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礼仪之争的过程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礼仪之争的过程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礼仪之争的过程

礼仪之争的过程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去世后,龙华民任耶稣会会长改变了利玛窦规矩,要求“Deus”直接译为“陡斯”、“天主”,不可称中国古书中的“上帝”,禁止信徒敬孔、祭祖,认为敬孔是偶像崇拜,祭祖是向神明祈佑,不符合天主教教义。一部分传教士同意龙华民的决定,但仍有很多传教士坚持着利玛窦规矩,双方争执至罗马教廷。

1656年(顺治十三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颁发通令:敬孔祭祖只要没有迷信成分,可以允许中国教徒参加。在中国礼仪问题上执行灵活策略。

但是,1693年(康熙三十年),天主教的另一个传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成员颜珰(Charles Maigrot,1652-1730)(驻福建宗座代牧)又宣布“训令七条”,严禁中国礼仪。之后将此训令提交至罗马教廷进行申诉。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耶稣会士企图借助康熙皇帝的支持击败对方,就礼仪问题写成一文,交皇帝预览,康熙朱批,表示完全赞同,耶稣会士立即将之送往罗马。这样,康熙皇帝的介入就使得礼仪之争空前激化,可以说变成了中国朝廷与罗马教廷的对决。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因对耶稣会士诉诸世俗皇帝的做法感到愤怒,教皇克力门十一世颁布圣谕,支持颜珰,谴责中国礼仪。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教皇派特使多罗(Tournon,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1668-1710)来中国解决“礼仪之争”,颜珰为顾问。开始康熙帝以礼相待,但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康熙问难颜珰:“愚不识字,擅敢妄论中国之道”。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下令驱逐阎当等出境,要求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若不遵利玛窦的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多罗被要求离京。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多罗在南京发布训令,要求传教士不得遵守中国礼仪,不服从者将处以“绝罚”。随后多罗被驱逐出境。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教皇克力门十一世重申1704年圣谕精神,对多罗的训令给予肯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再次重申,并发布“从登极起”(自那一天 Ex illa die)(禁约)圣谕,严厉禁止中国礼仪。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教皇特使嘉乐(Carlo Ambrogio Mezzabarba,1682-1741)来到中国,向康熙呈上“从登极起”通谕,康熙大怒,正式下令禁教:“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在中国传教之人,尔俱带回西洋去”。

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礼仪之争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背违天主教义的争议,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中国礼仪之争,指是的17世纪到18世纪这段时间期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而展开的争议。据说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关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从历史上的角度来说,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早在1582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以及利玛窦一同来到了肇庆,从而为近代天主教步入中国拉开了序幕。 于1644年的时候,当时正直清兵入关,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已经不如中国有62年的时间,并且期间,传教士汤若望在他人的协助下编制一套历法,获得了清朝朝廷的信任,在此之后天主教开始一迅猛的脚步在中国发展。同年的时期,就耶稣会住院就有38所,其中耶稣会士来华的人数也累计到了82人,关于全国的教堂也已经将近156座,教徒约达245000人之多。 一年之后,杨光先发表了一文《辟缪论》,并在文中大力批评传教士汤若望的历法不准。再加上朝廷大臣鳌拜不满汉人以及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将汤若望收押狱中,天主教在华发展直挫,

史称“历狱”。 康熙执政后,将大臣鳌拜打败,重新开始重用外邦人。对于这一时期来说,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的蜜月期。在1692年的时候,康熙还曾下过一道容教令,这一密旨则标志着传教士的势力攀上高峰。 中国礼仪之争的原因对于历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它具体是指在17;18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传教士就对于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争论和文化碰撞,中西双方当时未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中断。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中国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出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初耶稣会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看法,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礼仪之争”这一事件登上历史舞台。 当初作为“中国传教活动的真正奠基人、以及中国传教史上最重要人物”利玛窦就曾以他的渊博知识和对中国儒家经典的了解,加上他充分的耐心与适应性,获得了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与赞赏,从而取得了根本成功。但是,后来的一些传教士对待耶稣会并不是善意的。即便是教皇使节曾多次的出使来到中国,处理礼仪之争的矛盾,但全部都以失败结束。直到在1939年的时候,礼仪之争的矛盾愈演愈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毕竟当时传教士传播到中国的一些“科学技术”在根本上并不能满足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需要。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再一次受

