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 格式:doc
- 大小:10.37 MB
- 文档页数:6
各具特色的民居1. 介绍民居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不仅提供了居住的功能,还承载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居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一些各具特色的民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令人着迷的建筑。
2. 欧洲的小木屋欧洲的小木屋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在北欧地区。
这些小木屋通常是用木材建造而成,外部涂上鲜艳的颜色,例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
这些小木屋常常被白雪覆盖,在冬季格外迷人。
木屋的屋顶则常常采用水泥瓦片或者木瓦,以保护屋内免受严寒的侵袭。
欧洲的小木屋融合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民居风格。
3. 亚洲的庭院式住宅亚洲许多地方都有具有庭院的传统住宅,例如中国的四合院和日本的庭园住宅。
这些住宅通常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的,庭院被围墙或建筑物环绕,形成一个安静、私密的空间。
庭院中常常种植着花草树木,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
此外,这些庭院式住宅内部的房间通常都面向庭院,以便获得最大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
亚洲的庭院式住宅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4. 非洲的圆顶小屋非洲的圆顶小屋是非常有特色的民居,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区。
这些圆顶小屋通常是由稻草、树枝和泥土等自然材料建造而成。
圆顶的设计使得房屋在炎热的气候中能够更好地保持凉爽。
此外,圆顶的结构也使得小屋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能够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
非洲的圆顶小屋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美洲的土坯房美洲的土坯房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住宅,尤其是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
这些土坯房是由土坯和稻草等材料混合制成,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
这样的建筑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可以在寒冷的夜晚保持温暖,同时也能在炎热的天气中保持凉爽。
土坯房通常有平坦的屋顶,可以在上面种植作物。
美洲的土坯房代表了当地人民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智慧。
6. 总结各地的民居都因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不同而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各具特色的民居ppt民居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之一,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结构和装饰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及其民居为例,探讨不同民居的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一、京都传统民居京都是日本的一座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其传统民居主要是世袭豪族、武家和商人家族所居住的庭院式建筑,具有典型的日本传统风格。
在建筑结构上,京都传统民居主要体现了木结构和“连棟式”建筑的特点,屋顶多采用陡坡和“V”形设计,既美观又具有防雨的功能。
在建筑装饰方面,京都民居的正面门楼、窗棂和装饰漆等都十分精美,反映了当时的士绅阶层文化和审美趣味。
二、四川传统民居四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民居主要包括了四川盆地内的民居和藏区的藏居。
在建筑结构上,四川传统民居主要采用了青砖或土地墙结构,同时也融合了汉族、藏族、羌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室内装饰方面,四川传统民居常常采用墨线画、木雕、彩画等艺术形式,其特色在于:“多顶、多室、多层、多进、多景”。
三、意大利宫殿式民居意大利是欧洲文化大国,其传统宫殿式民居具有厚重、精美的艺术风格。
在建筑结构上,意大利宫殿式民居一般采用石材、砖石混合等材料,屋顶设计独特,有屋顶花园和钟楼等装饰。
在室内装饰方面,意大利宫殿式民居常采用壁画、浮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以及各种贵重的陶瓷、石材等装饰品,体现了当时豪门贵族的阔绰奢华和艺术品味。
四、纽约公寓式民居纽约是美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公寓式民居通常都很高大、气派,并利用高楼设计来获得更多的视野和采光。
在建筑结构方面,纽约公寓式民居采用了科技建筑和高端化装修的手法,其室内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舒适实用。
在室内装饰方面,纽约公寓式民居一般采用深色地板、通透玻璃、现代黑白画、琉璃切割等装饰手法,体现了现代城市居住的风格和品位。
总之,不同地域的民居都是当地文化历史的生动体现,建筑结构和室内装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通过对这些不同民居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也可以获取更多有关建筑修建和室内设计的启示和灵感。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之多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鲜见。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千年的建筑智慧!南方民居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一、土楼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代表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二、“杆栏式”民居凤凰古镇吊脚楼“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代表民居: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代表民居:傣族竹楼云南傣家竹楼云南傣家竹楼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六年级各具特色的民居知识点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居,这些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通常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一个庭院。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尊卑有序的思想。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进入大门后,迎面是影壁,起到遮挡视线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正房位于院落的北部,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居所。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装饰简洁而精美。
接着,我们来看陕北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挖掘而成的。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是因为厚厚的黄土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窑洞的内部布置简单实用,通常有土炕、灶台等设施。
窑洞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材料,造型古朴。
从外观上看,窑洞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再来说说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流动房屋,它易于搭建和拆卸,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由网状的木杆、毛毡和绳索组成。
顶部通常有一个天窗,用于采光和通风。
蒙古包内部装饰精美,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摆放着家具和生活用品。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蒙古包也是他们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
还有傣族的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
