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民居建筑形态与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福州民居研究简介
福州作为中国福建省的省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民居研究通常包括对福州传统建筑、民居结构、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探讨。
以下是对福州民居研究的简介:
1. 历史背景:
•福州地域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迁对民居建筑和风格产生影响。
2. 建筑风格:
•福州传统建筑体现了福建建筑的特色,如传统的福建土楼等。
•福建建筑注重山水和谐,追求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
3. 结构特点:
•房屋结构常采用木结构,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和稳固性。
•福州传统建筑常采用悬山顶、斗拱等结构。
4. 文化符号:
•福州传统民居常通过雕刻、绘画等手法表达文化符号,如门楼的木雕、窗棂的雕花等。
•展现了福州人民的文学、艺术等文化传统。
5. 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对福州民居建筑的影响。
•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塑造。
6. 传承与保护:
•对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包括修缮、保护政策等。
•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7. 现代发展:
•福州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
•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融合与互动。
福州民居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
有关福州民居研究的更详细信息可能涉及专业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地方文化馆等资源,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文献或与相关机构联系以获取更详尽的信息。
明代鼎盛的福建民间建筑风格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福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民间建筑风格也成为了后代所借鉴的经典。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使用、装饰手法等方面来剖析福建明代民间建筑鼎盛时期的一些特点。
一、建筑风格民间建筑风格是福建建筑的核心所在,其特点是朴实、实用、耐久。
在福州一带的民居建筑中,其外观多采用拱一檐一硬山顶木结构的形式,内部则多采用方木格架,之后再以砖作填缝。
而在南平福建建筑的尖山顶多则大部分以砖木结构为主,因为这种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在建筑风格上,福建还有窖藏造、院落式、飞梁式、木栏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二、材料使用在福建民间建筑中,采用的是当地自然资源为多。
比如多山的地方会采用石柱、石墙等,还有水泥制成的白墙等,这样的建筑外观十分美观,并且耐久。
而在福州地区,采用木材制成的框架、屋面、座椅、门窗等,还有当地出产的青砖、石市墨等材料来建造房屋。
以上材料采用时会经过精加工处理,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三、装饰手法福建的建筑装饰手法十分注重细节和工艺美。
在民居中,门前就有着精美的门楣、匾额等等,而红色的梁柱加上黑色的瓦面和白色的墙面组成的屋宇,也使其更具有美感。
在正房的正中央往往会有一个“脚牌”,而在屋檐下壁饰图案繁缛、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作品也可见于不少福建建筑。
综上所述,福建明代的民间建筑风格很受人们喜爱,充分地表达了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实用、耐用;材料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装饰手法则注重细节和工艺美。
在福建的古老建筑物中,你也可以看到民间古老建筑的精髓之处,为我们揭开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遗产。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摘要】福建土楼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本文从土楼建筑的特点、结构特征、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福建土楼建筑的独特魅力。
土楼建筑融合了汉族、闽南和客家等不同民族特色,展现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土楼建筑也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义,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
在现代社会,福建土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展望未来,应该加强对福建土楼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福建土楼建筑、特征、风格、历史背景、结构特征、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意义、现代价值、独特魅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概述福建土楼建筑福建土楼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它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以其奇特的外观和坚固的结构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厚重的土墙和木楼梯等方面。
这种建筑形式在福建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土楼建筑通常由内外两圈围墙组成,内圈是宿舍房间,外圈是厨房、堂屋等公共空间。
土楼建筑的结构特征包括厚实的土墙、精巧的木构件和独特的防御设施,使其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和抗震抗台风能力。
土楼建筑的建筑风格受到了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和汉族民居建筑的影响,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福建土楼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土楼建筑的现代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旅游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土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 探讨土楼建筑的历史背景福建土楼建筑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福建传统民居福建民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以及一定程度上模仿宫殿式建筑的规制。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走进那片幽静深邃、古朴淡雅的老房子中,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步入了清朝盛世之中,看,那房檐下悬挂的红灯笼还没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听,那屋内传出来的悠扬琴声似乎还萦绕耳畔……漫步于此,你会感受到历史与文化交织而产生的独特魅力。
三坊七巷是由“三坊七巷”及周边的南后街、南大路、宫巷、塔巷、黄巷、杨桥巷等组成的街区。
位于福州市中心,北起衣锦坊,南至光禄坊,东起朱紫坊,西至杨桥巷,占地约0。
06平方公里,大小街巷格局与坊巷空间肌理依旧保留着昔日遗风。
因其独具一格的历史渊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来被视为闽都的缩影,享有“城市山林”的美誉。
它以明清建筑为主体,汇聚了许多的名人故居、宗祠、会馆等众多的名胜古迹,保存了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有巧夺天工的古建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宁德最早的土楼是太极土楼群,数量繁多的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土楼随处可见,这些形态各异的土楼将它们自身拥有的神奇色彩展示给了每个过往行人。
站在这儿眺望远方,只见峰峦叠嶂、重岩耸翠,似乎能闻到浓浓的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这里既能领略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风情,又可观赏刀耕火种人家的勤劳智慧。
近几年新开发的畲乡之窗也值得去一趟。