日本的商务礼仪

日本的商务礼仪 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要和日本人交际往来,就一定要 了解日本的风俗礼仪习惯。下面是干货资源社小编搜集整理的日本 的商务礼仪,希望对你有帮助。 接触和握手当日本人与外国人会面时,他们通常是向对方鞠躬 打招呼,如果还要握手,则感到繁琐、讨厌。当然,现在经常同外 国人打交道做生意的日本人,以及年轻一代日本人已习惯握手这种 动作。不过,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仍然具有无形的影响。所以,同日本人会面时,用鞠躬方式打招呼会更自然一些。 鞠躬:在日本,一切言语问候都伴随着鞠躬,鞠躬几乎可以代 替任何言语问候。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其涵义也不同。弯腰最低 且最礼貌的鞠躬称“最敬礼”,微微一鞠躬称为“会释”。鞠躬的 形式男女也有别,男士双手垂下贴腿鞠躬,女士一只手压着另一只 手放在前面鞠身弓。 名片:对日本人来说,交换名片是人际交流最简洁而又不使双 方感到尴尬的方式。在日本,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在使用名片时, 要注意以下事项: 印名片时,最好一面印中文,一面印日文,且名片中的头衔要 准确地反映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在会见日本商人时,记住要按职位高到职位低的顺序交换名片。

交换名片时,把印有字的一面朝上并伸直手,微微鞠躬后,各自把 对方的名片接到右手上。 接到名片后,一定要研究一下它的内容。之后,要说“见到你 很高兴”等话,并复读其名,同时再鞠躬。记得在其名后加上“SAN”的发音。(日语“先生”的读音,男女均如此),请注意,在日本公 司的一个部门里不会有两个头衔相同的人,不管他们职位何等接近,一定有细微差别。否则,会冒犯到职位高的人。 在同交换过名片的日本人再会面时,千万不能忘记对方名字。 否则,日本人会认为你是污辱他。 坐:日本人对坐姿极为讲究,不管是坐在椅子上还是塌塌米上。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当拜访日本公司时,宾主的会面通 常是在会议室进行。而且,客人一般会被先领到会议室,主人稍迟 几分钟来到并走近每一位客人交换名片。作为礼貌,客人不能随随 便便就坐到贵宾位上,应一直站着等主人进来让座。 笑:通常,日本人比较含蓄,他们在笑时声音放得低,不能容 忍哄然大笑。日本人在谈话开始时就面带微笑,并将笑容保持很长 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谈判桌上,你很难猜透日本人的脸部表情。 问候:日本人初次会见客人时,总会先花几分钟时间询问一下 客人在途中的情况,并询问一下他们以前见过的该客人的某位同事 的情况。然后,他们会停顿片刻,希望客人们做出同样行动。接下来,日方高层会述说一下日方同客方公司之间的各种关系,此时,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捧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 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餐次安排上餐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止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捧。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叩男女穿插安捧,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阁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

礼仪课程大纲

《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课程大纲 【课程目标】: 1、课程将从商务礼仪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内容进行综合阐述和训练; 2、帮助学员加深理解现代礼仪文明、掌握仪容仪表知识,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3、掌握32个特定场合的商务行为礼仪的知识及实务; 4、学习影响沟通效果因素,并学会对客户性格分析与分类、针对不同性格的顾客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掌握面谈的礼仪及电话沟通礼仪。 5、运用商务礼仪开展多方交流与合作,塑造良好的个人及企业形象,从而创造更高的业绩。 【课程对象】: 营销经理、客服经理、公关经理、中高层管理及商务人士…… 【课程时间】:2天 【课程大纲】:

导言、关于学习的效率及学习方法分析 头脑风暴:您碰到哪些关于形象与商务礼仪的难题?每人提出自己工作中难题,老师将这些难题作为案例在整个课程中地穿插、分析、演练,解决学员实际难题。 前言、为什么要注重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 一、关于职业形象、商务礼仪的负面案例分析 二、自我测试:关于职业形象技巧的测试 三、自我测试:关于商务礼仪技巧的测试 四、商务礼仪简介: 1、礼仪的含义 2、礼仪的类型 3、礼仪的作用 4、商务礼仪适用的范围 5、商务礼仪的原则

