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

【目的】建立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按规范操作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

【范围】适用于公司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的检查。

【职责】质量部检验员对本方法负责。

【内容】

1.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胶塞铝盖玻瓶装的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1.2 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2.仪器与用具

分析天平:感量1mg(适用于平均装量在0.15g以上的粉针剂)或0.1mg(适用于平均装量为0.15g及其以下的粉针剂)。

3.操作方法

3.1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铝盖和瓶签(若为纸标签,用水润湿后除去纸屑;

若为直接在玻璃上印字标签,用适当有机溶媒擦除字迹),容器外壁用乙醇洗净,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干燥后,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3.2 轻扣胶塞,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分别精密称定每瓶(支)的重量,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乙醇洗净,依次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即可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3.3 复试:初试中,如有1瓶的装量超过装量差异限度规定时,另取10瓶(支)按(3.1~3.2)项下方法复试。

4.注意事项

4.1 开启瓶装粉针时,应避免玻璃屑落入或溅失;开启橡皮塞铝盖玻璃瓶装粉针时,应先稍稍打开橡皮内塞使瓶内外的气压平衡,再盖紧后称重。

4.2 用水、乙醇洗涤倾去内容物后的容器时,慎勿将瓶外编号的字迹擦掉,以免影响称量结果;并将空容器与原橡胶塞配对放于原固定位置。

4.3 空容器的干燥,一般可用60~70℃加热1~2小时,也可在干燥器内干燥较长时间。

4.4 称量空容器时,应注意瓶身与瓶塞的配对。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编码:

5.记录与计算

5.1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

5.2 根据每瓶(支)的重量与其空瓶重之差,求算每瓶(支)内容物重量。

5.3 每瓶(支)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5(复试时除以10),即得平均装量(m),保留3位有效数字。

5.4 按下表规定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m±m ×装量差异限度)。

6.结果与判定

6.1每1瓶(支)中的装量均未超出允许装量范围(m±m ×装量差异限度);或其装量差异匀未超过上表规定者,判为符合规定。

6.2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过装量差异限度的粉针多于1瓶者,判为不符合规定。

6.3初试结果仅有1瓶(支)的装量差异超过装量差异限度时,另取10瓶(支)复试。复试结果每1瓶(支)的装量差异与装量差异限度相比较,均未超过者,可判为符合规定;若有1瓶(支)或1瓶(支)以上超过时,判为不符合规定。

【相关文件与记录】无。

【培训】培训对象:化验室全体员工,培训人:化验室主任,培训课时:30分钟,培训方式:讲解和自学相结合。

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最低装量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临床用药剂量。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 范围: 适用于固体、半固体制剂中标示装量不大于500g(ml),液体制剂标示装量为500ml以下的制剂。 4.职责: 质量部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 程序: 5.1.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 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分别精密称定重量,除去内容物,容器内容物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容器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均应符合规定。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5.2.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ml以上者3个),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并预经标化的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头)抽尽,50ml以上者可倾入预经标化的干燥量筒中,黏稠液体倾出后,将容 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应符合规定。 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6. 附:装量控制表: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标准操作规程。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 范围: 适用于静脉滴注用注射液(装量为100ml以上者)经澄明度检查符合规定后的不溶 性微粒的检查。 4.职责: 质量部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 程序: 5.1. 原理: 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流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不溶性 微粒所阻挡,从而使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变化,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小容量注射剂装量检查规程

