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neuron 分类

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

Golgi I型(长)

Golgi II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

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

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synaps: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reflex arch:

感受器——感觉中枢——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四.神经系统的术语

白质、灰质

皮质、髓质

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节、神经核

脑神经

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

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三、脑神经及分布:

1、嗅神经:

嗅细胞(鼻腔嗅粘膜)的中枢突(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嗅神经- 嗅球(端脑)。

2、视神经:

视杆、视锥细胞-视网膜节细胞的中枢突(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间脑。

3、动眼神经:

中脑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下支:下直、内直、下斜肌。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肌和瞳孔扩约肌。

4、滑车神经:

中脑滑车神经核(背侧出脑)-滑车神经-上斜肌。

5、三叉神经:

眼神经:泪腺-上睑-泪腺神经(含来自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额顶部皮肤-眶上神经-额神经;硬脑膜、眼眶、眼球、结膜、部分鼻腔粘膜、鼻背部的皮肤-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眶下神经;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含来自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在翼腭神经节内换元);腭、鼻腔粘膜、腭扁桃体-翼腭神经;上颌牙齿、牙龈-上牙槽神经。

下颌神经:颞部皮肤、腮腺-耳颞神经;颊粘膜、口角皮肤-颊神经;口腔底、舌前2/3的粘膜;舌神经-口腔底、舌前2/3的粘膜-舌神经;下颌牙齿、牙龈、颏部、下唇的皮肤和粘膜-下牙槽神经;咀嚼肌-咀嚼肌神经(属运动性,包括咬肌神经、颞深神经)。

6、展神经:

脑桥—-展神经核—-展神经—-外直肌。

7、面神经:

舌后1/3味觉-舌神经-孤束核。

上泌涎核-鼓索(副交感神经纤维)-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上泌涎核-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泪腺、腭和鼻腔腺体的分泌。

面神经核-蹬骨肌神经-蹬骨肌;颞支-额肌和眼轮匝肌;颧支-颧肌、眼轮匝肌;颊支-颊肌、口周围肌下颌缘支-下唇肌颈支-颈阔肌。

8、前庭蜗神:

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毛细胞—-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群和小脑。

螺旋器的毛细胞-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前、后核

9、舌咽神:

咽、鼓室、咽鼓管、软腭、舌后1/3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球-舌咽神经-孤束核

舌后1/3味觉-舌支-孤束核。

耳后皮肤-舌咽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

下泌涎核-舌咽神经-岩小神经-耳神经节-耳颞神经-腮腺疑核-舌咽神经-茎突咽肌

10、迷走神:

胸腹腔脏器的粘膜-迷走神经的喉上神经、颈心支、咽支、喉返神经、胃前后支、腹腔支-至孤束核。

硬脑膜、耳廓、外耳道皮肤-耳支和脑膜支-至三叉神经脊束

疑核发出-迷走神经-咽支-咽喉肌

迷走神经背核-通过迷走神经在胸腹腔的各个分支-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管理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的运动和分泌。

11、副神经:

延髓的疑核-颅根-咽喉肌。脊髓颈部-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12、舌下神:

延髓的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舌内肌和舌外

脑干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一.脑干的外形

(一)腹侧面

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

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二)背侧面

1.延髓和脑桥:有第四脑室底、菱脑峡、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

2.菱形窝:是第四脑室底,菱形窝下界:薄束、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界:小脑上脚。两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

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3.中脑的外形:顶盖、上下丘、上下丘臂。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干神经核的排列规律,自界沟由内向外:

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特殊躯体感觉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背侧核:额肌眼轮匝肌。腹侧核:口周围肌。

疑核: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扩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管理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的运动和分泌。

4、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内脏器官的粘膜血管壁的一般内脏感觉—-舌咽迷走面神经—-孤束—-孤束

核—-发出纤维到

上行到间脑,中继后达高级中枢。

脑干运动核,参与内脏反射,网状结构,参与呼吸循环和呕吐反射。

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背侧小部分:接受面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的味觉纤维。

5、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

三叉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额面鼻口腔粘膜的痛温触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额面鼻口腔的触压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与额面部的本体感觉有关。

