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资格考试复习笔记:全麻苏醒期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2.70 KB
- 文档页数:1
全麻苏醒期老年患者的护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全身麻醉已广泛应用在手术中,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者也日益增多。
全身麻醉能引起机体各种生理变化,老年人各种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
因此,做好全麻苏醒期护理,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对预后尤为重要。
通过对2008年01月至2009年06月的136例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5岁。
术前常规用药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
2 方法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普遍采用全身麻醉即气管内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
3 结果本组136例,其中130例安然返回病房,6例转入ICU继续观察。
4 护理4.1 备好抢救用物在拔管前,协助麻醉师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吸痰管,口咽通气管等,并保证各物性能良好,防止发生意外时随手可用。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加之气管导管的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又多,易造成呼吸道不通畅,氧分压下降,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有。
4.2.1 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选择直径小于气管导管内径一半的吸痰管,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防止造成缺氧或过度的刺激。
4.2.2 加压给氧我们在拔管前,先手控呼吸囊辅助呼吸5~6下,让机体储备足够的氧气。
拔管后,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一般为5~6 L。
4.3 防止躁动躁动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多语多动,强烈挣扎以致坐起,企图拔除引起患者难受的引流及输液装置。
引起缝线断裂、伤口出血、肢体受压等,甚至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心动过速和因高血压而致心脑血管意外。
目前认为躁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药物残余作用使苏醒不完全,疼痛和内脏不适。
另外气管导管不耐受,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也是躁动发生的诱因[1]。
4.3.1 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术后躁动①术前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预处理,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全麻苏醒时可能会出现的不适,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使之产生陈述性记忆,提高患者的心理阈值。
麻醉复苏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1、评估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末梢循环情况。
二、护理措施
1、备齐用物(包括病床单位及急救用物),准备迎接患者。
2、妥善安置患者,与麻醉师详细交接班(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意识、生命体征、麻醉手术方式、术中情况、特殊用药的护理注意事项等)。
3、取适当体位。
全麻未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4、立即予以氧气吸入 3-4 升/分或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5、连接多功能监护仪,顺序为 SP02、BP、ECG、CVP。
6、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神志、瞳孔、呼吸、SP02、心率、血压、尿量、引流液量及疼痛程度等),每 5-15 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直至麻醉清醒。
7、有人工气道者按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执行,并及时评估气管插管拔除的指征。
8、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问题,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深呼吸。
9、密切观察全麻术后并发症,如低血压、高血压、呼吸道梗阻、低氧血症等。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10、复苏早期注意约束患者,防止意外拔管。
11、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科室的制度,消除紧张情绪。
2、指导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
1、复苏早期注意约束患者,防止意外拔管。
2、及时评价拔气管插管指征,及时拔管。
3、注意保暖。
4、注意呼吸道的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院手术室麻醉后复苏护理技术
一、麻醉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分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ICU)。
二、全麻苏醒期的护理配合
1.患者制动: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的病例数量很多,故手术室护士要事先做好制动工作,以免患者坠落。
并在患者拔管后,主动与其交流,判断其神智情况。
对于完全清醒的患者只需告知其不能翻身,而对于尚未清醒的患者,要围起搬运床护栏,继续观察,寸步不离。
2.检查各类导管的放置情况:包括胃管、营养管、引流管(T 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导尿管)、深静脉导管、漂浮导管,对于位置不当、引流不畅等情况应立即通知麻醉或手术医生,予以即刻处理。
3•出血情况:检查引流瓶、切口周围敷料、拔除的动静脉穿刺口有无新鲜出血,是否呈持续性,督促医生及时处理。
4.及时发现呼吸道梗阻:复苏期是呼吸梗阻的高发期,包括:舌后坠、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延迟性呼吸抑制等。
所以,手术室护士应严密观察氧饱和度和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时提醒麻醉师各种呼吸抑制的发生,及时处理。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
麻醉复苏期患者的护理麻醉复苏期是指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后, 进入复苏室,由麻醉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随着施行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患者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麻醉苏醒期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 以便使患者安全、顺利地度过麻醉复苏期。
还应及时发现、处理对各类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非正常反应, 及时报告有关人员, 以便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因此麻醉复苏期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是确保患者预后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全身麻醉复苏期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从而确保患者围麻醉期护理安全。
1 PACU 工作的重要意义1. 1 对麻醉患者术后生命功能进行连续监测麻醉及重大手术后, 其麻醉和手术对病人的创伤和打击以及对生理的干扰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各种生理反射也未完全恢复, 其潜在危险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期,。
资料显示, PACU 监测治疗期间麻醉并发症或意外的发生率达6.2%, 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 低氧血症, 恶心呕吐, 拔管后呼吸抑制和躁动,此时,任何疏忽, 都可能使病情恶化, 甚至造成死亡, 因而需要通过严密的监测与加强治疗。
PACU 工作的重要意义, 观察术后病人麻醉恢复过程, 预防并早期发现和治疗手术、麻醉后并发症, 确保病人安全。
1. 2 PACU 的工作缩短了病人在手术室的滞留时间, 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率, 麻醉医生可以放心地进行下一台麻醉工作, 节约了人力物力。
PACU 的工作完善了麻醉后病人的管理, 是麻醉学科发展的需要。
2 PACU 的基本要求2. 1 环境要求监护室的设置应靠近手术室, 室内应保持清洁、肃静、光线柔和,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2℃-25℃ , 湿度在60%左右,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 2 设备要求应具备立即进行抢救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如急救药品、呼吸机、起搏器、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和吸引装置、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中心静脉穿刺包、导尿包等。
全麻复苏期的那些事儿 大众对于手术室有着很深的神秘感,认为患者在手术室做手术的过程是这样的:患者一被推进手术室的门,灯一亮,手术就立即开始。灯一灭,手术就立即结束,患者就应该被送出到手术室门口,接着,主刀医生告知家属手术情况,更有电视剧夸张到,患者被推到手术室门口了,主刀医生和家属说患者现在麻醉还没醒!这也导致大众误解,手术结束主刀医生都出手术室了,怎么患者还不出手术室,肯定麻醉水平太差了,麻药用多了......
