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02.70 KB
- 文档页数:3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摘要】:在20世纪二三是年代的意大利,葛兰西作为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想。
葛兰西指出,现代国家构成的核心是“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有机知识分子”主要发挥文化领导权的作用,“阵地战” 是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形式。
“文化领导权”也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之前所必须掌握的,一个政权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可,进而达到文化领导权的实现,研究葛兰西的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启示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产生背景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主要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意大利都灵工厂委员会运动有关联。
当时国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先例,点燃了希望,其他国家也纷纷投身革命的浪潮中,然而由于意大利共产党的力量过于弱小,人民群众的团结不够,使革命屡屡失败,进而被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领了政权,导致了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使无产阶级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葛兰西认为,意大利之所以受到法西斯的控制在于法西斯主义者对民众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控制,从基层团体成员入手,进而得到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团体的认可。
因此,无产阶级要想获得国家政权,首先要利用好意识形态的战略阵地,利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教化大众,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国际上,西欧革命失败,法西斯上台后,只注重经济建设,并认为马克思是机械的言论,陷入刻板的思维化模式,葛兰西强烈反对经济宿命论的说法,主张意识形态的主动作用,同时,俄国和意大利东西方革命结果的差异性引发了葛兰西的深入思考,他认为意大利无法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成熟的市民社会,对此社会民众的教化需要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取缔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文化领导权势在必行。
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市民社会”的实践阵地,“有机知识分子”作为实践对象,“阵地战”的实践形式,以及领导主力“无产阶级政党”[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葛兰西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被誉为领导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葛兰西认为,文化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而领导者的作用就是去领导和塑造这种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以及他的理论在当代领导学中的价值,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其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主要强调了组织文化和领导者的作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概念,更是一种可以在组织中进行实践并影响组织绩效的概念。
葛兰西将文化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等具体表现”,并且认为,文化是基于组织价值和信仰的而不是简单地由领导者决定的。
葛兰西进一步指出,领导者是组织文化形成的关键人物,他们需要为组织设定价值观和信仰,进而激发员工的个人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葛兰西将领导者和文化分为五种类型:1. 英雄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强调权威和英雄主义,强调个人能力,并传达一种“成功只属于个人”的观念。
例如,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领导风格便具有典型的英雄文化特征。
2. 先知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常有着一种远见卓识并希望利用组织来实现某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比如改变整个行业或者提升社会福利。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位典型的先知型文化领导者。
3. 价值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会强调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他们会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组织的文化中。
例如,谷歌公司的文化便十分强调团队的合作以及员工的创新精神。
4. 关系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着重于建立员工间的关系和信任,他们会注重员工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塑造一种开放、普惠的文化氛围。
例如,小红书的文化便有很强的关系型特征。
5. 动力型文化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注重运用强大的动力激励员工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来激发员工的潜能。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首先分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指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积极影响。
接着讨论了借鉴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经验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结论指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积极影响、借鉴经验、宣传教育、文化软实力、表达能力、启示结论1. 引言1.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葛兰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尊师重道、崇德向善、谦和博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契合点。
这种契合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弘扬。
借鉴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经验教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能力,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3)(一)文化霸权的三个理论层面 (3)1、市民社会 (3)2、统治权和领导权 (4)3、有机知识分子 (4)(二)文化霸权的实质 (4)(三)文化霸权的特征 (4)1、权威与服从 (4)2、合法性 (4)(四)文化霸权的维护 (5)二、文化霸权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5)结语 (6)参考文献 (7)内容摘要: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再是依赖暴力,而是依赖舆论,依赖于它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权的控制。
面对新时代,尤其是我国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如何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预防西方的渗透和西化,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而在实现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自觉自愿的认可过程中,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葛兰西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知识分子Synopsis:Theories of cultural hegemon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nd hotspots.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tself, further is the ideology of leadership. Gramsci's view,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ies, bourgeois rule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violence, but rely on public opinion, rely on it to the public control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Facing a new era, especially the backdrop of globalisation, how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leadership to prevent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and westernized,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ignificanc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d class in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for the ruling clas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s:Gramsci cultural hegemony ideology intellectuals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前言:“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是由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上层建筑划为了两个层面,一是“政治社会”或“国家”,其“执行机构是军队、法庭、监狱等等,它作为专政的工具代表暴力”;一是“市民社会”,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Gramsci, Antonio)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和理论家。
革命失败后他被墨索里尼法西斯关进监狱,在狱中他对意大利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狱中札记》,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意大利革命道路进行的分析,因此,虽然其文化领导权思想散落在《狱中札记》各章节中,却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是从他的国家结构学说开始的。
