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纺织品市场行情作业

1、试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

(一)纺织服装市场

1、整体概况

美国纺织工业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工业曾在美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今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工业,由于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在美国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

美国官方将本国的制造业分为21个门类,其中纺织工业占据两类。一类被称为“纺织工厂”类,包括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机织、针织、制线、后道处理、地毯、挂毯、轮胎用纤维制品等产品的制造;另一类被称作“服饰及其它纺织类”,包括男女服装、帽子、手套、毛皮制服饰、窗帘等家庭装饰用品以及纺织箱包等产品的制造。

(1)纺织服装生产概况

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始于1790年,主要集中在南部诸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北卡州,享有美国最大纺织工业的美名。

美国现有纺织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平均每年为美国创造不低于500亿美元的产值。

美国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第一大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美国碳纤维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产量占全球碳纤维生产总量的33%。

2000年以来,美国的纺织服装业不断萎缩。特别是美国纺织工业中的面料生产正在向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目前已将相当的纺织生产能力转移至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墨西哥。在服装生产的大部分工序中,美国仅承担包装加工的最后环节。该行业在美国的整个产业链中正处于辅助地位。

(2)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概况

美国是纺织品和服装消费大国,其中服装在美国各类纺织品进口中占有突出地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大宗服装产品为男女衬衫,其次是长、短裤。从消费者性别分析,50%的服装是针对女性,30%则针对婴幼儿。服饰类产品进口增幅较快,原料性产品进口增幅下降或呈负增长。服装消费趋向舒适型和实用型。

棉纺织品目前是美国纺织品消费市场上最受大众喜爱的纺织产品,消费量占美国全部纺织品消费的56%,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无纺产品,美国对无纺布的消费量是全世界最高的,约占全世界无纺布产品消费总量的50%。

近年来,美国消费者对家用纺织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产品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且特别注重床上用品、厨房用纺织品的更新换代。美国消费者对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占家庭纺织品服装总消费的约1/3。

美国服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很强,各服装店均根据自身多年的销售经验,推出各自的品牌,如POLO、LEVIS、CK、BOSS、PORTS等,知名品牌服饰在美国大的服装公司的营业额中占有98%以上的份额。

2、美国纺织服装业呈现的特点:

(1)创新技术和新型纤维遥遥领先;

(2)纺织业设备水平高;

(3)纺织业和其它工业行业高度融合;

(4)具有丰富的棉花资源。

3、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一直是全球纺织品服装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

4、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概况

(1)进口数额增长,逆差有上升趋势

(2)纺织服装进口来源集中在亚洲和加勒比地区

(3)服装在纺织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大

(二)纺织服装贸易

1、贸易规模

2006年,美国纺织品进口额占其货物贸易总进口(18598亿美元)的5.0%,纺织产品进口增幅低于货物贸易总进口增幅(货物贸易总进口增幅为10.9%)。

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

美国纺织品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对美出口最多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墨西哥、印度、加拿大、巴基斯坦、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越南、意大利和孟加拉国,这十个国家对美出口总额达492亿美元,占美国纺织服装进口总额的54.8%。

2007年,美国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前十国家为中国、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洪都拉斯、柬埔寨、意大利。这十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服装占美国全部纺织服装进口的64%,多年来占据重要地位的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已经退出了前十。

中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主要以服装为主,服饰次之,布料和纱线较少。2006年,美中纺织品服装贸易逆差为266亿美元,2007年则增至318亿美元,增幅19.6%,同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从2006年的271亿美元增至323亿美元,增幅19.4%。

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约65亿平米,金额约185亿美元,中国占美国服装进口市场份额按数量计算从2005年的26.7%增至2006年的28.9%,按金额计算从2005年的22%增至2006年的25.9% 。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约121亿平米,金额约85亿美元,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按数量计算从2005年的37.8%增至2006年的40.9%,按金额计算从2005年的35.4%增至2006年的39.5% 。

2、贸易结构

美国纺织品进口以服装为主,服装在美国各类纺织品进口中占有突出地位,2003年和2004年,美国服装进口分别为627.82亿美元和662.79亿美元,分别占美国纺织品进口总额的75.35%和73.78%,同期,服饰类产品进口大幅增长,2004年服饰类产品进口117.48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18.97%和35.83%。

美国纺织品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对美出口最多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墨西哥、印度、加拿大、巴基斯坦、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越南、意大利和孟加拉国,这十个国家对美出口总额达492亿美元,占美国纺织服装进口总额的54.8%。

2007年,美国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前十国家为中国、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洪都拉斯、柬埔寨、意大利。这十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服装占美国全部纺织服装进口的64%,多年来占据重要地位的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已经退出了前十。

欧盟纺织品服装市场

(一)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法文名称:Union 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

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目前,欧盟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GDP16.106万亿美元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欧盟纺织服装市场

1、整体概况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进口、出口市场,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贸易在欧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是传统的纺织服装工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仅能生产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纺织品和服装及精密的现代化纺织机械,而且是世界高档时装的大本营。

