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齐物论5

解读齐物论5

解读齐物论5
解读齐物论5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人们的言论和吹风可不一样。说话的人发表了言论,他们所议论的东西总也没有定论,谁也不能说他说的就是真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世上真的存在言论吗?或者这世上从来就没有言论?初生的小鸟能够叽叽喳喳地发出声音。有人说我们人类的言论和鸟叫是不一样的。真是这样吗?还是这两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样的?

道是怎么被隐蔽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被隐蔽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道怎么会离我们而去最后不复存在了呢?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难以达成共识?道是被个人小小的成就所隐蔽,言论是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好了,第一句:“夫言非吹也。”这里点出一个“吹”字。意在提醒读者,前文说“地籁、人籁”,以下方说“天籁”。我们前面说了,“天籁”为心感万物所发之言,即“物论”。这里说“言非吹”,也是在对应前文。前文说地窍之声由风吹,比竹之声由人吹。所以这里提出“言非吹”,意思是言者自然而有言,所以叫它“天籁”。

这里为什么突然提到“言”了呢?我在上一节一开头就说了,本文的骨干在于“知”与“言”二字。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上文说心之乱。我们也分析了心之乱始发于“知已”。所以上文在说一“知”字。说“知”先作了个小结,往下便说“言”。

现在我们不妨稍微看一遍下文,很快速的,一直到“葆光”。说了些什么呢?不知道乱七八糟说了什么。没关系,我们慢慢分析你就会知道了。但你可能注意到了,下文主要说了一个“言”,说了一个“知”,说了一个“道”,中间杂着说了一个“物”。说“物”是为了说“言”,说“言”和“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说“道”。看来“言”和“知”为文章的骨架,“物”为文章的血肉,而“道”为文章的灵魂。我们把这些要点抓住了,文章也便好分析了。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谁也不能说我说的就一定是真理了,就是绝对正确的了。那什么叫“所言者特未定”呢?其实下文就分开解说了,“言未定”分两层来看:第一是言之有无未定;第二是言之是非未定。大家读到这里,自然会有个问题:既然已经说出话来了,即是“有言”了。为什么这里还说“言之有无未定”呢?看下文。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就是说的“言之有无未定”了。什么叫“言之有无未定”呢?就是说这个世上所谓的言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庄子为了说明这点,以“鷇音”打了个比方。什么是“鷇”呢?“鷇”念“寇”,是指初生的小鸟。那这种小鸟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你说它没有说话吧,它又发出声音了,而且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是吧,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小鸟通过呜叫,也传达了某种信息,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可你要说它说话了吧,小鸟又不会说话,至少它说的话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这是处于“有言”与“无言”之间。所以庄子说:“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也就是你没办法确定这小鸟的“言之有无”。这里说小鸟,其实还是说人。意思就是有时候说

