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中学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

初级中学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

初级中学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
初级中学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

学生姓名学生年级学校

上课时间辅导老师科目

教学重点中点模型的构造(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构造斜边中线法)教学目标系统有序掌握几何求证思路,掌握何时该用何种方法做辅助线

开场:1.行礼;2.晨读;3.检查作业;4.填写表格

新课导入知识点归纳

1.已知任意三角形(或者其他图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已知任意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接两中点形成中位线;

3.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4.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连接顶点和底边中点利用“三线合一”性质.

新课内容做辅助线思路一:倍长中线法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在△ABC中,AB=20,AC=12,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课堂训练】

1.如图,已知CB、CD分别是钝角△AEC和锐角△ABC的中线,且AC=AB,给出下列结论:

①AE=2AC;②CE=2CD;③∠ACD=∠BCE;④CB平分∠DCE,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1,BF=2,∠GEF=90°,则GF的长为()

A. 2

B. 3

C. 4

D. 5

3.如图,在△ABC中,点D、E为边BC的三等分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BD=DE=EC;②AB+AE>2AD;③AD+AC>2AE;④AB+AC>AD+AE。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如图,在△ABC中,AB>BC,E为BC边的中点,AD为

∠BAC的平分线,过E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F,交

CA的延长线于G,求证:BF=CG.

F

G

E D

B C

A

9.如图所示,△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且∠BAD =∠DAE ,过点C 作CF//AB ,交AE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F +CF =AB.

做辅助线思路二:构造中位线法

经典例题2:梯形ABCD 中,AD ∥BC ,AD =12,BC =16,中位线EF 与对角线分别相交于H 和

G ,则GH 的长是________.

【课堂训练】

F

D

B

C

A

E

3.BD 、CE 分别是的△ABC 外角平分线,过A 作AF ⊥BD ,AG ⊥CE ,垂足分别是F 、G ,易证FG=

2

1

(AB+BC+AC )。 (1)若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FG 与△ABC 三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画出图形(图1)并说明理由;

(2)若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和外角平分线,FG 与△ABC 三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画出图形(图2)并说明理由.

D A

B

C

O

E

F M

N

P

5.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BD⊥AD于D,点E是边BC的中点,如果AB=6,AC=14,则求DE的长.

6.如图所示,在△ABC中,∠A+∠B=2∠ACB,BC=8,D为AB的中点,且CD=197

2

求AC的长.

做辅助线思路三:构造斜边中线法

经典例题3:如图,△BCD和△BCE中,∠BDC=∠BEC=90°,O为BC的中点,BD、CE交于A,∠BAC=120°,求证:DE=OE.

【课堂训练】

1. 如图,△CDE中,∠CDE=135°,CB⊥DE于B,EA⊥CD于A,求证:CE=2AB.

2.如图,在△ABC中,BD⊥AC于D,CE⊥AB于E,点M、N分别是BC、DE的中点,(1)求证:MN⊥DE;

的值.

(2)连结ME、MD,若∠A=60°,求MN

DE

3.如图,△ABC中,AB=BC,∠ABC=90°,点E、F分别在AB、AC上,且AE=EF,点O、M分别为AF、CE的中点.求证:(1)OM=1

CE;(2)OB=2OM.

2

4.如图,∠DBC=∠BCE=90°,M为DE的中点,求证:MB=MC.

学生签名:家长签名:

中点模型地构造、等积模型

几何综合 题型一:中点模型的构造 中点模型 ①中线(点):倍长(类)中线 ②两中点:中位线 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三线合一 ④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斜边中线=斜边一半?构造两等腰 ⑤中垂线:中垂线上的点连两端点 有些题目的中点没有直接给出,此时需要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中点条件,并适时添加辅助线. 典题精练 【例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M 为边AD 的中点,过点C 作AB 的垂线交AB 于 点E ,若∠EMD = 3∠MEA .求证:BC =2AB . D C B A E M 【解析】证法一: 如右图(a ),延长EM 交CD 的长线于点E ',连结CM