小容量注射剂装量检查规程 目的: 建立小容量注射剂装量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单剂量注射液的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保证临床用药剂量。 2.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3. 范围: 适用于50ml及50ml以下的单剂量注射剂的装量检查。 4. 职责: QA检查员、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 程序: 5.1. 仪器与用具: 注射器规格1、2、5、10、20及50ml。 5.1.2.与上述注射器相适应的注射针头。 5.1.3.经过标化的干燥量筒。 5.2. 操作方法: 按表1规定取样抽取供试品。 表1. 注射剂装量检查取样量规定: 取供试品,擦净安瓿外壁,轻弹安瓿颈部使液体全部下落,折断安瓿颈(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每支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配有适宜针头)抽尽,然后注入标化的量筒内,在室温下检视。 5.2.3.如供试品为油溶液或混悬液时,检查前应先微温摇匀,立即按“ 下操作,并冷至室温后检视。 5.3. 注意事项: 5.3.1.所用注射器必须洁净、干燥。 5.3.2.所用注射器应配上适宜号数的针头,其大小与临床使用情况相近为宜。 5.4. 记录:主要记录室温、抽取供试品支数、供试品的标示装量、每支供试品实测装量。 5.5. 结果与判定: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如有少于其标示量者,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职工有以下表现之一者,给予罚款: 1、违反总公司规章制度; 2、给总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3、泄露总公司内部信息、机密; 4、破坏总公司的形象、名誉。 以上处罚由部门随时将书面材料报人事本部审核,人事本部也可根据检查结果直接提出处理意见,报总公司总经理批准。职工有上述表现者视情况给予2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也可给予工资降级。 各管理部门可在20元至500元的范围内制订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罚款事项并将执行通知转人事本部,由人事本部通知财务本部在工资中扣除。 各管理部门可根据本部门管辖权限向人事本部提出具体处罚建议。 (二)职工有下列表现之一者,给予工资降级。 1、消极怠工、工作没有效益; 2、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 3、没有达到本岗位职责要求; 4、有其它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 5、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和计划目标; 6、总公司各部门领导决策重大失误; 7、虚报功绩,不实事求是。 上述第1至4款规定的处罚均由各部门于每季度未以书面形式报人事本部,经人事本部审核、报总公司急经理批准后给予工资降级,第三款规定的处罚由各部门于每年十二月以书面形式报人事本部,经人事本部审核、报总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给予工资降级。 (三)职工犯有以下错误之一,确属部门执行规章制度不够,管理不严不力造成的,所在单位负责人应负有领导责任: 1、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多次旷工或消极怠工; 2、有贪污、盗窃、流氓、打架斗殴行为; 3、违反保密制度、泄露总公司商业秘密; 4、违反外事纪律,严重损害总公司声誉和利益; 5、严重违反总公司人事管理和办公秩序制度及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 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负责人视情况予以以下处罚: 1、在全体职工大会做检查;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 范围: 适用于橡皮塞铝盖玻瓶或安瓿装的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4. 职责: QA检查员、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 程序: 5.1. 仪器与用具:分析天平感量1mg或0.1mg(适用于检查装量小于0.1g的粉针剂) 5.2.检查法: 5.2.1.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铝盖和瓶签(若为纸标签,用水润湿后除去纸屑; 若为直接在玻璃上印字标签,用适当有机溶媒擦除字迹),容器外壁用乙醇洗净,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俟干燥后,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5.2.2.轻扣橡皮塞或安瓿颈,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分别精密称定每瓶(支)的重量,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乙 醇洗净,依次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即可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5.2.3.复试、初试中,如有1瓶的装量超过装量差异限度规定时,另取10瓶(支) 按5.2.1.、5.2.2.项下复试。

5.3.记录与计算: 5.3.1.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 5.3.2.根据每瓶(支)的重量与其空瓶重之差,求算每瓶(支)内容物重量。 5.3.3.每瓶(支)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5(复试时除以10),即得平均装量( m ), 保留3位有效数字。 5.3.4.按下表规定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m±m×装量差异限度)。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限度规定 5.4.结果与判定: 5.4.1. 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均末超过者,判为符合规定。 5.4.2.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过1瓶者,判为不符合规定。 5.4.3.初试结果仅有1瓶(支)的装量超过允许装量范围时,另取10瓶(支)复 试。复试结果每1瓶(支)的装量与其允许装量范围相比较,均末超过者,可判为符合规定;若有1瓶(支)或1瓶(支)以上超过时,判为不符合规定。 5.5.注意事项: 5.5.1. 开启安瓿装粉针时,应避免玻璃屑落入或溅失。 5.5.2.用水、乙醇洗涤倾去内容物后的容器时,慎勿将瓶外编号的字迹擦掉,以免