的话没有意义。也就是糊说八道。这个你说它是有言呢?还是无言呢?没办法说吧。所以这一句话说的就是“言之有无未定”。

那进一步说,如果有意义的话才能叫“言”的话,或者说“真言”的话,那什么话才真正有意义呢?这样就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映了事实真相,说出了真理的,叫有意义。如果胡说八道,和事实真相相反,就是无意义。那既然“真言”是要反映真理,那真理只有一个,那这样“真言”也应该只有一个,所以不应该有是非。因为所谓“是非”,就应该有正反两方面的言论了,就不是一个了。所以庄子马上有了下面一句话:“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庄子在上文提出了个“辩”字。何为辩?有是非方能辩。于是下文马上说到“是非”。庄子这句话说:“道”是如何被遮掩起来,于是有了真伪之分;而“言”又如何被遮掩起来,于是有了是非之分。这里暗暗指出,“言”之“是非”是由“道”之“真伪”引出。从这里也暗暗地指出:若“道”归于真,则“言”归于一,如此则无“是非”。那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呢?读懂了前面一节那两大段的话,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道”,也即上文说的“未成心”,即“本心”,这里特意点出个“道”字来。要知道庄子的文章前后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前文说本心,说本心如何乱,就是为了在这里说道之真伪,言之是非做准备。同时,我们前面说的是“本心丧而成心起”,而且这里进一步指出了,“本心”非是“丧”,而是“隐”。也就是说,“本心”之丧,非自丧,是人之芒,不能见而已。所以这里点出个“隐”字。与上文的“丧”字相对。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点来。我们说这整个的一大段,从“大知闲闲”往下,一直到“葆光”,说的什么呀?说的是“天籁”。对不对?前面说了,“天籁”为心感万物所发之言。从这里我们隐隐看出来,前面我们对“天籁”的理解好像不是很深刻。因为上一句说“虽有言,言之有无仍未定”。这好像是说,有言而实非言。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说了一个和这个有点像的,很让人有点胡涂的,也是本文最关键的,是什么?“吾丧我”。对不对?一个是“真我”,一个是“本我”。那这里,我们不妨说是“谓丧言”。一个是“真言”,一个是“实言”。这里说“实言”,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实话”,是指实实在在的言语。你说出话来,就叫这个“实言”;而“真言”和“真道”是相对应的。言合乎道为“真言”。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说,言发自于心;那么这个“真言”,便是发自于“本心”。如此可见,“真言”本无“是非”,因为“本心”本无“是非”。上文不是说了:“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言”若无“是非”,则言论归一,于是物论皆齐。

好了,这个逻辑想清楚了,问答了上文两个问题:其一:何为“天籁”。简单地说,“天籁”便是我们上面说的“真言”。即“言”发于“本心”,谓之“天籁”。第二个问题,我们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来了,为什么庄子在提出“吾丧我”之后,要说“人籁,地籁,天籁”。说“人籁”、“地籁”,是为了引出“天籁”,与“天籁”相对应。而说“天籁”,为的是说“本心”。“吾丧我”是什么?是丧其成心而归其本心。若归本心,所言即为天籁。所以子綦说了“吾丧我”之后,问子游可曾听过“天籁”。子游不解。其实子游所闻,便是天籁。子游闻之而犹非闻,无它,心之芒。想到这点,就不由得叹服《齐物论》一文文法之妙了。

好了,我们把逻辑理了理,希望大家不要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庄子的文章是非常讲究前后呼应的,而且前后文在逻辑上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只有把文章读通透了,再去看庄子的文章,才能觉得其妙无穷。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好了,回到原文。下一句:“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这句话比前一句“道恶乎

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是更一步说。前文说“道”只是被遮掩了。这里说什么?“往而不存”。失去了,不再存在了。就是没有“道”了。那言呢?“存而不可”。前面还只是说言有“是非”,也就是说,还有反映真理的言论。这里进一步说,存在的“言”都不对了,都不能反映真理了。

这一句和上一节说“知”联系得非常紧。上一节说“本心”。说本心丧而成心起,成心益积而复本心益难,终至不可复矣。记不记得?我们上文也说了,这里“道”指的就是“本心”。道往而不存,和本心丧而不复,其实是一句话,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道不存,即是本心丧;本心丧,则真言丧。所存者,是“实言”,而非“真言”,所以这里说“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个“小成”是指什么?不好理解。那有“小成”便有“大成”。好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那反过来呢?就是“小成必缺,其用有弊”。这个“弊”就是遮掩的意思。引申为弊端。有“弊”则有“隐”。所以这个“道隐于小成”是这么来的。那什么意思呢?“小成”,就是没有“大成”,换句话说,没有对“道”有完全的理解。那么对“道”理解不到的的地方,就遮掩住了。是这么个意思。“言隐于荣华”,很好理解。古人有云:“道我好者是我贼。”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就是太过浮夸的话,往往把事情的真象给掩盖了。这么个意思。这句话实际上也问答了前文“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如何隐?这里就分别说了。

