囊肿、肿瘤等病变。
血流评估1. 使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技术评估脾脏的血流情况。
2. 观察脾静脉和脾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方向。
异常情况处理1.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详细记录并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2. 必要时,应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检查后注意事项1.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2. 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结论脾脏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遵循上述规范标准,可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1. 张某某,李某某. 超声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X年.2. 王某某.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X,3X(2): 123-127.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示例,实际的规范标准可能会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更新。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位于人体左上腹部,是一个负责调
节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而脾脏超声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首先,脾脏正常大小的测量标准是通过B超或彩超仪器测量比较准确的方法之一。
脾脏的大小受到年龄、性别以及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成人脾脏的长、宽、厚度一般为10-12cm、7-8cm、3-4cm左右。
在测量时应注意患者体位的影响,一般采用左侧卧位,使脾脏得以自然下垂,减少计算误差。
其次,脾脏的形态特征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呈椭圆形或椭球形,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没有明显异常结节或囊肿。
在检查时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形态特征,及时发现和诊断异常情况。
另外,脾脏的内部结构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包括纹理、脾静脉及脾动脉等。
在超声检查中,应重点观察脾实质的密度均匀性、血液供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此外,脾脏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脾脏的功能状态。
例如,脾脏增大可能与贫血、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相关,脾脏缩小可能与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脾脏超声测量标准对于评估脾脏病变及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掌握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希望本文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脾脏超声诊断标准
脾脏超声诊断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脾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脏超声诊断标准:
1. 脾脏大小:正常脾脏的长径约为10-12 厘米,宽径约为6-8 厘米。
脾脏的大小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生理状况而有所不同。
2. 脾脏形态:正常脾脏的形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边缘光滑,无明显的结节或肿块。
3. 脾脏实质回声:正常脾脏实质的回声均匀,强度中等,类似于肝脏的回声。
4. 脾脏血管:脾脏内的血管通常可以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出来,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
这些血管应该是通畅的,没有血栓形成或狭窄的迹象。
5. 脾脏病变:超声可以用于检测脾脏内的病变,如脾脏肿瘤、脾脏囊肿、脾脏梗死等。
这些病变通常表现为异常的回声区或肿块。
6. 脾脏周围结构:超声还可以评估脾脏周围的结构,如胰腺、胃、结肠等,以检查是否存在与脾脏相关的病变或异常。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摘要】超声波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
一般称为US 的超声波检查,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echo)进行图像化处理。
所谓US是根据英语超声波(ultrasonic)这个词的拼写而来的。
【关键词】超声检查脾脏检查技术[检查前准备]以空腹检查为佳。
不宜在饱餐后进行检查,以免脾脏过多地向后上方移位,上极被肺下缘遮盖而难以显示。
脾肿大和脾区肿块难以鉴别时,可空腹饮水500ml后再查。
小儿可在喂乳后检查。
[检查体位]1.右侧卧位或右侧45°卧位检查脾脏时常采用此卧位作肋间扫查,因此时脾脏较接近控头,通过肌肉较少,声衰减较小,且可减少肋骨声影及左下肺内空气的干扰,脾脏图像清晰,利于测量及观察脾内结构。
如肋间隙较狭时,可让患者将左臂伸到头上,或将毛巾卷放在右胸廓下,使肋间隙增宽。
此外,脾脏易受重力作用影响而向下方移位,尤其是脾脏较小或萎缩者,移位后的脾脏常被肋骨、肋弓或胃内气体遮挡,难以显示清晰。
2.仰卧位检查时脾脏不会因体位变动而显著移位,即使脾脏较小或萎缩者亦可显示。
但易受肋骨声影干扰而影响观察。
3.俯卧位此体位很少使用。
因为左右肋膈角处肺组织的遮盖,只有很少部分的脾脏能被显示,图像质量也较差,所以仅在需要鉴别诊断时才采用。
[检查方法]1.标准断面检查方法(1)冠状断面扫查仰卧位,将控头置于左侧腋中线与腑后线之间,使声束朝向脊柱,以显示脾肾图形及其与脊柱关系。
并测量最大长径。
(2)前倾冠状断面扫查由上述冠状断面,将控头声束平面向前腹壁慢转动,直至显示脾门和脾门血管断面时冻结。
测量脾传统长径和厚径。
同时动态观察脾脏与邻近器官如肾、胃和膈的关系,并注意有无胸腔积液、腹水和膈下积液。
(3)左肋间斜断面扫查右侧卧位,控头置于第8~10肋间,适当调整扫查角度,可以获得接近于长轴的脾脏斜断面,是观察其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最常用断面。
由于此断面声束与脾门血管接近平行,所以也是对脾血管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理想断面。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介绍
