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总报告(姜键 长春工业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20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摘要:从发挥人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重视人文艺术熏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五个方面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措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课程人文艺术熏陶校园文化在科学日益综合化的今天,社会对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创造性的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更新育人观念,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当前国内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师和技术型人才多以“单向度的人”为主,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有很大差距。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自由而完善的人,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能服务社会,又能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1]。
如何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如何为理工科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文底蕴,是摆在理工科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理工科院校教师必须深深思索的问题。
一、发挥人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大都是把“做人”放在首位。
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在本科生入学前两年,要求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课程。
该课程从对全球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研习入手,帮助学生更多地思考“人何以为人”,使学生明白“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道理。
著名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前身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在校本科生约900人,研究生约1200人,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袖珍大学,但是这里先后产生了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话。
这里不仅拥有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学、天文和地质等优势学科,而且同样拥有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人文学科。
该学院规定,所有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均需在艺术史、基础人文课程、历史、语言文学、音乐、哲学以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学科专业范围内修满必修的核心人文课程。
人文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
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解析及提升对策
万翼;宋玲玲;杜忠诚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9)6
【摘要】当代大学教育,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培养;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亦不够深入.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存在缺失现象.通过概述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通过活动创新提高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路.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万翼;宋玲玲;杜忠诚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我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武俊丽
2.我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武俊丽
3.关注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西南交通大学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调研报告 [J], 何小燕
4.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 [J], 王鑫宏;杨彩利
5."大学语文"对促进高职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研究 [J], 郭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摘要]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切入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人文知识欠缺,审美能力普遍偏低,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等现状下,应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和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以期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从各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真正使大学生把人文素质养成变为自觉行动,实现自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本质要求。
由于受传统“重理轻文”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功利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往往比较差、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等现象。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和精神风貌,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高校应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努力培育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应用人才,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
它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吸取、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优秀的文化继承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
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机遇,开创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对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弱点。
高职高专教育中那些以“物”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工艺性、技术性、技能性专业与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管理性、服务性、艺术性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虽然有很大区别的,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都有其共性特征,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要求。
因此,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一、当前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二)未正确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作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
同样学生也以此为依据,选择对他们日后就业竞争有利的课程,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
这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是深远的。
(三)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是按普通高校带有所依附本科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混乱,工科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对素质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和课程构成的科学性论证不足,造成“拼盘”现象的出现,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基础和凝聚力。
新工科视角下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对于高校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作为新时代下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新工科是对传统理工科教育模式的一种革新和颠覆。
新工科强调跨学科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
当前的高校理工科教育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倾向。
学生们往往在追求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交往、文化理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下理工科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视角下,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多具备人文素质的工科人才。
目前一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不足,很多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新工科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理工科高校领导和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新工科理念、行业特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科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新工科理念解读新工科理念是指以促进跨学科融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结合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工科教育理念。
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批准号:FIB060377 课题类别: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6月 课题负责人:姜键 长春工业大学 主要成员:唐冰开、程颖、姜楠、刘炳恩、唐立山、张志刚、李万波、马光焱、臧宏玲、王明清 2
研究总报告 摘 要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素质教育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科学界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揭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可行的对策、思路和方法。课题从关于素质问题的理论认识作为起点,阐明了关于素质的含义;关于素质的主要结构及其内涵,指明了关于对素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进而考察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及实施路径。本课题还预测了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指出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
内容结构图 一、对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
主要内容 1.界定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的内涵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 4.建立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
选题意义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人文素质的内涵 2.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创新之处 1.界定人文素质所应包括的内涵
2.研究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3.从不同维度探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研究价值 主要观点 4
3.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调研 2.分析 3.归纳 4.实验 5.总结
1.理论准备阶段 2.实际调查阶段 3.整理分析阶段 4.运用总结阶段
3.针对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
(一)素质问题的理论认
1.素质的含义
2.素质的主要结构 3.素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
(二)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
1.本课题所指称的人文素质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3.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六、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5
六、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理工科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及实施路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组织保证和实施细则 3.校园文化有效性,目的性 4.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6.加强学生家庭教育 7.开好大学语文课 8.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 9.开设艺术欣赏课 10.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1.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1.传统观念的误导 2.思想认识的误区 3.培养模式的功利化倾向 4.教育体制、运行机制乃至 课程设置不合理
5.校园文化的形式化与功利化
6.学校领导认识上的局限 7.学生及家长的追求与目 标
8.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 片面性 6
七、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
1.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视角,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2.对高校学生也有重要的帮助.
3.对于学生家长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家长也有重要意义.
4.对社会各界有重要的启示,能够告诫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5.张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彰显人的价值和意义.
八、本课题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搞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理工科院校的领导,特别是主要行政领导. 2.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需要全社会重视的,是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的. 3.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市场,这种风气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有重要的消极作用
4.必须建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7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本课题是由长春工业大学姜键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立项时间为2006年12月26日,预定完成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课题批准号为“FIB060377”。学科分类为“高等教育”。本课题经二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现已完成预定计划。结题报告如下。 一、对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 20世纪科学教育兴起以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矛盾凸现出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通识教育,各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都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英国1987年发布《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可见,国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从相关研究中看,它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基本内涵和主要结构在当今条件下的新探索却很不够,同时对于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也很难适应中国国情,因此提供的借鉴意义也就相当有限。 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越来越多,对于某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对于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等,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些学校甚至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具体措施。但是,严格地说,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人们的理解至今不够深入和全面。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暴露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应该包括的内涵、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如何应对人文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施近十年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到底如何,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如何加强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专业教育只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等健康全面地发展,理智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主要有赖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目前毕业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觉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较差,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或不力。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作全面的考察、了解和 8
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全面深入地考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 主要内容:1、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现行素质观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严格地说,这种界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本课题首先要校正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尽合理和不够完善的认识,并力争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揭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组织多种形式的调查,从中寻找学生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历史和哲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 3、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正视我国目前理工科院校教学偏重以专业为主的倾向,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可行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4、本课题以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依据,着眼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校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丰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选题意义: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研究价值:在全面深入地考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全面深入考察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主要观点:1、科学界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针对现行素质观中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校正流行素质观和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够完善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尽合理的认识,阐明素质的素养特性,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调适整合素质、心理身体素质、审美鉴赏素质等,同时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倾向,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给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