那么进一步说,我们的语言表达,实质上也是一种“荣华”。我们想要把一种思想表达出来,需要以语言为工具。但一旦用到语言,就有选字,组词,构句。而这样一种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限制了思想的表达,总有表达不出来的意思。那既然表达不出来,不全面,这个也是“小成”。所以庄子说“道不可言,言则非也”。也就是因为“道隐于小成”。这也是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到后来我们有机会讲到《天道篇》时,就会有这么一句话:“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意思就是大家读的东西,古人写出来的文字,是没有办法全面反映古人真正的思想的,所以庄子称之为“糟粕”。所以道家的思想,是一种挣脱人世间各种人为约束,回归自然的思想。所以庄子的第一篇便是《消遥游》,反映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回到原文。下面庄子举了个例子:“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说到儒墨两家的争端。说这两家各怀已见,别人说对的,自己就说不对;别人说不对的,自己就硬说对。好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儒墨之是非”。儒家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辩尊卑之位,故谓之儒。而墨家呢,他们信奉的是大禹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尚贤崇礼,俭以兼爱,摩顶放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分岐呢?举例子来说,墨家讲究“兼爱”,就是不管是谁,我对你的感情,对你的爱护,都应该是一样的,无私的。然后儒家就说,这个不可能,人总有私心,我们只能由远及近,先爱我的父母,再去爱兄弟,再爱其它的人,这样才是可能的。再举个例子说,墨家讲究“节葬”,说人死了就随便埋了就好了,儒家说那可不行,你老爸死了,挖一个坑,把草席一裹,丢下去一埋,就完了啊?这怎么体现得出对老爸的尊敬呢?所以儒家对礼制要求是很高的。还有墨家“尚同”,认为天下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儒家就更火了,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要是没有尊卑了,那还了得?天下不就乱了套了吗?所以儒家骂墨家,墨家也反过头去同样地骂儒家。这个就是“儒墨之是非”了。

而且应该注意到的是,庄子写儒墨之争,前面用了个“故”。什么意思?“因此”,“所以”。前面说什么呢?“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所以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无论是儒,还是墨,都只是“小成”,也就是只看到了“道”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另一方面,因此有争辩。

这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说的“小成”是什么意思。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这里庄子提出了个解决方法,与其这样吵来吵去的,不如“以明”。什么叫“以明”呢?其实下文有解释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当然我们现在还看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不过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什么叫“以明”。“明”什么呢?自然是“明道”。对不对?前面也说了,“道隐而有真伪”,以至“言隐而有是非”。所以这里说要“明道”,或者说“明本心”,这样“是非”就不存了。换句话说,实情只有一个,那为什么对于一个实情会有不同的言论呢?因为看得不全面,这个叫“小成”。这样“实情”就被遮掩了。于是大家就各执一端,争吵不休。这个有点像什么?“盲人摸象”。对不对?所以这里说“莫若以明”。就是说“明道”,也是“明其本心”。

这一段其实是总起下文。提出了几个观点。第一,虽有言而言未定。分说之则是言之有无未定,且言之是非未定。第二,道隐而生真伪,以至言隐而生是非。第三,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第四,于其让大家有是非之争,莫若以明。同时,这四点的提出,逻辑上是非常清楚的。先说到“言未定”,后面分两点说:言之有无未定,言之是非未定。言如何起是非呢?言隐则生是非。言隐的缘由呢?在道隐则生真伪。然后进一步说“道”之不存,则“言”之不可。那么道隐于何,言隐于何呢?于是回答了: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接着又以儒墨这两个小成之道举个例子,说解决的办法:莫若以明。下文肯定就是详细来解说这样几个观点。

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内容摘要]庄子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他提出的齐物论思想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促进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生态伦理;人与自然 一、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综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始终是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庄子的齐物论。庄子主张物我平等、物我同一,站在道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庄子齐物论思想有如下内容: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庄子在这里指出彼与是、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是对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转化。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它的对立面,而且事物自身内部也包含着对立面,对立的彼此双方各有其是非,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不可分割。从道的角度来看,道和万物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的,这样势必无法认清自然的本来面目,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真实存在的只有道,所以庄子强调“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齐物论》),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导读: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有则均有,无则均无。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而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标准,也就不会有绝对不变的“利”与“害”。文章提到神妙而“无己”的至人,因为他们已彻底超越了人间的利害之辨。王倪曰:“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写王倪对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