药典注射剂通则

附录ⅠB 注射剂 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液包括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其中,供静脉注射用的大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 注射用无菌粉末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无菌粉末用溶剂结晶法、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等制得。 注射用浓溶液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稀释后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 注射液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明;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注射液中药物粒度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 (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得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射;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中乳滴的粒度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除另有规定外,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二、注射剂所用的原辅料应从来源及工艺等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应符合注射用的质量要求。注射剂所用溶剂必须安全无害,并不得影响疗效额质量。一般分为水性溶剂和非水性溶剂。 (1)水性溶剂最常用的为注射用水,也可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水溶液。 (2)非水性溶剂常用的为植物油,主要为供注射用大豆油,其他还有乙醇、丙二醇和聚乙二醇等溶剂。供注射用的非水性溶剂,应严格限制其用量,并应在品种项下进行相应的检查。 三、配制注射剂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所用附加剂应不影响药物疗效,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使用浓度不得引起毒性或明显的刺激。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焦亚硫酸钠等,一般浓度为01.%~0.2%;常用的抑菌剂为0.5%苯酚、0.3%甲酚和0.5%三氯叔丁醇等。多剂量包装的注射液可加适宜的抑菌剂,,抑菌剂的用量应能抑制注射液中微生物的生长,加有抑菌剂的注射液,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静脉输液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除另有规定外,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药典一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 文件类别:技术标准 1/6 文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制剂通则 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编号:09T-I698-01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 日期:日期:日期: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质量控制科 1.目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 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制剂通则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 制剂通则 5.1. 附录ⅠA丸剂。 5.1.1. 丸剂系指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 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等类型。 5.1.2. 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 (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5.1.3. 水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5.1.4. 水丸系指饮片细粉以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为黏 合剂制成的丸剂。 5.1.5. 糊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5.1. 6. 蜡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5.1.7. 浓缩丸系指饮片或部分饮片提取浓缩后,与适宜的辅料或其余饮片细粉, 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5.1.8. 丸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注射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注射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防止错检、漏检的发生。 二、范围:适用于注射剂的检验操作方法。 三、责任:质量部、化验室相关操作人员。 四、内容: 注射剂 注射剂(《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B)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注射液(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剂除应按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装量”或“装量差异”、“可见异物”和“无菌”。静脉用注射剂应加查“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注射用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应加查“不溶性微粒”;静脉输液及插管注射用注射液应加查“渗透压摩尔浓度”。 混悬型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药物粒度应控制在l5um以下,含15~20um(间有个别20~50um)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乳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分散相球粒的粒度90%应在lum以下,并不得有大于5um的乳滴。 “装量”检查法 1 简述 1.1本法适用于50ml及50ml以下的单剂量注射液的装量检查,其目的在于保证单剂量注射液的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以达到临床用药剂量要求。 1.2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注射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范检查,应符合规定。

1.3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液(如塞替派注射液).可不进行“装量”检查。 2 仪器与用具 2.1注射器及注射针头。 2.2量筒(量入型)规格l、2、5、1O、20及50ml的量筒,均应预经标化。 3 操作方法 3.1 按下表规定取用量抽取供试品。 标示装量供试品取用量(支) 2ml或2ml以下 5 2ml以上至50ml 3 3.2取供试品,擦净瓶外壁,轻弹瓶颈部使液体全部下落,小心开启,将每支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包括注射器针头)抽尽,注入预经标化的量筒内,在室温下检视,读出每支装量。 3.3如供试品为油溶液或混悬液时,检查前应先微温摇匀,立即按3.2项下方法操作,并冷至室温后检视。 4 注意事项 4.1所用注射器及量筒必须洁净、干燥并经定期校正;其最大容量应与供试品的标示装量相一致,量筒的体积应使待测体积至少占其额定体积的40%。 4.2 注射器应配上适宜号数的注射针头,其大小与临床使用情况相近为宜。 5 记录与计算主要记录室温,抽取供试品支数,供试品的标示装量,每支供试品的实测装量。 6 结果与判定 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装量;如有少于其标示装量者,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装量差异”检查法 l 简述 1.1本法适用于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1.2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1.3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可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2 仪器与用具 分析天平感量0. 1mg(适用于平均装量为0.15g及其以下的粉针剂)或感量1mg

