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79.93 KB
- 文档页数:2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全麻开颅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一: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
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
二: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三: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
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 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
结论护理人员要知晓躁动的原因,从而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躁动全麻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2-01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定向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1],严重者可能造成自身的意外伤害,后果严重[2]。
我们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躁动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行全麻患者309例,年龄10-71岁,平均42.57±7.21岁。
手术科室:骨科51例,普通外科207例,妇产科42例,心胸外科8例。
全部患者行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
2.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其产生陈述性记忆,消除其心理顾虑,提高其心理承受值。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疼痛感,特别对于男性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需强调术后会有导尿管的刺激感和尿意,使患者心理有一定准备,当术后发生尿道不适时心理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需提前告知全麻患者,他们可能需要口腔防止口罩等,以消除术后可能出现的顾虑,减少躁动的发生。
2.2外源性刺激所致躁动的护理苏醒期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度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或疼痛即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例如吸痰、切口疼痛、导尿管和引流管等引起的刺激,患者表现为呻吟或狂躁,甚至是自行拔除插管。
对此,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拔除相应的导管,消除刺激。
对于不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可噂医嘱给予少剂量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给予镇静,继续给予呼吸机通气,防止因气管脱出而造成的窒息;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应协助医师将其拔除,清理好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
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术后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受麻醉外科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可以降低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观察了71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342例出现烦躁,经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75例,女335例;年龄7岁~75岁,平均42岁;其中胆囊切除术113例,食道癌根治术56例,股骨骨折138例,胃癌根治术35例,均为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
1.2 方法术毕病人入麻醉恢复室时,保留气管内导管者,根据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及强弱判断是否接呼吸机辅助。
若患者自主呼吸尚可,则普通吸氧,流量1~2L/min,否则接呼吸机行间歇同步指令通气,同时连接心电监护;未保留气管内导管的患者吸普通氧气1~2L/min;并唤其名字,要求患者睁眼,握手,检测肌力;若肌力基本恢复,则拔气管导管,否则不能拔管,予小剂量咪唑安定镇静,继续呼吸机辅助或普通吸氧;已拔管的患者躁动,询问是否伤口痛或其他原因,并进行镇痛、镇静、吸氧等对症处理,适当安慰。
1.3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麻醉经过顺利,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有34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躁动,占48.2%,各种不良刺激所致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主要为伤口疼痛占45.3%;气管导管的刺激占23.7%;尿管刺激占11.5%;心理应激占7.9%;其他原因如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药物作用、反复吸痰、体位不适等占5.6%;术后躁动者男性(27.8%)明显多于女性(14.3%)。
2 原因分析及处理2.1 心理问题患者术前心理内稳态失衡,可能与麻醉苏醒期烦躁有关。
术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病愈的渴望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常严重干扰其心理内稳态,并随手术的临近而加剧,再加上手术的生理干扰,可共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紊乱[1]。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浅谈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是麻醉苏醒期的不良反应之一,病人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不良刺激高度敏感,以兴奋,躁动,定向障碍为特征,可出现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和妄想思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焦虑和躁动,兴奋,极度烦躁,挣扎,有的病人试图翻身,坐起;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有呛咳,企图拔出气管导管,尿管,胃管,输液管及伤口引流管;病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小儿病人常表现为激惹,不能停止的哭闹和无法安慰等。
全麻苏醒期病人出现躁动,如不及时处理,将引起各种并发症。
增加麻醉后危险,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手术后的康复,延长了手术时间。
1 躁动的原因1.1外源性刺激全麻患者在术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时,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任何刺激和疼痛不适都可引起躁动,如术后刀口疼痛,气管吸痰刺激,气管导管,尿管及各种其他引流管的刺激;都会引起躁动,临床表现为狂躁,呼喊,呻吟,不自主运动,企图拔除各种导管。
