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经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72.35 KB
- 文档页数:1
治疗痤疮的体会近年来,痤疮成为困扰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常见问题之一。
痤疮的出现不仅对外貌造成影响,更引起了许多身心上的困扰和不适。
为了解决痤疮问题,我积极寻找治疗方法并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摸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治疗痤疮的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治疗痤疮需要耐心和恒心。
在开始治疗之前,我曾尝试过许多传统的方法,如涂抹牙膏、柠檬汁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我开始注意到,治疗痤疮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护理和合理的药物使用。
对于痤疮肌肤的护理,我发现保持肌肤清洁是至关重要的。
每天早晚用温水和温和的洗面奶清洁面部,去除污垢和过多的油脂,可以有效减少痤疮的发生。
另外,使用适合自己皮肤类型的洁面产品也很重要,过度清洁或者使用刺激性的产品可能导致皮肤更加敏感和干燥。
此外,我还发现使用含有水杨酸成分的产品有助于改善痤疮问题。
水杨酸可以去除皮肤表面的死皮细胞,防止毛孔堵塞,减少痤疮的生成。
当然,在使用含水杨酸的产品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皮肤刺激。
除了肌肤护理,合理的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一环。
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痤疮,我选择使用外用的药物治疗。
例如,我使用了含有苯佐卡因或者苯佐卡因和氧化苯佐卡因的外用凝胶,这些凝胶可以有效消炎,减轻红肿和疼痛。
对于严重的痤疮问题,口服药物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但是,使用口服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某些药物可能有副作用,并且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在使用口服药物的同时,我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和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对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的摄取,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促进痤疮的愈合。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疗痤疮并不能一蹴而就。
每个人的皮肤状况和治疗反应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有耐心和坚持。
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
及时与医生交流和咨询,调整治疗方案,相信好的结果终将到来。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发生于青春期,主要特征是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皮肤出现粉刺、丘疹、化脓、结节等。
通常情况下,痤疮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国医大师张震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痤疮的经验,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他的治疗方法。
1.辨证施治张震认为,治疗痤疮必须要辨证施治。
他认为,痤疮的发生和机体内分泌、免疫、消化等多个方面有关,因此治疗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药物治疗张震在治疗痤疮的过程中,常常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痤疮,他常常采用中药外用治疗,常用的外用药物有黄柏、五倍子、苦参、地黄等。
对于重度痤疮,他则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的综合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连翘、板蓝根、黄柏、冬瓜皮、金银花等。
3.饮食调理张震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密切。
他指出,痤疮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并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情绪波动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6和维生素E等对皮肤有益的营养素。
4.心理疏导治疗痤疮不仅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张震认为,痤疮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疾病,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少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从而促进病情的改善。
总之,张震治疗痤疮的方法综合且有效,既注重药物治疗,又注意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如果您正在为痤疮烦恼,可以尝试一下张震的治疗方法,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名医治痤疮经验陈彤云,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著名皮肤科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
擅长诊治皮肤科疾病,尤其在诊治黄褐斑、痤疮、扁平疣等损容性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的60余年中,陈彤云教授曾治愈过无数的痤疮患者。
痤疮又叫青春痘、粉刺,是最常见的慢性皮肤病。
在我国,约有80%~90%.的成年人患有痤疮或曾经患过痤疮。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彤云将痤疮分为红色丘疱疹型、脓疮型、经前型和聚集型,并总结出可有效治疗痤疮的一些验方,现介绍如下。
一、红色丘疱疹型此型痤疮患者的面部、背部可长出数量不等的红色丘疱疹,并可出现口渴烦闷,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状。
治则:清泄肺胃热邪。
处方:生石膏30克,地骨皮、桑白皮、金银花、连翘各12 克,黄芩、赤芍、山栀子各10 克,生地15克,知母、甘草各6 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一起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l 剂,分3次服完。
二、脓疮型此型痤疮患者的面部可长出大量脓疮,并可出现发热烦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舌红,苔燥黄,脉细数等症状。
治则:解毒散结。
处方: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金银花、夏枯草、赤芍、浙贝母、桃仁、元参、黄苠、紫花地丁、连翘各10克。
用法:上述药物一起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l 剂,分3次服完。
三、经前型此型痤疮患者的病情常在月经前复发或加重,并可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痛经,腰酸背痛等症状。
治则:调理冲任。
处方:仙茅、仙灵脾、黄柏、益母草、当归、牛膝各10 克,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2 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一起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 剂,分3次服完。
四、聚集型此型痤疮患者的面部、上胸部、背部可长出位置较深的痤疮结节,这些痤疮结节常会聚集、融合成较大的浸润块,而且在愈后易形成显著的瘢痕或色素沉着。
此外,此型痤疮患者还可出现面色晦暗、身倦乏力,气少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等症状。
陈力配合周期序贯疗法治疗女性痤疮临床体会痤疮(acne vulgaris)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作为损容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病程延长,患者求治心切。