解读齐物论

解读齐物论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一节就讲一句话,非常地难懂,甚至可以说是整篇《齐物论》最难懂的一句话。特别是头一句话。说“指非指”,“马非马”。这个论断不是庄子提出来的,是和庄子同时的一个“名家”叫公孙龙子提出来的。这个公孙龙子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白马论》,论证的是什么呢?非常有名。叫“白马非马”;另外一篇是《指物论》,论证的便是“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首先简单地说一下公孙龙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前面我说过名家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惠施,一个就是公孙龙子。 那么公孙龙子这个人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呢?他是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什么叫“离坚白派”呢?这是从他另一篇文章叫《坚白论》来的。说一块又硬又白的石头,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如果从视觉来看,叫“白石”;从触觉来看,叫“坚石”。你光去看,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光去摸也摸不出石头的白色来。所以他主张将“坚石”和“白石”严格地分离开来看。

这个就叫“离坚白派”。他的思想的精要,便在于一个“离”字。他认为每一个概念都是独立的,有它的自性。故曰:“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这个公孙龙子也写了一部书,书名当然也是叫《公孙龙子》。这部书一共有六篇:迹府第一,白马论第二,指物论第三,变通论第四,坚白论第五,名实论第六。其它几篇还易看懂,唯有《指物论》被说成是《公孙龙子》中最深奥、最难解的,这是已被公认的。要看懂《指物论》,必须先把《名实论》,《坚白论》,和《变通论》看懂了。这样子《指物论》才有解。名实为根,坚白为干,变通为枝,而指物为叶。至于《白马论》,其实是把《名实论》,《坚白论》,《变通论》浓缩为一篇,举例说明。可以说是“开花之作”。所以公孙龙子以“白马非马”之论名扬天下,便是这样来的。 换句话说,只要读通了《白马论》和《指物论》两篇,就可以说通晓了公孙龙子的思想的精髓。而要读通这两篇,另外三篇不通,《白马论》还能勉强读通,而《指物论》是万万读不通的。至于《迹府》,可以说是序,读不读没太大关系。 而这里庄子提到了“指非指”,“马非马”。你如果不读通《公孙龙子》,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而接下来一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又是这篇《齐物论》精要之一。那么读到这里,就觉得非常地难受了。如咽在喉。不过也不用太担心。

老子自然观.庄子齐物论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的训练。 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

《庄子》传世名句赏析

庄子2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解读齐物论

解读齐物论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所以以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心里总也放不下这事,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这是什么原因呢?”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不知礼仪,不服管束。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德行又要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这个例子不太好理解,乍一看看不出庄子举这个例子想说什么。需要慢慢分析一下。首先尧和舜大家知道,是古时的大圣人。当时是家天下,所以尧一百岁后就传位给他培养的继承人,舜。 这里说尧向他的接班人舜问了个问题,说我想要去讨伐这三个小国家,有这么个想法。但这样的想法使我“不释然”。什么叫“不释然”呢?就是好像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这里并不是说想不出打这三个小国家的方法,使我“不释然”。因为后面舜说“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说明这三个小国家国力很差,要打不用费什么力就能打下来。但即使这样,尧还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所以才问舜:“其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使他“不释然”的原因。意思是说,我要真发兵去打这三个小国家,没问题,不用伤什么脑筋。但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到底是因为什么使我有这样的感觉呢? 舜回答说:“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这一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说出了尧想讨伐这三个小国的原因:因为“犹存乎蓬艾之间”。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不知礼仪,不服管束。这样子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安定团结都是不利的,所以尧想去讨伐这三个国家。第二层意思呢,是排除了尧“不释然”是因为这三个国家不好打这样一个因素。前面也解释了,这三个国家国力肯定很差,要打不费力就能打下来。那既使这样,为什么还会“不释然”呢?“若不释然何哉?” 舜为了说明尧“不释然”的原因,举了个例子。说“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我们都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就是在尧帝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尧帝派后羿把太阳射下来的。舜引用了这个典故,然后说:“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何况德行又要超过太阳的光亮呢! 这里便是把德行比做太阳的光亮,阳光可普照万物,德行还能超过太阳的光亮,说明德行亦能普照万物。前面尧说征伐,是以武力讨之,后面