药典对颗粒剂的规定

药典对颗粒剂的规定 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颗粒剂可分为可溶颗粒(通称为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等。供口服用。 混悬颗粒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剂。临用前加水或其他适宜的液体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供口服。 除另有规定外,混悬颗粒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泡腾颗粒系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放出大量气体而呈泡腾状的颗粒剂。 泡腾颗粒中的药物影视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后应能溶解。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等。 泡腾颗粒应溶解或分散于水中后服用。 肠溶颗粒系指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颗粒剂。 肠溶颗粒耐胃酸而在肠液中释放活性成分,可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避免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 肠溶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缓释颗粒系指子啊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 缓释颗粒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控释颗粒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 控释颗粒应符合控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颗粒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药物与辅料应均匀混合;凡属挥发性药物或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条件,凡遇光不稳定的药物应遮光操作。 二、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 三、根据需要可加入适宜的矫味剂、芳香剂、着色剂、分散剂和防腐剂等添加剂。 四、颗粒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必要时,包衣颗粒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五、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应密封,置干燥处贮存,防止受潮。 六、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在标签上要表明每个袋(瓶)中活性成分的名称及含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除应有明确的分剂量方法外,在标签上要标明颗粒中活性成分的名称和重量。 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应进行一下相应检查。 【粒度】除另有规定外,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超过供试量的15%。 【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与105℃干燥至恒重,含糖颗粒应在80℃减压干燥,减失重量不得过2.0%。 【溶化性】除另有规定外,可溶颗粒和泡腾颗粒照下述方法检查,溶化性应符合规定。 可溶颗粒检查法取供试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但不得有异物。 泡腾颗粒检查法取单剂量包装的泡腾颗粒3袋,分别置盛有200mL水的烧杯中,水温为15~25℃,应迅速产生气体而成泡腾状,5分钟内颗粒均应完全

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制订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装量差异检查。 责任:检验室人员按本规程操作,检验室主任监督本规程的执行。程序: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胶囊剂可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空胶囊容积和粉末的流动性,以及工艺、设备等原因,可引起胶囊内容物装量的差异。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粒装量的一致性,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2. 仪器与用具 2.1 分析天平感量0.1mg 2.2 扁形称量瓶 2.3 小毛刷 2.4 剪刀或刀片 2.5 弯头或平头手术镊 3. 操作方法 3.1 硬胶囊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依次放置于固定位置;分别取开囊帽,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用小毛刷或其它适宜用具将囊壳(包括囊体和囊帽)内外拭净,并依次精密称定每一囊壳重量,即可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3.2 软胶囊剂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依次放置于固定位置;分别用剪刀或刀片划破囊壳,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用乙醚等易挥 发性溶剂洗净,置通风处使溶剂挥尽,并依次精密称定每一囊壳重量,即可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4. 注意囊项 4.1 每粒胶囊的两次称量中,应注意编号顺序以及囊体和囊帽的对号,不得混淆。 4.2 洗涤软胶囊壳应用与水不混溶又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其中以乙醚最好。挥散溶剂时,应在通风处使自然挥散,不得加热或长时间置干燥处,以免囊壳失水。 4.3 其它注意囊事项同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法4.1项下。 5. 记录与计算 5.1 依次记录每粒胶囊及其自身囊壳的称量数据。 5.2 根据每粒胶囊重量与囊壳重量之差求算每粒内容物重量。 5.3 每粒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20,得每粒平均装量( ),准确至装量的千分之一。 5.4 按下表现定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 ± ×装量差异限度)。 平均重量 重量差异限度(%) 0.30g 以下 ±10 0.30g 或0.30g 以上 ±7.5 6. 结果与判定 6.1 每粒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均未超出装量差异限度;或超出装量 m m m

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检测规程新选.

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检测规程 1、目的 明确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的检测规程。 2、范围 适用于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的检测。 3、职责 QC人员负责执行、QC 主管负责监督。 4、程序 4.1外观 取本品数个,在自然光线明亮处观察,照表1检查,应符合规定。 表1 外观检测项目、检验水平及接收质量限 4.2穿刺落屑 取本品适量,照注射剂用胶塞、垫片穿刺落屑测定法第二法对照法测定,落屑数应不得超过5粒。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4.3穿刺力 取本品10个,照注射剂用胶塞、垫片穿刺力测定法第二法测定,穿刺瓶塞所需的力不得过10N。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4.4胶塞与容器密合性