∵AB ∥CD , ∴∠ME'D =∠MEA . 又AM = DM ,∠AME =∠DME' ∴△AFM ≌△DE M '. ∴EM =E M ' ∵AB ∥CD ,CE ⊥AB , ∴EC ⊥CD . ∴CM 是Rt △ECE '斜边EE '的中线, ∴ME '=MC . ∴ME D E CM '=', ∴∠EMC = 2ME D ∠'= 2∠AEM . ∵∠EMD =3∠MEA , ∴∠CMD =∠DCM , ∴MD = CD . ∵AD = 2DM ,AB = CD ,AD = BC , ∴BC = 2AB . 证法二: 如右图(b ),过点M 作MM AB '∥交BC 于M ',过点M '作 M E ME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EM '. ∴点M '是BC '的中点,EE AB '=,E BM EAM ∠''=∠, M E B M EA ''=∠,M MD EAM E BM '=∠=∠'' ∵点M '是Rt △EBC 斜边BC 的中点, ∴M E BM '=',∴BEM M BE ∠'=∠'. ∴180E BM BEM ∠''=?-∠'. ∵∠EMD = 3∠MEA ,∴2M MD MEA ∠'=∠, ∴2E BM M E B ∠''=∠'' ∴ 1802BEM M E B ?-∠'=∠'', 1 902 M E B BEM ∠''=?-∠'. ∴E EM E ∠=∠''.∴EM EE '=',∴BM AB '=. ∴BC = 2AB . 【例2】 如图所示,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三角形的外侧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 形ACFG ,点M 为BC 中点, ⑴ 求证:AM ⊥EG ;⑵ 求证:EG = 2AM . (a ) E’ M E A B D (b ) M’ E’ M E A B C D

构造中位线巧解圆锥曲线题

构造中位线 巧解圆锥曲线题 徐志平 (浙江金华一中 321000) 在求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题目时,通常需要先构造出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然后借助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来求解,现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1.求点的坐标 例1. 椭圆13 122 2=+y x 的一个焦点为1F ,点P 在椭圆上。如果线段1PF 的 中点M 在y 轴上,那么点M 的纵坐标是 ( ) A. 43± B. 2 2± C. 23± D. 43± M 的坐标,只需先求点P 的坐标即可。 连接PF 2,由于M 是PF 1的中点,O 是F 1F 2的中点, 所以MO 是21F PF ?的中位线,又轴x MO ⊥,则有 轴x PF PF MO ⊥22,//,3312=-=P x 2 3±=,43±=∴M y ,故选(D )。 例2.定长为3的线段AB 的两端点在抛物线y 2 =x 上移动,记线段AB 的中点 为M ,求点M 到y 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点M 的坐标。 分析:利用抛物线的定义,结合梯形的中位线性质 定理可以解决问题。 解:抛物线的焦点)0,41(F ,准线 方程:41 -=x ,上分别作点A 、B 、M 的射影A 1、B 1、M 1,则由MM 1 是梯形AA 1B 1B )(21 )(21111BF AF BB AA MM +=+= ,在ABF ?可以取等号) 通径∴>≥+AB AB BF AF (,2 211=≥AB MM ∴M 到y 轴的最短距离= 。 4 5 4123=-即45=M x 。 ∴显然这时弦AB 过焦点),(04 1F 。设A (x 1,y 1),B (x 2,y 2),则有12 1x y = ① 22 2x y = ②,①-②得M y x x y y x x y y y y 21))((2121212121=--?-=-+

r-s-ter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借鉴传统人为因素分析Reason模型和SHEL模型,结合TER模型的特点构建航空不安全事件人为因素分析的R-S-TER模型。分别采用Dijkstra算法和坐标轴方法应用R-S-TER模型对单个和多个航空不安全事件进行研究,找出各个不安全事件的主要事故链。运用C语言程序计算出了预防航空不安全事件的最优方案。应用R-S-TER模型可以有效地达到预防航空不安全人为因素的目的。 【关键词】航空安全;人为因素;Reason模型;SHEL模型;R-S-TER模型 0 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所面临的航空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不断改善硬件条件之外,加强民航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人的因素的管理,据统计大约80%的航空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1],因此,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对降低民航事故率,保障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为因素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快速发展,应用领域涉及航空航天[2]、石油化工[3-4]、交通运输[5]、医疗卫生[6]、核工业[7]等。在航空领域而言,张凤等[8-9]采用HFACS框架分析方法对飞行安全个体与组织因素进行了研究;王燕青等[10]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对某民用机场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了评价;开展了航空人为差错预先察觉与识别技术研究[11];建立了以事故与安全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模型[12]。 经典的SHEL和Reason模型一直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如霍志勤等[13]通过对Reason 模型进行修正,从防御系统失效、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的条件、管理失效4个层次对空中交通管制不安全事件进行了研究;谢放[14]提出了Reason-SHEL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应用。 在分析和总结已有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R-S-TER 模型,该模型分析过程可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实现数值计算,提高分析可靠性和效率,为人为因素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 1 常见航空人为因素分析模型 1.1 SHEL模型 SHEL模型(见图1)属典型的系统取向,该图模型由软件(Software—S)、硬件(Hardware—H)、环境(Environment—E)和人(Livewire—L)4个要素组成。 人通常成为“生命件”,人误主要源自操作人员与其他4个界面匹配程度问题,因而减少人误主要从增加与4个界面的匹配入手。