2021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

解读齐物论6

解读齐物论6.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外物无非就是那么一个东西,外物呢又无非是一个命名。我们一般无法直接从外物的本身去了解外物,而只能通过我们的认知间接地了解外物。所以说:外物出自于命名,命名又是根据外物。命名和外物本身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方生之说”。虽然如此,我们知道,生与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对与不对也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非”是由“是”产生,“是”也是由“非”产生。所以圣明的人不会去用这种方法辨别外物,而是直接去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不过是顺应外物的本质罢了。再说,如果命名也就是外物,外物也就是命名。但问题来了,如果外物就是命名的话,那我们改变外物的命名的话,外物会不会也随之改变呢?显然不会吧。那真的存在外物和命名这种关系吗?还是外物和命名这种关系根本就不需要。如果我们能把外物和命名割离开来,这个就是“道”的关键了。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就好像我们用只有一根轴的圆规画圆一般,可以画出一个无穷大的圆。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个“道”的关键,就可以认识到世上无穷的外物。前面说了,如果靠命名来认识外物,就有无穷无尽的是非,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所以说,不如把握“道”的关键,从而认识外物的本质。 本段一开头便出一“物”字,非常要紧。与上文的“情”一样,这个“物”是本文线索之一。由本段往下,一直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这三大段文字,都是用一个“物”字贯起来的。都是为了回答什么是“物”,如何认知“物”的问题。与上文的“情”一样,文中任何一处失落此“物”字,下文皆不可解。 什么是“物”?前面说了,外于心而相对者,为“物”。什么意思。也就是我们要用心去了解的事物,叫“物”。这个“物”,非常非常的重要。有很深刻的含义。后来庄子通过论述,发现不单外物是“物”,就连我们这个“真我”,也就是前文说的“本心”,也是“物”。这样一来,不旦外于心相对者为“物”,连本心也成了“物”。后文称这个叫什么?本篇最后一个词:“物化”。本篇《齐物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物化”。也就是中间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而这个所谓的“物化”,便是文章一开头提出的“吾丧我”的具体表现。本篇《齐物论》,起于“吾丧我”,而结于“物化”,前后呼应,文法是非常之妙。所以这个“物”的概念是非常的重要的。这三大段文字,就是为了阐明这个概念。为后文论述“物化”作准备。 好了,我们回到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个“彼”的意思,就是外物与心相对。所以对于我们认识外物的心来说,物为“彼”。这个“物无非彼”,意思就是任何外物,无非就是那么一个东西。后面那个“是”,意思是“指是”,含义是一种命名。比如说,这个东西“是”马。这样就确定了这个东西。所以外物无非都是一种什么“是”什么的关系。 这里顺便说一下,从古自今,绝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任何东西都有彼此两个方面。将“是”,理解成“此”。然后说后文论述的就是“彼此不分”,这样一种状况。但是按这种理

我读庄子《齐物论》

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 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

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

浅析庄子的齐物论

浅析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是庄子的重要论辩思想,宏观看来,齐物论包括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其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看起来虽是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有其相似性;而人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内在没有所谓的是非同异,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庄子齐物论断的主旨。 庄子的齐物论断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不同论断。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通过论述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不同,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突出事物的本真性。最后一句“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突出天籁的不拘束,再次张显自然的可贵,只有返璞归真,才能达到无我境界,直至物我同界,真正融入自然之中。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用对比的方式引出第二个论断,进一步描述出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形态,并且明确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用朴素的辩证法论证了虚无和存在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引出人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用这种方式教导人们不要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 接下来大段地描述了庄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现实社会中的是非之争并没有意义,因为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非对错并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因为万物都会向它对立的那一面转化,是对立统一的,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万物的齐一性,既然是齐一的,那么是非对错就没有区别的必要,因为是非都是无穷尽的,不能用具体形态来断定事物的真假,而应该追本溯源,直至事物的本源。正是是与非没有其判定的标准,也就没有追求所谓的是非对错了,才智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大智若愚才是真正达到了一种境界。 通过逐渐深入,进一步指出没有区分大道的根本评判标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是非无别,才是人之境界的升华。“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一段有无之辩,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来论证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对象的不同,来得出不同的结论,与天地共存,万物同长,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顺应事物的发展,才能得到不同反响的效果。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物我两忘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区别是非曲直的必要。道德修养高的人已经达到了对事物的超然态度,利害已然在身外,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这样也让自己更加超脱,这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论述中庄子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周即蝶,蝶即周,物化登仙、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直达庄子本意,无所凭依,物我两忘。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整个论述生动形象,在中国文学思想上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整篇文章都强烈地透视出早期朴素辩证思想的观点,但其中也有不少诡辩的内容,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这段文章时,要细心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

