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在结构和功能上二者是一个整体。

中枢部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又称中枢神经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部指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即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神经根据其功能又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又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的效应器,又称传出神经。

内脏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即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其活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它们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

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组成。

(一)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具有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组胚版: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意识、思维、行为调节的基础)

1.神经元的构造:胞体、轴突、树突

胞体:神经元的代谢中心,主要位于大、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神经节内。

(组胚版: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

(组胚版: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核仁大而圆,染色浅)。

胞质中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结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

细胞膜:可兴奋膜,含受体、离子通道。。。。。。

尼氏体Nissl body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小的颗粒状。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神经原纤维:镀银染色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成网,伸入轴突和树突。电镜下由神经丝、微丝、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它们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树突:树突分支上有树突棘,增大了神经原接触刺激的面积。轴突:此处无尼氏体,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

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慢速轴突运输+快速轴突运输

快速轴突运输=快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逆向轴突运输

慢速轴突运输:胞体合成的神经丝向轴突终末的延续

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胞体运输线粒体、小泡等

快速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的代谢产物、摄取的营养物质,狂犬病毒等

2.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数量: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自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不远处呈T型分为两支,一支伸向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另一支伸向周围的器官,称周围突。脑神经节、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属于此类。(注: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神经节。神经节=胞体)

双极神经元:如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中枢部内的神经元大部分属于此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传导方向: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根据轴突长短: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和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根据分泌神经递质的化学性质: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3.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髓鞘+神经膜,包裹突起。

有髓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

无髓神经纤维:仅被神经膜包裹。

周围神经的髓鞘由施万细胞环绕轴突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郎飞结:相邻两髓鞘节段间的区域,该处轴突裸露。神经冲动在有髓神经纤维中以跳跃式传导。

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

4.突触

连接方式: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体-体突触

传递方式:化学突触、电突触(缝隙连接)

(二)神经胶质细胞

支持、保护、营养、绝缘、参与神经递质和活性物质的代谢,保证信息传递的专一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型胶质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多,胞体呈星形,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浅。胞质内含有胶质丝(由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参有细胞骨架的构成),其突起伸展扩充在胞体及其突起间。有些突起末端扩展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神经胶质细胞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分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镀银染色中,突起较少。核卵圆形,染色质密。细胞较星形胶质细胞小。电镜下,其突起末端扩展形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

3.小胶质细胞:最小,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呈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胞体发出细长有分支的突起,突起表面有许多棘突。小胶质细胞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入神经组织后演化而来,当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注: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相当于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

4.室管膜细胞:细胞呈立方或柱形,游离面有许多绒毛,少数细胞有纤毛,其摆动有利于脑脊液流动。部分细胞的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参与组成脑脊液-脑屏障和血-脑屏障。在脉络丛的室管膜细胞可产生脑脊液。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2.卫星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由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组合编排方式,故用不同的术语。

中枢部

灰质:在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灰质=胞体+树突)

皮质:分部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大脑、小脑表面、胞体+树突)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状。(神经核=胞体)

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的聚集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白质=神经纤维)

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叫做髓质。(皮质深部的白质,神经纤维)

纤维束:白质(中枢部的神经纤维)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纤维束。(纤维束=神经纤维)

周围部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神经节。(神经节=胞体)

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为粗细不等的神经。(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内膜:包绕神经纤维的结缔组织

神经束:若干神经纤维聚集为神经束

神经束膜:包被神经束的结缔组织

神经:若干神经束汇聚而成

神经外膜:包被神经的结缔组织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neuron 分类 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 Golgi I型(长) Golgi II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 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 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synaps: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reflex arch: 感受器——感觉中枢——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四.神经系统的术语 白质、灰质 皮质、髓质 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节、神经核 脑神经 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 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师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今天我们就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2、心脏的基本结构:(课件)两心房、两心室,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肺动脉。 3、心脏内血流方向:(课件)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体循环途径:(课件) 5、肺循环途径:(课件) 6、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课件) 8、总结:(课件) 9、练习: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的受体)——α-R: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分为β1-R、β2-R、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细胞)素减少,NA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心脏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R(M1~M5)——M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即N-R——N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N1)—R: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Array N M (N2)—R:位于骨骼肌 M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受体与效应 中枢DA受体 外周DA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1、青光眼 PS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神经系统总论整理

神经系统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 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 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 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活动过 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 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 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 平衡。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 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 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 ⒈按存在部位区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 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

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 (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 (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 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⒊人类的脑具有思维能力 因进化产生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所以人类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并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三.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将之称为神经元(neuron)。 ㈠神经元Neuron 胞体body:是neuron的营养和生长中心,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胞核、尼氏体、轴丘等结构。 树突dendrite:一个以上,短而分支众多。 轴突axon:只有一个,一般在走行途中无分支。长度差异极大。 胞体和树突是接受信息的部位,轴突则是传出信息的部位。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医疗药品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副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受体激动药、(阻断药、部分激动药)、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肝药酶、药酶诱导剂、(抑制剂)、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极量、治疗量、常用量、安全范围、治疗指数、耐受性、耐药性、成瘾性、联合用药。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舌下给药具有吸收快和避开___________的特点。 5、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6、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机体生物转化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 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A、极量B、治疗量C、最小中毒量D、病人体质特异E、LD50 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C、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防治作用无 关的反应D、药物产生的毒理作用E、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特异反应 3、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有关A、年龄B、性别C、剂量D、体质特异E、给药途径 4、阿托品解痉时的用量为0.3―0.6mg,而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可高达5-10mg,并需重复用药,这体现了 A、给药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B、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C、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D、药物作用的选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和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和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 )受体和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1)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交感作用 (αβ样作用): 消耗能量 副交感作 用 (M 样作 用): M 、N 激动药 卡巴胆碱 M 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N 激动药 烟碱 易逆性 新斯的明 难逆性 有机磷农药