竹楼一般建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以防止潮湿和虫蛇的侵扰。
竹楼的主体结构由竹子搭建而成,屋顶呈“人”字形,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竹楼的底层通常用来饲养家禽和存放杂物,楼上是居住的空间。
傣族竹楼通风良好,环境优美,展现了傣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客家的土楼也是别具一格。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土楼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土楼的外墙厚实坚固,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内部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聚居空间,房间众多,布局合理。
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收集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一﹑徽派民居在徽派建筑中,建造时体现的地理位置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讲究风水的价值以及与自然山水的互动;民居的外观看上去整体性强,高墙封闭,建筑顶部马头翘角,民居间墙与墙之间的线条组合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又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淡雅之美。
看似简洁的徽派民居在细节处也体现出等级之分,主要是富家门楼十分讲究:拥有精美的细部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
二﹑山西大院民居山西大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徽派建筑的黑白搭,但是同样会体现出权贵的高低和当时封闭式的管理,在建筑的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中的单一:砖制结构的民居体现出原有的肌理与砖原有的色彩特点,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有古代宫廷式中的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且各不相同,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就体现出了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特点:深邃,封闭的砖墙,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时也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等。
无不体现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三﹑巴蜀民居曾经在重庆电视台有放过《雾都夜话》这个节目,它讲述的就是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节目中每次都能见到朴实的四川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主要就体现在此。
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特别是在这的少数居民区,很少能见到现代的建筑材料,木质结构的质朴自然。
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
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
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
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中国经典的⼗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 “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在我国的民居建筑中,各地区均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这些风格和特色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建筑。
一、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
四合院由四组房屋组成,中心是一个天井,房屋与天井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四合院建筑的外观朴素古朴,内部装饰华丽,彰显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文化内涵。
二、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其建筑融合了传统汉族建筑和外来建筑风格,如西式建筑和蒙古包等。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具有中国古代的光华式、琉璃瓦式和官府建筑等特色,充满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三、土楼土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土楼由土坯、石头、竹子等材料建造而成,外形宏伟壮观,内部通风、采光良好。
土楼建筑的主体是一个庭园,四面围绕着多个房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
苏州园林的建筑以水、石、林、亭为主要元素,建筑材料多采用玉石、砖瓦等,其造型风格禅意清新,结构精妙。
五、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江南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代表性的城市有杭州、苏州、无锡等。
水乡民居的建筑主要以白墙黑瓦、门面四合院为主,以水运为交通工具,内部多设有回廊、亭台和庭院等构造,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和实用价值。
六、藏式建筑藏式建筑是中国西藏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
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在于色彩明亮,结构复杂,屋顶多采用抬檐式建造,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和文化价值。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些代表性建筑风格,其各具特色,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给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1:徽派建筑关键词:青石白瓦高墙深院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闽派建筑关键词:土楼防御功能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南北民居差异总结1. 介绍南北民居的差异是指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域背景下,人们在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室内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南北地区气候、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导致了南北民居在建筑样式和风格上的差异。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室内布局等方面对南北民居的差异进行总结。
2. 建筑风格南方民居建筑风格南方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多为独栋建筑。
南方地区多山多水,因此,南方民居通常以独栋建筑为主,以适应山水环境的特点。
南方民居建筑采用悬山顶、砖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有水乡民居、木制民居等。
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北方民居一般采用砖木结构或者石木结构,多为多单元式建筑。
由于北方地区环境较为干燥,北方民居通常采用多单元和多院落的建筑形式,以提高生活空间的适应性。
北方民居建筑采用庄严大气的风格,注重结构稳固,以应对北方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
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有四合院、坊巷、堡垒等。
3. 结构特点南方民居结构特点南方民居一般以独栋式建筑为主,采用砖木结构。
南方地区多水多山,因此南方民居常常选择山水环境较好的地方修建,以及依山傍水的方式进行设计。
南方民居注重通风透光,一般具有宽敞的庭院和亭台楼阁,以及室内打通的通风结构,以保持室内的良好通风环境。
北方民居结构特点北方民居一般采用多单元或多院落的建筑形式,以适应北方旱冷的气候。
北方民居注重保温隔热,一般具有高墙厚院、封闭式庭院和封闭式大门,以减少冷空气的进入,并保持室内的温暖。
北方民居的结构通常比较庄重严谨,墙体采用砖石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4. 室内布局南方民居室内布局特点南方民居的室内布局通常注重通风透光和灵活性。
南方民居一般拥有宽敞的庭院和内庭院,庭院是南方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通风、采光和热量调节的关键区域。