他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受经济基础决定,容易发生变化,而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取得了文化领导权,牢牢地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以“阵地战”的方式夺取文化领导权,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及整个国家政权。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前提下,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独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革命思想,至今它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深入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自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的指导地位,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认同。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却正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威胁以及新形势下被淡化、弱化的危险。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通过这样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统治阶级都依靠一种比较可靠的工具维系自己的统治。
那么我们要问,无产阶级如果要成为统治者,他们有什么可靠的工具呢?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显然不会有直接的力量上的优势,也没有所谓的优秀的血统,更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本。
那么无产阶级依靠什么工具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呢?无产阶级回头去寻找,可以利用的工具,经过长期的总结发现,在以往的统治中,所有的统治者用的都是物质层面的工具,虽然也有基督教教会等一些统治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也大多是做一些幕后的工作,没有拿到台前来展示。
既然这样的思想方面的工具,可以利用,为什么不直接拿到台前来用呢?葛兰西把这种精神工具明确地称之为文化领导权。
他通过分析俄国和西欧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同现实情况,认为西欧共产主义运动与俄国的运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俄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也没有民主自由意识的觉醒,因此可以通过单纯的暴力手段取得一种统治,并且很快形成一种风气与氛围;而西欧则完全不一样了,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业已觉醒,不能通过简单的暴力革命就能取得政权,更困难的是不能很简单的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与氛围。
因此,葛兰西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就要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体系,获得文化的领导权,并且一直到取得政权之后也要牢牢的把握这种领导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领导权其实并非表面理解的那么风光,它只是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寻找到的一个工具而已。
并且也不一定是非常好用的工具,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寻找到的。
换句话说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这个理论,完全是在西欧的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困境时的公关与妥协,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一种工具,共产主义运动也许就面临“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局面,那么说这个理论真正算得上是应运而生,共产主义运动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文化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而言成为不可替代的理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文化治理的启示□李翔/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要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以及话语权。
当前我国除了在党的领导下打好“三大攻坚战”,还应当做好文化治理工作,不断推动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面树立民众的文化自信,从而让广大民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治理举措具有重要的启示。
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在葛兰西思想之中,文化领导权是重要组成部分,葛兰西认为要想让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要在道德以及精神层面获得较高的认同感,并不是过度依靠暴力政治方式。
应当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载体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紧密地联系,通过阵地战占领文化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这样才能够顺利获得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最早是葛兰西于1926年在《南方笔记》中所提出,他认为文化领导权能够获取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认可,要想实现政权的稳定,必须要不断吸收新鲜无产阶级血液,并在文化层面作出有效的领导[1]。
就其本质而言,文化领导权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方式来对被统治阶级行使相应的国家权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典型的统治手段,虽然在内容、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与政治统治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巩固统治。
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在于摒弃暴力革命手段,而是将视角置于意识形态领域,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某一种道德,帮助其树立反对资产阶级这一正确革命意识,进而与社会道德标准相契合。
葛兰西的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对象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他看来组建一支具备较高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对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来开展相应的意识形态宣传与推广工作,实现对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这样才能够在革命中掀起一股精神与文化上层建筑革命大潮,最终形成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构建无产阶级的话语体系[2]。
2012摘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奠基于实践哲学。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致思路径体现在:“完整国家”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前提、市民社会是文化领导权践履的现实场域、阵地战是文化领导权的夺取策略。
文化领导权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双重启示:中国共产党要坚守对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双重领导权,为此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和教育“有机知识分子”、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市民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81-03作者: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教师;湖南,长沙,410083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他在反思西欧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中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还原论式的理解”①,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文化领导权”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揭示了资产阶级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统治阶级的优势,在不放弃暴力统治的同时,更加侧重于从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来引导、教化和操纵人民,从而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等主观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引向对观念上层建筑的关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并为现时代解决人类异化危机和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一种文化革命的思路。
什么是“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②。
其中,“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就是文化领导权,即某一社会集团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靠民众社会的“同意”而非“强制”获得。
文化领导权理论既是葛兰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和教训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他带有强烈现实性和实践性革命新战略的推出与升华。
一实践哲学: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奠基于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解读基础上的高度总结。
在葛兰西看来,实践哲学是一种“独立的和独创的哲学”,即主张以人类主体及其实践活动作为本体的“实践一元论”:“在哲学中———统一的中心是实践,也就是人的意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③实践哲学的“实践一元论”术语决不是代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折衷结合,它一方面避免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庸俗的唯物论,另一方面又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避免唯我论,“这一术语将标明在具体的历史行为中的对立面的同一性”,即人与自然借助实践活动的中介在具体的历史行动中达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实践哲学是“行动(实践、发展)的哲学”④。