初中数学中点模型的构造及应用

中点模型的构造及应用 一、遇到以下情况考虑中点模型: 任意三角形或四边形中点或与中点有关的线段 出现两个或三个中点考虑三角形中线定理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已知等边、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角连接用“三线合一” 有些题目不直接给出中点,我们可以挖掘其中隐含中点,比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中圆心是直径中点等可以出现中点的图形通常考虑用中点模型 三角形中线的交点称为重心,它把中线分的线段比为2:1 二、中点模型辅助线构造方法分类 (一)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八字全等) 当已知条件中出现中线时,常常将此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如图,在?ABC中,D为BC中点,延长AD到E使AD=DE,连接BE,则有:?ADC≌?EDB。作用:转移线段和角。 (二)倍长类中线法(与中点有关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八字全等)当已知条件中出现类中线时,常常将此类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如图,在?ABC中,D为BC中点,延长ED到F使ED=DF,连接CF,则有:?BED≌?CFD。作用:转移线段和角。

(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法 当已知条件中同时出现直角三角形和中点时,常构造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然后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性质解决问题。 如下图,在Rt ?ABC 中,A C B 90∠=?,D 为AB 中点,则有: 1 2 CD AD BD AB === (四)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当出现等腰三角形时,常隐含有底边中点,将其与顶角连接,可构成三线合一。 在?中:(1)AC=;(2)CD 平分ACB ∠;(3)AD=,(4)CD AB ⊥ “知二得二”:比如由(2)(3)可得出(1)(4).也就是说,以上四条语句,任意选择两个作为条件,就可以推出剩下两条。 (五)中位线法 当已知条件中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中点时,常考虑构造中位线;或出现一个中点,要求证明平行线段或线段倍分关系时也常考虑构造中位线。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中点,则有DE BC ,1DE BC 2 =。 三、练习 (一)倍长中线法 1.(2014秋?津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

三角形中位线中的常见辅助线

三角形中位线中的常见 辅助线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三角形中位线中的常见辅助线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中点 一、与中点有关的概念 三角形中线的定义: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 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三线合一(底边的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高重合)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中位线判定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斜边中线判定:若三角性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 方法一:倍长中线 解读:凡是出现中线或类似中线的线段,都可以考虑倍长中线,倍长中线的目的可以旋转等长度的线段,从而达到将条件进行转化的目的。 方法二:构造中位线 解读: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另一边中点,或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方法三:构造三线合一 解读:只要出现等腰三角形,或共顶点等线段,就需要考虑构造三线合一,从而找到突破口 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 方法四:构造斜边中线 解读:只要出现直角三角形,或直角,则考虑连接斜边中线段,第一可以出现三条等线段,第二可以出现两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转化线段关系。 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

C E D B A 常见考点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考点说明:①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四边形对角线中点、等腰三 角形底边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或其他线段中点; ②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题中有中点,莫忘中位线”.与此很相近的几何思想是“题中有中线,莫忘加倍延”,这两个是常用几何思想,但注意倍长中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起来.平移也有类似作用.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ABD △的中线,且AB BD =,求证: 2AC AE =. 举一反三 1. 如右下图,在ABC ?中,若2B C ∠=∠,AD BC ⊥,E 为BC 边的中点.求证: 2AB DE =.