---------------------------------------------------------------------- 超声脾大是指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的大小超过正常范围,以下是一般用于评估超声脾大的一些诊断标准和指标:
1、脾脏大小:通常根据超声图像上脾脏的最长径或横径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脾脏大小约为10-12厘米。
2、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SVI):SVI 是根据超声测量得到的脾脏长度、宽度和厚度计算得出的一个指数。
正常成年人的SVI 一般在200-400 cm³/m²之间。
3、脾脏形态:除了大小,超声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形态,包括是否有结节、囊肿、增生等异常变化。
4、血流情况:超声还可以检查脾脏的血流情况,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以评估脾脏的灌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脾大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史背景。
超声脾大通常是由一些疾病或情况引起的,如感染、肿瘤、肝脾疾病等。
因此,在进行超声脾大评估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并最终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脾脏健康的问题,请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第十章脾脏叶军第一节正常脾脏超声表现1、于左侧9~11肋水平斜断面显示脾脏呈半月形,均匀低回声,有光滑包膜,外侧缘呈弧形,内侧缘可见内陷的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为管状无回声。
2、可显示脾门区丰富的红色及蓝色的脾动、静脉血流信号并可测得流速。
脾内动、静脉分支均可呈现依不同声束方向的红色或蓝色血流信号。
3、超声正常值成人脾长度(上下径)10~12cm,脾厚度(前后径)3~4cm,脾宽度(左右径)6~8cm,脾静脉内径0.5~0.8cm,脾静脉血流速度约9~30cm/s,脾动脉内径0.4~0.5cm,脾动脉血流速度70~110cm/s,RI:0.5~0.7。
表13—1 小儿脾脏长径正常值(单位: cm)年龄中间值范围上限值0~3月 4.5 3.5~5.8 6.03~6月 5.3 4.9~6.4 6.56~12月 6.2 5.2~6.8 7.01~2岁 6.9 5.4~7.5 8.02~4岁7.4 6.4~8.6 9.04~6岁7.8 6.9~8.8 9.56~8岁8.2 7.0~9.6 108~10岁9.2 7.9~10.5 1110~12岁9.9 8.6~10.9 11.512~15岁10.1 8.7~11.4 12.015~20岁(女)10.0 9.0~11.7 12.015~20岁(男)11.2 10.1~12.6 13.0引自夏焙,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2001.296页.第二节脾先天性异常一、副脾病理特征指除脾脏以外还有一个或数个多余的小脾,属先天性变异。
副脾的位置多位于近脾门区、脾血管、胰尾部,呈圆形或椭圆形,血供通常来自脾动脉。
超声特征位于脾门区、脾胃韧带或胰尾部的单个或多个近圆形低回声结节,与脾脏回声相似,常易误诊为脾门淋巴结或肿瘤。
副脾内偶可见零星的彩色血流,较大的副脾内可见彩色血流束与脾脏相连。
二、游走脾病理特征又称脾异位,较少见。
大多由于脾蒂或韧带先天过长或肿大的脾脏牵引作用所致。
.脾脏的解剖特点怎样?脾脏为一个网状内皮细胞器官,呈紫红色,质地柔软脆弱,呈三角锥体。
位于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后方,左肾的前上方,横结肠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盖。
成人脾脏长约11-12cm,宽约7cm,厚约4cm,重约150-250mg。
整个脾脏除脾门外,几乎都有腹膜掩盖。
脾门是在脾脏内侧凹面的中部,为脾动脉、脾静脉及淋戏剧性官出入脾脏之处,披有腹膜的脾动脉、脾静脉即构成为脾蒂,超声显象能清楚显示出脾门和脾门处血管(主要为脾静脉)的声象图(图10-1)。
.脾脏有哪些功能?正常脾脏的生理机能至今尚未完全了解。
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有四大生理机能,即破坏血细胞、储存血液、血液滤过作用以及免疫功能。
1952年King和Schumaker报道了脾切除后可发生暴发性切除后感染(简称OPSI)以来,有些学者提出对脾功能的再认识和进一步的研究。
据近来的研究报道,脾及通过其产生的酶来形成一种具有生物活性四肽,称为Tuftsin,早己有肯定它有激活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作用,实验研究证实,用Tuftsin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均有明显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用Tuftsin治疗肿瘤的小鼠能延长其生命。
鉴于以上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保留脾脏己得到重视。
在我国保留性脾手术的报告己日益增多。
B型超声对脾脏的检查,如能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则对保留性脾手术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B超探测脾脏有哪些适应征?(1)脾脏大小、形态和位置是否异常。
①弥漫性脾肿大,②脾下垂,③游走脾,④脾萎缩。
(2)脾囊肿。
①先天性脾囊肿,②假性脾囊肿,③寄生虫性脾囊肿。
(3)脾脓肿。
(4)脾肿瘤。
①原发性(良性、恶性);②转移性。
(5)脾外伤。
①脾实质血肿,②脾包膜下血肿。
(6)左上腹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B型超声探测脾脏有哪些体位?①②③④⑤B型超声能显示脾脏大小、结构、脾门血管以及血管在脾内分枝走向,并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多个断面象,常用以下和种体征。
超声脾脏测量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超声脾脏测量方法这个事儿。
你知道吗,就像量身高要用尺子一样,测量脾脏也有特定的方法呢!首先来说说常用的仰卧位测量法,这就好比是给脾脏拍一张“正面照”。
医生会拿着超声探头在肚子上轻轻移动,找到脾脏后,仔细测量它的长啊、宽啊之类的。
比如说,“哎呀,好像脾脏的这个边长有点长哦!”
还有侧卧位测量法呢,这就像是从侧面观察脾脏。
医生会让患者侧身躺好,然后再进行精准测量。
“哇,从侧面看,脾脏的形态还真是不一样呢!”
另外呢,还有一些辅助的方法,比如结合其他的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脾脏的情况。
这就好像拼图一样,把各种信息拼凑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
好比说:“哦,这个检查结果和超声测量结合起来,对脾脏的了解就更清楚啦!”
总之啊,这些超声脾脏测量方法都很重要,它们就像是医生的眼睛,能让医生清楚地了解脾脏的状况。
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