实践哲学为什么能够奠定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呢?首先,实践哲学将人的实践能动作用置于历史主义的理论视域之中,强调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葛兰西是在批判客观主义和经济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的基础上阐释他的实践哲学构想的: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无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都不是自然给定的,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人类实践展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运动的过程,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现实在人类实践中达到高度的辩证统一。
⑤葛兰西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历史的联合’”,因此,“只有包罗一切的思想体系才合理地反映出基础的矛盾和推翻实践的客观条件的存在”⑥。
由此可见,葛兰西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在肯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先在性、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上层建筑和理论的能动作用,它因对人的实践有指导性作用,所以在改变人的实践的同时进而改变着社会的经济条件和状况。
因此,实践哲学并不将斗争的目光仅仅停留于经济领域,它也重视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其二,实践哲学代表一种独特而完整的新世界观,是一个历史时代文化精神的总结与升华,它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启蒙功能,对于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在葛兰西看来,实践哲学熔铸了过去各种文化精神,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德国哲学、法国革命、英国古典经济学、历史主义等,从而达到“整个精神的和道德的改革运动的顶锋”⑦。
而实践哲学要想使这一切精神道德改革运动成功,就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战胜最精致形式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能够组成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二是“教育其文化还是中世纪的人民大众”。
⑧对于第二项工作,葛兰西指出,“是基本的工作,它规定新哲学的性质,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吸收它的全部力量”⑨。
这就说明,要“与有教养的阶级的思想体系”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就必须首先在革命的实践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而这种新的世界观一定要超越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产生出以新世界观为整合力量的新的社会集团的知识分子,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最精致形式的现代意识形态,保证一切精神道德改革运动的成功。
而这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实践哲学,新的社会集团的知识分子就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此葛兰西充分认识到文化革命及造就以新文化武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启示万雪飞装的知识分子在夺取领导权的实践斗争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其三,实践哲学指明了文化领导权生成的主体力量———有机知识分子。
由于实践哲学是“行动的哲学”,所以它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葛兰西说:“把理论与实践同一起来是一种批判的行动,在这种行动中证明实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或理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⑩由此可见,葛兰西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合而为一”性,理论不是仅仅停留于思想意识中的纯粹思辨,而应该服务于革命的实践。
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中介就是有机知识分子,他们是新理论的缔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实现其理论的行动者、实践者。
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统一时,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历史—道德集团”,即成为为获得无产阶级领导权而斗争的政治集团。
他们用新的世界观改造人民大众,用新型的思想文化意识教育人民大众,从而颠覆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获取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致思路径实践哲学奠定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而从国家、市民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角度展开对文化领导权的论述是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致思路径。
1,“完整国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前提。
国家构成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展开的逻辑前提,不理解他的“完整国家”概念,就无法理解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视野里,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所以,国家几乎就是政治社会与专政的同义语。
较之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所处的时代,葛兰西生活的时代与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观: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资本主义确立了典型的议会制,民主制原则得以体现,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也不断扩大。
葛兰西敏锐地捕捉到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洞察到资产阶级国家职能发生的重要改变,他指出:“资产阶级把自身看作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有机体,能够吸收整个社会,使之被同化而达到他们的文化和经济水平。
国家的职能已经在总体上发生改变;国家已经变成‘教育者’。
”輥輯訛既然国家的职能发生了某种扩展,既有强制职能又有教育职能,所以葛兰西认为应该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重新思考国家的概念,他称之为“完整国家”。
那么,什么是葛兰西所谓的“完整国家”?葛兰西指出:“国家的一般概念中有应该属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某些成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
”輥輰訛显然,葛兰西的“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之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宽泛得多,葛兰西所谓的“国家”是广义的国家,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国家、政府等政治活动领域的政治社会,还包括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活动领域的市民社会。
这样一来,领导权就被融入到了国家政权之中,而领导权机构也被融入进了国家机器之中,国家就体现出其“完整”的意义:国家=专政+领导权。
葛兰西指出,“完整国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逐渐取得平衡,资产阶级也不再是简单地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强制式统治,而是成功地运用意识形态的优势来获取大多数人的“同意”,以保证统治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强制”与“同意”是“完整国家”的两种权力运作方式,前者由国家的暴力机关执行,是政治社会的固有特征,而后者则是知识和道德的领导,靠在市民社会中的潜移默化完成。
2,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践履的现实场域。
葛兰西提出“完整国家”概念的目的并非为了探讨政权的专政形式如何在政治社会实行,他关注的焦点是文化领导权如何在市民社会获得,因此,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作详细解剖有助于我们对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精致把握。
“市民社会”一词最早由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系指一种“城邦”,后引申和转变为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关系。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视为人类伦理精神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是“为了达到他们的个别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外在组织”輥輱訛。
马克思则将“市民社会”视为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决定国家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
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在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含义上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不同,葛兰西主要在上层建筑领域来定位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
他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称之为‘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为‘政治社会’或‘国家’。
”輥輲訛可见,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等政治社会同属上层建筑领域,代表从经济领域独立出来的、与政治领域相并列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及各种新闻媒介、文化学术团体等,它们是传播意识形态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民间组织的集合体。
所以,葛兰西更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实为“同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里,葛兰西敏锐地注意到在市民社会取得相对发达形式的社会里,资产阶级国家功能所发生的某种改变:政治强制性逐步弱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逐步凸显。
资产阶级不再只是简单地利用国家机器进行武力镇压,而是通过控制市民社会、运用传播意识形态的优势来获取大多数人的“同意”,从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这是葛兰西认真反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而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理论总结。
葛兰西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在东方国家取得胜利而在西方国家频频失败,原因就在于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结构差别:“在东方,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成形的状态。
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