第一章、金牌职业形象(案例分析、短片观看、图片观看、示范指导、模拟演练、头脑风暴) 一、商务人员的基本形象 二、仪容仪表的重点 三、仪容 (一)、仪容的要点 (二)、化妆 四、仪表 (一)、商务人员的着装规范 (二)、着装原则: 1、着装的TOP原则 2、职场着装六不准 (三)、男士正装的仪表 1、男士穿着西装的礼仪 2、男士服饰 3、男士西装“三个三” 4、商务便装

教师课堂礼仪教学提纲

教师课堂礼仪 1、进教室前,教师应整理好上课用品,并检查整理好自己的仪表,关闭通讯工具,或将通讯工具设置成无声。 2、上课开始时,组织教学的礼仪 (1)上课预备铃响,教师和蔼、微笑地走进教室,轻轻、稳当地摆放好上课用品,并了解学生上课准备情况。进行表扬鼓励或批评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上课铃响,教师从容走上讲台,然后肃立(规范地立正)。 教师:“上课!” 班长:“起立!” 教师:“同学们好!” 全班同学:“老师好!” 教师面带笑容,用温和的目光把全班同学环视一遍:“请坐!” 课堂礼仪过程虽然简短,但要求应严格,气氛应庄重,感情要亲切。如学生不符合要求,要进行教育,必要时重新组织。 3、具体仪表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 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 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 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4)教师的语言: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的礼仪 总的要求是:微笑、和气、文雅、不恶语伤人。 (1)用普通话教学,并多用敬语“请”字和尊敬手势。例如“请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手势的基本要求是:手指伸直并拢,手与前臂成一条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掌心向斜上方。 禁用食指指向学生,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2)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中途不要打断。 (3)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但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中英文化差异体现有: 社会风俗与礼仪。跟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避免在晚上

文明礼仪动画视频

篇一:关于文明礼仪的动漫 张漫画很讽 刺的刻画出一类伪文明的人,漫画中的青年手里拿着“文明乘车”,可是呢,看见一位老人却是无动于衷。现实中这样的情况经常在公 交车上见到,不知道那位青年真的能安心的坐下去吗?文明不是放在嘴上说说就可以的,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共的环境卫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 ...... 个社会是否文明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二:文明礼仪 《讲文明改陋习》主题班会教案 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我们中 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 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 礼仪贯穿到讲故事,看视频,辩对错,即兴表演等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 得礼仪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1)动画激趣,突显主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答喜欢)咱们现在就看一段好不好?(播视频)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生:孔融让梨)回答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小学会尊老爱幼) 是的,讲文明(贴板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忽视了文明礼仪,各种各样的陋 习(贴板书)表现出来了。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两段资料。(课件出示)(2)阅读资料,发现陋习 (师读资料)这两段资料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生答)是的,这些现象既有语言不文明,又有行为不文明(板书:语言不文明行 为不文明)(3)看视频,找陋习 上面的资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其实我们同学身上也存在不少 习,瞧,下面这位同学的表现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吧(生看视频,自由发言) 也就是说,这个同学的表现既有语言不文明,也有行为不文明(指着黑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礼仪课堂教学设计

礼仪课堂教学设计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六年级七班 礼仪课堂教学设计 --文明礼仪伴我行 一、教学课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二、教学目标: 1、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节,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2、通过听录音、讨论、比赛等系列活动,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知道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通过教学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就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作出最佳判断,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三、教学重点:

学会把校园礼仪的文明规范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 四、教学过程: 1、班主任:同学们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礼仪小学生。 2、主持人主持队活动。 (1)看表演,思考问题,明辨是非。 小品表演(一) 主持人:跨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但是小刚却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看小品《小刚迟到》。 时间:课堂上。 人物:小刚,老师和同学们。 内容:“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两声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位置上,老师站在讲台前,大家都准备上课了。“砰”,教室门被踢开了,小刚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在自己的位置上重重地坐下,嘴里喘着粗气,一陈忙碌将自己学习用品放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 主持人提问: a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 b你觉得小刚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队员们讨论交流。 主持人: 小刚上课迟到了,这样毫无顾忌地冲进教室是很不礼貌的,可惜小刚没意识到,依然还弄出很多的响声,破坏了整个教室的安静气氛,这样做影响了大家的学习。 那么到同学家做客又要注意什么呢?