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陈力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科临床30余年,在痤疮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
笔者有幸师从陈力主任学习,现将其治疗女性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1相关病因病机陈力认为,人体为一有机整体,《外科启玄》所谓“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肉、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具,外有五部,中有经络,内应脏腑是也。
”痤疮不仅仅为皮肤的病变,更与脏腑病变息息相关,不少痤疮患者伴有月经推后,经前皮疹加重甚至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倾向,说明女性痤疮患者的发病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雌激素偏低或雄激素偏高均可导致发病。
而人体的激素水平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分泌轴调控,这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相对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阴阳失常,冲任督带损伤,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功能失衡等均会导致痤疮的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雄激素的水平、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比例以及5-a还原酶水平的活性等因素发生异常改变时,则会影响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从而影响皮脂的分泌。
而雌激素可通过抑制脑垂体功能抑制皮脂的分泌,并可减少卵巢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分泌,刺激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从而间接地降低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FT)的浓度,减少皮脂的分泌。
从中医角度讲,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胃之阴,以致肺胃阴虚血热,上熏于头面则发为粉刺;忧思郁怒,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肝阴,阴血不足,冲任失养或经产房劳等原因损伤冲任,以致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日久气血郁滞,蕴结于面部肌肤亦可发为粉刺。
名医治痤疮经验导读:今天学习马绍尧和刘兰林先生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
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
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
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01马绍尧诊治痤疮的经验一、肺经风热证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
临床常表现为炎性丘疹,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颜面潮红,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宜泻肺清热。
药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黄芪、黄柏、桑白皮、地骨皮、平地木、南北沙参等。
二、胃经实火证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而成。
临床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或呈结节、脓疱状,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泻胃中实火。
药用清胃散加减: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炙升麻、藿香、防风、山栀等。
三、心火亢盛证常因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
临床以丘疹型和脓疱型多见,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泻火解毒。
药用泻心汤加减:生地、赤芍、丹皮、黄芩、炙百部、丹参、白花舌蛇草、蒲公英等。
四、肝经湿热证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则生湿助热,肝郁与湿热共存,外泛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伴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目赤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清利肝经湿热。
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泽泻等。
五、肾阴不足证乃因肾阴不足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循经上蒸而外发本病。
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20130721cctv10健康之路:宋坪讲痤疮如何治疗20130721cctv10健康之路:宋坪讲痤疮如何治疗养生堂> 养生节目> 央视健康之路源:三九养生堂责编:张兴佳发表时间:2013-07-22 11:04 夏季到了,有痤疮的年轻男女很是着急,为什么这痤疮越长越多,不见好转呢?在今天的cctv10健康之路节目中,我们请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宋坪女士为我们讲解痤疮的症状以及如何治疗!下面是该视频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痤疮的症状有哪些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早于男性。
有80-90%的青少年患过痤疮,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退或痊愈,个别患者也可延长到30岁以上。
虽然痤疮是有自愈倾向的疾病,但是痤疮本身以及痤疮治疗不及时引起的瘢痕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需引起关注。
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颊部和鼻唇沟,其次是胸部、背部和肩部。
痤疮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伴有疼痛,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粉刺: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
是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不发红也不隆起与皮面,数量少则不易察觉,用手可以触及含在皮肤中的米粒大的皮损。
可为闭合性的,也可为开放性的。
开放性粉刺顶端呈黄白色,也可因色素沉积形成黑头粉刺。
可挤出头部为黑色而其下部成白色半透明的脂栓。
粉刺是痤疮的早期损害,加重时可形成炎症丘疹。
2、丘疹:可为粉刺发展而来的炎症性丘疹,皮损为红色丘疹。
3、脓疱:可在丘疹的基础上形成绿豆大小的脓包。
4、囊肿结节:如果炎症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可有波动感。
痤疮如何治疗1、外用药物:外用药物包括治疗粉刺的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需持续1-3个月见效。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经方合用治疗痤疮临证经验
吴伯达;刘小可;石达攀;叶品良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8(027)007
【摘 要】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的皮肤疾病,不仅缠绵难愈,而且具有损容性,给广大
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中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对痤疮的治疗具
有一定的优势.以麻杏苡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为基本方加减辨证治疗痤疮,在
临床取得明显疗效.