(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 (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课次 【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 【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 【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得护理第一节概述(一) 【教学目得】 1、了解: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得状况。 2、理解: 循环系统得解剖与生理概要。 3、掌握: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得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得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 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得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 《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二、导入新课5分钟 三、进行新课75分钟

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得护理 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一、循环系统得解剖结构与生理概要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与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得常见病,成为主要得死因。 (一)心脏 1、心脏得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得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 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得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与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得血液供应: 营养心脏得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与回旋支。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得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得血液供应。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得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 1、动脉——阻力血管 2、静脉——容量血管 3、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五)调节循环系统得神经: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 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 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由于认识 对象处于人体内部,认识起来增加了难度,所以,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顺序,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学生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血液循的外在表现;借助模型、多媒体,让 学生看到本来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梳理: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学情分析: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1 (2)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一、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在结构和功能上二者是一个整体。 中枢部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又称中枢神经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部指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即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神经根据其功能又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又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的效应器,又称传出神经。 内脏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即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其活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它们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

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组成。 (一)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具有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组胚版: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意识、思维、行为调节的基础) 1.神经元的构造:胞体、轴突、树突 胞体:神经元的代谢中心,主要位于大、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神经节内。 (组胚版: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 (组胚版: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核仁大而圆,染色浅)。

胞质中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结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 细胞膜:可兴奋膜,含受体、离子通道。。。。。。 尼氏体Nissl body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小的颗粒状。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神经原纤维:镀银染色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成网,伸入轴突和树突。电镜下由神经丝、微丝、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它们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树突:树突分支上有树突棘,增大了神经原接触刺激的面积。轴突:此处无尼氏体,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 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慢速轴突运输+快速轴突运输 快速轴突运输=快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逆向轴突运输 慢速轴突运输:胞体合成的神经丝向轴突终末的延续 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胞体运输线粒体、小泡等 快速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的代谢产物、摄取的营养物质,狂犬病毒等

《血液循环》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神经病学(神经内科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0416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见)习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选用教材:神经病学(案例版)朱榆红赵斌主编科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众多的其他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是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神经病学教学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阐述本

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 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二)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四、重点、难点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依据】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 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课时是第二 课时,主要内容是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动静脉血的转换。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于心脏很熟悉,但是面对其内部复杂的结构,以及具体的生理过程,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节内容需要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在了解心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于血液循环路线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此时对心脏,仅仅停留在结构的了解,而对具体作用以及它如何作为血液循环的泵,这个原理了解较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先回顾心脏结构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对本节“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对血液循环路线产生探究的兴趣和疑问;再通过教师引导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目的,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他们就能大致绘画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线;最后引入动脉血与静脉血,通过对路线图的完善,逐渐建立起大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图像辨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巩固提高。本节课的创新点就是学生利用好图形模具和身边的彩笔等工具,用不同颜色勾画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在形象中理解抽象。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导课堂,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以小组积分比拼的鼓励形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16-05-03T09:22:42.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马一 [导读]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四川宜宾 644002)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 马一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四川宜宾 644002) 【摘要】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广泛而复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教学一直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和掌握感到困难,教师教学也很不轻松。探究设计对传出神经系统的教学,并对其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使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 【关键词】传出神经系统;公式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359-02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而药理学中传出神经系统教学是重点和难点,该章节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等医学基础学科和相关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药物的药理作用广泛、复杂且专业术语多,易于混淆,不少学生对此常有畏惧心理或对学习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不轻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大困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又多属休克、中毒、心脏骤停等重症、危症的抢救用药。中职护理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解了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清楚医生用药目的,正确执行医嘱,有目的的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笔者面对繁多且复杂的教学内容,在牢牢把握教学大纲基础上,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现状,对传出神经系统章节的教学作出了探索性的改革和教学设计,并对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化繁为简,公式化、推导化、全局化教学,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性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开门见山,列出教学公式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待稳定好课堂组织纪律后,通过复习药理学总论旧课和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中配体、受体特点,引出新知识,立即摆出当次课的教学公式,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如:传出神经概论部分复习生理学中讲到,配体与受体是特异性结合,配体根据来源分为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和外源性的药物或毒物。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学效应(兴奋或抑制)。引出药理学总论中大多数药物作用机制公式: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产生的药理作用(激动药、拮抗药),此公式是本章乃至整个药理学教材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作用机制公式和思维模式。 板书药理作用机制公式:药物+受体 →结合药理效应(激动、拮抗) 举例: 毛果芸香碱作用机制:乙酰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拟胆碱效应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 →结合拟肾上腺素效应 吗啡作用机制: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阿片受体 →结合镇痛作用 地西泮作用机制: 苯二氮类药地西泮+苯二氮类受体 →结合镇静催眠作用 通过以上公式的推导初步建立起学生对药理作用机制的全局思维模式。 2.利用教材黑体字大标题,作为思维结构导图,找出其内在逻辑联系 传出神经系统概述涉及解剖、生理等知识,图多、内容复杂且抽象难懂,不易掌握和记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诸多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思维结构导图,化繁为简,公式化、全局化教学,则便于掌握和记忆。 举例:教材在概述部分列出了以下三个大标题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通过分析上述三个大标题的关键词:传出神经;解剖分类;递质分类;受体分类;生理效应;药物分类,可观察出它们之间的思维逻辑是按解剖学分类的神经末梢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Ach NA),分别作用于特异性的受体(Ach-R NA-R),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兴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