中点模型的构造问题小结精编

E D C B A F A B C E G 典型中点构造 题型一:三角形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若DE 为ABC △的中位线,则DE BC ∥,且1 2 DE BC = 三角形中位线中隐含的重要性质: ①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②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③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④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其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如图:EF 、GE 、GF 是ABC △的三条中位线,则有 ①AEG EBF GFC FGE △≌△≌△≌△ ②AEFG EBFG EFCG S S S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③12EFG ABC C C =△△,1 4 EFG ABC S S =△△

E D C B A F E D C B A 【引例】 如图,已知AB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求证:DE BC ∥且1 2 DE BC =. 【解析】 延长DE 到点F ,使EF=DE ,连接FC ,DC ,AF . ∵AE=EC ∴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 ∴CF//DA 且CF=DA , CF //BD 且CF=BD ∴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 ∴DF //BC 且DF=BC 又12 =DE DF ∴DE //BC ,且1 2 =DE BC 【例1】 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 ⑴ 如图1,E 、F 是AB 、CD 的中点.求证:EF AD BC ∥∥且1 ()2 EF AD BC =+. ⑵ 如图2,E 、F 是BD 、AC 的中点.试写出EF 与AD 、BC 之间的关系. ⑶ 如图3,若梯形满足90B C ∠+∠=?.E 、F 是AD 、BC 的中点.试写出EF 与AD 、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1 F E D C B A A B C D E F 图2 图3 F E D C B A 【例2】 ⑴四边形ABCD 中,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求证: ①()12EF AC BD < +;②()1 2 EF AD BC ≤+ ⑵四边形ABCD 中,AC ⊥BD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求证:()2221 4 EF BD AC = +. A B C D E F A E B C F D 备用图 F E D C B A

构造中位线巧解题复习过程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理。它是一个遇到中点,必须联想到的重要定理之一。但是,在解题时,往往只知道一个中点,而另一个中点就需要同学们,根据题目的特点,自己去寻找。本文就向同学们介绍三种在不同条件下寻找中点的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知识回顾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3、应用时注意的几个细节: ①定理的使用前提:三角形或梯形。 ②定理使用时,满足的具体条件: 两条边的中点,且连接这两点,成一条线段。 ③定理的结论: 位置上:与第三边是平行的;与底是平行的(梯形) 大小上: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 在应用时,要灵活选择结论。 4、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的2倍乘高再除以二就等于梯形的面积,用符号表示是L. L=(a+b)÷2 已知中位线长度和高,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S梯=2Lh÷2=Lh 中位线在关于梯形的各种题型中都是一条得天独厚的辅助线。 二、什么情况下该用中位线 1、直接找线段的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1、小峰身高1.70m,眼睛距头顶8c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照镜子.如果他想从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里看到自己的脚,这面镜子的底边离地面的高度不应超过 cm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2、如图3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ABC∠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 的中点,如果AB=6,AC=14,则DE的长为。 3、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初中数学中点模型的构造及应用

初中数学中点模型的构 造及应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点模型的构造及应用一、遇到以下情况考虑中点模型: ?任意三角形或四边形中点或与中点有关的线段 ?出现两个或三个中点考虑三角形中线定理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已知等边、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角连接用“三线合一” ?有些题目不直接给出中点,我们可以挖掘其中隐含中点,比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中圆心是直径中点等可以出现中点的图形通常考虑用中点模型 ?三角形中线的交点称为重心,它把中线分的线段比为2:1 二、中点模型辅助线构造方法分类 (一)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八字全等) 当已知条件中出现中线时,常常将此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如图,在?ABC中,D为BC中点,延长AD到E使AD=DE,连接BE,则有:?ADC≌?EDB。作用:转移线段和角。 (二)倍长类中线法(与中点有关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八字全等)当已知条件中出现类中线时,常常将此类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如图,在?ABC中,D为BC中点,延长ED到F使ED=DF,连接CF,则有:?BED≌?CFD。作用:转移线段和角。 (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法 当已知条件中同时出现直角三角形和中点时,常构造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然后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性质解决问题。

如下图,在Rt ?ABC 中,ACB 90∠=?,D 为AB 中点,则有: 12 CD AD BD AB === (四)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当出现等腰三角形时,常隐含有底边中点,将其与顶角连接,可构成三线合一。 在?ABC?中:(1)AC=BC?;(2)CD 平分ACB ∠;(3)AD=BD?,(4) CD AB ⊥ “知二得二”:比如由(2)(3)可得出(1)(4).也就是说,以上四条语句,任意选择两个作为条件,就可以推出剩下两条。 (五)中位线法 当已知条件中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中点时,常考虑构造中位线;或出现一个中点,要求证明平行线段或线段倍分关系时也常考虑构造中位线。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中点,则有DE BC ,1DE BC 2 =。 三、练习 (一)倍长中线法 1.(2014秋津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 2. (2017?湘潭)如图,在ABCD 中,DE =CE ,连接AE 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 (1)求证:△ADE ≌△FCE ; (2)若AB =2BC ,∠F =36°.求∠B 的度数 3.(2017江西萍乡,15)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中线,E 是CD 的中点,过点C 作AB 的平行线交A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BF . (1)求证:CF =AD ; (2)若CA =CB ,试判断四边形CDB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 方法1 连接两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1.已知:如图,△ABC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两个正△ABM和△CAN,D、E、F分别是MB,BC,CN的中点,连结DE、FE,求证:DE=EF 证明:连接、, 和是等边三角形, ,,, , 即, 在与中 , , , 、、分别是、、的中点, ,, .

