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3
在食品文化方面,日本和中国有何异同?作为东亚两大重要文化国家,中国和日本在许多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食品文化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日本和中国在食品文化方面的异同。
一、饮食文化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都非常丰富,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 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饮食文化注重“和”的概念,即“相互”和“和谐”。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选择寿司、拉面、烤鱼等传统的日本美食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
此外,日本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着重食材的新鲜和美观,形成了许多诸如刺身、茶道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2.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日本不同,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多样化”和“开放性”。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如川菜、湘菜、粤菜等。
中国菜肴的调味也非常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搭配不同的食材。
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地开放,允许人们自由地享受食物。
二、烹饪技术日本和中国在烹饪技术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1. 日本的烹饪技术日本的烹饪技术非常注重细节和创造性。
例如,日本料理中经常使用生鱼片,并在调味中注重原料的本身味道,希望食材的新鲜和自然味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日本人还非常重视色彩搭配和餐具的选择,想要做出优雅的日本料理,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
2. 中国的烹饪技术相比之下,中国的烹饪技术更加注重火候和调味,尤其是掌握烹调温度和时间。
同时,中国的厨师们注重刀功和造型,重视对食物的处理和装饰,例如京酱肉丝、宫保鸡丁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烹饪技术的独特魅力。
三、餐饮文化附属品除了食物和调味品以外,日本和中国还有着许多具有餐饮文化特色的创意附属品。
1. 日本的餐饮文化附属品在日本的餐饮文化中,创意附属品非常丰富,像寿司店会放置大广告牌、粗瓷碗以及墨黑色的漆器擦刀等,这些附属品都非常地独具特色和韵味。
2. 中国的餐饮文化附属品中国的餐饮文化附属品包括瓷器、扇子等等。
完整版日本饮食文化习俗日本,这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从精致的寿司到热气腾腾的拉面,从传统的和果子到新鲜的刺身,日本的美食世界令人陶醉。
日本饮食文化不仅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品质,还强调烹饪的技巧和美学,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
日本饮食的特点之一是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追求。
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丰富的海产资源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的海鲜。
无论是在市场还是餐厅,新鲜的鱼、虾、贝类总是备受青睐。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日本人通常会在当天采购并尽快烹饪食用。
这种对新鲜度的执着,使得日本的海鲜料理成为世界美食中的瑰宝。
寿司,无疑是日本美食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它以简单而纯粹的形式展现了日本料理的精髓。
寿司师傅精心挑选优质的米饭和新鲜的生鱼片,通过巧妙的手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一份好的寿司,米饭的温度、酸度和硬度都恰到好处,生鱼片的切割和摆放更是一门艺术。
除了常见的握寿司,还有卷寿司、太卷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刺身,即生鱼片,是日本料理中另一种重要的美食。
新鲜的鱼肉被切成薄片,搭配芥末和酱油食用。
刺身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金枪鱼、三文鱼、鲷鱼等。
每一种鱼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品尝刺身时,人们可以感受到鱼肉的鲜嫩和细腻。
除了海鲜,日本的蔬菜料理也别具特色。
天妇罗就是其中之一,将蔬菜和海鲜裹上面糊炸制而成,外皮酥脆,内部鲜嫩多汁。
还有各种煮物,如煮萝卜、煮南瓜等,通过慢煮的方式保留了蔬菜的营养和原味。
日本的主食也丰富多样。
米饭是日本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其烹饪方式讲究,口感软糯。
拉面则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快餐美食,浓郁的汤头、劲道的面条和丰富的配菜,让人回味无穷。
乌冬面也是常见的面食之一,粗粗的面条搭配独特的酱汁,别有一番风味。
在日本饮食文化中,餐具和摆盘同样重要。
精美的餐具能够提升用餐的氛围和享受。
食物的摆放注重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甚至在一些高级餐厅,食物的摆盘如同一件艺术品。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日本饮食文化简析日本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便深深烙印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其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来不断演变和变革。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不仅彰显在精美的料理中,也体现在饮食礼仪、食材的采选、调味和配合上。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简析一下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日式料理的特点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就是寿司和刺身,而寿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中国在公元7世纪时借助船只之后便开始向日本输送寿司和寿司制作技术,至于刺身则是在日本地区独有的食品。
日本人十分注重食物的颜色、口感和味道,所以日式料理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刀工和香料。
日式料理讲究“色、香、味、形”四维,往往要求食材烹调的效果色彩鲜艳、气味宜人、口感独特、造型美观。
这些原则不仅应用在寿司和刺身上,也体现在其他家庭料理中。
例如日本的著名组合套餐“日本料理定食”就体现了“色、香、味、形”四维理念,每种菜品都保证了口感鲜美、香气逸散、色泽艳丽和造型美观。
二、饮食礼仪日本饮食文化十分重视饮食礼仪,对餐桌上的行为和礼仪有着详细规定。
例如,日本人在吃饭时一定要用筷子,而不能用刀和叉,还要控制用筷子的手的方向,不得向人指出或者看着自己手部动作。
另外,日本人在吃饭时,经常会由最年长的人带头,开场白,然后由其他人相继献上礼物。
在吃饭的途中,日本人还注重各种饮料和饮料器皿的使用方法,例如在饮用日本茶时,要使用日式茶具和盛放茶叶的瓷碗。
三、食材的采选,调味和配合日本饮食文化十分注重食材的采集和选择。
他们选择的原则是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
例如,日本人会选择在季节生长的蔬菜、水果和海鲜,这样做烹调出来的菜品会更为美味。
除了食材的选择外,日本人还注重调味和配合。
他们通过调味让单一的食材味道更为丰富、鲜美。