1.2手术时患者特殊的体位姿势骨科,脑科,普外科大型的手术,术中为了暴露手术野,患者经常处于各种特殊的体位姿势,术后留置的管路相对较多,如各种导管,患者在恢复清醒状态的过程中虽是平卧位,但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肢体的约束,导致舒适的改变,而且呼吸运动牵扯伤口引起剧烈疼痛,使舒醒过程中的患者难以忍受,诱发躁动。
1.3催醒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与麻醉药的作用及麻醉药物在体内残留有一定关系,如应用多沙普伦催醒会提高患者躁动的发生率。
因为多沙普伦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同时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用药后易使患者出现剧烈躁动,而肌松药在体内的残留也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和躁动。
2 躁动程度评价标准躁动程度评估标准分5级:1级为睡眠,2级为清醒,安静,3级为激惹,哭闹,4级为无法安慰,不能停止的哭闹,5级为严重躁动,定向障碍。
[1]3 躁动程度分级类轻度:拔管前,后在吸痰等强刺激下发生躁动,一旦刺激停止或拔管后言语安慰躁动即停止;中度:拔管前无刺激情况下发生躁动,拔管后意识欠清,言语安慰不能主动配合,需制动;重度:需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该怎么办小儿苏醒期躁动(EA)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这是全身麻醉苏醒早期多发现象,小儿表现出异常烦躁、没有目的的乱活动或者定向混乱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暴力行为,伤害自己以及他人。
苏醒期躁动会影响小儿的正常行为,造成手术伤口裂开,拔除医疗导管或器械等,增加治疗时间,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等,而且也会增加术后新的不适反应,比如哭泣、脾气暴躁、尿床和分离焦虑等,造成很多危害。
对于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问题,已引起麻醉医生的重视,为了避免小儿发生伤害自己以及远期行为改变,提高苏醒质量,我们应全面了解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EA的诱发因素以及该怎样处理。
一、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1、手术前焦虑:小儿在手术前出现焦虑心率心理可能会增加麻醉恢复期交感神经的张力,也可能会延长交感神经兴奋状态的时间,增加术后EA发生的风险。
有研究数据显示,小儿在术前的焦虑状态使得术后出现躁动的风险增加三四倍左右。
对于进行扁桃体与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术前产生焦虑但未进行抗焦虑干预治疗的患儿(5-12岁),与无焦虑症状的患儿相比,发生EA的几率分别在9.80%和1.45%左右。
小儿的性格、认知能力与社交情况等都与术前焦虑有密切关系,不善于交际、又比较敏感以及思想更加活跃的患儿发生术前焦虑风险更高。
2、吸入麻醉剂方式:麻醉方式的不同可引起EA的发生率也不同,吸入麻醉剂与其他方式相比引发EA的风险更高。
各种吸入类的麻醉药都可能会诱发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近些年,很多医学研究数据认为只有七氟醚有明确诱发EA发生的不良作用。
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发生EA的几率高达40%,造成如此高的发生率主要因素可能是七氟醚残余量从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的速率有差别,使得脑功能各部分恢复情况有很大不同,听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比较快,认知功能恢复比较慢,小儿身体各功能没有同一时间快速恢复,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使得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不协调,进而造成精神与行为的分离障碍。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麻醉方式,通过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和疼痛感,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逐渐恢复清醒,这个过程称为苏醒期。
在苏醒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表现为焦虑、不安、兴奋或其他不适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了解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1.麻醉药物的作用:全麻使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苏醒期出现精神不稳定的情况,包括焦虑、兴奋等。
2.手术刺激: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苏醒期出现躁动的现象。
3.恢复环境:苏醒期时的恢复环境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比如光线、噪音等,也可能是导致躁动的原因之一4.术后疼痛: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5.术后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术后药物可能会带来不适的副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躁动的情况。
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处理1.环境的调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和噪音等,让病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清醒。
2.情绪疏导: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安抚、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3.疼痛管理: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减少病人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4.药物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来帮助控制病人的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
5.沟通交流: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保持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处理问题,减少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6.协助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虑和躁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护士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病人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通过调整环境、疏导情绪、疼痛管理、药物干预、沟通交流和协助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躁动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平静和舒适的恢复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处理全麻术后苏醒期出现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可能包括手术刺激、药物副作用、镇痛不足、焦虑等因素。