浅析礼仪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3782238.html, 浅析礼仪之争 作者:梁京涛翟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 摘要:所谓“中国礼仪之争”,是指17—18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就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一系列争论和文化碰撞,中西双方当时未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中断。因此,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今后交往中求同存异,共同努力营造双赢局面! 关键词:浅析礼仪之争;历史发展不可逆;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梁京涛(1987.8-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 翟泽(1987.6- ),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语口译,跨文化交 际。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74-01 一、“礼仪之争”始末 所谓“礼仪之争”,是指17—18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就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争论,内容有:1.中文如何翻译基督教信仰的神(Deus或God),教会是否可以引用中国古典书籍的术语“上帝”或“天”来代替?2.尊孔祭祖是否具有宗教意义。3.中国的基督教皈依者是否要立刻实施欧洲基督教徒所实践的全部礼仪,还是逐步得到引导?这些问题看起来像是教义与神学问题,其实背景与原因颇为复杂,争论持续一个多世纪。 中西礼仪之争的问题是从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引起的。“中国传教活动的真正奠基人、中国传教史上最重要人物”利玛窦以他的渊博知识和对儒家经典的了解,以及充分的耐心与适应性,得到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与赞赏,从而取得了根本成功。然而,一些后来的传教者对待耶稣会不是很善意的”。教皇克力门十一世也下谕:禁止使用“天”与“上帝”,只准用“天主”;禁止教堂悬挂“敬天”匾;禁止教徒参加祭祖尊孔等。教皇使节几次出使中国,处理礼仪之争,均以失败告终。 礼仪之争在中国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禁教政策的实施。在康熙帝时,“礼仪之争”的争论已引起他的重视,不过康熙帝一直采取怀柔政策。当罗马教廷发布禁令: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礼仪式的时候,康熙帝忍无可忍;1723年,雍正帝也向传教士申明了禁教政策。乾隆时期, 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禁教政策,并禁止外国人在广州以外的一切口岸进行贸易,将外国传教士禁

最新整理课堂上的礼仪教案

课堂上的礼仪教案 教学目的: 1、明白课前作准备,课堂效率高。知道上课迟到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进教室。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尊重别人。 2、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学生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写一写等环节,理解、巩固课堂礼仪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上课迟到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进教室。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尊重别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情境创设: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2、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揭题: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活动二、故事导入明白道理

1、师讲述故事坊内容:课堂上,师生问好:“同学们好。” “老师好!”明明上课迟到了,在教室门口喊道:“报告老师……我迟到了。”课堂上明明双手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课上明明踊跃举手发言,师生鼓掌表扬。下课了,明明和同学让老师先出教室。明明今天也迟到了,明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满意吗?为什么? 2、同学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在课堂上,除了要遵守课堂纪律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必要的礼仪,显示我们应有的文明素养。 活动三、演演议议归纳要点 1、上课时,我们还应该做到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3、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课堂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都离不开文明礼仪;此外课堂活动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它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他人。所以课堂需要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它。让我们共同完成一首儿歌,让它来激励我们做个文明的小学生。 上课铃响进教室, 学习用品摆整齐。 师生问好懂礼貌, 假如迟到喊报告。 认真听讲勤思考, 学会倾听和交流。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谢宇晴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文明礼仪动画视频