解读齐物论16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和孔夫子聊天时,有这样一句话,说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好贪求,不寻求道的缘由;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而我却认为是精妙之道的实践和体现。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呢?” 这一段往下是瞿鹊子与长梧子之间的对话。这两个人到底是谁不可考。有人根据瞿鹊子把孔子直接称呼为“夫子”,推断他“必七十子之后人也”,意思就是孔子的徒弟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这个瞿鹊子就是这七十二人的后代。这个长梧子呢,和前面的南郭子綦一样,是以居住的地名为号,住在长梧这个地方,所以叫长梧子。那么瞿鹊子所说的这个“夫子”,指的是孔夫子,因为长梧子后面说:“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说明是指孔丘。 这段话意思不难理解,有一个问题。历来人们把这个问话理解为,瞿鹊子听孔子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孔子很明显是不赞成这句话的,说这是“孟浪之言”。什么叫“孟浪之言”呢?就是我们在《逍遥游》里肩吾所说的:“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也就是说夸夸其谈,不得要领。 那么既然孔子不赞成这样的话,还把这个句说给瞿鹊子听,这个逻辑就有问题了。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应该还是瞿鹊子提出来的,说夫子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句话。孔夫子说,这句话是“孟浪之言”,而瞿鹊子显然是赞成这句话的,是这是“妙道之行”。于是这个瞿鹊子就找长梧子来评理来了,说你来说说,我和夫子哪个说得对? 我们可以猜想得到,下面长梧子的回答实质上是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他理解的“道”的解释。那我们如果不看下文,可能会觉得长梧子应该会赞同这句话。因为我们看这篇《齐物论》看下来,甚至结合了上篇的《逍遥游》,觉得庄子所谓的“道”大概也就是这么个思想。“不从事于务”,就是“无为”;“不就利,不违害”,因为“无已”,则“无利害之端”;“不缘道”,因为“道”本不可劳神明而“缘之”,“道”者“因是也”,“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这便是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而游乎尘垢之外”,这便是“逍遥游”的境界。难怪瞿鹊子会认为是“妙道之行”,我们现在也会认为这个是“妙道之行”。可是长梧子他的回答,或者说庄子他的回答是怎么样的呢?非常的巧妙。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也会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么能够知晓呢!而且你也谋虑得太早,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立即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什么叫依傍日月,怀藏宇宙?什么又叫使外物与自己的思想相吻合,而置自己不可理解的混乱纷争于不顾?什么又叫用卑贱来体现尊贵呢?这都是人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所做的,而圣人从表面上看却好像浑浑噩噩的,将古往今来的纷扰看