6、特殊躯体感觉核

蜗神经核:声波刺激螺旋器周围突耳蜗神经节中枢突蜗神经前后核斜方体(大部交叉,部分未交叉终达同侧听觉中枢;蜗神经核的部分纤维中途止于上橄榄核斜方体核外侧丘系核,参与听觉反射)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叶听觉中枢。

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的纤维一部分直接经小脑下脚入小脑,其他纤维达前庭神经核。

脑干中其他重要神经核团

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副核、上丘核、下丘核、顶盖前区、蓝斑、网状结构的核群、红核、黑质、下橄榄核。

(二)脑干水平切面

1、延髓:运动交叉或锥体交叉平面,感觉交叉或丘系交叉平面,橄榄中段平面。

2、脑桥:听结节平面、面神经丘平面、三叉神经根平面。

3、中脑:下丘平面、上丘平面。

三.脑干的网状结构

旁正中区:中缝核。

内侧区:桥首和桥尾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

外侧区:接受区或联络区。

脑血管脑室

脑和脊髓的血供

一、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颈内动脉分支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分支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组成。

脑的静脉:大脑大静脉、硬膜窦。

二、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的静脉: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

三、脑室、脑脊液及其循环

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硬膜窦。

小脑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cerebellum

1、位置:位于颅后窝

2、外形: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三、小脑的分叶

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旧小脑),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新小脑)。

2、按机能: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archicerebellum),脊髓小脑(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大脑小脑(新小脑neocerebellum)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间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可分为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

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五部分。间脑的内腔称第三脑室。

(一)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简称丘脑)

1 外形: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借丘脑间粘合(中间块)连接而成,其前端的突出部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

2 内构: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3部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此外,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室周灰质内有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有丘脑网状核。

3 丘脑核团按功能分类: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包括正中核和板内核等。

2)联络性核团:包括内侧核、外侧核的背层及前核。

3)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外侧核腹层的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其中,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中间核和腹后核接受运动纤维。

(二)后丘脑metathalamus

包括内侧、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

(三)上丘脑epithalamus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

(四)底丘脑subthalamus(又称腹侧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地区,内含丘脑底核。

(五)下丘脑hypothalamus

1 边界:

上界:室间孔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

前界:终板和视交叉。

下界: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漏斗的中央称正中隆起,漏斗的下端连垂体。

2 细胞特点:

1)核团边界多不明显,细胞大小不一;

2)多数核团有神经内分泌功能,主要的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

3 纤维联系:

1)前脑内侧束

2)穹窿

3)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

4)背侧纵束

5)下丘脑垂体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和结节垂体束)

4 功能:神经内分泌的中心,也是皮质植物性中枢,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

端脑

端脑(telencephalon)

一. 端脑的外形

3缘:上缘、下缘、外缘。

3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环状沟。

3极:颞极、枕极、额极。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二. 各叶的沟回

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顶叶(fastigial lobe):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颞叶(temporal lobe):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枕叶(occipital lobe):距状沟。舌回,楔叶。

岛叶(insula)。

三. 端脑的内部结构

1.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室间孔、脉络丛。

2.基底核(basal nucleus):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头、体、尾)、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壳(putamen)、苍白球(globus pallidus)、屏状核(claustrum)、杏仁核(amygdaloid body)。

四.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第一躯体运动区(motor area):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2.第一躯体感觉区(somesthetic area):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3.视区(visual area):距状沟周围皮质。

4.听区(acoustic area):颞横回。

5.平衡觉区:

6.嗅觉区:

7.味觉区:

8.语言区(linguage area):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五.大脑髓质

1.连合系(association fibres):胼胝体、穹窿、前联合、后连合。

2.联络系(commissural fibres):上纵束、下纵束、钩束。

3.投射系(projection fibres):内囊(internal capsule)前脚:丘脑前辐射(背侧丘脑的前核、背内侧核投射到扣带回和额叶的纤维)额桥束。膝:皮质核束。后脚: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背侧丘脑腹侧核群投射到中央沟前后方皮质的纤维)。豆状核后部:视辐射、顶枕桥束。豆状核下部:听辐射、颞桥束。

端脑

端脑(telencephalon)

一. 端脑的外形

3缘:上缘、下缘、外缘。

3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环状沟。

3极:颞极、枕极、额极。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二. 各叶的沟回

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顶叶(fastigial lobe):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颞叶(temporal lobe):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枕叶(occipital lobe):距状沟。舌回,楔叶。

