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89.72 KB
- 文档页数:2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苏保宁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9)6
【摘要】胃瘫是指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见于胃肠及腹部大手术后。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由于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患者于手术后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饮食,在家属或者患者的催促下,有些外科医生在对此症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会盲目的为患者施行不必要的手术。
因此加强对该病症的认识,对外科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院外科自1988-2004年共经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463-465)
【作者】苏保宁
【作者单位】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573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
【相关文献】
1.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诊治(附16例报告) [J], 刘辉;黄陶承;蔡元坤;张厚康
2.中西医结合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分析(附25例报告) [J], 梁文波;莫文元
3.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曹志宇;蒲永东;何建苗;李翔;汪莉
4.胸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药物治疗效果(附34例分析) [J], 赵世明;王浩;马庆
久
5.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J], 王守军;刘清徐;袁补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1、胃正常运动的解剖及电生理基础大体解剖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胃窦。
胃的动脉来自于腹腔干及其分支,包括胃左、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短动脉。
支配胃的外在神经由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神经(交感神经)组成。
胃平滑肌包括内层的环形肌肉(胃窦部最厚)和外层的纵形肌层。
胃体、胃窦部有内斜肌层存在。
幽门含有长约1.5厘米的较厚环形平滑肌,这些肌肉纤维和胃窦纵肌交错。
解剖上,幽门是通常被认为是通道屏障,以防止食物过快的从胃传送到小肠。
然而,胃的功能性解剖与上述的经典解剖是非常不同的。
胃分为两大功能区:“近端胃”和“远端胃。
近端胃由胃底和胃体的上半部组成。
近端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摄入的食物。
远端胃由胃体下半部和胃窦组成,其在研磨和排空食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胃肠蠕动和功能方面,胃的内在神经系统比外在神经系统更重要。
这是因为去掉胃的外在神经后,其混合、研磨和排空食物的功能仍然存在。
内在的神经系统有三个主要部分:Cajal间质细胞(ICC)、连接ICC和其他神经细胞或神经节的网状纤维、肠神经系统(ENS)。
ENS的是负责将胃的感觉信息通过迷走神经胃传向大脑。
参与控制胃运动的结构包括平滑肌细胞、Cajal间质细胞、肠道神经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是一种感觉神经,其90%的纤维传入纤维,其将信息传至脑干孤束核。
传入信息经处理后,可激活迷走神经背运动核或疑核的运动神经元。
这一过程即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其可参与调节胃的运动。
胃的内脏或交感神经支配源于6至9脊髓段。
其主要通过突触前抑制减少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的释放继而抑制胃肠道的运动。
近端胃的平滑肌细胞不显示电波振荡活动,它的特点是张力性收缩活动。
胃远端部分平滑肌细胞的特点是存在节律性的电活动(即慢波)和阶段性的收缩活动。
慢波膜电波振荡频率为每分钟3次,其由位于胃大弯起搏区的Cajal间质细胞激发。
慢波决定胃收缩的时机,动作电位在慢波的波峰处产生。
振腹推拿治疗慢性术后胃瘫综合征浅析原山1付国兵2国生2魏培栋2(1.北京中屎药大学,北京100029 ; 2.北京屮医药大学东方眹院推拿理疗科,北京1_7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815740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166”人才工程项目(030903010328);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项目(2019-JYB-JS-137)通信作者:魏培栋,E-mail: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多见于腹部术后,是一种以非机械性肠道梗阻为主要征象的疾病,其中,慢性术后胃瘫综合 征的治疗相对困难。
振腹推拿以“三焦整体思维”及“元气阶梯理论”为基础,以揉腹法、松振法为主要手法,同时结合 推、揉、按等手法,对慢性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可以起到健脾助运、理气和胃、活血化瘀、温经通络、通腑行滞的功效,最终恢复胃肠功能。
【关键词】慢性术后胃瘫综合征;振腹推拿;三焦;健脾助运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3. 019术后胃擁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手术后出现以胃流出道、非 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其特 征为胃排空延迟~,按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 慢性[2]。
目前PGS的发病率为0.3% ~10.0%[3],其发生多见于腹部术后,尤其是胃部和胰腺术后。
现代医学主要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胃肠道 动力药物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式进行治疗,这 些手段对急性PGS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PGS的治疗效果较差。
振腹推拿以腹部作为主要施治部 位,在治疗慢性PGS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 如下。
1慢性PG S的病因病机慢性PG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腹 胀、恶心、呕吐、便秘等,故本病在中医学中常归于“胃痛”“痞满”“呕吐”“便秘”等范畴。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医家持有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