取本品10个,置于烧杯中,加水煮沸5分钟,取出,在70℃干燥1小时,备用。另取10个与之配套的注射剂瓶加水至标示容量,用上述胶塞塞紧,再加上与之配套的铝盖,压盖。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2℃保持30分钟,冷却至室温,放置24小时。将上述样品倒置,放入含有10%亚甲蓝溶液的带抽气装置的容器中,抽真空至真空度25Kpa ,维持30分钟,真空装置恢复至常压,再放置30分钟取出,用水冲洗外壁,观察,亚甲蓝溶液不得渗入瓶内。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4.5自密封性 取胶塞与容器密合性项下样品,采取符合注射剂用胶塞、垫片穿刺力测定法第二法的注射针,向胶塞不同穿刺部位垂直刺穿胶塞,每个胶塞穿刺3次,每穿刺10次后更换注射针。将上述样品倒置,放入含有10%亚甲蓝溶液带抽气装置的容器中,抽真空至真空度25Kpa ,维持30分钟,真空装置恢复至常压,再放置30分钟取出,用水冲洗外壁,观察,亚甲蓝溶液不得渗入瓶内。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4.6灰分 取本品适量,剪碎,取1.0g ,置于已炽热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在电炉上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应防止试样着火),放冷;在800℃±25℃炽灼使完全灰化,移置于干燥器内,放冷,精密称定后,再在800℃±25℃炽灼至恒重,即得。遗留残渣不得过50%。 100*(%)0 1 2m m m X -= 式中: X----为灰分的百分量,%; m 0----为供试品质量,g ; m 1----为空坩埚质量,g ; m 2----为坩埚加灰分质量,g 。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4.7不容性微粒 取相当于表面积100cm2的完整胶塞若干个,照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药用胶塞项下测定,每1ml 中含10um 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粒,含25um 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粒。 注:见原厂出厂检验报告书。

装量差异检查法

装量差异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橡皮塞铝盖玻瓶装或安瓿装的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1.2 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1.3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可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2 仪器与用具 分析天平感量0.1mg(适用于平均装量为0.15g及其以下的粉针剂)或感量1mg(适用于平均装量在0.15g以上的粉针剂)。 3 操作方法 3.1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瓶签(若为纸标签,用水润湿后除去纸屑;若为直接在玻璃上印字标签,用适当有机溶剂擦除字迹),容器外壁用乙醇擦净,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俟干燥后,除去铝盖,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3.2 轻扣橡皮塞或安瓿颈,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分别迅速精密称定每瓶(支)的重量,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乙醇洗净,依次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即可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3.3 复试初试中,如有1瓶(支)的装量超过装量差异限度规

定时,应另取10瓶(支)按3.1~3.2项下方法复试。 4 注意事项 4.1 开启安瓿装粉针时,应避免玻璃屑落入或溅失;开启橡皮塞铝盖玻璃瓶装粉针时,应先稍稍打开橡皮内塞使瓶内外的气压平衡,再盖紧后称重。 4.2 用水、乙醇洗涤倾去内容物后的容器时,慎勿将瓶外编号的字迹擦掉,以免影响称量结果;并将空容器与原橡皮塞或安瓿颈部配对放于原固定位置。 4.3 空容器的干燥,一般可用60~70℃加热1~2小时,也可在干燥器内干燥较长时间。 4.4 称量空容器时,应注意瓶身与瓶塞(或折断的瓶颈部分)的配对。 5 记录与计算 5.1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 5.2 根据每瓶(支)的重量与其空瓶重之差,求算每瓶(支)内容物重量。 5.3 每瓶(支)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5(复试时除以10),即得平均装量(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4 按下表规定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m±m×装量差异限度)。 平均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装量差异检查程序

装量差异检查程序 1.目的:建立粉针剂装量差异检查程序,以检查成品装量。 2.范围:适用于粉针剂成品装量差异的检查操作。 3.职责: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程序: 4.1仪器:分析天平(感量0.1mg)。 4.2操作: 4.2.1取供试品5支,容器外壁用乙醇擦净,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待干燥后,去除铝塑盖,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4.2.2轻扣橡皮塞,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使瓶内外气压平衡后,盖上胶塞,分别迅速精密称定每支重量并记录(G1)。 4.2.3倾出内容物,用水、乙醇洗净容器,依次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宜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并记录(G2)。 4.2.4计算: 4.2.4.1每支供试品的装量(G):G= G1-G2 4.2.4.2 5支供试品的平均装量(G0):G0=(ΣG)/5 4.2.4.3装量差异:将每一支供试品的装量与平均装量进行比较,计算: 装量差异=(G-G0)/G0×100% 4.2.5结果判定: 4.2. 5.1每一支的装量差异与下表规定的装量差异限度相比较,均未超出者,判为符合规定。 4.2. 5.2如有1支以上超出限度,判为不符合规定。