【总页数】3页(P61-63)
【作 者】吴伯达;刘小可;石达攀;叶品良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及效果分析 [J], 邹小健;许勇辉;
龙飞
2.读经典用经方临证经验体会 [J], 张景祖
3.读经典用经方临证经验体会 [J], 张景祖
4.经方治疗胸痹心痛临证经验 [J], 杨钊;杜廷海
5.周亚滨经方、时方合用临证经验 [J], 葛媛;王贺;周亚滨;客蕊;赵永法;姚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东方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陈师认为痤疮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大多是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郁滞而成。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脸部而发病。
2 辨证施治实证多用清热理气之剂,虚证予以滋补肝肾为宜。
内外兼治缺一不可。
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配合外用洁美保健露。
饮食偏嗜及精神紧张、疲劳过度等均可导致痤疮加重。
强调生活调摄,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常用温水清洗,忌用矿物洗面奶及美白产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
2.1肺胃热盛证金某,女,2l岁,2013年8月7日初诊。
前额、两颊散发红色丘疹,质硬、面部油脂较多,平素喜食辛辣,大便干燥,睡眠尚可,舌红苔稍黄腻,脉数。
诊为痤疮,属肺胃热盛证。
治以清胃泻肺。
药用南沙参15g,知母15g,炒栀子15g,炒黄芩15g,赤芍15g,炒白芍15g,淡竹叶15g,白鲜皮15g,制大黄6g,蒲公英15g。
7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分服,且配合四物黄连洗剂外用。
二诊面部丘疹质瘪、色淡红,仍有较多油脂,大便及睡眠均可。
前方减大黄,加用养阴活血补血之白蒺藜15g、墨旱莲15g、鸡血藤15g,继服l4剂。
三诊面部丘疹逐渐消,进食辛辣食物后偶有少数皮疹散发于前额,在前两方基础上减炒栀子、蒲公英、鸡血藤,加麦冬15g、丹参15g。
继服l4剂,嘱清淡饮食。
面部丘疹消退,未再复发。
老中医认为此型多为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平素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物,导致脾胃积热、湿热内蕴、上熏于肺、外受风邪、肺卫失宣、皮毛被郁而发。
常好发于前额,皮损以丘疹为主,伴有皮脂分泌较多,甚或小脓疱,便干,舌红苔多腻,脉滑数。
治以清胃泻肺,药用南沙参、知母、炒山栀、淡竹叶、炒黄芩、金银花、炙枇杷叶、白鲜皮、火麻仁。
并强调清淡饮食,方可达到内外兼治目的。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往往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对于这种疾病,许多患者往往采取各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在传统的中医治疗中,国医大师张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国医大师张震认为,对于痤疮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患者的痤疮主要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就需要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就需要行气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痤疮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药熏洗张震大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熏洗。
他认为,痤疮患者可以通过中药的熏洗来改善肌肤的状态。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功效的中药,煎煮后,利用热气蒸腾的原理,将中药的药性渗透到皮肤表层,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效果。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痤疮的症状,还可以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对于痤疮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三、中药内服除了外治法外,国医大师张震也强调了中药内服的重要性。
他认为,痤疮患者的体质各异,对于痤疮的治疗也需要综合施治。
在内服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可以选用黄连、当归、赤芍等中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
这样既可以从内部调理,改善体内环境,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调整饮食在中医治疗痤疮时,国医大师张震还特别强调了饮食的调整。
他认为,痤疮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姜、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毛囊,加重痤疮的症状。
还要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的症状。
可以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比如苦瓜、黄瓜、丝瓜等,有利于改善痤疮的症状。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外,国医大师张震还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痤疮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痤疮经验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痤疮经验摘要:痤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虽为皮肤病变,而实为脏腑气血不调。
丹栀逍遥散出自明·薛己编撰的《内科摘要》,具有疏肝健脾,和血调经的功效。
徐经世,第二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徐经世治疗痤疮,善从内调治,现将徐老用丹栀逍遥散治疗痤疮的典型病案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医案一余某某,女,时年22岁。
2009年2月15日初诊。
患者面部痤疮,反复发作多年,曾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
近期加重,面部潮热,手足心热,经常有汗,月经周期提前3~7天,量少色黯,纳差,小便黄,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有力。
按其脉症,此乃肝郁化火,气血瘀滞之象。
治以清肝泄热,调和气血法,拟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南沙参12克,杭菊花15克,焦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冬桑叶10克,茺蔚子15克,炒丹皮10克,蝉蜕6克,甘草5克,灯心草3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天。
南沙参服药后诸症皆有改善,面部痤疮减少,面部潮热、手足心热出汗等症都减轻。
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有力。
守上方再服10剂。
三诊时诸症皆有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也基本消除。
为清除余邪而善后,故守原方再进10剂。
药尽病除,取得了满意疗效。
按:本案患者肝郁化火,肝火夹湿热上炎,故面部潮热。
气血瘀滞再加湿热蒸腾共凝面部而成痤疮。
手足心热经常有汗,乃是阳明胃热和心肾有火。
