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癌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进展
周凯;王安强;吴艳;李忠武;步召德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4(51)2
【摘要】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发病率极低。
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处于晚期,且通常比胃腺癌更具侵袭性,更易发生脉管癌栓、
神经侵犯及术后肝转移。
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方案,导致患
者预后较差。
随着人类G-NEC的基因组图谱的构建,识别出MYC作为疾病的关键驱动因子,开发小鼠模型来研究其分子和细胞特征,通过大规模的遗传和药理筛选,为理解G-NEC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对于G-NEC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对该疾病
的系统认知,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G-NEC的大样本临床基础转
化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周凯;王安强;吴艳;李忠武;步召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北京大学
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多层螺旋CT在胃神经内分泌癌与胃间质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2.胃神经内分泌癌与胃神经内分泌瘤及胃腺癌的CT特征及鉴别
3.新辅助化疗栓塞术治疗胃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4.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5.多层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与胃神经内分泌癌中的价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毛东瑞;欧阳振波【摘要】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是一种罕见类型的宫颈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易早期发生血行转移,故预后极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虽然细胞学异常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但组织病理形态学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是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目前宫颈LCNEC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多数学者认为手术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LCNEC) of the cervix is a rare cervical malignancy. The prognosis of LCNEC of the cervix is very poor showing a high degree of malignity,a rapid progression,a high relapse rate and early blood spread. It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fection. Although the cytologic abnormality can aid to the diagnosis of LCNEC of the cervix,the pathologic examination combin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is the main method for it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here is no unified therapy at present,but a majority of scholars presume that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4页(P334-336,347)【关键词】宫颈肿瘤;癌,大细胞;癌,神经内分泌;乳头状瘤病毒科【作者】毛东瑞;欧阳振波【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是一种罕见类型的宫颈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命名杂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能引起重视[1-2]。
案例十二:神经内分泌癌谢××女58岁汉族云南人工人已婚主诉:确诊“肝右叶神经内分泌癌”14月现病史:患者因“右上腹疼痛伴腹泻1月,体健B超发现肝占位病变4天”于2008年6月10日首次入住我科。
6月12日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检示:“肝右叶神经内分泌癌”。
患者于7月1日,7月23日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2周期,出现I°骨髓抑制,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于2008年8月——11月行“L-OHP+卡培他滨”化疗4周期(详见化疗表).后于2009年1月5日,2月24日又再度2次入院予中成药抗癌,生物免疫治疗。
2009年6月——7月行“脂质体多柔比星40mg d1,Xeloda 3.5 d2-15”化疗。
化疗史:放疗史:无既往史:诊为“高血压”6年,最高160/104mmHg,自服波依定5mg,qd,血压控制尚可。
糖尿病2年。
“双黄连,氟哌酸,甲硝唑,胶布,磺胺,四环素”过敏。
1994年行“阑尾切除术”,1996年行“胆囊切除术”,2002年行“左侧卵巢囊肿切除术”。
月经婚姻生育史:15 3-7/28-30 50,22岁结婚,育2女1子,爱人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家族史:母亲“肺癌”已故,父亲患“肺心病,肺心病”已故。
体格检查:T: 36.5 0C P: 80 次/分R: 88 次/分BP:100/80mmHg KPS: 90 分腹部见手术瘢痕,愈合可。
实验室以及辅助检查资料:病理:肝右叶神经内分泌癌。
入院诊断:1肝右叶神经内分泌癌,2 2型糖尿病,3 原发性高血压2级,极高危。
治疗后转归:好转。
定期入院复查,未提示复发与转移。
MDT病例分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VS胰腺癌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因、影像学表现和肿瘤标志物、治疗和预后差异很大。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5年生存率低于8%。
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生长缓慢,5年生存率可达60%。
临床上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非常重要。
MDT 现场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71岁主诉:发现CA199升高3月2017.10患者体检 CA199 162.6U/ml,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2017.11就诊外院,查腹部MR:胰头占位,考虑IPMN,肝多发异常信号,部分考虑囊肿,部分结节性质待定。
外院于2017.11.15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浸润全程胰腺,以胰头为最,质僵硬,肝多发散在粟粒样结节。
原发灶无法切除,取肝转移灶活检。
术后病理:(肝)神经内分泌瘤(NET G2),考虑转移性,Ki-67 12%。
2017.11.24行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2程,末次治疗时间2017.12.24。
2018.01患者出现上腹隐痛,与进食排便无关,伴胃纳差,无腹泻、便血、恶心等,就诊我院,查CA19-9:164.70U/ml, CA125:32.01U/ml, CEA:9.32ng/ml, NSE:6.66ng/ml。
腹部增强CT:胰腺多发囊性病变,考虑MT,肝脏转移,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
双侧肾上腺转移不除外,肝胃间隙、胰周淋巴结影,随访。
双肾多发结石(左肾结石呈铸型样)、多发囊肿(右肾多发复杂囊肿)。