比如糖、盐和酱油是日本料理三大调味品,它们被广泛使用在各种烹调菜品中。
另外,日本人还强调食材与食材、菜品与菜品相互配合,才可制造出色、香、味、形鲜明的佳肴。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日本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种饮食文化。
它非常讲究食材的新鲜、色彩的搭配和味道的独特。
同时,日本饮食文化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
在这篇论文中,将会探讨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和食”(Washoku)的传统。
和食是指传统的日本饮食模式,它由主食(通常是大米)、汤、主菜和副菜组成。
这种饮食模式强调平衡、多样性和节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营养均衡。
此外,和食还强调食物的季节性和新鲜度,以确保最佳的食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也是该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在日本,人们会用筷子来进食,同时会有一些特定的规矩来遵循,比如不把筷子插进饭中、不直接用筷子拿食物等等。
这些规矩体现了对食物和食用过程的尊重,也给人们的用餐带来了一种仪式感。
日本饮食文化不仅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寿司、天妇罗、炸鸡等传统的日本料理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美食。
其次,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饮食中看到。
比如,在许多国家的餐厅中,人们可以找到日本风味的菜肴。
此外,日本饮食文化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日本人注重优雅和清洁,这也体现在他们对饭菜的处理中。
日本饭店的入口处会摆放洗手岩,以及放有纸巾和漱口杯。
这些细致的设计和关注细节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饮食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闻名于世。
和食的传统模式、对食材的尊重和做工的精细、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都是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日本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拥有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以新鲜、简约、精致的特点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日本饮食文化的浅析。
首先,日本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
日本人注重食物的原始滋味,追求一种自然的食欲。
他们追求食材的新鲜度,尽可能只在最好的季节食用特定的食物,以确保食物的原汁原味。
例如,日本人烹饪海鲜时,他们一直坚持使用最新鲜的海鲜,以确保食物的味道和质量。
其次,日本饮食文化注重餐具和摆设的精致。
日本人认为吃饭是一种艺术,食物的摆设和餐具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餐具通常是精致而古雅的,例如用于盛放饭菜的盖碗和木碗等。
此外,日本餐桌上还经常摆放一些精美的花朵和盆栽,以增添餐桌的美感。
再次,日本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平衡和谐的饮食。
日本人认为饮食应该是新鲜、简约、均衡的。
他们尽量保持膳食的平衡,融入多种食材,并确保膳食中含有适当的营养。
日本人通常在餐桌上摆放各种颜色鲜艳的食物,以确保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同时,日本人注重餐前餐后的清洁,认为这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内外平衡的重要一环。
最后,日本饮食文化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传统料理。
寿司、刺身、日式火锅、烧肉等都是代表日本口味的传统料理。
这些料理不仅在日本本土享有盛誉,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总体而言,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新鲜、简约、精致的特点闻名于世。
对于日本人来说,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艺术和精神满足的途径。
通过对食材的选择、餐具和摆设的精致、饮食的平衡和谐、传统和仪式感的注重,日本人将饮食文化打造成了一门艺术。
它既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珍视。
目录前沿 (2)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3)(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
(3)1.所谓“精”。
(3)2.日本料理的“少”。
(3)3.“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3)(二)日本文化之“生”和“鲜”。
(4)二、日本的美食 (5)(一)怀石料理 (5)(二)寿司 (5)(三)茶道 (6)三、日本饮食的习惯 (7)(一)简约的饮食风格 (7)(二)分餐不怕盘子多的日本人 (7)(三)饮食习惯与民族性格 (7)参考文献 (10)前言“日本料理”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广州,是日语中“日本式烹饪”的意思。
当提到日本料理时,许多人会联想到寿司、生鱼片,或是摆设非常精致,有如艺术的怀石料理。
然而,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日本料理是日常的传统饮食,特别是在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末期所形成的饮食。
日本料理店最初只是一些高档酒店开办,主要的客户是日本商社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日本访问团、还有少数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
随着国内对日本文化的介绍和传播,日本料理店在全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越开越多。
为什么日本料理能得到中国人的追捧?日本饮食的特点在哪里?日本的饮食文化又是怎样的?借由这次论文,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跟大家一起探索日本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自古以来,日本不断从中国学习文化,有科学技术,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
这自然和当时中国的强盛密切相关。
日本的歌舞伎据说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在现在的日本料理中不难发现很像中国菜的“野菜炒め”。
崇拜并学习强者似乎是日本的特色。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没落,西欧逐渐强盛的时候,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大量学习西方的技术,文化。
在日本科技逐渐发达的同时,日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吃熟菜变为吃生菜沙拉。
(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
1.所谓“精”。
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
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引言: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饮食文化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视,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要谦虚有礼,尊重长辈,注重分寸,面碗要对准嘴巴等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十分注重,包括使用筷子,鞠躬行礼,按照规定的顺序用餐等等。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更注重用膳时的安静和专注,而中国人更强调餐桌上的热闹气氛。