坐在竹筏船头,看两岸青山绿树,眼前碧波荡漾,仿佛回到了从前;闭上双眼,倾听微风拂面,仿若置身画卷之中;偶尔轻轻咳嗽一声,竟有人在此幽谷隐隐作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无论何时来这里旅游,总能找到属于你的乐趣。
泉州素称“泉南佛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福建土楼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它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皖南的黟县、婺源等地。
徽州民居的总体特点是: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在外观上,徽派民居色彩讲究协调,如粉墙黛瓦的房屋,背景是青山绿水蓝天。
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对,使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素雅,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
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系在房屋山墙上加砌的高出屋面且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的墙体。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邻屋发生火灾时,能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福建土楼概况历史: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布局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建筑内涵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
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
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含福建省永定区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云水谣的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其中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外形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
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
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作用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及文化特色研究福建传统民居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及文化特色进行研究。
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福建传统民居代表着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贸重镇,福建传统民居便承载着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体现了福建人民对于家园的热爱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福建传统民居融合了福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水文化。
福建人民崇尚宗教,特别是佛教、道教和儒教,福建传统民居则将宗教信仰渗透到建筑设计和装饰中。
福建传统民居中常见的庙宇和神龛等元素都体现了福建人民的宗教虔诚与敬畏。
福建人民还相信风水文化对于居住环境和人气的影响,福建传统民居的设计和布局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在整体布局和建筑材料选择上力求符合风水的要求。
福建传统民居反映了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
福建传统民居作为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特有的建筑风格、装饰手法和文化内涵传承了福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红色砖墙和黑色石头,使得建筑物色彩鲜艳且充满朝气;福建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常常以传统福建元素为主题,如福字、寿字、龙凤图案等,体现了福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福建传统民居还具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色。
福建传统民居的庭院布局非常重要,常常由前厅、正厅、后厅和天井组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庭园,既提供了自然景观的欣赏,又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福建传统民居的房间分布和功能分明,按照传统的层级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礼仪。
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非常稳固,常常采用大木梁和斗栱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和防火功能。
福建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它不仅代表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融合了福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水文化,反映了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及文化特色研究福建传统民居是福建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福建地区的重要文化象征。
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和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风格的特点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它的建筑形式、结构、装饰,都是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土楼、围屋、厝、坊、塔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土楼”。
“土楼”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传统的夯土砖墙方式,墙体厚度达到了1.5米以上,以抵挡台风、地震等灾害。
此外,在“土楼”的设计中,还考虑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如自来水系统、风雨走廊、祖堂、茶室等设施都是固定的设计内容,这些设计体现了福建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土地的深刻认识。
二、文化内涵的表现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建筑结构、装饰、雕刻、画作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土楼”的壁画和硬木雕刻。
这些艺术作品描绘了福建的宗教、民俗、历史、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福建传统文化的绝佳代表,也是福建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建传统民居中,也有着一些设计和布局的讲究,如摆放室内摆设的位置、捆绑祝福的红绳、在门外挂上彩带等,这些设计和布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联结福建传统民居是福建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福建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福建传统民居是将历史、文化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它既体现了福建地区的建筑祖传技艺,也反映了福建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和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它所传承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
同时,福建传统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多元文化内涵也使得它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人们还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其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国民居式样丰富多彩,分布广泛。中国传统民居是经过长
