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云南民居
- 格式:ppt
- 大小:66.77 MB
- 文档页数:78
云南民居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
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 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摘要: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云南民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云南上,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老建筑被损毁或拆除,古老的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更是古老的中国居住文化的载体【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
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
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
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引言: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
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
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
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
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云南民居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本民族民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族民居文化积淀深厚,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样,庭院古朴自然,住宅环境整洁优雅。
本文在对云南白族民居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白族民居的代表—喜洲白族民居,从选材、结构形式、空间构成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对云南民居的特点及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白族民居;原生特色;空间构成;建构方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岭以南,全省地势呈扇形分布,且自西北方向朝向东南方向倾斜,境内广泛分布着溶洞、伏流以及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处在低纬高原上,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多起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差异及垂直变化差异较大,尽管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境内多降雨,雨水较充沛,干湿分明,但其分布缺乏均匀性。
由于地理及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云南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质结构居多,地域特色明显,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本文以喜洲白族民居为例,针对云南民居特色及构建展开论述,以期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民宿、客居的开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云南白族民居概述白族民居建筑大多有其独特的风格,其文化积淀浓厚,大理民居的建筑样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样式,其中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
白族人尤为注重门楼建筑、照壁建筑、门窗雕刻与山墙彩画等装饰艺术,其中,门楼装饰往往采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或青砖形成翘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中凸显稳重与大方。
白族庭院的特色是“户户流水”与“家家种花草”,古朴玲珑,远近闻名,充分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与创造力。
白族人尤其崇尚住宅环境的整洁与优雅。
大多数人家天井中往往都砌有花坛,种植有山茶、丹桂、石榴以及缅桂等乔木或果树、兰花等。
2、云南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及建构分析2.1建筑历史沿革特色风貌喜洲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然后具体介绍了竹楼、白族民居、木楞房、藏族民居、云南一颗印、土掌房等典型民居。
最后,就云南传统民居形成原因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云南民居建筑1前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 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2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类型2.1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
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2.2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
其优点是,正房坐西向东,东升的太阳由白色的照壁反射进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
云南民居浅析摘要:建水合院民居属于云南民居中的合院建筑代表之一,由当地的地形气候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建水合院民居的空间特色是建造技术的结果也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特色空间的简要分析并以朱家花园为例,总结出一些合院民居的设计元素,在地域建筑的设计中加以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建水民居;合院;空间特色; 朱家花园; 地域建筑中图分类号: p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云南民居概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在环境、气候、人文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民居。
云南民居分为本土型民居和汉化型民居,通过对地形的有机整合,对自然气候条件的考虑,再加上文化的影响,更加加深这种地域性。
在现在的研究中地域性已经成为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是云南的主要特色,丰富多彩的,满足不同生活模式与居住质量要求的民居建筑形式。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云南民居建筑从干栏式、并干式、土掌房,到落地式和合院式分为五个系列。
其中合院式以昆明的“一颗印”为代表。
合院式民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云南腹地交通便利,虽然共承一脉,从滇中的昆明到滇西北的大理、丽江,从滇东的会泽到滇南的建水。
合院式住屋,又称作是“宫室”式、“天井”式、“院落”式。
2、建水合院民居特点2.1合院式民居的共同特征建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元素之一,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
现存的汉式合院民居不乏规模及工艺都上乘者,其中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
合院式民居的共同特征是:1空间布局院落化2建筑观念世俗化3木构技术地方化。
建水民居一般是由“间”组成“坊”,由“坊”组成“院落,在由”院落“组成”院落群“,而建筑周边的空缺处则由围墙围合,最终形成整个院落。
其中“三间六耳下花厅”是建水合院民居中的典型代表。