岛叶(insula)。

三. 端脑的内部结构

1.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室间孔、脉络丛。

2.基底核(basal nucleus):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头、体、尾)、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壳(putamen)、苍白球(globus pallidus)、屏状核(claustrum)、杏仁核(amygdaloid body)。

四.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第一躯体运动区(motor area):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2.第一躯体感觉区(somesthetic area):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3.视区(visual area):距状沟周围皮质。

4.听区(acoustic area):颞横回。

5.平衡觉区:

6.嗅觉区:

7.味觉区:

8.语言区(linguage area):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五.大脑髓质

1.连合系(association fibres):胼胝体、穹窿、前联合、后连合。

2.联络系(commissural fibres):上纵束、下纵束、钩束。

3.投射系(projection fibres):内囊(internal capsule)前脚:丘脑前辐射(背侧丘脑的前核、背内侧核投射到扣带回和额叶的纤维)额桥束。膝:皮质核束。后脚: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背侧丘脑腹侧核群投射到中央沟前后方皮质的纤维)。豆状核后部:视辐射、顶枕桥束。豆状核下部:听辐射、颞桥束。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neuron 分类 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 Golgi I型(长) Golgi II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 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 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synaps: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reflex arch: 感受器——感觉中枢——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四.神经系统的术语 白质、灰质 皮质、髓质 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节、神经核 脑神经 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 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的受体)——α-R: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分为β1-R、β2-R、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细胞)素减少,NA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心脏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R(M1~M5)——M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即N-R——N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N1)—R: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Array N M (N2)—R:位于骨骼肌 M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受体与效应 中枢DA受体 外周DA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1、青光眼 PS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神经系统总论整理

神经系统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 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 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 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活动过 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 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 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 平衡。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 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 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 ⒈按存在部位区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 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

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 (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 (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 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⒊人类的脑具有思维能力 因进化产生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所以人类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并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三.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将之称为神经元(neuron)。 ㈠神经元Neuron 胞体body:是neuron的营养和生长中心,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胞核、尼氏体、轴丘等结构。 树突dendrite:一个以上,短而分支众多。 轴突axon:只有一个,一般在走行途中无分支。长度差异极大。 胞体和树突是接受信息的部位,轴突则是传出信息的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Word版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 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 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 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认知障碍 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 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 一、记忆障碍: A、瞬时记忆≤2秒。 B、短时记忆≥1分钟。 C、长时记忆。 根据长时记忆分: 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 时性。 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 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 错构。c、虚构。 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 二、失语: 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 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 1、Broca失语: 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 他各方面均有障碍。 2、Wernicke失语: 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 均有障碍。 3、传导性失语: 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 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 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 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 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 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 Wernike,较Wernike轻。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医疗药品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副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受体激动药、(阻断药、部分激动药)、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肝药酶、药酶诱导剂、(抑制剂)、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极量、治疗量、常用量、安全范围、治疗指数、耐受性、耐药性、成瘾性、联合用药。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舌下给药具有吸收快和避开___________的特点。 5、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6、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机体生物转化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 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A、极量B、治疗量C、最小中毒量D、病人体质特异E、LD50 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C、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防治作用无 关的反应D、药物产生的毒理作用E、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特异反应 3、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有关A、年龄B、性别C、剂量D、体质特异E、给药途径 4、阿托品解痉时的用量为0.3―0.6mg,而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可高达5-10mg,并需重复用药,这体现了 A、给药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B、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C、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D、药物作用的选