篇一:关于文明礼仪的动漫 这张漫画很讽 刺的刻画出一类伪文明的人,漫画中的青年手里拿着“文明乘车”,可是呢,看见一位老人却是无动于衷。现实中这样的情况经常在公交车上见到,不知道那位青年真的能安心的坐下去吗?文明不是放在嘴上说说就可以的,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 公共的环境卫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方便,网络越来越广泛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过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就是,一部分人总是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很不文明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喜欢用一些脏话来凸显自己呢?难道这是所谓的个性?? ......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篇二:文明礼仪 《讲文明改陋习》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礼仪贯穿到讲故事,看视频,辩对错,即兴表演等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1)动画激趣,突显主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答喜欢)咱们现在就看一段好不好?(播视频)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生:孔融让梨)回答正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小学会尊老爱幼) 是的,讲文明(贴板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忽视了文明礼仪,各种各样的陋习(贴板书)表现出来了。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两段资料。(课件出示)(2)阅读资料,发现陋习 (师读资料)这两段资料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生答)是的,这些现象既有语言不文明,又有行为不文明(板书:语言不文明行为不文明)(3)看视频,找陋习 上面的资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其实我们同学身上也存在不少 陋习,瞧,下面这位同学的表现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吧(生看视频,自由发言)

礼仪训练课教案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 礼仪课教案 习礼训练(四):仪容、仪表礼仪 训练学时:1学时 训练地点:教室 训练项目1:规范的仪容、仪表 训练目标:掌握学生标准发型和着装的基本要领以及其它仪容仪表的规范 训练方法:同学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发型、指甲、着装等仪容仪表,并说明其理由。台下的学生予以点评并指出具体建议,最后教师总结,评选出若干名仪容、仪表最规范的学生。 训练项目2:西装礼仪 训练目标:掌握西装的穿着要求和搭配方法 训练方法:教师展示西装、衬衫、裤子、鞋袜的搭配,说明这些搭配的理由。然后带领学生逐个系领带、丝巾训练,学生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知识点:1、仪容标准:干净整洁:勤洗手,指甲内不得藏污垢,常剪手指甲,不染指甲,不留长指甲,手指甲长度以不长过手指指尖为宜,不在公众场合脱鞋或穿拖鞋,学生上课期间不允许化妆;发行符合学生规范:对于男生来讲,上限是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齐领;下限是不允许剃光头。对于女生来讲,上限是不宜长于肩部,不宜挡住眼睛,超长头发应盘起来、束起来、编起来,不可披头

