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认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36
马克思文论作业——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姓名:X X学号:XXXXXXXXXXXXX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
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
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
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
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
哈贝马斯商谈理论浅析摘要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从广义上讲,仍然属于交往行动理论,它是在预设的交往有效性前提出现问题时,对有效性本身进行商谈,主要有理论性商谈和实践性商谈。
在对交往资质、理想话语环境、商谈层面的自由转换等方面展开论述中,凸显了哈贝马斯商谈理论中的两条重要原则(话语原则和普遍化原则)。
关键词商谈;理想话语环境;交往资质;原则前言交往行为理论旨在相互理解,达成一致协议。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交往,进行语言对话,形成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而且,这种交往必须同时满足可理解性、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
哈贝马斯强调的是,在参与者提出的所有上述四种有效性要求都得到了满足的前提下,一种交往行动才能顺利完成,否则交往行为就难以为继,不是转向策略行为,就是中断交往。
当一般交往出现障碍,即当交往中的上述四种有效性要求没有同对得到满足时,若要继续交往,有必要过渡到商谈层面。
下面,我拟讨论商谈内涵的界定,并从商谈的话语转换、商谈的媒介等方面进一步论述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
(一)商谈内涵的界定何谓商谈?下面,我拟在将商谈与交往行动的比较中认识它。
在交往行动中,意义关系网的有效性被自然地假定,或者说,在交往行动中,行动的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是不成问题的;而在商谈中,在交往行动中隐含地提出的有效性要求的有效性被明确地讨论、商谈。
严格来讲,交往行动和商谈并没有什么区别,商谈也可以说就是交往行动,就是交往行动的反思和继续。
但为了更深入剖析交往,哈贝马斯还是分析性地将二者区别开来。
哈贝马斯认为,并非所有的有效性要求都能够在商谈中得到检验的。
由于真诚性只能通过言语者的行动来验证,不能通过商谈来解决,所以只剩下两种形式的商谈:其一是理论商谈,其二是实践商谈。
在理论商谈中参与者讨论与命题有关的真实性主张,参与者以理论形式进行论辩。
在实践商谈中,参与者利用论辩手段讨论他们的正确性主张,他们采取听从规范的态度,并且预设与社会世界的关系。
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
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1( 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
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垒!查垒垒三!!竺!!三望型。
:鎏:■■圆函圈—■晗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探斩孟雷摘要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冲突、危机等社会问题都是交往行为的异化造成的,交往行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而克服这种病症的根本方法就是“重建理H,,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社会病症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87-01尤尔根哈贝马斯(J ur gen H aber m a s;1929-)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
对西方现代社会病症的诊断和应对是他学术研究的主要着力点。
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庞大的理论体系,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
认真挖掘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本质意义,对推动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西方现代社会交往行为的异化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传统社会,既是从奴隶社会到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末开始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即西方现代社会。
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有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些新特征:一是国家政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二是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哈贝马斯认为当前的社会问题,已经从政治和经济领域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了,即对人本性的奴役和压制。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行为:“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
目的行为也就是劳动。
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了统治人民的精良工具;人民的劳动在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已达到高度的合理化,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了资本的工具;因此,“目的行为”的合理性是与人性相对立的。
目的行为的合理性意味着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或物化。
人与人之间各怀己见、言不由衷,因而不能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也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合乎人性的交往可言了。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研究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在教育的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摆脱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需要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考量工作方式的转变;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需要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促成平等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内涵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其中他对交往理性的探索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理性问题的检视和反思,试图探寻走出现代性工具理性困境的交往理性出路,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探讨,是他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
(一)交往理性的概念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到,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
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
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
他还在这本书中提到“如果参与行动者的行动计划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计算,而是因相互理解而形成合作化的活动,那么,我就把这种行动称为交往行动。
在交往行动中,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我的成就为取向,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他们个人的目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他们的行动计划”。
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相互沟通和理解并且遵循一定的规范,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彼此协调,而一定的规范是在交往行动中所达成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交往理性。
(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人,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思想根源来自于马克斯韦伯,他把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作为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浅析摘要: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公民的有序参与,通过协商达致共识,以实现政策和法律的科学化制定。
哈贝马斯被认为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奠基人。
哈氏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出发,辅之以交往行为理论和法律商谈原则,并结合普通语用学观点,通过对自由主义以及共和主义的批判,逐步构建起了他的双轨制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进行阐释,分析他提出该理论的时代背景,探究其协商民主理论的法哲学基础。
关键词:民主;协商民主;公共领域;法律商谈理论;交往行为理论民主历来是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最优政体的讨论,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再到密尔对代议制政府的推崇,民主一直是西方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西方存在着多种民主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以及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
哈贝马斯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其作为一名批判主义学者,其协商民主理论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对比之上的,并将法律作为实现协商民主的重要条件。
我国古代虽然一直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明末清初已经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
顾炎武就提出了“公天下之法”的思想,提出以“众治”代替“独治”、将权力下放给百官以更好的是实现“众治”的主张。
我国目前实行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辅之以包括政治协商在内的多种民主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当前我国的民主体系已经呈现出了一些弊端,甚至有背离这项制度宗旨的趋势,因此,我党适时地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命题。
反思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一、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提出的背景协商民主是哈贝马斯思想体系中后期的理论,但在整个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史上看,哈贝马斯却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
从现实角度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全球多极化浪潮深入推进,西方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
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使得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的社会伦理观念,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使人们无法平等的参与公共决策。