4.2. 5.3初试结果仅有一支超出限度时,另取10支复试。复试结果中每一支的装量差异与限度相比较,均未超出者,判为符合规定;若仍有一支或一支以上超出时,判为不符合规定。 5.注意事项 5.1开启橡皮塞时,应先稍稍打开橡皮内塞,再盖紧后称重。 5.2用水、乙醇洗涤倾出内容物的容器时,慎勿将瓶外编号的字迹擦掉,以免影响称量结果;并将空瓶与原橡皮塞配对放于原固定位置。 5.3空瓶的干燥,一般可用60~70℃加热1~2小时,也可在干燥器内干燥较长时间。 5.4称量空瓶时,应注意瓶身与瓶塞的配对。 6.本文件编制依据为《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及《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无菌粉针剂的检查

教案首页 授课顺序学时日期年月日班级 注射剂的通则检查 注射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

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注射液(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 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一、装量检查法 (一)应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50 mL及50 mL以下的单剂量注射液的装量检查,其目的在于保证单剂量注射液的注射用量不步于标示量,以达到临床用药剂量要求。标示装量为50 mL以上的注 射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范检查,应符合规定。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液(如塞替派注射液),可不进行装量检查。 (二)仪器与用具 注射器及注射针头、量筒(量人型,规格 1 mL、2 mL、5 mL、10mL、20 mL,50 mL 的量具)均应预经标化。 (三)测定方法 1、按下表规定取用量抽取供试品。 2、取供试品,擦净瓶外壁,轻弹瓶颈部使液体全部下落,小心开启,将每支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包括注射器针头)抽尽,注入预经标化的量筒内,在室温下检视,读出每支装量。如供试品为油溶液或混悬液时,检查前应先微温摇匀,立即按上述方法操作,并冷至室温后检视。 (四)注意事项 1、所用注射器及量筒必须洁净、干燥并经定期校正;其最大容量应与供试品的标示装 量相一致,或使待测体积至少占其额定体积的40%。 2、注射器应配上适宜号数的注射针头,其大小与临床使用情况相近为宜。 (五)记录与计算 主要记录室温、抽取供试品支数、供试晶的标示装量、每支供试品的实测装量。 (六)结果与判定 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装量;如有少于其标示装量者,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二、装量差异检查法 (一)应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 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可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二)仪器与用具 分析天平感量0.1 mg (适用于平均装量为0.15 g及其以下的粉针剂)或感量 1 mg (适用于平均装量在0. 15 g以上的粉针剂)。 (三)测定方法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瓶签(若为纸标签,用水润湿后除去纸屑;若为直接在玻璃上印字标签,用适当有机溶剂擦除字迹),容器外壁用乙醇擦净,置干燥器内放置 1 —2h,待干燥后,除去铝盖,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轻扣橡皮塞或安瓿颈,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 容器中),分别迅速精密称定每瓶(支)的重量,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乙醇洗净,依法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即可求出每瓶

最低装量检查法

最低装量检查法 附录Ⅻ C. 最低装量检查法 本法适用于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除制剂通则中规定检查重(装)量差异与装量 的剂型及放射性药品外,标示装量不大于500g(ml)者,按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表中规定。──────────┬───────────┬────────────── │固体、半固体、液体│黏稠液体 (容量法) 标示装量├────┬──────┼──────┬─────── │平均装量│每个容器装量│平均装量│每个容器装量 ──────────┼────┼──────┼──────┼─────── 20g(ml)以下│不少于标│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 │示装量│量的93%│量的90%│量的85% ──────────┼────┼──────┼──────┼─────── 20g(ml)至50g(ml) │不少于标│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 │示装量│量的95%│量的95%│量的90% ──────────┼────┼──────┼──────┼─────── 50g(ml)至500g(ml) │不少于标│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不少于标示装 │示装量│量的97%│量的95%│量的93% ──────────┴────┴──────┴──────┴───────检查法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 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分别精密称定重量, 除去内容物,容器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 容器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均应符合规定。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 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ml以上者 3个),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并预经标化的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头)抽尽,50ml以上者可倾入预经标化的干燥量筒中,黏稠液体倾出后,将容器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应符合规定。如有1个容器 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10 最低装量检查法操作规程