(2)延长BD交CA的延长线于E, ∵AD为∠BAC的平分线,BD⊥AD, ∴BD=DE,AB=AE=12, ∴CE=AC+AE=18+12=30, 又∵M为△ABC的边BC的中点, ∴DM是△BCE的中位线, ∴MD=1/2CE=15. 3.如图 , 在 Rt△ABC 中 ,∠ACB=90°,D 为△ABC 外一点 , 使∠DAC=∠BAC,E 为 BD 的中点 ,∠ABC=60°,求∠ACE 的度数。 解:延长 AD 、 BC 交于F. ∵在△ABC 与△ACF 中, ∠DAC=∠BAC,AC=AC,∠ACB=∠ACF=90°,∴△ABC ≌△ACF(ASA) , ∴BC=FC,∠F=∠ABC=60°, ∴∠CAF=30°,

∵E 为 BD 的 中点, ∴EC ∥ AF , ∴∠ACE=∠ CAF=30°. 方法3倍长法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4.如图,在△ABC 中,∠ABC =90°,BA =BC ,△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EF =90°,M 为AF 的中点,求证:CF ME 2 1 . 证明:如图,延长EF 到D ,使DE=EF ,连接AD 、BD , ∵△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 ∴∠BFE=45°,BE ⊥DF , ∴BE 垂直平分DF ,

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教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给予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工业工程类的学科,教学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对知识实践的理解。本文就教学模型的应用,探讨了教学模型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模型。 标签:教学模型机床模型发式教学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中,金工实习依旧是普遍采用的方式,教学模型基本是围绕各自的工种和工艺知识进行研究制作。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但是当前的单一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艺知识解决复杂零件加工问题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高校的重视,教师拥有了解企业实况,开展工程实践的平台,但由于社会资源的不足,高校的在校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深入实际去生产现场调查实践,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欠缺。高校的实验室和教学模型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的缺乏。但是仍无法满足自身实验教学需求,针对实际设计出实用的教学模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 教学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型的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多媒体在需要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中广泛应用,实体模型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分析软件形象逼真地制作出来。另一类是综合性事物教学模型的设计,适用于需要工程背景与管理手段相结合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条件,都无法给工程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条件,无法达到工厂级别的要求,只能借助构建教学模型来进行模拟实验。简单教学模型与综合性教学模型相对应,指的是机械制图以及形体类的基本体模型。综合性的加工模型涉及多种机械的组合。综合性的教学模型是以真实的零件为基础的,可以提供一个接近与实际生产的感受,对于综合性教学模型的讲解演示,相对于简单的教学模型,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综合类的教学模型,需要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模型基础和学生专业的实验训练要求来做。教学模型满足了高校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面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对于教学模型的生产形成个性化的定制。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模型的构建也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专业实践知识认识较少,对生产工艺过程的理解还不够。在针对他们的教学中,应该选择结构、加工工艺较为简单的教学模型,对于没有过多基础的学生就能理解。这一阶段,学生只需要在大体上了解零件加工的过程,为后续教学中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模型做理解上的铺垫。在学生就入三年级后,学生对于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熟悉了生产工程的简单过程,这时候再引入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教学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考数学复习几何模型专题讲解4---中点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复习几何模型专题讲解 专题4 4 中点模型中点模型 名师点睛 中点模型,提到中点,我们需要想到关于中点的以下知识点:①三角形中线平分三角形面积,等分点等分面积;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④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这四点使我们已经深入学习过的有关中点运用的知识点,今天重点在结合四点的基础上探究另外一种中点模型,我们简称“平中对模型”,即“平行线+中点+对顶角”构造全等或相似模型,与倍长中线法相通。 A B C D E A B C D E F E D C B A 典题探究 例题1. 如图,在△ABC 的两边AB 、AC 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 和ACFG ,取BE 、BC 、CG 的中点M 、Q 、 N .求证:MQ =QN . 【解答】证明:连接BG 和CE 交于O ,