二、食材的选择中日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米饭、面食、豆制品等是主食,而日本的主食是米饭以及各种面食。
此外,鱼类在日本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喜欢生鱼片、寿司等生鱼食品。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煎、炒、烩等烹调方式来烹饪鱼类。
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南方气候较炎热,因此喜好清淡、凉菜为主,而日本气候相对较凉,因此喜好热食。
三、烹饪方式中日两国的烹饪方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炒、煮、烧、蒸、炖等等,每一种烹饪技法都能将食材烹煮出独特的味道。
而日本的烹饪方式更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本身的鲜美。
日本料理的特点之一是烹饪时间短、调味少,希望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保持原材料的原味,使食物更加清新和原汁原味。
四、餐饮习惯中日两国的餐饮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餐饮习惯较为丰富,有早餐、午餐和晚餐,各个餐段都有特定的食物搭配和套餐。
日本人则非常讲究餐饮的节奏感,他们强调三餐均衡,早餐一般会吃米饭、鱼或者豆腐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饮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热热闹闹的餐桌氛围,喜欢使用多种烹饪方式展现食材的味道。
而日本饮食文化更注重用膳的安静和专注,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充满魅力的主题——日语饮食文化。
日本,这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一种既精致又富有内涵的饮食文化。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领略日本饮食文化的魅力。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起源日本饮食文化起源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
日本四面环海,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为日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古以来,日本人民就十分注重饮食健康,追求食物的新鲜和营养。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1. 注重食材的新鲜在日本,食材的新鲜程度是评价一道菜好坏的重要标准。
日本渔民每天凌晨出海捕鱼,新鲜的海鲜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此外,日本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食材也都以新鲜为首要条件。
2. 色香味俱佳日本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
日本料理在色彩搭配上讲究自然、和谐,以白色、绿色、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在香气和口感上,日本料理注重食材的原始味道,避免过多的调味,让食客品尝到食材本身的美味。
3. 精致小巧日本料理在制作上追求精致小巧,每道菜都如艺术品般精美。
这种精致不仅体现在食材的挑选和烹饪上,还体现在餐具的选择和摆放上。
日本餐具多为瓷器、陶器等,简洁大方,与料理相得益彰。
4. 健康养生日本饮食文化强调健康养生,注重食物的平衡搭配。
日本料理中,鱼类、蔬菜、豆类、米食等食物种类丰富,营养均衡。
此外,日本料理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烤等,既能保持食材的营养,又能减少油脂的摄入。
三、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美食1. 寿司寿司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起源于日本古代的渔业文化。
寿司以新鲜的生鱼片、醋饭、各种配料等为主料,通过巧妙的摆盘和搭配,呈现出独特的风味。
2. 天妇罗天妇罗是将新鲜的鱼肉、蔬菜裹上面糊,油炸而成。
天妇罗外酥里嫩,香气扑鼻,是日本传统料理中的经典之作。
3. 拉面拉面是日本最具人气的美食之一,遍布日本全国各地。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1、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
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
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
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
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
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
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
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
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
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
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
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
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
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
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
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
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
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
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
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
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
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2、茶道以"茶道"为例,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
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
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
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茶室中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quot;小东洋"。
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
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
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
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