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

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和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和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 )受体和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1)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交感作用 (αβ样作用): 消耗能量 副交感作 用 (M 样作 用): M 、N 激动药 卡巴胆碱 M 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N 激动药 烟碱 易逆性 新斯的明 难逆性 有机磷农药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解剖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周围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1、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2、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 3、参与人的意识、学习、综合分析等的高级活动。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范畴:脑、脊髓、周围神经及部分骨骼肌病变。 二、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一)病因分类: 1、感染 2、血管病变 3、肿瘤 4、外伤 5、中毒 6、变性和遗传 7、代谢 8、发育异常 9、 其他 (二)发病机制分类: 1、神经组织缺损致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如偏瘫; 2、神经结构受刺激使神经过度兴奋如癫痫; 3、高级中枢神经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减弱而释放低级功能表现如锥体束征; 4、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损伤,产生超抑制而发生暂时性功能障碍,出现休克症状如急性脊 髓炎。 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一)头痛:由颅内病变和颅外疾病所致 1、颅内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引起颅内压升高。(持续性 疼痛,进行性加剧,伴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神经精神因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反复发作) 3、颅外邻近脏器或组织疾病如眼源性的青光眼、耳源性的中耳炎、鼻源性的副鼻窦炎、 颈肌劳损等。 4、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感染、发热、中暑、中毒等。 (二)意识障碍(提问) (三)语言障碍(失语、失写、失读) (四)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四、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一)病史: 1、现病史:起病急、缓;主要症状如头痛等的特点(部位、时间长或短,加剧、缓解因 素)伴随症状等。 2、既往史:手术、外伤、既往疾病、过敏、中毒史等。 3、个人史:生长发育、生活嗜好、职业等。 4、家族史:家族成员中同样病史(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意识状态:正常意识清晰、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2)意识障碍:①嗜睡②昏睡③昏迷: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④意识模糊: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如表情淡漠等。 谵妄:意识模糊伴躁动不安、幻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为身体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及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里的代谢废物带走。这些功能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进行的,近些年来,由于急性传染病、肺结核的得到满意的的治病与预防。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上升到第一或第二位。因此学习循环系统疾病的知识,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剖生理要点 一、心脏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其主要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心腔心脏是由房、室间隔及房室瓣分隔成四个心腔。两个薄壁、压力低的心房腔,即右、左心房,其功能主要是分别接受、储存和转运由体静脉和肺静脉回心血液;两个厚壁和压力高的心室腔,即右、左心室,其功能是充分接收由心房来的血液后,立即由心脏冲动引起心室肌收缩,使血液排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别将血液输入肺进行气体交换(摄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和输送至组织以供代谢需要。 (二)心壁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三层构成,内外两膜很薄,而肌层肥厚,心脏的舒缩是靠后者进行的。 1.心内膜此紧贴于心腔内壁,由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被复内皮细胞所构成,平滑光亮。各瓣膜都是由心内膜皱折而成。 2.心外膜透明而光滑,紧密贴附于心脏表面及大血管起始部。 3.心肌层是心壁的主要部分,由心肌纤维构成。心房肌薄,心室肌层厚,二者由房室口上的纤维坏隔开,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同时间内收缩。心室肌层由内、外螺旋肌及环形肌构成。螺旋肌为纵走纤维,呈螺旋状从心室基底部纤维环绕至心尖,而后转入深层内外螺旋肌互相垂直,故收缩时心腔沿长轴(心底至心尖)缩短,环形肌在内外螺旋肌层之间,为环形纤维,它的收缩可使心腔横径缩短,左心室含大量环形肌,故射血收缩时,主要是横径缩短多而纵轴缩短少;相对右心室富于螺旋肌,收缩时沿长轴缩短的程度较大,而游离缘仅轻度向室隔。这样右心室适应克服低阻力而泵出适量的血。而左心室适应高压力泵血。 (三)心脏中心纤维体也就是整个心脏的支架(将心房和心室肌以及各瓣膜组织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包括结缔组织、腱索和瓣膜其功能为控制血流的方向。 二、主动脉 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三个半月瓣相应部向外膨出处为主动脉窦、分别为左、右、后窦,若该处发生动脉瘤(动脉窦瘤)常可破入邻近的心腔、肺动脉或心包。如右窦动脉常破入右心,尤其右心室。

神经系统总论 完教案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在结构和功能上二者是一个整体。 中枢部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又称中枢神经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部指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即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神经根据其功能又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又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的效应器,又称传出神经。 内脏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即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其活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它们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

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组成。 (一)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具有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组胚版: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意识、思维、行为调节的基础) 1.神经元的构造:胞体、轴突、树突 胞体:神经元的代谢中心,主要位于大、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神经节内。 (组胚版: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 (组胚版: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核仁大而圆,染色浅)。