而真实的手术流程是:患者进手术室的大门,到手术室护士准备中心和麻醉准备中心,再到具体的手术间,由麻醉医生开始实施麻醉。手术结束后,一般就会转运到麻醉苏醒室,等待麻醉苏醒,患者达到苏醒标准后才会送回病房。为什么不在手术室苏醒呢?是因为医院为了提高手术间的使用率,一个手术间每天都需要承担好几台手术。患者做完手术在麻醉苏醒室苏醒,大大减少了下一个手术患者的等待时间。因此,手术结束与麻醉效果结束是非同步的,特别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手术结束后,患者仍是睡着的状态,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而患者体内麻醉镇静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残留作用尚未消失需要一段时间代谢,当然也存在一些麻醉药物的再分布导致呼吸抑制等致命性危险。麻醉医生常把麻醉的苏醒比作飞机的着陆,不容忽视!为什么手术结束了病人还没有推出手术室呢?病人全麻术后仍然在手术室做什么呢?今天带你来了解一下全麻复苏那些事。
一、什么是全麻复苏呢? 全麻复苏就是患者由全身麻醉状态慢慢苏醒的过程。在全麻复苏期,经常因为麻醉药物残留、伤口疼痛、各种管道的刺激以及强迫体位等原因,使患者的身体及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严重的甚至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二、全麻复苏期间,护士在做什么呢? 1.观察 在全麻患者苏醒期间,需要由护士进行专门的看护。护士要详细的观察病人在全麻复苏期间的监护生命体征、循环、神志的变化。经过对患者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的观察来预估麻醉的深度,实时监护。详细记录病人尿液的尿量,观察手术后病人有无少尿或是无尿的情况,观察刀有没有渗血或是出血的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必须马上通知医生。
麻醉苏醒期护理摘要:人性化护理是现代医学摸式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的周到、细致、更富有人情味儿的护理内涵,麻醉苏醒期护理工作应注意不同护理环节、不同年龄段病人存有的人性化护理内容。
关键词:麻醉苏醒期人性化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人性化服务在护理工作中所占据的分量是越来越被重视。
麻醉苏醒期进行人性化护理,不仅延伸了“慎独”的护理工作精神,更注重了护理工作中细节的、富有人情味的——即具有人文精神的关怀。
1998年——2006年,我院麻醉苏醒室共监护5000余例术后病人,体会到人性化服务在护理工作中是不能简单地来计算的护理内容,它包括爱心、责任心和护理技巧等多方面,并且它对患者机体的康复、精神的康复及护理整体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应该重视提升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有效提升人性化护理的内涵。
麻醉苏醒期人性化护理体现在下面工作中:一、不同护理环节人性化护理的体现1、在接收患者前的准备工作中的体现。
a、注重床铺清洁、舒适、整齐,医疗用具的清洁无菌。
b了解患者一般状态及病情,据不同病情患者选择有效适宜、舒适的吸氧方式、及吸痰管,在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c、患者朮后均有不同水准低体温,无论冬夏季节均要注意病人的术后保暖,被褥松软,环境温馨,减少寒冷刺激及提升苏醒室温度。
可用电热毯或空调来提升室温,加快患者体温恢复,及苏醒速度,减轻他们的不适。
2、监护过程中人性化护理的体现。
病人在麻醉期间,特别是全身麻醉带有气管插管的病人,苏醒期难以耐受插管,非常痛苦,我们应该理解体贴病人,使他们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
a、苏醒室内可播放轻音乐,利于病人放松情绪、产生安全感,降低血压、降低病人带管的不适。
b、注意护理操作动做要轻柔,吸痰操作次数要减少,进行有效吸引,避免长时间吸痰引起剧烈呛咳和不适,甚至造成低氧血症所带来的危害。
C、把握准确的输液速度,使其恰到好处,避免过快而引起血压升高、肺水肿、心衰;过慢而达不到输液速度的要求。
全麻苏醒期的护理
(1)密切观察:
一般都在恢复室或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专人护理,酌情每15-30分钟测一次血压、
脉搏、呼吸直至稳定清醒。
(2)维持呼吸功能:
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全麻后患者取侧卧或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
有呕吐物及时吸出。防止舌后坠,出现鼾声时,可托起下颌或应用口咽、鼻咽通气导管。
当有喉痉挛时,出现尖锐的喉鸣声,立即去除诱因,加压给氧,必要时环甲膜穿刺给氧。
(3)维持循环功能:
应注意血压、脉搏、心律、心电图的监测,
随时注意患者的变化,如血压过低,应检查输液和术后出血等。
(4)保持正常体温:
术中长时间的暴露和大量输液均可使体温过低,术后注意保暖,必要时可用热水袋。
小儿体温中枢尚不健全,术后可有高热,采用物理降温,控制高热抽搐。
(5)防止意外损伤:
在麻醉的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明显的兴奋期。
出现躁动、幻觉等。应有专人守护,做好防护,防止自行拔出各种导管,也应防止坠床
外伤的发生。
(6)清醒后的护理:
病人能正确答问是清醒的标志,醒后非消化道手术的患者如无呕吐、腹胀,可在4~6
小时后开始少量饮水,次日开始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