(1)生产概况

欧盟纺织业现有10万多家公司,从业人员约250万,年营业额1870亿欧元。欧洲纺织品结构调整已历时10余年,经过多年调整,产品已向高端化转型,转型使欧洲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优势得到加强,技术含量高的纺织品和高档面料增加,避免了与中国和印度等国在中低档纺织面料方面的竞争。

(2)消费概况

欧盟纺织服装市场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消费档次: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属于第一档次,对纺织服装的要求较高,消费数量较大;其次是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纺织品服装消费相对较少。

欧盟各国的纺织服装消费又各有其特点。法国人对服装服饰的时尚性要求很高;轻松、休闲、宽松是意大利人日常服装的主要特点;德国人更注重简洁、朴素和严谨。

2、欧盟纺织品服装贸易

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来源地中,以欧盟内的进口为主,其次主要的进口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土耳其。

3、欧盟纺织品服装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

欧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地,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地和第二大服装出口地。

(三)纺织服装贸易

1、贸易规模

2006年欧盟纺织服装进口2116.3亿美元,其中纱线进口122.2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占同期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6.62%;面料进口16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31%,占同期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9.13%;

家用纺织品进口81.94亿美元,同比增长5.09%,占同期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4.44%;服装进口1412亿美元,同比增长9.06%,占同期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69.14%,是进口产品中最大宗的品种;其它产品进口197.11亿美元,同比增长7.25%,占同期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10.67%。

2006年欧盟出口纺织服装产品1546.1亿美元,同比增长5.46%,其中,纱线、面料、家用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出口110.67、257.28、40.18和834亿美元,各类产品占同期纺织服装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7.83%、18.21%、2.84%和54.28%。纱线、家用纺织品和服装同比分别增长1.63%、2.44%和7.41%,面料微降0.31%。其它产品出口237.92亿美元,同比增长8.34% 。

2、贸易结构

欧盟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服装进口市场和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市场,但其内部高度一体化,贸易成本大大低于盟外国家和地区,因此,欧盟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大多为内部贸易,盟外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装业,中国占18.3%,纺织品占8.5%。

(四)欧洲主要国家纺织服装市场概况

1、意大利纺织服装市场概况

纺织服装业是意大利制造业中的骨干行业,现有企业58688家,就业人数占整个制造行业就业人数的11.4%,是意大利第二大制造业。意大利是世界第二大纺织机械制造国,产品门类齐全,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

意大利是世界第二大纺织服装出口国。2006年意大利纺织产品出口共计142.75亿欧元,其中机织物出口约85亿欧元,服装出口129.08亿欧元。意大利纺织品出口额占整个意大利出口额的4.4%。意大利产品在高端和顶级产品上占有优势。

意大利纺织品质量优良,其主要出口品种为羊毛、真丝和纯棉织品。主要出口市场是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等传统市场,其中约60%的羊毛织品出口到德国、法国和日本。60%的真丝织品和30%的棉织品出口到西班牙、法国和德国,另外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面料近年来呈不断增长态势。

意大利进出口均以成衣、纺织面料、针织衣物和纱线为主,且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成衣和纺织面料,其中面料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90亿欧元,其中60%来自于出口,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二。羊毛织物占世界贸易份额的40%,排名世界第二。亚麻织物占世界份额的18%,排名第二。棉织物占市场份额12%,排名第二。丝织物占市场份额18%,排名第三。

从服装行业看,意大利的精粗毛纺服装以做工精致、品牌著名而独具特色。真丝领带则以情调典雅、质量上乘而引导世界时尚潮流。

随着意大利纺织工人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且保持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意大利中低档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内消费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低档的进口产品不断增加,其中低档纺织服装主要来自中国、土耳其和印度等国家。

2、德国纺织服装市场概况

德国纺织服装企业几乎清一色的为中小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内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纺织服装业规模总体呈缩减态势,生产逐年下降,销售总额逐年减少。服装生产已几乎全部转移到国外。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德国纺织业靠技术创新走上了增长道路。

目前,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年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45%,亚洲国家已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国。德国纺织业的优势及发展重点已转移到工业及其它非消费用的专业技术密集型纺织品上。

德国纺织机械业水平目前仍居世界首位。100多家纺织机械企业年生产纺织机械产值约40多亿欧元,其中90%以上的纺织机械供出口,出口地区覆盖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机械出口国,每年的纺织机械和配件的出口额达120—130亿欧元,占据了世界1/3的市场份额,其中亚洲是德国纺织机械最大的出口地区,占德国出口总额的48%,而对中国的出口额更是占到了总额的1/4。

德国的纺织化学产品驰名中外,其中三大著名的化工公司:赫司特(Hoechst)、巴斯夫(BASF)、拜耳(Bayer),所生产的纺织工业染辅料和助剂,已经成为高品质纺织品服装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产品。

德国主要纺织产品为丝、棉、化纤、毛线及其面料以及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新型多功能纺织品等。其纺织三大应用领域比为服装占30%、家纺产品占30%、产业用产品占40%,且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纺织服装进口国,也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德国纺织服装进口主要以服装为主。德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额中,约30%来自亚洲,10%来自土耳其,13%来自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个中欧国家。中国已成为德国纺织品服装最大的供货国。