∵四边形ABDE和四边形ACFG是正方形, ∴AB=AE,AC=AG,∠EAB=∠GAC, ∴∠EAB+∠EAG=∠GAC+∠EAG,∴∠GAB=∠EAC, 在△BAG和△EAC中,, ∴△BAG≌△EAC(SAS),∴BG=CE. ∵BE、BC、CG的中点M、Q、N, ∴MQ=CE,QN=BG, ∵BG=CE, ∴QN=MQ. 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 1. 如图,在△ACE中,点B是AC的中点,点D是CE的中点,点M是AE的中点, 四边形BCGF和四边 形CDHN都是正方形.求证:△FM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答】证明:连接MB、MD,设FM与AC交于点P, ∵B、D、M分别是AC、CE、AE的中点,四边形BCGF和四边形CDHN都是正方 形, ∴MD∥AC,且MD=AC=BC=BF;

构造中位线巧解题

构造中位线巧解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理。它是一个遇到中点,必须联想到的重要定理之一。但是,在解题时,往往只知道一个中点,而另一个中点就需要同学们,根据题目的特点,自己去寻找。本文就向同学们介绍三种在不同条件下寻找中点的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知识回顾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的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3、应用时注意的几个细节: ①定理的使用前提:三角形或梯形。 ②定理使用时,满足的具体条件: 两条边的中点,且连接这两点,成一条线段。 ③定理的结论: 位置上:与第三边是平行的;与底是平行的(梯形) 大小上: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 在应用时,要灵活选择结论。 4、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的2倍乘高再除以二就等于梯形的面积,用符号表示是L. L=(a+b)÷2 已知中位线长度和高,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S梯=2Lh÷2=Lh 中位线在关于梯形的各种题型中都是一条得天独厚的辅助线。 二、什么情况下该用中位线 1、直接找线段的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1、小峰身高,眼睛距头顶8c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照镜子.如果他想从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里看到自己的脚,这面镜子的底边离地面的高度不应超过 cm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2、如图3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ABC∠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 的中点,如果AB=6,AC=14,则DE的长为。 3、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 理 例3、如图5所示,AB∥CD,BC∥AD ,DE⊥BE ,DF=EF,甲从B出发,沿着 BA、AD、DF的方向运动,乙B出发,沿着BC、CE、EF的方向运动,如果两人的速 度是相同的,且同时从B出发,则谁先到达?

1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

学生姓名学生年级学校 上课时间辅导老师科目 教学重点中点模型的构造(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构造斜边中线法) 教学目标系统有序掌握几何求证思路,掌握何时该用何种方法做辅助线 开场:1.行礼;2.晨读;3.检查作业;4.填写表格 新 课 导 入 知识点归纳 1.已知任意三角形(或者其他图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已 知任意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接两中点形成中位线; 3.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4.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连接顶点和底边中点利用“三线合一”性质. 新 课 内 容 做辅助线思路一:倍长中线法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在△ABC中,AB=20,AC=12,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课堂训练】 1.如图,已知CB、CD分别是钝角△AEC和锐角△ABC的中线,且AC=AB,给出下列结论: ①AE=2AC;②CE=2CD;③∠ACD=∠BCE;④CB平分∠DCE,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1, BF=2,∠GEF=90°,则GF的长为() A. 2 B. 3 C. 4 D. 5 3.如图,在△ABC中,点D、E为边BC的三等分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BD=DE=EC;②AB+AE>2AD;③AD+AC>2AE;④AB+AC>AD+AE。 A. 1个B. 2个 C. 3个 D. 4个

4.如图,在△ABC 中,A B>BC,E 为BC 边的中点,AD为∠BAC 的平分线,过E 作AD 的平行线,交AB 于F ,交C A的延长线于G,求证:BF=CG. 5.如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F 是AD 上的一点,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AE =EF ,求证:AC =B F. 6.如图所示,在△ABC 中,分别以AB 、AC为直角边向外做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和△ACE,F 为BC 边上中点,FA 的延长线交DE 于点G ,求证:①DE=2AF ;②FG ⊥DE . F G E D B C A F D B C A E G F B C A D E