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
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
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
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
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
说它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那种只有当事人咱当时的环境下才能感觉到的艺术美的瞬间再也不会重现。
说它又是永久性的,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
钢琴演奏家在演奏钢琴时是舞台上的艺术家,下台以后可以过平常人同样的生活。
而茶人则不同,茶事完了之后的日常生活也需谨慎自制,早起修行,慎于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的继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之后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
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
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
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
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
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
据说有的茶人在清扫完毕之后将抹布(当然是雪白的)打开平托在胸前,然后在茶室里渡来渡去,为带走茶室里的浮尘。
从日本茶人准备茶事的态度,我们便可探知大和民族的待客之道。
他们体贴地在事前为客人收拾好一切,尽最大的努力使客人感到舒适。
因为日本人天生内敛的性格,使他们看起有礼而生疏,当从他们所作的一切,就不难发现他们待客的热情。
同时,从茶人们细致入微的事前准备,我们也能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样的认真、谨慎。
茶是开始之后,客人们要膝行进入茶室,在壁前跪坐,将小扇子放在膝前,向挂轴行礼,表示对挂轴者的信仰,在拜读之后,再拜看茶字句、欣赏裱褙配色、绢快的花纹等,最后再行一礼,之后拜看茶室里其余的装饰。
主人进茶室后,主客免不了一番寒暄客套,虽曰是主客间彼此尊重,但仍不觉让人联想到大和民族礼节的繁褥,同时也觉得过分虚伪的做作。
稍事停顿之后,主人为客人端来食案,用餐。
其间,用餐动作要求一致,并因先欣赏碗中的艺术造型、艺术色彩,享受食物发出的香气。
用完点心之后,又是一系列的繁文缛节。
值得一提的是,茶道的一般程序都是从左的,足见的日本人对历史的重视,否则,在日本这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里,就不会存在京都、奈良这样于千年前无大差异的左都存在了。
而日本人的审美观,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
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
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最大的茶点心不过鸡蛋那么大。
江户果子司铃木越后的后裔,第十七代铃木宗康提出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
第一是视觉。
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
人们从点心的外形上可以感觉到季节的变换。
第二是触觉。
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觉。
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主要原材料为江米粉、米粉、小豆、砂糖、山芋等。
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觉。
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
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第五是听觉。
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
""初雁"(一例)。
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
而茶食以"和敬清寂"为宗旨,不提倡用于时节不合的山珍海味,反对用昂贵稀有的材料。
茶食尊崇自然、强调季节性和包荣性。
即宜采用时令蔬菜,同时既要有山货也要有海味,还要有原野的东西,荤素的搭配也要十分的小心。
茶食的色彩比较素雅,反对浓重的修饰,崇尚简素之情,茶食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调料,以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而日本人多喜生食也是处于这个原因。
茶道用花要求用时令花木,且必须尊崇花木的本来面目,反对过分摆弄。
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名胜之一,然而说到日本的饮食,人们的脑海中便立刻跳出"寿司"二字。
是的,寿司在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饭在中国一样举足轻重。
那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上的又一瑰宝-寿司。
3、寿司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
而我们现在对寿司的认识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寿司名称的来历。
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鮓,也有的写成。
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
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在中文里也有"鮓"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
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
这两个字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
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quot;鮨"字。
"鮓"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
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鮓"里并没有米饭。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
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
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
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
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
这种目的在于保存的寿司被称为"驯寿司"。
然而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上放新鲜的鱼虾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食品。
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
例如:三重县伊势地区有被称?quot;手捏寿司"的家乡饭。
这种寿司是把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和紫菜及加醋米饭拌在一起吃。
这种寿司没有什么特定的形状,也不用手把米饭攥成米饭团。
而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
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有饭团、寿司卷、什锦饭团、油炸豆腐饭卷、茶巾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