3、法国纺织服装市场概况

法国的纺织品生产在欧盟排名第三,排在意大利和德国之后。纺织服装业在法国全国工业生产中排第三,排在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工业之后。法国人均消费纺织品在欧盟内排第四,排在意大利、德国和英国之后,人均年消费纺织品17.6公斤。法国纺织产品主要有服装面料、家具面料、家用

纺织品和技术性纺织品等,产品档次较高。

法国是欧盟重要纺织服饰发展大国之一,法国、意大利和德国是欧盟三大纺织及服饰工业大国。法国纺织业营业额占欧盟纺织业总营业额的12%,仅次于意大利32%和德国13%。

法国家庭对地毯、床上用品、厨房用纺织品、餐桌用纺织品的淘汰非常快,消费者对图案花色品种的要求也非常浪漫。目前,法国床上用品的来源主要是巴基斯坦,法国每年从巴基斯坦进口约1万吨家用纺织品。

近年来,法国流行环保服装服饰产品,很多纺织品和服装要求获取Eco-label和生态纺织品标签认证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欧盟国家一直是法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近2/3,其次是传统的地中海沿岸纺织服装制造国家出口,以及近年来向俄罗斯、罗马尼亚等新兴市场出口。

中国是法国纺织品第二大供货国,是法国服装进口来源的第一大国,占法国供货市场的30%左右。而在法国向中国出口纺织品方面,目前中国还不是法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客户国,但是随着中国对法国高品质纺织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法国对中国出口纺织品金额的增长率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

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

(一)日本纺织服装市场

1、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纺织工业曾是日本的基础产业,产值约占日本整个工业的1/3。直到20世纪60年代,纺织服装业都是日本最大的工业部门,其纺织品出口额占当时日本出口总额的50%以上。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日本工业中心的转移,纺织业逐渐萎缩,纺织服装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从1950年的24.6%,下降至1998年的3.0%,纺织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降至2.0%。

2、纺织服装市场整体概况

日本是亚洲纺织工业最早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新的纺织科技,纺织工业对日本经济的振兴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纺织工业如今已经放弃“量产型、低价格、技术层次低”的产品,将其移往国外生产,在国内则集中资源生产附加值较高的高级流行成衣、服饰用品以及工业用、汽车用、医疗用纺织品等获利较高的产品。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从业人数达到180多万人。

日本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尤尼吉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处于世界前100强。

日本有很多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如日本纤维产业联盟、日本流行色协会、大阪成衣协会、日本纺织协会、日本服装协会、日本化纤协会、日本纤维输出入组合、大阪成衣协同组合等承担着日本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及贸易的中介和咨询职能。日本每年举办众多的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时装周及纺织机械展览会,展示本国的产品,促进出口,如作为日本全国最高级的时装展览会——日本国际时装博览会(International Fashion Fair)的展品类别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服装类的所有细目。

3、纺织服装生产概况

由于随着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日本纺织服装业已经将大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和其它东南亚地区,国内的生产能力较小,而且生产成本高,所以日本纺织服装市场,尤其是服装市场严重依赖进口。日本的主要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国包括:中国、意大利、韩国、越南、美国等。

目前,日本纺织工业品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撑,在环保、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工程等领域应用较广。日本在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及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将技术与面料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各种新型精品面料。同时,日本在时装品牌设计、经营和市场营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服装产品质量严

谨、款式前卫。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许多国际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通过在本国设计开发优秀的服装作品,然后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加工生产,已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新思路。

4、纺织服装消费概况

日本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消费成熟化的国家。目前其消费市场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规模巨大,消费呈现多元化;

(2)年轻群体消费实力较强且数量庞大;

(3)品牌忠诚度高;

(4)崇尚新奇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5)对纺织服装的品质要求苛刻;

(6)毛巾消费量特别大。

据统计,2007年日本全国衣着类商品零售额超过1100亿美元。从家庭消费看,2007年日本每一家庭平均消费支出超过430万日元,其中衣着类支出约为22万日元,衣着类支出占全部支出的5%。从市场结构来看,女装占57%,男装占33%,童装占10%。

追求品牌、价值仍是日本服装消费市场今后的潮流。近年日本市场高档与低价商品并存,服装消费“两极分化”加剧。由于消费者实质经济能力并未下降,对于符合喜好的品牌产品,即使价格高昂也愿购买。

日本市场流行周期非常短,变化迅速,只有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产品才能适应其要求。时尚性较强的产品大都只有很短的销售期,超过期限,商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日本进口商对质量、交货期要求十分严格。

日本的消费者对于纺织品服装品质要求非常苛刻,因此,日本贸易商及零售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品质要求也异常苛刻。对在日本销售的纺织品和服装,日本的贸易商会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机制,一般可分为日本工业标准(JISL)、产品责任法(P/L法)与产品质量标准等3种规范。