散发;下限是不允许剃光头。(不允许染发、烫卷,染黑色除外)2、仪表标准:学生应穿着校服,同一个班或同一天里穿同一款式的校服。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不允许往校服上乱写乱画。穿运动鞋或是平跟鞋,不1 ……………………………………………………………最新资料推荐………………………………………………… 得穿高跟鞋和拖鞋。不佩戴首饰,在学校要佩戴胸牌,团员要戴团徽。胸牌和团徽要戴在左上胸。(穿校服忌脏、皱、破、乱);西装穿着要领:穿双排扣的西装一般应将纽扣都扣上。穿单排扣的西装,如是两粒扣的只扣上面的一粒,三粒扣的则扣中间的一粒或上面两粒。穿西装时,衬衫袖口一定要扣上。衬衫袖应比西装袖长出0.5—1厘米,衬衫领应高出西装领1—1.5厘米。衬衫下摆必须扎进裤内。若不系领带,衬衫的领口应敞开。在正式交际场合,衬衫的颜色最好是白色的。领带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的第四五个钮扣之间。如穿马甲或毛衣时,领带应放在它们后面。领带打法、丝巾打法(略)。 习礼训练(五):仪态礼仪(站姿、鞠躬) 训练学时:1学时 训练地点:排练厅 训练项目1:标准站姿 训练目标:男生、女生分别熟练掌握几种站姿的标准 训练方法:老师示范讲解站姿种类及标准,统一纠正学生站姿错误,之后每两个同性别学生分成一组(如有单数学生可站墙),按男士或女士站姿的标准背对背站立。将两人的后脑、双肩、臀部、小腿肚、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形态。其中,后面几种文明在政治、宗教、语言等方面都曾经有比较密切的关联,唯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以大航海时代为契机的中西初识,才具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礼仪之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传教士们在远东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使“异端”或那些还处在泛灵主义或图腾崇拜的“野蛮人”皈依,而是要面对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她迫使天主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文化反思。,无论是利玛窦的调和策略,还是索隐派对中,国经典密码的解读,或者是耶稣会士反对派的攻讦,都折射出西方文明面对传统中国的独特文化韵味所发生的认同危机。这个问题的本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礼仪(术语问题、祭祀问题)的范畴。 我们可以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中国语言问题。《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说:上帝造人时,人类都讲同一种语盲。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其遗址据说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建造城塔,以显示人类的力量,所建造的塔直指云霄,被称为通天塔。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十分可怕,于是使用法力把人类分散在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以阻止其互相沟通o《创世记》属于《摩西五书》之一,是犹太教最早确立的圣书正典,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四世纪由四种不同的底本资料缀合而成。大约比希罗多德的《历史》要晚一百年左右。其实寻找初民语言的故事比《圣经》的历史还要早。希罗多德就讲过古代埃及法老寻找初民语言的一个实验。一位名字叫撒姆提齐(Psammetich)的古埃及后期的一位法老相信,新生婴儿之间如果不受当代人的语言影响而互相说话,那么他们嘴里讲出来的一定是上帝所教给的初民语言。于是,法老下令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开来,交由牧羊人独自护养,任何人不得与婴儿说话,否则被处以极刑。两年以后,到了孩子该说话的年龄,法老下令停止给孪生婴儿喂食,他相信饥饿将迫使婴儿开口,说出来的就将是人类最初的语言。结果,观察者向法老报告说,婴儿说出的词汇很像斯科特语中的“面包”。法老大喜,宣布斯科特语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十三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被试婴孩不幸死去。在《圣经》知识主宰的世界里,寻找初民语言长期以来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十六世纪以后的一们艮长的时间里,当欧洲人接触到中文的时候,关于中文起源于什么,是否上帝所造的初民语言,是否具有理性的逻辑语言、哲学语言这些问题曾经是欧洲知识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又比如中国历史纪牢问题。从门多萨、曾德昭,到卫匡国、柏应理,中国编年史知识陆续传播到欧洲。十七世纪欧洲学者对此的最大困惑是,它居然比《圣经》里的历史还要古老!于是,围绕着中国上古历史是否有悖于《圣经》的编年学问题便闹得沸沸扬扬。耶稣会士们向欧洲介绍的中国古史体系引起了西方教俗世界对自己所熟悉的这个世界的认同危机,其震动可想而知。有人怀疑它,有人拒绝它,也有人接受它。当时已经有学者勇敢地利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年提出“亚当之前人类说”的假设。当然主要的观点还是在调和中国古史与《圣经》体系的矛盾。有学者采用《七十子译本圣经》来讨论诸如“世界的寿命”这样的问题。因为《七十子译本》可以将迦勒底人、埃及人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年与《圣经》的年代体系调和起来。此外,还有孔子道德哲学的问题,在十七~十八世纪急剧变化的欧洲社会,中国道德哲学也引起莱布尼茨、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时代旗手的纵情欢呼。 总之,通过晚明到清前期三百年间(1500-1800)中国与欧洲的文化接触和交往,传统中 国作为一个辅助因素动摇了西方以《圣经》为代表的世界体系,在这里,“传统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在参与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构建过程。在后来的岁月里,中国因素虽然逐渐退潮乃至烟消云散,但是,“初识”时代的印记总是如此地深刻,对于迄今为止的西方中国观仍然有持久的影响。 如果着眼于“传播”这个环节而暂时不考虑传播的后果,那么十六-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往可以被看作一部以来华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交流史,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传教士以及来华商人和使节这些辅助渠道。 这个时期的中西交往是伴随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而展开,但中欧间也是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交往,没有牵扯主权与政治利益,欧洲人的殖民者形象在中国沿海尚未有清晰表现。欧洲的商船和战舰远航各地,也到了中国海岸,未知中国虚实的西方战舰不敢贸然侵扰中国,此时的欧洲人慑于中国多年前已流传出去的盛名而只希望和平地与中国开展贸易,并屡屡派遣使团想要争取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基本上可以说一事无成。中国人对远洋外夷明显缺乏兴趣,只是据守自己的海岸和几个港口与欧洲商人和各朝贡国商人进行一年一度的贸易,多少怀着恩赐的心态懒洋洋看他们运走一船船丝绸、茶叶、瓷器、漆器。中国商人与港口官员面对这些语言、服饰、相貌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欧洲人,除了例行公务之外,也许并没有被激发起多少求知欲。相反,来华的欧洲使节们对中国的山河草木、风土人情却兴致盎然,在来去京城的旅途中记录下许多见闻与评论,结果成了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重新撩拨欧洲人对中国生发浪漫情怀和无限遐想的触媒。就连那些没到过中国而只在中国周边地区活动的欧洲旅行家,也忙不迭把自己道听途说的中国印象纷纷呈现给欧洲读者,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满足足迹未至东方的同胞们的好奇心。推波