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积而形成的, 它植根于农业文明,所
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居住
建筑模式。传统的民居建筑是村落或聚落的一分子, 而村落
或聚落又是一个地域或区域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地域或区域
中, 方言相同,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通, 地理气候条件相
似, 人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也相近。正如陆元鼎先生所
说的“在满足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
气候、地理、材料等自然条件是传统民居类型的主要因素。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
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
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
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福建
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揭示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福建
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民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个地区民居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
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地理条件、气候
条件和地方建筑材料对福建民居建筑的影响极大。多山、多
水、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福建文化、语言、风俗、
建筑风格独特的特征。福建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
计,在遮阳防晒、通风、排水、防潮、防台风等方面有独到
之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土墙
和砖墙为主要墙体材料,在石材、红砖的应用等方面也颇有
特色。
在长达千年的迁徙过程中,中原移民所挟带的中原文化
与东南地区的百越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东南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该地域的五大民系:湘赣系、越海
系、闽海系、广府系和客家系。其中闽海系的分布基本上与
今福建省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仅闽西、闽西南为客家系所占,
福建最北的浦城县为越海系的南部边界。根据方言分布、地
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民居分为六大区域:
闽南民居、闽东民居、莆仙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和台
湾民居。
以闽南民居为例。闽南民居从地域上可分为泉州和漳州
两大派别。其平面格局都是以“三合天井”型或“四合中庭”
型为核心,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在城镇密集人
口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建筑的外部材料以
红砖、白石为多,内部材料以木构架为主。民居建筑中精巧
的雕饰、丰富生动的屋面形式、墙体砌筑形式等也颇具有特
色。官式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又名“皇宫起”,即
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一般都有双翘燕尾脊,体现了泉州人敬天通灵的
思想(古时,鸟为通天灵物)、人本思想以及礼法宗制思想。
石构民居为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类民居形式,在惠安、晋江、
南安的丘陵地带广泛分布。石构民居的突出特点是不仅墙
体、门窗用石材,屋顶、梁柱、楼梯等几乎所有的建筑构件
都用石材制作,木、瓦、土等其它建筑材料相对较少,且大
多建筑石材皆粗加工,加之缺少装饰,整个民居有一种粗犷
纯朴的天然美。
闽南的真正发展是在宋元时代。宋元的泉州港成为世界
大港, 从这里出发的船舶直航世界数十个国家。从泉州、漳
州到厦门, 由于造船、航运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中外
建筑文化的交流, 中西合璧建筑成了闽南民居的一大特点。
这些民居, 保留了闽南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 细部装饰则融
进了东南亚各国的建筑特色, 而且应用和推广了新材料、新
技术, 形成了一批风格独具的建筑类型。突出了文化多样性,
既有中原文化的积淀,又有海洋文化的痕迹。此民居为“西
式”的番仔楼。主要包括出龟型、蹋寿型、五脚气型、大九
架型四种。其中,清末建筑的番仔楼多为红砖民居,民国以
后则各式水泥质的洋楼大量出现,多分布在昔日的老商业街
区。如泉州中山路的骑楼建筑、南门万寿路聚宝街两旁的各
式洋楼。
漳州民居建筑主要由“爬狮”(即三合式院)和“四点
金”(四合院式)为基本单元,配以两边护厝组合成深宅大
院,使用十分广泛,组合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地形环境的
大小的不同组合成大、中、小型民宅。这些建筑中蕴含着浓
厚的风水思想。较具有典型的是漳浦的提督府蓝宅,漳浦赵
家城、华安二宜楼和漳浦锦江楼。
以莆仙民居为例。莆仙区处于闽南区与闽东区的交叉点,
因此既保持了泉州民居注重外部装饰的优点,又带有福州官
家大宅的气派和威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莆仙素有“海滨
邹鲁”、“文献名邦”之称, 妈祖文化则流传五大洲。历代世
家名宦辈出,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他们的追求。体现在传
统民居中, 受中原京城居住文化影响至深。县城人口密集地
方, 不乏深宅大院, 多是纵向多进式合院布局, 具有官式建
筑的气派。在建筑外观上, 竭力追求规模气派, 注重炫耀外
表装饰。“满装饰” 成了莆仙民居的一大特色。
以闽东民居为例。作为省会城市,又有闽江下游富饶肥
沃的土地资源,加之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使闽东民居具有
鲜明的江城文化特色。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是福州
民居常见的布局形式,多变的风火山墙是闽东民居最为突出
的外部特征。其中风火山墙的曲线多变,山墙的轮廓或圆或
方,似鹤似云,错落有致,显得活泼、流畅、自然。连片纵
向多进式的合院民居,如“三坊七巷”布局有方,设计合理,
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
以闽北民居为例。东片建筑以南平为中心,其建筑形式
丰富多彩,有合院式、干栏式、天井式、虚脚楼民居等。西
片建筑以武夷山为中心,这里是朱熹讲学述著之地,书院文
化发达。闽北民居平面多为“天井式”布局,内木构承重和
外砖、生土墙体结合。山区的民居多为两层的“高脚厝”干
栏式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人阴阳二元论思想;达官贵人则盖
“三进九栋”的青砖大瓦房。村落布局有详细的立意追求,
规划水平甚高;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工艺精湛的
砖雕艺术、厚重朴实的生土夯筑墙体都体现了闽北民居深厚
的文化底蕴。
以闽中民居为例。地处福建腹地,东西南北各种文化成
分混合交融,加上开发晚,外地移民多,呈现出多元建筑的
文化现象。传统民居类型有“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土
堡围屋”和“连排屋”等。
以闽西民居为例。福建土楼, 这种用最古老的夯土技术
建造的群体楼房住宅, 在中国绝无仅有它那奇异的形象,
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家、画家和旅游者, 而且引起中外建
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的
广泛注意。其代表是永定的客家土楼、梅县的客家围垅屋建
筑和闽西的“九厅十八井”民居建筑。
安居才能乐业。考察福建的居住民俗文化,不仅要注意
其建筑的形式,还要揭示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福建人
的思想观念。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人类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取决于三大因素,即种族、环境、时代”。民居
也应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种族所创造的艺术品,也
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建筑或居住
应能反映居民的生活,又要符合人对精神文化和社会发展的
要求,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因此,更好
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
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