构造中位线巧解题

构造中位线巧解题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理。它是一个遇到中点,必须联想到的重要定理之一。但是,在解题时,往往只知道一个中点,而另一个中点就需要同学们,根据题目的特点,自己去寻找。本文就向同学们介绍三种在不同条件下寻找中点的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知识回顾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的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3、应用时注意的几个细节: ①定理的使用前提:三角形或梯形。 ②定理使用时,满足的具体条件: 两条边的中点,且连接这两点,成一条线段。 ③定理的结论: 位置上:与第三边是平行的;与底是平行的(梯形) 大小上: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 在应用时,要灵活选择结论。 4、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的2倍乘高再除以二就等于梯形的面积,用符号表示是L. L=(a+b)÷2 已知中位线长度和高,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S梯=2Lh÷2=Lh 中位线在关于梯形的各种题型中都是一条得天独厚的辅助线。 二、什么情况下该用中位线 1、直接找线段的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1、小峰身高,眼睛距头顶8c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照镜子.如果他想从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里看到自己的脚,这面镜子的底边离地面的高度不应超过 cm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例2、如图3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ABC∠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 的中点,如果AB=6,AC=14,则DE的长为。 3、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第一章中点模型的构造

中点模型的构造 技巧提炼:很多几何题会给出“点×是线段××的中点”这样的条件,那么看到“中点”我们应该想到什么 呢?“中点”有哪些作用呢? 1、已知任意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 (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3、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4、有些题目的中点不直接给出,此时需要我们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中点, 例出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当没有这些条 件的时候,可以用辅助线添加。 典例精讲 例1如图所示,在△ABC中,AB=12,AC=20,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例2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连接BE并延长交AC于点F,AF=EF, 求证:AC=BE。 变式练习: 1、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于点F,AF与EF相等吗,为什么? 2、如图,在△ABC中,AD交BC于点D,点E是BC中点,EF∥AD交CA的延长线交于点F,交AB于点G,若AD为 △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G=CF。

例3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D为BC的中点,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ED⊥FD,以线段BE、EF、FC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 三角形? 变式练习: 1、如图,已知M为△ABC中BC边上的中点,∠AMB、∠AMC的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EF。求证:BE+CF>EF。 2、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M⊥DN,如果BM2+CN2=DM2+DN2,求证:AD2=1(AB2+AC2)。 4 例4已知,如图,在△ABC 中,BE、CF分别为边AC、AB的高,D为BC的中点,DM⊥EF于点M,求证: FM=EM。 例5 △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 ABD= ∠ACE=90°,如图,连接DE,设M为DE 的中点,连接∠ MB、MC。求证:MB=MC 。

典中点平行四边形专训5 构造中位线解题的五种常用方法

典中点平行四边形专训5 构造中位线解题的五种常用方法 ?名师点金? 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两方面的性质: 一是位置上的平行关系,二是数量上的倍分关系.因此,当题目中给出三角形两边的中点时,可以直接 连出中位线;当题目中给出一边的中点时,往往需要找另一边的中点,作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典例剖析:如图,在△ABC 中,BD,CE 分别平分∠ABC,∠ACB,AM ⊥CE 于点M,AN ⊥BD 于点N. 求证:MN=21(AB+AC-BC) 解题秘方:图中不存在中点,但结论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很类似,因此应设法寻找中点,再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要证明MN=2 1(AB+AC-BC),可找以MN 为中位线的三角形,故延长AM 交BC 于点F,延长AN 交BC 于点G,易证明2MN=FG,而FG=BC+FC-BC.又易证明BG=AB,FC=AC,故问题得解。 方法1:连接两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1.如图,点B 为AC 上一点,分别以AB,BC 为边在AC 同侧作等边△ABD 和等边△BCE,点P,M,N 分别为AC,AD,CE 的中点。 (1)求证PM=PN ; (2)求∠MPN 的度数。 方法2:已知角平分线及垂直构造中位线 2.如图,在△ABC 中,点M 为BC 的中点,AD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且AD ⊥BD.若AB=12,AC=18,求DM 的长。

3.如图,在△ABC 中,已知AB=6,AC=10,AD 平分∠BAC,BD ⊥AD 于点D,点E 为BC 的中点,求DE 的长。 方法3:倍长法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4.如图,在△ABC 中,∠ABC=90°,BA=BC ,△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M 为AF 的中点, 求证ME=21CF 方法4:已知两边中点,取第三边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5. 如图,在△ABC 中,∠C=90°,CA=CB,E,F 分别为CA,CB 上一点,CE=CF,M,N 分别为AF 、BE 的中点, 求证AE=2MN 方法5:已知一边中点推理得出另一边中点再取第三边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6.如图,在△ABC 中,AB=AC,AD ⊥BC 于点D,点P 是AD 的中点,连接BP 并延长交AC 于点N ,求证AN=3 1AC

