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作者:解林燕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14期摘要语文是美的综合体。
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学中的美点。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充分地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景物美形象美精神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94-01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認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美。
语文教学下是美的集合体。
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环境中,心灵得以洗涤,修养得以升华。
语文教学中,读一首好诗让人回味无穷,看一篇好文使人受益匪浅,这就是语文中美的力量。
语文教学就是美的教学,语文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挖掘美,享受美,从而创造美。
一、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美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包罗万象,各具特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
例如朱自清的《春》。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语句,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的生机勃勃,领略春的无限活力,进而引导学生深切感知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又如梁衡的《夏》,罗兰的《秋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设计这些自然景物的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夏的紧张、急促与热烈;感受秋的洒脱与飘逸;感受冬的响晴与温柔。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形象美形象是指人物外表美和内心美。
学生喜欢美的形象,也容易受形象的感染。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带来精神和情感的震撼,使他们得到美的愉悦,领悟到人格的魅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语文教材提供的美的内容是美育的依据,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
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真善美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刑场上的婚礼》一文,记叙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两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这两位共产党员毫不动摇,他们面对死亡大义凛然,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他们视死如归,壮怀激烈,这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他们明如镜,清如水的美好心灵,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当然语文教材中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还很多,古代有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等等;现代人物中,有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鞠躬尽瘁》),有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起炸药包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师在讲到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中得到陶冶,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也应该注重美育教育的融入。
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文化艺术领域,激发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成长。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多方面途径实现,如鼓励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让他们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激发学生创造力可以从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实践和讨论交流中着手,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的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重视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课堂教学、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语言的工具,更是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各种风俗习惯,传承文化传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对文学、艺术、生活的热爱。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语文教育更显得重要,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具。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1.2 美育教育的意义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越来越高,美育教育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美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独特感知能力,激发其对艺术、文学、音乐等各种形式的美的兴趣和热爱。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1 /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
美就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
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
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
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
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阅读范文中,学生要感受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
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
美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
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
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
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
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激发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2 / 5
出学生美的情趣。比如教学说明文《中国的拱桥》,在充分
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学的导
游,带领学生走过一座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将其设计的巧
妙,桥身的坚固及雕刻的生动一一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
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中国的拱桥诸多妙处逐
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
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
实践证明,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
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提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
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
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
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
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
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
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
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
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
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3 / 5
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
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
爱心,升发美感。
二、“美”在课文分析中,学生需鉴赏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
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网格的崇高,小橘灯的朴实等。
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
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
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
得美的享受。如《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
勃的春天的图画,字里行间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
气,而这些都是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当教师
带领学生口味文中语言时“春”已经在师生的心灵中幻化出
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
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
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4 / 5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着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
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中塑造
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3.抓住美的意境
要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
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
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
象和联想。
三、“美”在说写训练中,学生会创造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
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朗读和理解,不能
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
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
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
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
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5 / 5
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
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背影》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走出背影,走
进自己的生活,拿起手中之笔,写下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实
践的情况看,大部分同学都能抓住最动人的一件事来表达父
母对子女的爱。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
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
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
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油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