日本市场对毛巾的需求量很大,一般年消费毛巾700亿~800亿日元。所需的毛巾多数从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美国、泰国和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其中中国、越南及巴基斯坦为主要供应国,约占日本毛巾总进口量的90.8%。

5、纺织服装市场

从纺织品的原料来分类,日本纺织品种类主要包括棉类、麻类、丝类、毛类、化纤类及其混纺类等,其中以棉纺织品类为主。

6、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

日本已经从原先的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成为继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进口市场,同时也是仅次于欧盟、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日本纺织品所需天然原材料的80%、服装等成品的50%依赖从国外进口。

(二)日本纺织服装贸易

1、贸易规模

日本是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大国,其服装进口数量占市场比例由1997年的70.6%上升到2002年的89%,纺织品则有1997年的55%上升到2002年的70%。2005年日本从世界各地进口服装总量达到了35.58亿件,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

2、贸易结构

日本进口纺织品服装主要来自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其次是欧盟和美国。中国是日本第一纺织品服装供应国,服装占日本进口份额从1993年的62.1%增长到2004年的95%,10年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

意大利是日本第二大纺织品服装供应国,也是欧盟成员国中出口日本纺织品服装最多的国家。

日本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中国是日本纺织品服装出口的

第一大市场,其次是美国。

2、试简述中美、中欧和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概况?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

中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主要以服装为主,服饰次之,布料和纱线较少。2006年,美中纺织品服装贸易逆差为266亿美元,2007年则增至318亿美元,增幅19.6%,同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从2006年的271亿美元增至323亿美元,增幅19.4%。

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约65亿平米,金额约185亿美元,中国占美国服装进口市场份额按数量计算从2005年的26.7%增至2006年的28.9%,按金额计算从2005年的22%增至2006年的25.9% 。

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约121亿平米,金额约85亿美元,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按数量计算从2005年的37.8%增至2006年的40.9%,按金额计算从2005年的35.4%增至2006年的39.5% 。

近年来,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美出口的不断增长,中美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国际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以来,美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限制措施。

美国对中国企业设置三重防线

1、“反倾销”和“反补贴”手段

主要针对一般商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和“反倾销”、“反补贴”方式,针对中国企业输送到美国市场的低端产品,以此为由进行打压。类似案例,东南沿海很多企业都遭遇过。

2、利用知识产权手段

如美国的301条款和337条款。最近几年,美国扩大“337条款”使用范围,哪怕只是怀疑或者有美国企业无中生有地举报,美国海关就会动用337条款,将中国产品扣留在美国海关,制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进而封杀中国企业。

3、利用国家安全审查手段

在“337条款”无法生效的情况下,将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审查作为新的干涉手段。比如华为和三叶的贸易案例,其本质是华为避开了“337条款”,通过直接在美国投资,而美国政府采取此手段继续阻挠华为进入美国市场。

技术壁垒

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品遭受到的各种技术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壁垒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进行精密分析,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测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

3、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美国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包装材料首先要求的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

非市场经济条款。

1999年《美中双边WTO协议概要》中,美国就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15年内不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其出口企业必须单独证明自己不受任何政府的补贴或划拨,否则,企业报单上的成本计算将不为接受,对方将以第三国作为参照来核算中国产品的成本,判断中国企业是否倾销。

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

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439.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对欧盟出口额为22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8%。

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750.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对欧盟出口额为282.06亿美元。

2007年,中国出口欧盟按金额最多的品种为梭织服装,其出口金额为112.77亿美元,其次是针织服装,其出口金额为67.16亿美元,第三类为制成品,其出口金额为35.47亿美元,第四类为面料,其出口金额为24.98亿美元。

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

20世纪50~60年代,中日纺织品贸易以日本对华出口纺织面料为主。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出口棉花等纺织原料。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并进入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国对日本出口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极大变化,从出口原料为主逐步转向以出口制成品为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家,也是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同时也是日本纺织机械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家。

(二)中日纺织服装贸易

日本是中国规模巨大、发展稳定的纺织服装实销市场。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对日出口纺织品服装超过1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2007年日本从世界各地进口服装总量近40亿件,其中,原产于中国的服装占日本进口服装总件数的90%以上,日本进口中国服装的总量连续3年突破30亿件。

(三)中日纺织服装贸易形式

我国服装出口日本的竞争力比纺织品强,但服装对日出口中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中国对日本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有约50%是加工贸易,有的品种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百分之六七十。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从日本进口原料,加工成服装成品后返销到日本。

从日本对华投资纺织业的工序看,投资大多集中在下游产业,其制成品大部分返销日本。90年代以来,日本投资扩大到中游产业(如染色、整理等)和上游产业(如棉纺、毛纺、化纤等),进一步增加了对日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主要纺织企业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纺织业上游产业的投资,中国仍将是日本纺织业对外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国家。