最低装量检查法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最低装量检查法检验操作,保证检验的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厂标示装量不大于500g(ml)的固体、液体制剂最低装量的检查操作。 3.责任者:质量保证部经理、化验室主任、化验员。 4.检验依据:《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5. 内容: 5.1 简述 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适用于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除制剂通则中规定检查重(装)量差异的制剂外,按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5.2 操作方法 5.2.1 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者)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后,分别精密称定重量,除去内容物,容器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取三位的效数字),求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置与平均装量,均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5.2.2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ml以上者3个),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并预经标化的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头)抽尽(50ml以上者可倾入

预经标化的干燥量筒中),黏稠液体倾出后,将容器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取三位有效数字),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如有1个容器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或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5.3注意事项 5.3.1开启瓶盖时,应注意避免损失。 5.3.2每个供试品的两次称量中,应注意编号顺序和容器的对号。 5.3.3所用注射器或量简必须洁净,干燥并经定期校正;其最大刻度值应与供试品的标示装量一致,或不超过标示装量的2倍。 5.4 记录与计算 5.4.1记录标示装量、每个容器内容物读数(ml),或每个供试品重量(g)与其自身空容器重量(g)、并求算每个容器装量。 5.4.2每个容器装置之和除以5(或3),即得平均装量。 5.4.3按下表规定的平均装量及每个容器装量的低限,求出每个容器允许的最低装量,以及黏稠液体允许的最低平均装置(均取三位有效数字)。 5.5 结果判定 5.5.1每个容器的装量不少于允许最低装量,且平均装量不少干标示装量(黏稠液体不少于允许最低平均装量)者,即可判为符合规定。 如仅有一个容器的装置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50g(或ml)以上者3个]复试,全部符合规定者,仍判为符合规定。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注射剂检验程序.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定义 (2) 4、检查项目 (2) 5、更改信息 (5) 颁发部门: 质量管理部。 分发清单: QC办公室、化学室、微生物室、稳定性考察室。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注射剂的检查项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注射剂的检验。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Ⅰ B“注射剂”、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注射剂”。 版P 4 3 定义 注射剂(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ⅠB)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注射液(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4 检查项目 注射剂除应按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装量”或“装量差异”、“可见异物”和“无菌”。静脉用注射剂应加查“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注射用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应加查“不溶性微粒”。静脉输液及插管注射用注射液应加查“渗透压摩尔浓度”。 4.1装量 本法适用于50ml及50ml以下的单剂量注射液的装量检查,其目的在于保证单剂量注射液的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以达到临床用药剂量要求。 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注射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范检查,应符合规定。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液(如塞替派注射液),可不进行“装量”检查。 4.1.1仪器与用具 注射器及注射针头。 量具(量入型)规格1、2、5、10、20及50ml的量具,均应预经标化。 4.1.2操作方法 4.1.2.1按下表规定取用量抽取供试品。

药品最低装量检查法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www.doczj.com/doc/cd8262349.html, 好好学习社区 药品最低装量检查法 一 目 的:制定最低装量检查法,规范装量操作。 二 适用范围:适用于最低装量的操作、检验、验收。 三 责 任 者:生产车间工人、品控部质检员、仓库保管员。 四 正 文 1 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102页)适用于标示装置不大于500g (ml )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 2 仪器与用具 2.1 天平 感量1mg 或10mg 或0.1mg 。 2.2 注射器 规格5、10、20及50ml ,经定期检定合格。 2.3 量筒(量入型) 规格100、200及500ml ,经定期检定合格。 3 操作方法 3.1 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置以重量计者)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 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后,分别精密称定重量,除去内容物,容器内壁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内容物的装置与平均装置。 3.2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置以容量计者)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ml 以上者3个),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并预经标化的干燥注射器抽尽,50ml 以上者可倾入预经标化的干燥量筒(量入型)中,黏稠液体倾出后,将容器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置(取三位有效数字),并求出其平均值。 4 注意事项 4.1 开启瓶盖时,应注意避免损失。 4.2 每个供试品的两次称量中,应注意编号顺序和容器的对号。 4.3 所用注射器或量筒必须洁净,干燥并经定期校正;其最大刻度值应与供试品的标示装置一致,或不超过标示装置的2倍。 5 记录与计算 5.1 记录室温、标示装置、仪器及其规格、每个容器内容物读数(ml ),或每个供试品重量与其自身空容器重量、并求算每个容器装量。