方用杭菊花、焦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清热燥湿。
赤芍、茺蔚子、炒丹皮凉血活血,调和气血。
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善清心火而散上焦风热,又能消痈散结,以助上药消散面部瘀结。
冬桑叶疏散风热,润燥凉血,南沙参滋阴以制火,蝉蜕疏散风热,灯心草清心除烦,清热利尿,泻心通淋。
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泄热,调和气血之功。
因药切中病机,故取效甚捷。
灯心草本文为文章部分内容,。
梁立经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发表时间:2015-08-12T10:02:56.4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作者:张芸颜洁
[导读] 梁立经主任是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云南省第三批师带徒名老中医。
张芸颜洁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摘要】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导师梁立经主任认为其发病与湿热风毒痰瘀相关,自拟消痤汤治疗,处方用药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
【关键词】痤疮;消痤汤;梁立经
【中图分类号】R2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334-02
梁立经主任是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云南省第三批师带徒名老中医。
行医济世50载,善于治疗糖尿病、肝胆胃肠病、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疾病。
笔者有幸拜梁老为师,在临证学习中,对梁老治疗痤疮的独特经验,颇有体会,现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属中医粉刺范畴,《诸病源候论》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本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
祖国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多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寒薄为皶,郁乃痤”;明《外科启要》认为本病“盖受湿热”所致;《外科正宗》认为“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
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湿热风毒痰瘀相关。
现代人大多喜食辛辣油腻之品,致脾胃运化失职,酿湿生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上犯肺系,阻于肌肤而成痤疮;同时在临床中观察到,痤疮患者多为青年阳盛之体,阳常有余,多伴有热象,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化妆品刺激等,热毒袭于上部而成为痤疮,随着热毒入侵,由表及里,由经入络,最终热毒阻滞经络,生瘀生痰,热痰瘀结而致病情反复、加重。
2.治法方药
梁师以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为基本治法,自拟消痤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由炒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赤芍、丹皮、豨莶草、虎杖、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黑大豆、黄芩、白蒺黎、夏枯草组成。
方中豨莶草、虎杖、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炒荆芥、防风、蝉蜕、僵蚕、黄芩疏风清热、解毒透表;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小豆、黑大豆清热解毒;白蒺黎、夏枯草能散肝经风热,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之功。
加减:瘀血证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水蛭、乳香、没药;大便秘结者可加枳实、大黄、火麻仁;皮肤瘙痒明显者加用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苔黄腻湿热重浊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
临证应用,疗效颇佳。
3.典型病例
刘xx,女,26岁,2013年4月17日因“面部痤疮反复发作4年余来诊,症见:面部痤疮以额部和口周显著,色红,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干,2-3一行,月经量少,夹血块,舌尖红,微暗,苔微黄,脉沉数。
证属痤疮(湿热风毒瘀阻),予消痤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炒荆芥15g,防风10g,蝉蜕15g,僵蚕20g,赤芍20g,丹皮20g,豨莶草15g,虎杖15g,黄芩10g,白蒺黎20g,夏枯草15g,枳实15g,水蛭10g,桃仁10g,红花10g,4剂,煎汤内服,并嘱患者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面部清洁卫生,以清淡饮食为主。
二诊,面部痤疮较前减少,大便较前通畅,纳可,感局部皮肤瘙痒,舌脉同前。
前方加白鲜皮20g,地肤子20g,蛇床子20g,4剂。
三诊,面部疱疹明显消退,大便通畅,效不更方,继服上方4剂。
其后随访2月,面部疱疹基本消退,未再复发。
按:患者青年女性,喜食辛辣烧烤等食物,面部丘疱疹以额部和口周显著,色红,伴便秘、月经量少夹血块,结合舌脉之象,辨证为湿热风毒瘀阻。
治疗以消痤汤加水蛭、桃仁、红花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二诊时患者面部痤疮改善,但是局部皮肤瘙痒,故梁师加用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祛风止痒。
三诊时病人面部丘疱疹明显消退,继服上方而愈。
4.小结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胸部、肩背部等处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1],其发病率为70%~87%,初起为针尖大小,位于毛囊口,有的呈黑头丘疹,若继续发展可产生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疤痕。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2]。
梁师认为痤疮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病因方面:随着现代饮食结构改变,人们多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这类食品易损伤脾胃,酿湿生热;同时空气污染或过量使用化妆品,易致毛孔闭合受阻。
二是痤疮多见于多为痰湿、阳盛体质之人。
三是痤疮患者发病往往与其胃肠功能或女性的生理功能相关,在辨证时应考虑患者的大便及月经表现。
故素体血热偏盛,湿热痰瘀是其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梁师临证从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三方面着手,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故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同时重视本病的调摄,强调注意面部清洁卫生,起居规律,饮食清淡对疾病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使用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苗建章,张婷.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杂志,2014,35(6):728.
[2]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