(四)中日纺织服装贸易摩擦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中日纺织服装贸易摩擦也逐年加剧。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日本制订了《应对中国纺织品特别措施》。措施规定,中国纺织品以2004年对日出口的数量为基准,其增长幅度不能超过7.5%,其中毛制品不能超过6%。一旦中国产纺织品对日出口剧增,扰乱或可能扰乱日本纺织品市场,日方将对中国产纺织品实施进口数量限制。(五)日本大地震对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之一,此次地震对出口将带来暂时性影响,对全年出口影响有限。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日出口额约占对全球出口份额的10%。2010年受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影响,行业对该市场的出口修复较为艰难,直至2010年10月,出口增速才呈现正增长态势,明显慢于欧美等地。

2011年3月11日爆发的大地震,无疑使增长乏力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多数认为地震及海啸影响更多的体现在短期内因海路运输受阻影响订单交付及订单暂时性推迟的影响。中长期而言,行业更多的是利好于日本灾后对纺织品服装购买需求的提升。因此,整体而言,多数认为日本此次灾难对行业出口的影响只是暂时性的,对全年出口影响有限。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前景预测.讲义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一、服装行业总体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尤其我们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

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据有关近年来的数据统计,2001年纳入国家统计指标的企业有21000多家,其中87、5%是小企业,大部分是从个体、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产值占76%,控制的资产占63%,实现利润达到了90%。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十年启幕,产业能否全面回暖、地方的服装振兴规划、纺织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各个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新疆的棉花、内蒙的羊绒、宁夏的皮草、中国服装的重心在东部,但是产业资源的重心却在中西部。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迁移,而应该是能力的迁移。转移的过程是兼并重组的过程,也是由弱到强的过程,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而这些服装企业的生产形势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服装产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

服装市场分析

服装市场分析 第一章服装市场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纺织服装工业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发挥优势,行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生产、销售、出口、效益等方面创历史最好水平。而服装行业是纺织业中的支柱子行业,在拉动整个纺织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起到极其重要作用,也是国内消费市场中的热点,更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获得外汇顺差的主要产业之一。 1.1中国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所蕴育的服装文化和独到的服装生产技术赋予了我国现代服装工业迅速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入世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使中国服装行业将不断调整和整合产业结构,并全面提高全行业的综合素质。 据中国服装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服装产业的产销出口情况。全年生产梭织服装136亿件,比上年增长13.76%;出口520.66亿美元,增长26.10%;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3.25%.继续保持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 2003年,我国服装企业数量为5.62万家,同比增加4.85%,从业人员462万人,同比增加19.2%。统计表明,我国服装业仍然高度集中于沿海省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省的服装产量占全国的75.33%,其中广东就占了26.66%,上海、福建等省市紧随其后。我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服装生产大省同时也是服装出口大省,广东出口仍居第一,浙江出口增幅最大,达到36%,位居第二。 据海关统计,2004年9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110.6亿美元,同比增长 P1

20.3%。其中出口96亿美元,增长22.1%;进口14.6亿美元,增长9.8%。2004年1至9月,进出口总额达8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 6%,其中出口691.2亿美元,增长21.8%;进口125.1亿美元,增长9.1%。【1】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加入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纺织品贸易配额会在这一年被取消。2005年配额的取消,是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末期达成的协议,标志着关贸总协定中这一例外的结束。尽管在某些地方(如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者所面临的竞争将会增加,但那些主要依靠纺织品贸易换取外汇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会站在竞争的前沿。当然,配额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由于仍然残存许多贸易限制,如高关税和一系列非关税壁垒等,在多哈发展会议的框架下,仍要努力通过世贸组织谈判提高该行业部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1.2上海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现在我们把范围缩小到上海的服装市场。回顾整个2004年上海服装市场,可以看到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多种形态的销售方式虽然给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也给各商家造成了空前的竞争,当然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乐于见到这样的场景,而对于服装零售企业来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的创意设计、新的销售手段,是很难立足于市场的。我们先来看看上年各个月份的销售情况: 【1】中华服装网,https://www.doczj.com/doc/ce13010401.html,

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四国饮用水质标准比较

. 快适水水质卫生标准 1、快适水概念 水质指标达到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现行饮用水标准中最高要求,适合于婴幼儿等对水中污染物较为敏感的人群长期饮用的优质饮用水。 2、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四国或地区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2.1分类的区别 (1)美国水质标准分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质标准和二级饮用水标准。国家一级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又有最大污染物浓度(MCL)和最大污染物浓度目标(MCLG)两个指标,MCL为强制性的标准,MCLG是非强制性的更高目标值。美国一级饮用水指标共有78个,分为: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学指标,其中无机物指标有15个,有机物指标54个,放射性物质指标有3个,微生物学指标有6个;二级饮用水污染物指标共有15个,没有细分。 (2)欧盟水质标准并没有特别分类,水质指标分为微生物学指标、化学物质指标和指示指标,其中微生物学指标2个(瓶桶装水是5个),化学物质指标26个,指示指标20个。 (3)日本水质标准分为水质基准项目和水质管理目标设定项目。水质指标项目分为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无机物、金属类、有机物、消毒剂残留及消毒副生成物、基本特性、其他类。日本水质基准项目共50个,其中病原微生物指标有2个,重金属指标有10个,无机物指标有9个,有机物指标有11个,消毒剂和消毒副生成物10个,基本特性指标5个,其他类指标2个;水质管理目标设定项目共27个,其中重金属和金属指标有4个,无机物指标有2个,有机物指标有9个,消毒剂和消毒副生成物6个,其他类6个。 (4)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分为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共计106项。饮用水标准水质常规指标分为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四类共1 / 19 . 38个,其中微生物指标有4个,毒理指标有15个,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有17个,放射性指标2个;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4个;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分为微生物指标2个、毒理指标59个、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3个。 2.2水质指标对比 以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为参照,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4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质指标对比见表1和表2。 表1 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对比 限指中美日欧 GB5749-20MC6MCL标 、微生物指 总大肠菌51MPN/100m不得检CFU/100m 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不得检 CFU/100m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着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倍,美国增长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倍和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法国,德国,美国。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精编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 景分析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