课堂礼仪教案

课堂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堂礼仪,熟知课堂礼仪,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争做一名课堂礼仪小先锋。 教学重难点:熟知课堂礼仪,掌握课堂礼仪,坚持课堂礼仪。 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导入新课:(2分钟) 一、导入语:播下榜样的种子,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礼仪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范的课堂礼仪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那如何来规范我们的课堂礼仪呢?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规范课堂礼仪才能取得好成绩,希望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堂礼仪”主题班会能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热身运动(7分钟)播放视频(一):引入本次班会主题——“课堂礼仪”, 视频内容: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入主题。 教师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三、上课片段(20分钟) 情景剧一(视频two):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A、B学生把手觉得很高,C、D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举起右手。老师让C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C学生回答错误,因此遭到A、B等学生的嘲笑,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A、B等学生,因此A、B等学生与老师顶撞。 不规范的课堂礼仪 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情景剧二(视频三):一节课40分钟,上课到中途时,有些学生的坐姿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坐姿很标准。上课期间,做好笔记后应该是“背直,手平”。 不规范的课堂礼仪 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日本商务礼仪下载

日本商务礼仪下载 篇一:日本商务礼仪职场的商务礼仪 日本商务礼仪01.职场的商务礼仪(5) 忘れ物?遅刻はビジネスマンとして失格 ビジネスマンとして、まず最初に身につ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必須の心がけは、「遅刻しない」「忘れ物をしない」の二点です。いずれも前日の夜に事前準備しておけば必ず防げるものです。このような心がけは仕事にも反映します。いずれ上司からも五分前主義の人間として評価されるでしょう。 忘れ物したら仕事は失敗する 前日、会社から持ち帰った書類や資料などを忘れたり、それが今朝一番に得意先での会議に使う資料だったらどうなるでしょうか。会議にならない

ばかりか、関係者はお手上げですし、この損失には計り知れないものがあります。 忘れ物は自分の恥というだけでなく、関係者もトラブルに巻き込み、大事な商談が壊れる事態にもなりかねません。 カバンの中をチェックする 商談や打ち合わせで他社を訪問するときは、まず仕事に必要な書類?資料?パンフレット?サンプルのほか、名刺?認印?電卓?身分証明書などを持参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プライベートなものとしては財布?定期券?手帳?腕時計?キー?運転免許書?携帯電話?ハンカチ?ティッシュペーパーなどがあります。 外出するとき、先輩や上司から「見積書は入れたか」「名刺はあるな」などと、「忘れ物常習犯」扱いされないように、日頃から注意しましょう。 チェックは前の晩にやっておく 出勤前は気ぜわしいものです。寝

坊したり、家を出る間際に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り、つい出勤時間が過ぎてしまい、慌てて家を飛び出し、忘れ物をしてしまう場合があります。こんな時でも、前の晩、寝る前に翌日の準備をしてカバンに入れておけば、トラブルは起きません。 五分前までに出勤する 始業時間ぎりぎりでもタイムカードに間に合えばよい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ロッカールームでの 時間を含めて、ゆとりをもって執務室に入り、始業時間がきたらすぐ仕事にかかれるようにしておく五分前主義が、ビジネスマンの基本的なマナーです。 時間に遅れそうな時には 事故などにあった場合には、職場の人たちに心配をかけて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った、他人に対する心配りが大事です。それがないようでは社会人として失格です。何かあったときには、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餐桌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方都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礼仪。无论是日常的民间交往还是较为正式的官方外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冲撞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公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梳理餐桌礼仪的差异,透视其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思路与方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具体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则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Table man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table manners. 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people and civil servants must confro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in both daily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formal official diplomacy. Based on thi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is study’s background, value, idea and method,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and find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third part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table manners;cultural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