躁动不仅会增加病人的不适感,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躁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原因分析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如疼痛、恶心、呕吐等,可能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
2.药物副作用:全麻药物或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如幻觉、嗜睡等,也可能使患者出现躁动症状。
3.镇痛不足:术后疼痛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病人出现躁动。
4.焦虑:手术前和手术过程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紧张,苏醒期的焦虑也可能导致躁动。
二、处理方法1.有效的镇静: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症状时,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氯胺酮等,来帮助病人放松情绪,减轻焦虑。
2.良好的镇痛:确保病人术后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
3.情绪安抚:在苏醒期,护理人员可以用柔和的语言和温柔的动作来安抚病人的情绪,使其感到安心和舒适。
4.注意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安静和整洁,减少外界干扰,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
5.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躁动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与医生沟通:如果病人的躁动症状持续较长时间,且无法缓解,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寻求进一步的处理方法。
7.心理疏导:对于出现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其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情绪。
总之,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通过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发生,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促进康复。
在处理躁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缓解其不适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
三甲医院躁动的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说明全身麻醉苏醒时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提高患者的心理阈值,同时教会患者配合拔管的方法,使之能较好的配合麻醉复苏,从而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2.加强安全措施:专人护理,上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发生;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
3.减少吸痰的刺激:操作前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
4.术毕尽量少用拮抗催眠药,不加大镇静、镇痛剂的药量,肌松药的残余作用也可导致术后躁动,全身麻醉中吸入麻醉药与丙泊酚复合使用,可减少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并且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5.减少尿管的刺激: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室插尿管,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6.去除或降低不良刺激:保持室内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
一、概述全麻术后苏醒期是指患者从麻醉状态逐渐恢复到清醒状态的过程。
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模糊、呼吸功能障碍等症状。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1)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确保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2)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抽搐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2. 维持呼吸道通畅(1)患者苏醒期间,床头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
(3)对于昏迷患者,应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
3. 维持循环功能(1)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等循环指标,确保循环稳定。
(2)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防止血压波动。
(3)观察患者尿量,如尿量减少,应及时通知医生。
4. 保持体温(1)患者苏醒期间,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
(2)对于体温过高患者,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拭、冰袋等。
5. 预防并发症(1)防止呕吐误吸:患者苏醒期间,床头抬高30°,防止呕吐物误吸。
(2)防止坠床:患者意识模糊时,应有专人守护,防止坠床。
(3)防止导管脱落:加强导管固定,防止导管脱落。
6.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2)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患者的需求。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7. 饮食护理(1)患者清醒后,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给予少量饮水。
(2)患者进食后,观察患者有无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3)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三、总结全麻术后苏醒期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循环稳定,预防并发症,给予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
发表时间:2014-05-22T15:59:41.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卢岩[导读] 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
卢岩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 1130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 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
结论护理人员要知晓躁动的原因,从而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躁动全麻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2-01 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定向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1],严重者可能造成自身的意外伤害,后果严重[2]。