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亿美元,增长%。?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 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 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 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 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元,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纺织品市场行情作业 1、试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各自特点? 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 (一)纺织服装市场 1、整体概况 美国纺织工业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工业曾在美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今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工业,由于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在美国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 美国官方将本国的制造业分为21个门类,其中纺织工业占据两类。一类被称为“纺织工厂”类,包括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机织、针织、制线、后道处理、地毯、挂毯、轮胎用纤维制品等产品的制造;另一类被称作“服饰及其它纺织类”,包括男女服装、帽子、手套、毛皮制服饰、窗帘等家庭装饰用品以及纺织箱包等产品的制造。 (1)纺织服装生产概况 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始于1790年,主要集中在南部诸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北卡州,享有美国最大纺织工业的美名。 美国现有纺织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平均每年为美国创造不低于500亿美元的产值。 美国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第一大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美国碳纤维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产量占全球碳纤维生产总量的33%。 2000年以来,美国的纺织服装业不断萎缩。特别是美国纺织工业中的面料生产正在向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目前已将相当的纺织生产能力转移至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墨西哥。在服装生产的大部分工序中,美国仅承担包装加工的最后环节。该行业在美国的整个产业链中正处于辅助地位。 (2)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概况 美国是纺织品和服装消费大国,其中服装在美国各类纺织品进口中占有突出地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大宗服装产品为男女衬衫,其次是长、短裤。从消费者性别分析,50%的服装是针对女性,30%则针对婴幼儿。服饰类产品进口增幅较快,原料性产品进口增幅下降或呈负增长。服装消费趋向舒适型和实用型。 棉纺织品目前是美国纺织品消费市场上最受大众喜爱的纺织产品,消费量占美国全部纺织品消费的56%,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无纺产品,美国对无纺布的消费量是全世界最高的,约占全世界无纺布产品消费总量的50%。 近年来,美国消费者对家用纺织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产品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且特别注重床上用品、厨房用纺织品的更新换代。美国消费者对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占家庭纺织品服装总消费的约1/3。 美国服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很强,各服装店均根据自身多年的销售经验,推出各自的品牌,如POLO、LEVIS、CK、BOSS、PORTS等,知名品牌服饰在美国大的服装公司的营业额中占有98%以上的份额。 2、美国纺织服装业呈现的特点: (1)创新技术和新型纤维遥遥领先; (2)纺织业设备水平高; (3)纺织业和其它工业行业高度融合; (4)具有丰富的棉花资源。

日本饮食特点介绍

日本饮食特点介绍 在饮食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那么你们了解日本饮食特点吗?跟着来看看不一样的日本,欢迎阅读。 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期,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以后,伴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他们的食谱伴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同时,在历史上,由于家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附近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骄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萬不能坐視其久而湮沒不聞也。

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一直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的饮食文化 班级:10级工程管理六班 姓名:马静伟 学号:0260614

日本的饮食文化 摘要: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收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随着几千年底政治、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底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很多日本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由不同人种构成。日本饮食受东北亚各国文化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经改良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料理的特征。另外,由于复杂的内陆地形和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使日本不仅拥有丰富的种植物资源,还造就了大批资源丰富的渔场,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四季变化鲜明,所有料理都非常重视对季节的感受,并且因为全年气候温暖潮湿,所以日本人比较喜爱清淡的口味,从而形成了日本人比较中注重食材本身风味,较少适用调味料的特点。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在用嘴品尝食物之前,要先用眼睛和鼻子鉴赏食物。因此,日本人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的,器皿的材质,不仅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竹制品、玻璃制品等等,丰富多彩。盛装食物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材质的盛装器皿,而且器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此外盛装方法、器皿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也必须协调,还要考虑到与其他盛装器皿的协调性等种种考虑都是为了将食物等级提升到一个综合艺术的境地。 二、日本料理的种类 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京都是古代日本的都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贵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因为远离海洋,京都料理主要以清淡的蔬菜和鱼干为主,而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2)

河南理工大学 日 本 饮 食 文 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12-3班 姓名:韩洁 学号:311210070303