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对理性概念的重构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理性作为一种基本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人类各个领域的思考和行动中。
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对理性做出了不同的诠释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理性范畴和体系。
针对传统哲学中理性的局限和困境,现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性概念——交往理性,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和理论分析中,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及其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交往理性的出现,首先是对传统理性和认识论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了理性与实践、语言和交流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理性与社会和历史的嵌入性,从而为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类实践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其次,交往理性的提出也构成了一种有力的反对当代理论倾向的思想力量,指出了当代理论中越来越明显的“替代”或“免责”倾向所存在的危险性,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因此,对交往理性的研究不仅是对思想史的一种贡献,更是我们应对当代问题和挑战的一种必要哲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理论出发,对交往理性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分析,探讨其与传统理性的区别和联系,阐述其面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挑战时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往理性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2.交往理性与传统理性的对比分析。
3.交往理性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为实现以上内容的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概念分析法、理论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概念分析法是研究交往理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从“说”(语言)、“做”(行动)、“发”(言论和行为)三个方面,阐发交往理性的概念和内涵。
理论比较法则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传统理性和现代交往理性的优缺点,以及二者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和定位。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一种新型理性概念,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当前社会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思想借鉴作用。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掌握交往理性的概念内涵及其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渊源,明确交往理性与传统理性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交往理性面临的困惑和挑战,进而从理论层面上引导社会实践和应对现代社会问题,以期从新的哲学视角探讨当代社会问题和现代人自身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者:孟丽荣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1期摘要:哈贝马斯在研究交往行为理论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异化的、不健全的交往现象。
哈贝马斯针对这种异化状态,希望通过改变社会的“舆论结构”、提高社会的“道德理性”来建立一种“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从而重新构建社会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建样态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通过对韦伯、米德、卢卡奇等思想家的理论进行分析,以理论建设和对这些思想家的理论进行重建的方式提出了“交往行为合理性”这一概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反面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异化的、不健全的交往现象,指出在西方工业文明之下,人所面临的困境问题。
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劳动必须越来越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在其中的自主性被忽视,完全成为了科学技术的控制者。
所以,随着工具行为的不断合理化,人的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却越来越处于不合理化的状态。
正如哈贝马斯所言:“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制度化,生产力的潜在能力就具有一种能够使人的意识中的劳动和相互作用的二元论消失的形态。
”1同时还会造成使交往行为的功能进入到自身范围中来,这样必然使合理的交往行为变为异化的交往行为。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在其中的主体性的丧失,使人在其中被手段化、抽象化,逐渐丧失其创造性和自主性,成为没有情感、价值和多样性的机器,工具,沦落为手段,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形式被虚假的建立。
第二,哈贝马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从人的内在方面,论述异化交往所产生的内在条件。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的原始本能和原始欲望无法得到宣泄和满足,就会造成精神病,导致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不能被理解,就会造成交往的扭曲。
对于在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中其媒介作用的语言,哈贝马斯认为应该是相互交织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应该是表达欲求的正常符号。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是一位重要的现代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认识论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认识、真理和沟通过程的批判性分析,他试图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可行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认识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思维过程,而是在社会语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他认为,人类追求认识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和交流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沟通的问题。
他提出了间接理论和直接理论两种类型的沟通,分别代表了社会化的和理性化的两种认识方式。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革新。
他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过于侧重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忽略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他强调了认识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语境的紧密联系,主张通过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对话来实现理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认识模型的理论基础、关键概念以及与传统认识论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交流与对话来实现更为理性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将对哈贝马斯的认识模型进行评价,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对认识论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来探讨他对于认识过程和知识获取的批判性观点。
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
然后会对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为读者提供整体的研究脉络。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的分析,探讨其在认识论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后现代视角下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李春建(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摘要:在哈特和内格里看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继续了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偏见,认为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及人的内心情感和欲望的统治是非理性、自我奴役和自我毁灭的继续,放弃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和新的劳动形式本身寻找革命潜能,而是提出所谓的交往理性这一外在的立足点来抗击技术理性的膨胀,这在一定意义上提示了新的生产形式的历史性的存在,但没有抓住新的历史现实条件下劳动形式变化的本质,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其理论与社会实践脱离,具有乌托邦的色彩。
关键词:交往行为;劳动形式;技术理性;非物质劳动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8-0023-02=作者简介>李春建(1982-),男,江苏沭阳人,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8级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路向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深受卢卡奇物化思想影响,它是通过改造马克斯#韦伯关于合理性理论而展开的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普遍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导致了全面的物化,甚至越来越深入人的意识里。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指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趋向理性化的进程。
但理性化并非是理性一般的理性化。
韦伯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
现代社会的合理化是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主导社会发展的进程。
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物质财富呈几何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的滑坡、价值的衰微、人的意义和自由的丧失等等异化现象。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继承了上述理论传统,并深入分析到:理性的工具化使得启蒙精神的理性主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理性已经由解放的力量变成奴役的工具。
他们深刻剖析了工具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出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将批判理论推向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