胞质中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结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 细胞膜:可兴奋膜,含受体、离子通道。。。。。。 尼氏体Nissl body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小的颗粒状。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神经原纤维:镀银染色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成网,伸入轴突和树突。电镜下由神经丝、微丝、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它们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树突:树突分支上有树突棘,增大了神经原接触刺激的面积。轴突:此处无尼氏体,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 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慢速轴突运输+快速轴突运输 快速轴突运输=快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逆向轴突运输 慢速轴突运输:胞体合成的神经丝向轴突终末的延续 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胞体运输线粒体、小泡等 快速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的代谢产物、摄取的营养物质,狂犬病毒等

第一章 循环系统疾病总论

第一章循环系统疾病总论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说明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所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在调节心血管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20世纪初期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21世纪初期心血管病死亡率已占发达国家总死亡率的近50%,发展中国家的25%。我国建国50年来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传染病得到控制,婴儿死亡率下降,人民平均期望寿命明显增长,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常见病。这一变化和已发生在发达国家中的情况相似,成为“流行病学转变”的重要内容。 我国城市的调查显示:20世纪50年代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7.2/10万人口,在总死亡率中占6.61%列第5位;60年代为36.05/10万人口,占6.72%仍列第5位;70年代为115.74/10万人口,占19.49%升人第2位;80年代为119.34/10万人口,占21.49%成为第1位。中国卫生年鉴公布心血管(包括脑血管)病死亡率:1999年城市为236.08/10万人口,占38.45%;农村为186.56/10万人口,占30.77%;2003年城市为

181.63/10万人口,占34.38%,农村为135.53/10万人口,占35.78%均列首位。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的分类] 心血管病的分类有其特殊性,它应包括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分类。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1.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 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 2.后天性心血管病 为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血供障碍时,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②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急性期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症,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③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④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⑤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⑥内分泌病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等。⑦血液病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16-05-03T09:22:42.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马一 [导读]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四川宜宾 644002)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 马一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四川宜宾 644002) 【摘要】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广泛而复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教学一直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和掌握感到困难,教师教学也很不轻松。探究设计对传出神经系统的教学,并对其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使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 【关键词】传出神经系统;公式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359-02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而药理学中传出神经系统教学是重点和难点,该章节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等医学基础学科和相关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药物的药理作用广泛、复杂且专业术语多,易于混淆,不少学生对此常有畏惧心理或对学习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不轻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大困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又多属休克、中毒、心脏骤停等重症、危症的抢救用药。中职护理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解了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清楚医生用药目的,正确执行医嘱,有目的的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笔者面对繁多且复杂的教学内容,在牢牢把握教学大纲基础上,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现状,对传出神经系统章节的教学作出了探索性的改革和教学设计,并对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化繁为简,公式化、推导化、全局化教学,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性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开门见山,列出教学公式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待稳定好课堂组织纪律后,通过复习药理学总论旧课和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中配体、受体特点,引出新知识,立即摆出当次课的教学公式,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如:传出神经概论部分复习生理学中讲到,配体与受体是特异性结合,配体根据来源分为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和外源性的药物或毒物。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学效应(兴奋或抑制)。引出药理学总论中大多数药物作用机制公式: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产生的药理作用(激动药、拮抗药),此公式是本章乃至整个药理学教材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作用机制公式和思维模式。 板书药理作用机制公式:药物+受体 →结合药理效应(激动、拮抗) 举例: 毛果芸香碱作用机制:乙酰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拟胆碱效应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 →结合拟肾上腺素效应 吗啡作用机制: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阿片受体 →结合镇痛作用 地西泮作用机制: 苯二氮类药地西泮+苯二氮类受体 →结合镇静催眠作用 通过以上公式的推导初步建立起学生对药理作用机制的全局思维模式。 2.利用教材黑体字大标题,作为思维结构导图,找出其内在逻辑联系 传出神经系统概述涉及解剖、生理等知识,图多、内容复杂且抽象难懂,不易掌握和记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诸多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思维结构导图,化繁为简,公式化、全局化教学,则便于掌握和记忆。 举例:教材在概述部分列出了以下三个大标题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通过分析上述三个大标题的关键词:传出神经;解剖分类;递质分类;受体分类;生理效应;药物分类,可观察出它们之间的思维逻辑是按解剖学分类的神经末梢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Ach NA),分别作用于特异性的受体(Ach-R NA-R),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兴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