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03.27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摘要】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探讨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相吻合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还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中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指出: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素质的培养并非在某段时间或某个方面的渗透就能达到目的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所以只有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注意到这方面的培养,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这个场所里重视学生素质的渗透,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各种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教材认真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的德育因素深入体味,授课时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
如,《背影》中的父子亲情催人泪下;《我的老师》中的师生之情感人肺腑;《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赤子之情令人肃然起敬;《最后一课》《二十七号牢房》中的爱国之情使人激动;《春》《白杨礼赞》中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催人奋进……如果在课堂上抓住这些感人之处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受到熏陶。
这样,既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在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素质教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和试题,这也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老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出作文的材料和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教育,如下面的一道题: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
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又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1.1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
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1.2.要重视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中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1.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一般可采用“设疑激趣”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在自读课文中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世纪工程和兴国战略,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宗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一些小城镇特别是农村众多的教师,对素质教育不理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重视文化教育。
针对语文这一学科,部分教师虽然已在素质教育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已一步步地从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消极接受、被动获取知识的教学形式中走出,但在教学中却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对课堂教育形式管理过于松散、放任的局面。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从课堂中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绝不能放弃自读课文的教学。
首先,在试卷中加入一定量的自读语文知识,以引起学生重视。
由于在现行考试中,语文试卷中出题范围中有重点篇目与非重点篇目之分。
讲读课文大多为重点篇目,涵盖在试卷中的全部题型内,而那些自读课文都是非重点篇目,涉及题型无非是些字词,占分值微乎其微。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中产生一种重点讲读课文,轻自读课文的思想。
为了使学生对自读课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思想上也重视起来,教师应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中,在试卷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知识,除了原本就有的基础知识外,在阅读题中要有至少一道题的自读课文语段。
其次,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仅是6本书所能解决的了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无时不在,无事不用。
通过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有效地从书本中、社会中、从教师、同学、父母等人身上受到影响,获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新大纲有具体规定:如阅读方面要养成默读习惯,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习惯;说话方面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的习惯。
这些习惯怎样养成呢?首先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白养成好习惯的益处。
第三,要找准自读课与讲读课、活动课的契合点,既不能上成讲读课,也不能上成纯活动课,要二者兼顾,恰到好处。
上好自读课首先要扎扎实实地上好讲读课,这是上好自读课的基础和前提。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浅见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
由于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综合性,所以决定了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学素质,其中思想素质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下面我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要抓住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给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进行引导,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激励后人;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正气,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着重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写作的顽强精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严肃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要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因为语言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晴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
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先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师抓住关键词有“惨白”、“说不下去”等这些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要利用课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
如:讲授《背影》、《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孝敬父母,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怀。
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乃至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
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师们探索的课题。
我们认为,语文的素质化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束缚,摒弃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讲为中心到以读写训练为中心的转变。
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技巧,更应使他们形成并提高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更应该让学生会学;不仅使他们成才,更要使他们成人。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对语言素质教育的作用现代心理学证明,影响学生进步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不少于50%的位置。
据调查,许多成绩不俗的学生,其家庭背景都有相似之处,即:家庭气氛融洽、和谐、自由、民主且积极向上,这对于塑造孩子的健全的人格,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正是这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力营造融洽、愉悦的教学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坚韧的意志、高尚的品格与情操,培养学生对自身情感的支配,把握与调控能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协调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灵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使学语文的过程成为情感陶冶、丰富与净化的过程。
二、语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是手持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的人,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发展未知。
所以,语文教学就要从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教学的内容、层次,按序列、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发展、思考、分析问题;怎样进行听说读写;研究、创新该从哪里入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