建水地区的合院民居平面布局组成内容丰富,除了常规的正房、耳房、倒座、内院、独立式门楼等部分外,还加入了花厅及照壁。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云南民居的独特风格傣族庭院傣族特别注意培育庭院园林来美花居住环境。
傣族的居住习惯是各家各户自成院落,每幢竹楼占有一片宅基地,竹楼之四周空地用竹篱笆围牢,就成了庭院园林。
人们将各种珍稀或有食用、观赏或药用价值之野生植物加以移植、培育、驯化,久而久之,每一座傣族庭院就成了果木交错,乔木、灌木、花草兼容,红花绿树掩映的优雅园林。
栽培在庭院的各种植物,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物种、多层次的生态结构。
高大的椰子树、菠萝蜜与槟榔占据了上层空间;柚子、木瓜、芒果、缅桂等次高植物是第二层林层;香蕉、缅枣、臭菜等,居第三林层。
三个林层之下,还种有蔬菜、香茅草、刺五加等植物;围院的竹篾上也爬满了滑板菜、藤甜菜……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小天地。
人们还在庭院外、道路旁栽种菩提树、高榕树、椰子树、铁刀木和竹子,使庭院隐设在绿荫之中,鸟语花香,红花映绿树,犹如人间仙境一般。
千柱落脚房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
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
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
大多没有隔间。
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
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
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
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竹架棚房子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过渡三种。
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粱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冠盖式住房德昂族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
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他部分,例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云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和现状,为保护和传承云南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访谈的方式,选择了云南省内几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作为调研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建筑的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3. 调研结果3.1 建筑风格云南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独特的斜撑技法,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体现了本地区的建筑智慧。
同时,云南地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居的风格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如侗族的木楼、彝族的板屋等。
3.2 建筑材质云南地区物产丰富,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众多河流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民居的建造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云南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和石材,木材可供建造房屋的主体结构及家具,石材可用于地基和墙体的修建。
3.3 建筑装饰云南传统民居装饰着重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抹白色的石灰,以反射太阳光线和降低室内温度。
房屋的檐口和门窗等处常常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3.4 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楼和商业建筑。
这种现象导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流失和文化的断层,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一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面临着维修困难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亟需加强保护工作。
4. 建议与措施为了保护云南传统民居文化,并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并鼓励居民保留传统建筑形式;- 加强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培训,使年轻一代有机会学习传统建筑技艺;- 建立民居维修基金,用于古建筑的维护修复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古建筑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结论传统民居是云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要素为一体的文化载体。
民居是民众生活安定的物质基础保障,是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同时也折射出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物质科技水平信息的符号。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一方面反映社会区域的生态环境、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民居与乡村社会的结构、生活、功能密切相关。
昭通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云南民居建筑群里有一席之地。
1]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承载内容丰富,涉及地域性、民族性,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昭通是多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黔文化交融,甚至外来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在历史长河洗礼中形成昭通自己的建筑文化。
昭通传统民居分为官式和民式两种。
官式的建筑有宫殿、官衙、寺庙、宅第、城门等,民式建筑有民居、祠堂、园林、会馆等。
昭通传统民居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还包容了外来文化,中西合璧,今天我们还能在尚存的民居建筑上找到相关痕迹。
历史上的昭通开发较早,秦汉时期开凿的五尺道是打开中国西南大门的重要通道,晚清和民国初期盛极一时,曾有小昆明之称,商贾云集。
这些商贾在昭通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庙宇、居所,大量建筑群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如今的会馆大多已消失殆尽,现存的龙、卢两家私家祠堂和昭通城内零零星星余存的老建筑,如挑水巷的衡器度量厂,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风采。
昭通传统建筑民居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海拔为界划分的话,一类是高海拔1500-2000 米地区,昭通市的政府所在地就属于这一区域,该区域传统民居多为木架结构和土坯结合; 另一类是低海拔低于1000 米地区,如盐津县城、水富县城、彝良县城的牛街古镇等,这一区域因自然环境气候炎热,湿度大,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和木板墙,一些在距离江、河较近的低洼地方还有吊脚楼民居出现,这也是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而建的实用性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