齐物论 理解

“吾丧我”:理解关键是对“吾”“我”两词的理解。在一般的语境下,“吾”、“我”都是第一人称。但是,在这里不应该作如此的理解,否则就解释不通。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是这样解释的:吾丧我,摈弃我见。“丧我”的“我”,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与篇末的“物化”一节相对应。 这一理解十分的简介扼要而又切中主旨。吾与我是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层次的主体,是不同境界的对立之主体。若是摈弃物我、是非、彼此的本真之我,是臻于道境之我。我是拘泥于现象和纷争之中,未能超拔出来的与一般人无异的我。“吾丧我”不是颜成子游所说的“形如槁木,心固如死”的精神状态,而是达到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的浑圆的道境的状态。与道契合,泯灭物我。人如果达到这一境界便是真人、至人、真宰。庄子提出“吾”但是没有明确规定何为“吾”。大概是因为“吾”即“道”,是无法言说的。后面的行文庄子也没有说明,而是用否定的方式来透显。后面的“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等等都是从反面的切入,大概就像“道与言”的矛盾。 《齐物论》中破除是非的对待关系是庄子认为的达到“吾丧我”境界的必要的步骤。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本无所谓是非的。是非的产生是由于“成心”的原因。 在庄子《齐物论》中,是非、彼此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所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此明。”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此”的。论言辩是非亦不是真知,应该明真知。思辨的过程是逐层消解,引出真知而不再是非之辩,不应辨是非而应“明”真知。思辨是从非之言入手:“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者,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一步一步消解直至引出道来。发言之人议论纷纷却得不出一个定准,庄子极力反对人的是非之言,正是基于对“道”这一大全的真切体悟。道本一大全,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说了,必然有一偏。真知即道,道即真知。道只能是作为体悟的对象,而不可以作为言说的对象。对道达到体悟的境界即是“吾丧我”的境界。这样一步步地庄子把“吾丧我”的境界引出来。 齐物我——万物与我为一下面这一句通常是庄子《齐物论》被认为是相对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如严北溟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看来这不仅是相对主义,而且是诡辩。”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庄子在这里不单是相对主义或者说是诡辩而在于破除“成心”之对待,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看起来对的观念进行批判、重塑。既充分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也不是抹杀事物的差异性,反而是使差异的事物充分展开,以达到对事物全体乃至于道的把握。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屡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由于这里说到一、二、三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老

齐物论

整体赏析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 第二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 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 思想内容 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 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

解读齐物论15

解读齐物论15.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接下来庄子举了五个例子,也就是五个人的对话,或者说问答。第一个是尧、舜二人的问答;第二个是啮缺、王倪二人的问答;第三个说的是瞿鹊、长梧二人的问答。第四个说的是罔两与景二人的问答。最后则以自喻梦蝶不知周结尾,可以说自问自答。下面我把这五段对话翻译成白话,然后很快地讲解一下每一个例子的内含。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所以以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心里总也放不下这事,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这是什么原因呢?”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不知礼仪,不服管束。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德行又要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这个例子不太好理解,乍一看看不出庄子举这个例子想说什么。需要慢慢分析一下。首先尧和舜大家知道,是古时的大圣人。当时是家天下,所以尧一百岁后就传位给他培养的继承人,舜。 这里说尧向他的接班人舜问了个问题,说我想要去讨伐这三个小国家,有这么个想法。但这样的想法使我“不释然”。什么叫“不释然”呢?就是好像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这里并不是说想不出打这三个小国家的方法,使我“不释然”。因为后面舜说“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说明这三个小国家国力很差,要打不用费什么力就能打下来。但即使这样,尧还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所以才问舜:“其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使他“不释然”的原因。意思是说,我要真发兵去打这三个小国家,没问题,不用伤什么脑筋。但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到底是因为什么使我有这样的感觉呢? 舜回答说:“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这一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说出了尧想讨伐这三个小国的原因:因为“犹存乎蓬艾之间”。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不知礼仪,不服管束。这样子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安定团结都是不利的,所以尧想去讨伐这三个国家。第二层意思呢,是排除了尧“不释然”是因为这三个国家不好打这样一个因素。前面也解释了,这三个国家国力肯定很差,要打不费力就能打下来。那既使这样,为什么还会“不释然”呢?“若不释然何哉?” 舜为了说明尧“不释然”的原因,举了个例子。说“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我们都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就是在尧帝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尧帝派后羿把太阳射下来的。舜引用了这个典故,然后说:“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何况德行又要超过太阳的光亮呢! 这里便是把德行比做太阳的光亮,阳光可普照万物,德行还能超过太阳的光亮,说明德行亦能普照万物。前面尧说征伐,是以武力讨之,后面舜说十日并出,是言德化万物。所以尧不释然的原因在于,尧具备“德”的品质,从潜意识里觉得武力征伐这个方法是不对头的,这才是他“不释然”的真正原因。 那么庄子举这个例子和这篇《齐物论》的主旨有什么联系呢?总的来说,有两点联系:第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