日本饮食文化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日本列岛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日本饮食种类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 日本饮食被称为料理,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怀石料理。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 卓袱料理。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因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 茶会料理。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 生鱼片。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 寿司。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也很多,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生、熟寿司、压寿司、握寿司、散寿司、棒寿司、卷寿司、鲫鱼寿司等等,而其中鲫鱼寿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寿司。鲫鱼寿司是以鲫鱼、米饭和精盐为原料,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腌渍和发酵制成的。 天妇罗。我们常常在日剧中听到“天妇罗”这个名称,实际上“天妇罗”就是油炸食品。即用面粉、鸡蛋、水将其调成浆状,再将鱼、虾、蔬菜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时蘸

我国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服装市场现在情况是怎么样的?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现状决定着服装产业链的发展。 去年中国衣着类价格下降百分之二点七,服装打折成为商场销售的主要促销手段。去年中国大型商场的服装假日打折销售已延伸到几乎所有周末。有些服装品牌甚至在换季新品刚上市时就开始打折销售,有些世界顶级名牌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市场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在服装换季打折时购买,在换季开始和流行期价格较高时购买的人仅占百分之三十七。 中高档品牌服装,特别是市场上占有率高的品牌服装,销售量增幅较大。其中,针织内衣前十位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已达到百分之六十五,特别是城市消费者对服装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关注。调查表明,有百分之四十七的人经常购买和翻阅时装类报刊,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对服装流行趋势非常关注。流行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消费者的爱好选择。 据了解,买断、特许等新兴方式逐渐兴起。据调查,有百分之四十的消费者在大型商场购买服装,有百分之三十的消费者喜欢到专卖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品牌。去年,大商场开始在对服装需求趋势和销售趋势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用现款或期款现货的交易方式,把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服装,通过下订单方式买断经营。针对专卖店的特许加盟经营近来也逐渐升温。这是一种集理念、文化、管理、培训、服务"一条龙"的新型营销方式。 今年中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三左右,与上年增长幅度基本持平。城镇衣着类消费支出仍将增长,但幅度较小。此外,今年服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将继续通过市场显现出来,服装需求将出现追求高品质的倾向,消费者受品牌理念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服装加工厂也要有转型升级的意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加工上,要全方位发展。服装加工厂找服装订单可以去好订单网寻找。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日本、美国及欧盟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与启示

日本、美国及欧盟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与启示 张宝山 受国际国内严峻金融形势的影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目标已转变为“扩内需、增就业、促增长”。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不仅在分散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吸纳新增就业、扩大内需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在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陷入了出口减少和融资困难的“两难”窘境。鉴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财税和信贷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努力解决其融资瓶颈。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使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了法律基础,但是随之而来就是要明确政府政策扶持的范围,即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界定问题。2011年6月我国政府出台并执行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划定标准上有长达近百年的历史经验,站在不同角度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或许在实施新标准的背景下,能指引相关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日本中小企业划定标准的演变及修订动因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形成的,加之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

因此,借鉴和吸取日本有关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历史经验就非常有必要。 1940年,日本以职工人数小于100人作为划分中小企业的依据。1946年,日本政府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经济,实施“倾斜生产方式”的经济政策,同时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的扶持范围,相应地将职工人数标准上限提高到200人。1950年,开始采用职工人数和资本金额作为划分标准,进一步将职工人数上限提高到300人。1963年,日本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定标准,此次标准相对于之前的三次标准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其一,行业划分采取四分法,有利于政府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特定行业的发展;其二,采用职工人数和资本金额复合指标,有利于增加政府实施扶持政策的活动空间;其三,不同行业划分标准的指标上限不宽不窄,比较符合当时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截至20世纪末,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正是因为其庞大的经济总量。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与实际经济发展呈现脱节现象,因此,1999年对1963年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修订,将不同行业的资本金标准提高到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额度,职工人数标准基本没有变化。 日本对中小企业划定标准的修订总共达五次,每次均服从国民经济的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划定标准上限,从而避免因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界定过窄引致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实施的僵化,从中也可看到日本出台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准确实施中小企业

服装制造业的现状调查与前景展望报告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目录 一、调研背景 (6) 二、调研目的 (6) 三、调查范围与调查内容 (6) 1.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 2.调查内容小结 3. 调查表 四、调查方法 (7) 五、工作进度 (7) 六、调查内容 (8) 1.(市名)市服装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8) 2.基本生产状况的研究 (8) 3.基本流通与销售状况的研究 (10) 4.企业品牌状况研究 (12) 5.对(市名)服装发展的期望 (14) 6.其它国家和地区服装行业的简要分析和比较 (14) 7.对(市名)市服装制造行业的发展建议……………………………一五 七、调查费用及预算 (16) 八、队员名单及附录 (17)