装量差异与假药

某药品A外包装标明每袋24片装,但实际有的只装了8片,甚至有的只装了2片。对这种情况能否直接按劣药进行处罚,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中产生了不同看法。这是一个较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本版就此展开讨论,希望对执法人员有所启发。 ——编者按 观点一:不能直接按劣药论处 ■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笔者认为,应当看“药品A装量不够”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是否受药品管理法律规范的调整。“装量不够”能否按劣药论处呢?从片剂药品“国家药品标准”来看,不存在装量的问题,只有“重差”是否符合规定。而“重差”是取多少片药品来测定每一片是否符合规定。抽验并不能解决这种“装量不够”的问题。而药品管理法律规范也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因此,仅就该片剂药品装量不够而言,消费者与经营者及生产者的法律关系不受药品管理法律规范的调整。笔者认为,应当建议消费者到有关部门投诉处理。若认为其有假劣药品嫌疑, 也可进行抽验,看是否有假、劣质量问题(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假冒者生产时造成的)。 四川省资中县药品监督管理局陈兴国 ■依《产品质量法》进行处理为好 笔者认为不宜适用《药品管理法》把A药品认定为劣药。因为在药品标准中,片剂或胶囊剂的规格一般是指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并不包括药品最小包装内的装量。每个最小包装中的装量,是由厂家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制定的,需要报省级药监部门备案,但药品标准中并不收录。对装量不足的药品抽验,按照药品标准检验未必不合格;如果按照装量不足出具不合格检验报告书又没有法律依据,所以不宜将此类药品认定为劣药。 笔者认为,可直接适用《产品质量法》进行处理。《药品管理法》与《产品质量法》的关系,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在对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上,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药品管理法》。但是,对于装量不足这一问题,《药品管理法》并无明确规定,这就有必要适用一般法《产品质量法》。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生产销售装量不足的药品属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应当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辰分局赵健新 ■此“装量”非彼“装量” 根据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无论是片剂、丸剂检验项目中的“重量差异”,还是胶囊剂检验项目中的“装量差异”,都是以药品的最小颗粒(实际上是最小服用计量单位)的检验结果来衡量的。该项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患者按规定的计量单位数服用药品时,其实际摄入的药物成分剂量也是正确、适量的。作为药品质量的一项控制标准,药品检验项目中的“装量”与药品的“包装中盛放的数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最具体的表现在于衡量具体数值时,药品检验中的“装量”使用的是“质量单位”(如克、毫克);而药品“包装中盛放的数量”使用的是“计数单位”(如片、颗)。A药品在包装中实际盛放的计数意义上的“数量”不足,并不能必然推导出该药品在药品检验概念上的“装量”不符合规定。如因此而直接认定该

2015版药典注射剂

0102
注射剂
注射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等。 注射液 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液体制
剂。包括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等注射液。可用于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 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容量注射液(除另有 规定外,一般不小于 100ml,生物制品一般不小于 50ml)也称输液。中药注射剂 一般不宜制成混悬型注射液。 注射用无菌粉末 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辅料制成的供临用前用无菌溶液
配制成注射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注射,也 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 注射用浓溶液 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供临用前稀释后静脉滴注
用的无菌浓溶液。生物制品一般不宜制成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清;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注射液中药物粒径应控 制在 15μm 以下,含 15~20μm(间有个别 20~50μm)者,不应超过 10%,若 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 射;乳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 注射液中 90%的乳滴粒径应在 1μm 以下,不得有大于 5μm 的乳滴。除另有规定 外,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二、注射剂所用的原辅料应从来源及生产工艺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应符 合注射用的质量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制备中药注射剂的饮片等原料药物应严格 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提取、纯化、制成半成品,以半成品投料配制成品。制 备生物制品注射剂所用的生物制品原液、 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应符合 相关品种要求。 三、注射剂所用溶剂应安全无害,并与其他药用成分兼容性良好,不得影 响活性成分的疗效和质量。一般分为水性溶剂和非水性溶剂。 (1)水性溶剂最常用的为注射用水,也可用 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 水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