肝小囊肿。
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像:胰头及胰尾肿块,肝脏多发结节,放射性摄取均未见明显增高;主胰管扩张。
PET-CT:胰腺占位及肝脏多发转移灶,FDG代谢增高;腹膜后、两侧髂血管旁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FDG代谢增高。
右中肺微小结节;肝囊肿;双肾结石。
病程中患者二便正常,体重下降15kg。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2011胆囊结石手术。
2017.09 阴茎阴囊PAGET‘S病灶切除。
乔布斯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而非胰腺癌近日,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乔布斯去世的原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宣称乔布斯因患胰腺癌去世。
事实上,从美国媒体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乔布斯所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只是恰好位于胰腺的胰岛细胞上,并非胰腺癌。
乔布斯生前也曾指出:“胰腺癌患者的剩余的生命通常很短,非常幸运的是,我患的不是胰腺癌。
”果壳网健康朝九晚五编辑支倩解释说,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人体神经系统中的内分泌细胞,是内分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混血儿”。
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于人体的肺、胃肠道等多个器官中,执行着特殊的功能,譬如调节通过肺的气流与血液、控制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
哈佛医学院网站上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支倩解释,乔布斯所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胰岛细胞瘤,也称胰岛瘤,表现为低血糖症状,间歇性的精神混乱、多汗、虚弱、恶心,NET跟胰腺癌有不同的病程和预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广超说,胰岛细胞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而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腺癌。
胰岛细胞是散于胰腺中分泌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抑制激素,它的功能是调节人的血糖,如果胰岛细胞炎性,分泌胰岛素异常,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而胰腺癌中的腺体主要分泌液体,通过消化液来参与消化、分解食物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灶不一定是在胰岛细胞,像肾上腺皮质、脑垂体等其他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它们统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总发生率较高,但是发生在胰腺的相对数量不多,但成人、儿童都有可能成为患者。
张广超说,胰岛细胞肿瘤可能是恶性的,也可能是良性的,两者在病理结构上并无多大区别,但在临床症状上,局部在胰腺的肿瘤是良性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解决;但如果是有转移的、多发的、晚期的,就很难治愈。
神经内分泌细胞动物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神经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的那神经内分泌些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内分泌细胞。
哺乳动物的下丘脑能产生多种神经激素,例如,下丘脑产生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经由神经垂体分泌入血,调节子宫肌收缩及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下丘脑肽能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和释放抑制激素经血流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神经激素沿着轴突传递,进而在某些特化区域释放入血,从而在感觉刺激与化学应答之间构成了一种联系。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方式将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扩大了机体的调节功能。
神经内分泌癌文献报道的有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喉神经内分泌癌、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子宫、睾丸、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癌,就是一种有内分泌功能的癌症。
常分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
类癌是最好的,一般切除就可以了,转移和复发率都低。
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
不典型类癌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癌症。
大细胞癌恶性程度也很高。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分类: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包括类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两种。
镜下特征:常表现为粘膜下的肿瘤, 表面粘膜隆起或有溃疡形成, 切面呈灰黄色, 无包膜。
瘤细胞由较一致的小到中等大小的癌细胞所组成, 胞浆界限不清, 核圆而规则, 排列成片、索、簇、腺样或菊形团样。
分化差者, 癌细胞较小, 胞浆少, 核常带棱角, 深染, 有分裂像。
电镜下可见直径为200~300nm 的神经内分泌颗粒。
诊断:内镜及病理学检查、24 h 尿5-HIAA (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有助于诊断;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般可用显示神经内分泌的标记NSE、CHG2A、突触泡蛋白(Sy) 等来识别。
鉴别诊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应与低分化腺癌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NSE、CHG2A 均阳性, 可以肯定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CEA 阴性,Gas 阴性,可分别除外低分化腺癌和胃泌素瘤。
结合大体、组织形态及其临床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可以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癌。
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肝转移。
术中要仔细探查是否多发灶或并存其他肿瘤。
根据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特性文献的观点,一般认为:手术治疗的原则为:肿瘤直径小于2 cm ,未浸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的胃、阑尾、直肠类癌可做局部切除;对小肠、结肠类癌或肿瘤大于2 cm ,浸润肌层,有淋巴结转移的类癌均需做根治性手术;对转移性类癌,如全身情况允许,可行姑息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切除。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对胃肠道类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对多灶和混合性类癌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范围应适当扩大,手术方法同消化道腺癌。
预后:胃肠道类癌一般较腺癌的预后为好,直径小于2 cm 者与良性肿瘤的预后相似,直径大于2 cm 或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差;多灶或混合性类癌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更差。