关于(市名)服装制造业的现状调查及前景展望 一.调研背景: (市名)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市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市名)在成功地承接香港及东南亚产业的第一次大转移中,一些外商在(市名)办起了与制衣业相关的来料加工厂,其中以(市名)市虎门镇发展得最为迅速。在80年代中后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市名)市虎门镇政府因势利导重点发展服装业,有计划地引导扶持服装产业,服装产业市场日趋成熟,以服装制造业为其支柱产业,在服装产业带动下,其它行业也获得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以服装为特色的行业集群。同时,(市名)市虎门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女装名镇”的称号。(市名)现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印染厂,拥有制衣厂1000多家,采取“前店后厂”的营销模式,生产、销售一条龙;形成配套工厂近百家,服装从业人员达40多万;年产服装过亿,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出口创汇9.9亿美元。虎门以靠近香港这一时装名都,对国际服装发展态势反应快捷,成为国际“流行色”向内地扩散的“转换站”和“辐射源”。虎门每年一度的时装节,和大连的时装节齐名,成为“北有大连、南有虎门”的中国服装的南派代表。 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名)服装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产业强,品牌弱”的现象;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品牌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自主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低;针对欧美出口贸易壁垒和出口限额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各服装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等. 二.调研目的: 针对于这些所发现的问题,此次调研活动就(市名)服装制造整个行业中,生产,流通,消费与品牌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市名)服装制造业发展现状,结合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市名)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和出路。 三、调查范围与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 (1)调查对象——(市名)市102家服装制造企业和近80家服装销售店(2)调查单位——服装制造企业和服装销售店 (3)填报单位——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服装销售员与管理人员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发展 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号:201420131202 姓名:杨雨佳 摘要:在中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本文从日本饮食文化的特色出发,发掘其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飨喜欢美食的读者。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特色 一,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平均寿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字。这和日本的饮食文化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烹饪方法来看日本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饮食特点之一是追求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式的简单与自然。用现在的营养学来讲,极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中的营养素,避免了因高温、高盐和高油而造成食物营养素的流失。保持原材料本身的味道, 多采用生的, 或是稍稍煮一下就食用的做法。蛋黄蛋白一起食用的“生蛋”便是其中一种较具代表性的吃法。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 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日本居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摄取了足够的营养,更好的维持了身体的健康,这是日本饮食所传递的饮食理念。 日本饮食中特别注重海产品的摄入,尤其是深海鱼的补充。如果,有机会去北海道参观,你将会看到一个亚洲甚至在世界也非常有影响力的生鱼物流集散地。每天,上百吨的海产品通过这个集散地发往世界各地。日本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重视对海洋鱼类的捕捞,抛开对濒危海洋生物的保护不讲,日本国民的海产品的摄入水平在整个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海产品尤其是深海鱼类,例如三文鱼,鲑鱼等等都是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营养佳品,通过多食用这种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海产品,日本居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健康的饮食理念已经渐渐地影响和改变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当饮食和健康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满足饱腹感的时候,饮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饮食文明程度的体现。 再次,日本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礼仪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两个地方可以当作很好的观察点。一个是卫生间,一个是餐桌。日本饮食文化在它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机体文化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早在1000 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饮食文化。传统的日本料理的餐具和中国的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常常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定,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二,战争对于一本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饮食生活因美军的占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后初期,日本陷入粮食不足的困境,日美政府为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多项政策、法案和条例。1945 年至1946 年对日本来说是最艰难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因战争变为废墟,美军占领日本后禁止军需工厂的生产,生产设备严重损坏,资本家生产欲锐减,所有工厂停止生产,失 业人数剧增、住宅难、“食物难”、犯罪率的剧增、社会极度动荡等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战时经济以军需生产为主,男丁都被抓去从事战争活动,农业生产因人手不足一直滞后,加之1945 年的自然灾害使农业严重减产,收成只有常年的1/3。占领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封锁政策,禁止日本从国外进口

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四国饮用水质标准比较

快适水水质卫生标准 1、快适水概念 水质指标达到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现行饮用水标准中最高要求,适合于婴幼儿等对水中污染物较为敏感的人群长期饮用的优质饮用水。 2、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四国或地区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2.1分类的区别 (1)美国水质标准分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质标准和二级饮用水标准。国家一级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又有最大污染物浓度(MCL)和最大污染物浓度目标(MCLG)两个指标,MCL为强制性的标准,MCLG是非强制性的更高目标值。美国一级饮用水指标共有78个,分为: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学指标,其中无机物指标有15个,有机物指标54个,放射性物质指标有3个,微生物学指标有6个;二级饮用水污染物指标共有15个,没有细分。 (2)欧盟水质标准并没有特别分类,水质指标分为微生物学指标、化学物质指标和指示指标,其中微生物学指标2个(瓶桶装水是5个),化学物质指标26个,指示指标20个。 (3)日本水质标准分为水质基准项目和水质管理目标设定项目。水质指标项目分为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无机物、金属类、有机物、消毒剂残留及消毒副生成物、基本特性、其他类。日本水质基准项目共50个,其中病原微生物指标有2个,重金属指标有10个,无机物指标有9个,有机物指标有11个,消毒剂和消毒副生成物10个,基本特性指标5个,其他类指标2个;水质管理目标设定项目共27个,其中重金属和金属指标有4个,无机物指标有2个,有机物指标有9个,消毒剂和消毒副生成物6个,其他类6个。 (4)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分为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共计106项。饮用水标准水质常规指标分为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四类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