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物论02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见识广的人看待外物很豁达,不拘小节;没什么见识的人老喜欢去钻牛角尖。世人所谓的高论都气势逼人,好像说的都是真理;还有茶余饭后的闲聊,说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这些见识的不同,言论的不同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你看我们睡觉的话会做各种不同的梦,醒来后呢就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外物。于是我们的见识,感情,就和外物交杂在一起。这样我们的内心对外物的认识就会受到影响。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识外物,一开始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可一旦我们觉得自己认识这个外物了,就开始漠不关心了。我们一旦认知外物,会马上产生是非观念。可这样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心中,很难改变得了。这样我们本来存在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损了。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我们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我们的“道心”就没有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如果我们进一步闭塞自己的观念,那我们的“道心”就老去了。这个“道心”都要死了,就没办法能他起死还生了。那这样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感情吗?有这个可能。因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我们忧虑叹息的话,内心就会有变化;而这样的内心变化,又会从我们的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可是感情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音乐从虚空中产生,又像蘑菇是由蒸汽变成的。然而我们每天都产生感情,真好像和感情面对面一样,可我们偏偏又不知道感情是如何产生的。怎么产生的呢?自己啊,自己啊!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

前面说了,从这个“大知闲闲”开始,说的是“天籁”。前面说“地籁”,为的就是引出这里说“天籁”。那什么是“天籁”呢?看了“地籁”那个比喻可能大家猜出来了。“地籁”是风经万窍所发之声;那“天籁”呢,就是心感万物所发之言,即“物论”。“夫言非吹”。“吹”则为“地籁、人籁”,而“言”则为“天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两句话是总起句,把上点出“知”字和“言”字。把文章的主干在这里点出来了。这个“知”,和《逍遥游》里“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样,作“见识”解。说的是人的感性认识。“闲闲”,意思就是无分别。“间间”,就是有分别。这个说见识广的人因为见识得多了,所以看事物就豁达,行事不拘小节。见识浅的呢,什么事他都奇怪,都要看看,细细察问。“炎炎”,就是有气焰;“詹詹”,就是言语琐细。这里是说大言气势逼人,小言琐细无方。那什么叫“大言”呢?“大知”说的话,就叫“大言”。这里庄子并不是像《逍遥游》里,说“小知不如大知”。庄子在这里并不赞成“大知”或“大言”。他要说的,是“冥情去知”。要想办法消除感性认识。说这样才是“自然之道”。这里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意思,是大知,便发大言;小知,便发小言。

世人“知”不同,“言”亦不同。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同”二字。更为重要的一点呢,前面也说了。庄子本篇《齐物论》所要论述的,就是“知”和“言”。这两个字为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而“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外于心而相对者,物;心之所用者,情;心之所司者,是非;心之所向者,道。因此,物,情,是非,道,为本文的线索,而“心”则为本文的总纲。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字来读本文,就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各段贯通,竟体灵活。如此读这篇《齐物论》,才能读得通透。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寐为睡,觉为醒。这个很好理解。那什么叫“魂交”,什么又是“形开”呢?古人认为,梦有六候,觉有八征。六候者,一曰正梦,二曰蘁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之所交也。八征者,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八征者,形所接也。“魂交”,则演为六梦;而“形开”方能“接”,所以自“形开”后,马上写道“与接为构”。这里是指人醒来后,与外物有了接触,形接万物而心有所感,于是那“八征”便在心中缠绕不能解开,这个称之为“构”。这样发展的结果呢,就是“日以心斗”。因为形开而与八征相接构,从而乱心,于是心志便有不齐。这里“心斗”,指的便是自己内心受万物所感,道家称之为“乱心”,也就是这种感性认识扰乱了人的“本心”,或者叫“道心”。并不是说和别人勾心斗角叫“心斗”。前一句“与接为构”,暗暗和前文“形如槁木”相对;而这句“日以心斗”,暗暗和前文“心如死灰”相对。文章到此便点出一个“心”字来,十分要紧,为全文总纲。

“缦者、窖者、密者。”缦者,宽也;窖者,深也;密者,谨也。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这样。那反应的就是“心斗”的三种不同情态。什么情态呢?前面也说了: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这一句话总起这一小段文字。说的是人们心态的一个变化过程,从“惴惴”到“缦缦”。“惴惴”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个词叫“惴惴不安”,就是那样一种心情。所以这里是指人们在认识外物之初,也是这样一种心态。可到了后来,就变成“缦缦”了,也就是说漠不关心了。为什么?后面说了,各人已经对外物有了成见了,也听不进其它的见解了。所以就成了“缦缦”这样的状态。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这个说的是“是非”产生之快。只要我们一认知外物,就马上产生了“是非”。比如我们认识了“马”,我们就马上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是”马,而其它的“非”马。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这里说的“留”是指各人的是非观念。“守胜”就是说这样的观念很不易改变。

那有了是非观念,而且不易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意思是说他们的“本心”,或者说“道心”,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意思是衰败非常之快。庄子说要“冥情去知”,其目的就是要回归本心。那什么是“本心”呢?道家所谓的本心,就是“性修反德”,而“德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也就是要回到天地之始,“若愚若昏”,无知无觉的状态。那人们“日以心斗”,时时刻刻为外物所感,这样子“本心”就很快地泯灭了。所以这里叫“日消”。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这句很好理解,就是说人们沉溺在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这个“本心”就没有办法回复了。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厌,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意思是用绳索加以束缚。这里也是闭塞的意思。道家修练讲究打开心窍以心通万物。我在讲解《逍遥游》时也说了,要以人的小周天与自然的大周天相通,从而融入自然。这样一种状态。而这里说心智闭塞是不行的,那样心智就衰老颓败了。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个也很好理解,说快要死了,没办法复生了。复阳就是复生。什么要死呢?还是在说“本心”。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四句话总体来看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先是衰败,消退;然后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复之了;再到后来就老败了;将后来就将死而不能复生了。所以这里说的是一个从衰败到死亡的过程。那是什么从衰败到死亡呢?“心”。你看最后一句点出来了,是“近死之心”。这里主要还是先“心”的变化。这个“心”的衰败到死亡,不是说得了什么心脏病,什么心肌梗塞。不是那个。指的是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