应重视本病的术后随访,在随访中针对恶性程度较高的病例应定期复查肝脏B 超、CT 等,以及动态检测生物胺和多肽在尿中代谢产物的浓度(52HIAA 等) ,并选择性的辅以化疗、生物治疗及其它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指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发生的肿瘤,又称为APUD肿瘤。
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癌有所不同。
医学上把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也就是来源于皮肤和黏膜的恶性肿瘤。
而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性质上也不完全是恶性,并且它也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单一的某一种肿瘤,而是一大类肿瘤的总称。
不同部位肿瘤有不同表现此类肿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如支气管、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副神经节等。
因为它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以该类肿瘤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分泌不同的激素,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类癌综合征:突发性或持续性头面部、躯干部皮肤潮红,可因酒精、剧烈活动、精神压力或进食含3-对羟基苯胺的食物,如巧克力、香蕉等诱发;轻度或中度的腹泻,腹泻并不一定和皮肤潮红同时存在,可能与肠蠕动增加有关,可伴有腹痛;类癌相关心脏疾病,如肺动脉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
与其他类型的癌症相比,此类肿瘤生长较为缓慢,性质从接近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
除90%的胰岛素瘤为良性肿瘤外,大多数APUD肿瘤具有长期潜在的恶性转变倾向。
多数患者就诊时就处于晚期,60%以上有肝转移。
早期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100%。
而有区域转移或远处转移者则分别为40%和29%,平均生存期1~2年。
所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嗜铬蛋白A可预测该病目前,已知对该病诊断最有帮助的是血液中非特异性标志物嗜铬蛋白A,除胰岛素瘤之外的几乎所有患者,血液嗜铬蛋白A水平会增加60%~100%。
嗜铬蛋白A水平与肿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液嗜铬蛋白A水平的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因此能够对肿瘤的发展及转归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不同部位、不同病期治疗方法不同。
一般有三种治疗模式:对症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治愈性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肝动脉栓塞术等;非手术治疗,包括生物治疗、化疗和放疗。
每种治疗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选择何种治疗手段,包括多种手段的同时应用或者序贯应用。
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新诊疗指南诊断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定性诊断(检测特异性的异常分泌激素水平)和定位诊断(各种影像学检查)。
在各种生化指标检测中,尿5-羟吲哚乙酸(5-HIAA)对类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0%。
尿5-HIAA水平升高与肿瘤大小和类癌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类癌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无关,与腹泻的发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在进行24小时尿5-HIAA测定时,应注意将尿液置于冰箱或凉爽的地方,以免产生误差。
铬粒素A(CgA)水平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特异性指标,临床最为常用。
在正常人或非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CgA也有轻度升高,但水平较低。
血清CgA的敏感性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大小有关。
且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对于可疑NET但激素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建议行促胰液素刺激试验,其敏感性为80%,而钙刺激试验的敏感性仅为40%。
影像学检查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还可同时监测对治疗的反应。
目前,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US)、内镜超声(EUS)等检查尚未被进一步评价。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的敏感性可根据肿瘤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其对于垂体瘤、胃肠胰腺神经性内分泌肿瘤,敏感性超过75%,但对胰岛素瘤仅为中度敏感(40%~75%)。
NET确诊需要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测,主要检测NET的特异性标志物,同时Ki67(一种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检测有助于对增殖程度和病变分期的判定。
治疗可分为生物治疗、化疗和手术切除。
生物治疗主要为α干扰素和生长抑素类似物,在分泌相关激素的有功能的NET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在无功能NET 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探讨阶段。
目前最新的一种酪氨酸激酶血管生成抑制剂(mTOR抑制剂)已在国外上市,应用于NET的治疗。
化疗的主要适应证为不能手术的中低增殖度的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且生物治疗失败。
化疗方案目前有以下几种:链脲霉素+多柔比星± 5氟尿嘧啶、顺铂+依托泊苷、达卡巴嗪,其他还有替莫唑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
链脲霉素+多柔比星± 5氟尿嘧啶方案最主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心梗,据报告可达40%。
顺铂+依托泊苷主要用于分化较差的NET,但副作用较多,主要见于肝、肾、消化系统和外周神经,每周应监测外周血。
达卡巴嗪主要应用于生物治疗和链脲霉素治疗失败的恶性NET,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
卡培他滨和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治疗胰腺恶性NET常可收到较好疗效,副作用也较小。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原发肿瘤灶的位置、肿瘤分期和增殖指数,一般来说,原发胰腺肿瘤、Ⅳ期肿瘤和Ki67阳性提示治疗效果欠佳。
建议每隔3~6个月,对治疗反应进行评价,主要检测铬粒素A和特异性激素指标的水平,每6个月行一次CT或MRI检查。
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前瞻性研究提示,对于肠NET以及有功能或无功能的转移瘤,长效生长抑素制剂能明显延长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在对回肠和结肠分泌5-羟色胺NET患者2年和5年随访中,通过检测外周血神经激肽A(NKA)和铬粒素水平可监测肿瘤复发,其中NKA较铬粒素更为敏感,NKA水平升高提示预后较差,给予干扰素α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不同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消化道NET中,直肠部位肿瘤的发生率增高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