我们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躁动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行全麻患者309例,年龄10-71岁,平均4
2.57±7.21岁。
手术科室:骨科51例,普通外科207例,妇产科42例,心胸外科8例。
全部患者行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
2.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其产生陈述性记忆,消除其心理顾虑,提高其心理承受值。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疼痛感,特别对于男性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需强调术后会有导尿管的刺激感和尿意,使患者心理有一定准备,当术后发生尿道不适时心理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需提前告知全麻患者,他们可能需要口腔防止口罩等,以消除术后可能出现的顾虑,减少躁动的发生。
2.2外源性刺激所致躁动的护理苏醒期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度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或疼痛即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例如吸痰、切口疼痛、导尿管和引流管等引起的刺激,患者表现为呻吟或狂躁,甚至是自行拔除插管。
对此,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拔除相应的导管,消除刺激。
对于不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可噂医嘱给予少剂量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给予镇静,继续给予呼吸机通气,防止因气管脱出而造成的窒息;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应协助医师将其拔除,清理好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
拔管后,患者如仍发生躁动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患者躁动伴有辗转反侧,可能是尿管的刺激,患者可能会试图拔扯导尿管,护理人员应及时制止,并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原因,并适当挪动导尿管,减轻患者这方面的心理负担。
2.3手术相关原因引起的躁动的护理上腹部或心胸外科手术创面较大,术中窗口暴露时间长,术后留置的管道较多。
入ICU后虽然是平卧位,但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导致机体的舒适度发生改变,而且由呼吸运动而导致的疼痛一般非常剧烈,患者难以忍受。
耳鼻喉外科的手术常因患者鼻腔塞满填塞物而导致通气不畅,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感和不安。
针对此类原因,我们将患者均取平卧位,专业护理人员监护。
重症躁动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坠床、自伤、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的发生。
骨突处垫以衬垫。
注意静脉输液情况,保证通畅,防止皮肤受压。
因术后剧烈的疼痛所引起的躁动会造成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心功能差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的情况,噂医嘱给予止痛药处理。
剧烈的疼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会导致呼吸受阻,此时可加大供氧流量,鼓励患者做深大呼吸,同时噂医嘱给予适当止痛药,用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意识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发生。
2.4使用催眠药而致的躁动的护理有时全麻苏醒期的躁动与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残留相关[3]。
研究表明,多沙普伦可以直接兴奋延髓上的呼吸中枢,用药后容易出现剧烈挣扎、躁动,增加机体躁动的发生率[4] 。
针对此类原因,护士应注意与医生的交流,当患者急促而无力,表情痛苦并伴有抽搐动作时,要立即通知医生,给予面罩加压供氧,鼓励患者做有序的呼吸动作。
由催醒药物所致的躁动,患者意识往往不好,此时,护理人员应将其四肢固定于床边,防止坠床的发生,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5因肌松药残留所致躁动的护理肌松药残留的患者会使呼吸的幅度变浅、频率变快,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托起患者的下颌,加大氧流量,医嘱给予阿托品、新斯的明静脉注射,鼓励患者进行规律呼吸,同时做好急救物品和气管插管的准备,严密注意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等的变化,防止药物残留所引起的呼吸抑制。
2.6加强患者的防护工作在未明确躁动原因前应加强患者的防护工作,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给氧,防止窒息,备好软垫和约束带,如躁动严重可以固定好患者的四肢,但要防止固定过紧造成患者的副损伤,而且过紧的束缚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躁动,所以,约束带的松紧要适宜,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四肢血运情况,保证静脉回流良好。
3.结果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
4.小结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较为常见,而发生躁动的原因很多,如手术部位、术后是否使用催眠药、肌松药、术后的不良刺激等、心律失常、胃肠胀气等。
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加强患者安全意识,防止其坠床、自伤等的发生。
术后尽量排净吸入的麻醉药,将麻醉药的浓度慢慢降低,谨慎使用止痛措施;如使用雷米芬太尼,在停药后要有后续的持续止痛措施;尽量减少能够引起躁动的因素,如导尿、吸痰、插管等;如已发生躁动,应给予适量的镇静镇痛药,加强通气;尽量避免引起躁动的可能因素;术中注意调控肌松药的用量,尽早停药肌松药,肌肉松弛后在一定麻醉深度下拔管,少量注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以减少躁动;注意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等的发生,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躁动是全麻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手术效果、生理功能和术后恢复会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果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当前,对于躁动发生的机制不清,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旷满秀,郭曲练.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分析与处理.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08-109.
[2]徐伟国,潘学文.全麻恢复期病人躁动的原因及处理[J].浙江创伤外科,2005,10(1):52.
[3]倪新荷,涂继善.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原因调查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2(17):100.
[4]吴晓燕,于萍.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刊,2002,3(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