南方民居的室内一般布置在庭院的四周,以便从庭院中获取更多的阳光和空气。
北方民居室内布局特点北方民居的室内布局通常注重保温隔热和私密性。
“天下佳山水,最奇是民居”。
巧夺天工的中国传统民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与那秀丽多姿的山川美景、浪漫传奇的各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迷人的民俗风情画,不断吸引着中外游人的目光。
藏族碉房藏南气候高寒、风力强劲,藏胞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面三层平层顶的碉房。
底层为入口,二层以火塘为中心是全家生活居住之处,三层为粮仓,顶层为粮食晒台。
墙厚窗少,以防风寒。
山区碉房多有悬挑,高低错落,形成雪山峻岭中最独特的建筑。
维吾尔族阿以旺新疆南部气候干热,建筑以半开敞式厅室为中心,四周围以住房,这样可最大限度遮挡热空气入屋。
居室以小天窗采光,很少有侧窗,利于夏天排热和冬天保温。
位于中心位置的厅室,一般做成阿以旺(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住所”),厅内设围廊,围廊中央局部升高40~80厘米,用木栅花棂木扇或镂空花板作为侧天窗,起加大空间和采光通风的作用。
西北蒙古包西北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居住的帐篷式住宅——蒙古包,构造既简单又科学。
屋顶伞骨形状和圆顶,用橼木组成;用条木组成网状圆形墙壁,覆盖白色厚毡,旁边留有一门;中央开设天窗,可透光透气,遇寒遇雨能随时遮盖。
蒙古包可拆卸安装,适于牧民的游牧生活。
西北窑洞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的民居是土窑洞。
人们在黄土坡依山就势挖洞,顶呈穹窿形,前面设门窗,供人居住。
窑洞有三种类型:一是下沉式,窑洞、院落位于黄土塬地平线以下,以四合院布局;二是靠崖式,沿黄土高坡的崖边挖出拱形洞,在窑口砌砖;三是独立式,靠山前用黄土夯成窑墙,上砌石拱,再拱上覆土,以防水防寒。
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
朝鲜族廊式住宅东北朝鲜族房屋带有廊子,屋内大部分是火炕,可席地而坐,进门处有脱鞋地方。
居室房间面积大、间数多,门窗比例窄小。
屋脊两端及檐角均向上起翘,但屋顶坡度缓和,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外形美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貌。
徽州民居安徽东南部歙县、绩溪、屯溪一带,自古外出经商成风尚,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界两大壁垒之一的徽商,致富后修建住宅。
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收集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一﹑徽派民居
在徽派建筑中,建造时体现的地理位置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讲究风水的价值以及与自然山水的互动;
民居的外观看上去整体性强,高墙封闭,建筑顶部马头翘角,民居间墙与墙之间的线条组合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又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淡雅之美。
看似简洁的徽派民居在细节处也体现出等级之分,主要是富家门楼十分讲究:拥有精美的细部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
二﹑山西大院民居
山西大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徽派建筑的黑白搭,但是同样会体现出权贵的高低和当时封闭式的管理,在建筑的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中的单一:砖制结构的民居体现出原有的肌理与砖原有的色彩特点,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有古代宫廷式中的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且各不相同,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就体现出了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特点:深邃,封闭的砖墙,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时也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等。
无不体现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三﹑巴蜀民居
曾经在重庆电视台有放过《雾都夜话》这个节目,它讲述的就是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节目中每次都能见到朴实的四川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主要就体现在此。
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特别是在这的少数居民区,很少能见到现代的建筑材料,木质结构的质朴自然。
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
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
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
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四﹑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宽敞开阔,阳
光充足,视野广大;其次,在门厅的设计中又体现出中国人委婉的特征(并不是开门见山式);再有,有地位的官宦家庭,其四合院的雕饰图案精细,均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最后,四合院的屋顶均有中国传统的屋顶样式,如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整个院落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的是对称的方式,体现出当时权贵显现出的庄严,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情景中,就体现出四合院方便了的居民之间交流更加深入,权势的不一成为了居民建筑的城墙高低的凸显。
五﹑湘西民居
湘西民居中最为体现的是凤凰的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有其明显的名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除去给主人保护的作用,同时也能给来往的游客眺望远处的优势,又有其居高临下之意。
站在沱江边上远远望去,给人一幅山水及建筑为一体的版画意境美。
在吊脚楼的内部结构建造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木质材质相结合的结构美,方圆相结合。
时间久远的湘西民居深巷中仍然有徽派建筑的高墙特色,以及部分灰色调的主题,以及门厅对称式的布局。
六﹑福建客家民居
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
大规模的建筑与生动美丽的外观造型,类似四合院的封闭,但又在其上有所创新的改造,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方便了四周的居民的采光与通风,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
土楼的结构及其规范,大多数的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
土楼的命名也是根据各类吉祥之意而起。
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又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雕刻之美!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1)中轴线鲜明,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七﹑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属于雨水平凡区,因此大部分的居民建筑都可以依水而建,建筑的整齐划一与水中的倒影融为一体,延伸出的屋檐,又别具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既保持了室内的通风采光需求又通过这通透而自然的窗户与外界的景色完美相容,黑白灰的完美结合,木质材料的特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与杭州地区的建筑。
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与北方建筑的雕梁画栋,南方梁与房门窗等的雕刻中更加追求质朴自然的特色,私人住宅区的布局安排较北方建筑而言更具委婉之意,较北方的纸糊窗户而言,南方在玻璃材质的运用中更为广泛,主要是达到了室内与室外的互动。
通过对中国传统典型建筑的特征分析,虽然都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总给人一种山水与建筑的中国淡墨画之感,色彩的运用上,每一居住的建筑都少不了黑白灰效果,但是又并
非采用色彩鲜艳的大红大紫,淡雅中略显高贵与矜持,惊喜中略显委婉之意;在屋顶的设计中基本都离不开传统顶的样式: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
均衡式的布局仍时常出现,以此来体现主人的庄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