C专题-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G E H D A B C N M B A C D G F H N M D A B D A N 专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方法归纳】中点问题的处理方法较多,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是常用方法之一. 一、连接两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1.如图,E 、F 、G 、H 分别为四边形ABCD 的四边中点,试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予以证明. 【解析】: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上的点,且AE =BF ,BE 交AF 于M ,CE 交DF 于N ,求证: 1 //2 MN AD . 【解析】:连EF ,证平行四边形ABEF 和平行四边形EFCD ,∴EM =BM ,EN =CN . 3.如图,点是P 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CBD =450,∠ADB =1050,探究EF 与P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解析】:连PE ,证PE =PF ,∠EPF =1200,∴EF 3. 4.如图,点B 为AC 上一点,分别以AB 、BC 为边在AC 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等边三角形BCE ,点P 、M 、N 分别为AC 、AD 、CE 的中点. ⑴求证:PM =PN ;⑵求∠MPN 的度数. 【解析】:⑴连AE ,CD ,证PM // 12CD ,PN //1 2 AE ,证△ABE ≌△BDC ,AE =CD ,∴PM =PN . ⑵设PM 交AE 于F ,PN 交CD 于G ,AE 交CD 于H ,由⑴知∠BAE =∠BDC ,∠ADH =∠ABD =600,∠FHG =1200,易证四边形PFHG 为平行四边形,∴∠MPN =1200. 二、利用角平分线+垂直构造中位线 5.如图三角形ABC 中,点M 为BC 的中点,AD 为三角形ABC 的外角平分线,且AD ⊥BD ,若AB =12,AC =18,求MD 的长.

1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秘籍》中点模型的构造1(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资料

精品文档 学生姓名上课时间 学生年级 辅导老师 学校 科目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中点模型的构造(倍长中线法;构造中位线法;构造斜边中线法)系统有序掌握几何求证思路,掌握何时该用何种方法做辅助线 开场:1.行礼;2.晨读;3.检查作业;4.填写表格 新课导入知识点归纳 1.已知任意三角形(或者其他图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已知任意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可以考虑:连接两中点形成中位线; 3.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4.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连接顶点和底边中点利用“三线合一”性质. 做辅助线思路一:倍长中线法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在△ABC中,AB=20,AC=12,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课堂训练】 1.如图,已知CB、CD分别是钝△角AEC和锐角△ABC的中线,且AC=AB,给出下列结论: ①AE=2AC;②CE=2CD;③∠ACD=∠BCE;④CB平分∠DCE,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新 课 内 容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正方形A 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 G=1, BF=2,∠GEF=90°,则GF的长为() A. 2 B. 3 C. 4 D. 5 3.如图,在△ABC中,点D、E为边BC的三等分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BD=DE=EC;②AB+AE>2AD;③AD+AC>2AE;④AB+AC>AD+AE。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如图,在△ABC中,AB>BC,E为BC边的中点,AD为∠BAC的平分线,过E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F,交CA的延长线于G,求证:BF=CG. G B A F E D C 5.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上的一点,连接BE并延长交AC 于点F,AE=EF,求证:AC=BF. A E F B D C 6.如图所示,在△ABC中,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外做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ACE,F 为BC边上中点,FA的延长线交DE于点G,求证:①DE=2AF;②FG⊥DE. D G E A B F C

模型建构及应用

模型建构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是科学研究中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单的描述方法。通过模型,抓住事实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生物学研究中通常建构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1. 建构物理模型,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与展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且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物理模型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价值观。 建构物理模型的前提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在建构物理模型前需要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查阅研究史料等方法掌握模型对象的特征,寻找合适的模型展示方式,选择恰当的模型建构材料。在建构过程中,遵循先大后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行逐步建构。初步建构完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特征。如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建构物理模型可以使研究对象形象化,直观化,使相关知识便于理解。如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DNA 分子的结构》一节,重在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建立DNA结构的模型。

在建构该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悟DNA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物理模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物理模型有静态物理模型,还有动态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内容,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创造性开展这一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制作了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物质跨膜运输模型、有丝分裂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 2. 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其步骤,还需要学生能够领悟归纳出其规律。在教学中可以以人教版《稳态与环境》模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为例,引导学生建构出Nn=2n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画出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建构理想状态下“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以此锻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教材中涉及到构建数学模型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