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全麻开颅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一: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
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
二: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三: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
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
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标签:全麻苏醒期;烦躁;原因;护理全麻术后患者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
通过观察120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187例出现烦躁,部分患者能准确应答问话,但不能很好的配合,大部分患者对当时的情况无记忆。
引起烦躁的原因有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麻醉药副作用、缺氧等。
临床护理中必须严密观察和综合分析,确定其烦躁的原因后再处理,如果判断失误或盲目应用镇静剂,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09年8月观察全麻手术患者1200例,有187例出现烦躁。
其中男859例,女341例,年龄15-65岁,体重45-95kg;普外泌尿外科768例中86例、神经胸外科238例中36例、五官科38例中15例、骨科120例中44例、妇产科35例中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2.1 切口疼痛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
在187例患者中,98例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尤其是切口较大的普外科手术、开胸手术后患者。
患者常表现为大喊大叫、身体不停地扭动、不愿卧睡要坐起来、手伸向疼痛部位、拒绝挤压引流管等。
分析麻醉中用药,发现术中镇痛药用量小或镇痛药的作用时间已过,再结合患者术后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后,给予止痛药多数效果良好。
2.2 尿管刺激在187例患者中,42例是由于尿管刺激引起的,大部分发生于男性患者。
患者术前无尿管,实施麻醉后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麻醉后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患者感觉到尿道有异物存在、憋胀不适,因而出现烦躁。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大声喊叫尿憋要离床排尿,并随时想拔出尿管。
检查尿管通畅无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给予镇痛药效果良好。
2.3 气管导管刺激在187例患者中,30例是由于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要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期患者感觉到口腔内气管导管的存在而影响发音,患者就会做出对抗性反应。
表现为不停地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导管,甚至想强行将气管导管拔出。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
全麻苏醒期燥动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ED,emergence delirium)是我们在全麻苏醒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手术病人出现许多严重的并发症。
通过对60例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和护理,分析其原因、机制及对病人的危害,并及时对症处理,结果:所有病人都顺利转出恢复室,安全返回病房。
标签: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护理【资料】:全身麻醉药物停止使用后,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但有一部分患者在意识和自主呼吸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会出现兴奋、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症状,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并可能引起切口裂开,手术部位出血,气管导管及名种引流管道脱落,甚至坠床等意外伤害。
因此,苏醒室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分析发生躁动的原因,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使患者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1]。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全麻后出现明显苏醒期燥动的病例,共60例,占全麻病人总数的6%左右。
其中学龄前儿童8例,青少年3例,青壮年33例,65岁以上老年16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
手术种类:普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5例,妇科手术2例。
麻醉方式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手术结束后带管送苏醒室等待苏醒。
患者躁动的表现主要有:身体不停扭动,摇头,想坐起来,用力吐气管导管及牙垫,试图用手拔除导管,吵闹着要小便等等,经适当处理后患者均转为平静,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顺利拔管送病房,均未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肺水肿、心律失常、低体温、意外伤害等严重并发症。
躁动程度采用五分躁动分级法[2]:1分,平静睡眠。
2分,清醒,平静,吸痰等刺激时稍躁动。
3分,易怒,哭喊,但程度不剧烈,不需要医护人员制动。
4分,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哭喊,无吸痰刺激时也有挣扎。
5分,无法安静,谵妄,剧烈挣扎,需多人按住。
评分为4分或5分的为苏醒期烦躁,多需要药物干预。
本组病例评分为4分44例,5分16例。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麻醉方式,通过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和疼痛感,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逐渐恢复清醒,这个过程称为苏醒期。
在苏醒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表现为焦虑、不安、兴奋或其他不适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了解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1.麻醉药物的作用:全麻使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苏醒期出现精神不稳定的情况,包括焦虑、兴奋等。
2.手术刺激: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苏醒期出现躁动的现象。
3.恢复环境:苏醒期时的恢复环境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比如光线、噪音等,也可能是导致躁动的原因之一4.术后疼痛: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5.术后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术后药物可能会带来不适的副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躁动的情况。
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处理1.环境的调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和噪音等,让病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清醒。
2.情绪疏导: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安抚、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3.疼痛管理: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减少病人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4.药物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来帮助控制病人的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
5.沟通交流: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保持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处理问题,减少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6.协助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虑和躁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护士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病人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通过调整环境、疏导情绪、疼痛管理、药物干预、沟通交流和协助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躁动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平静和舒适的恢复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完毕之后,在全身麻醉药物药效时间一过之后就能够立刻苏醒,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躁动不安、定向障碍、嗜睡、意识模糊等问题[1]。
躁动是全身麻醉期特有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病情,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量[2],它作为一个信号灯,提示患者病情可能好转,也可能转危,也可能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等[3]。
这就需要护士提高警惕,对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所进行手术的全麻患者100例,平均273岁,最大年龄为40岁,最小年龄为22岁,男性68例,女性32例。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建静脉液路,留置导尿管,连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
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2mg,维库溴铵01~016mg/kg,芬太尼3~4ug/kg,丙泊酚15~2mg/kg静脉注射,诱导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氧流量1Lmin)[4]。
术中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静脉持续泵入瑞芬太尼镇痛及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
本组中有59例患者采用佳苏伦拮抗,21例采用纳洛酮拮抗。
20例采用氟吗西尼拮抗。
13临床表现:本组100例全麻患者在全麻苏醒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定的躁动,主要症状为:兴奋,高度躁动,多语多动,吵闹要小便,摇头,强烈挣扎以至坐起,试图拔除气管插管、喊痛,引流管及输液装置等,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之后,患者就变得不再烦躁。
安静起来[5]。
2原因分析21留置尿管刺激:本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出现不适和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尿管刺激,全部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适感,如尿痛、尿急,男性明显要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男性的生理弯曲。
术后尿管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殖器造成牵拉,从而出现不适感,如有尿意、疼痛等[6]。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处理全麻术后苏醒期出现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可能包括手术刺激、药物副作用、镇痛不足、焦虑等因素。
躁动不仅会增加病人的不适感,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躁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原因分析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如疼痛、恶心、呕吐等,可能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
2.药物副作用:全麻药物或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如幻觉、嗜睡等,也可能使患者出现躁动症状。
3.镇痛不足:术后疼痛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病人出现躁动。
4.焦虑:手术前和手术过程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紧张,苏醒期的焦虑也可能导致躁动。
二、处理方法1.有效的镇静: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症状时,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氯胺酮等,来帮助病人放松情绪,减轻焦虑。
2.良好的镇痛:确保病人术后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
3.情绪安抚:在苏醒期,护理人员可以用柔和的语言和温柔的动作来安抚病人的情绪,使其感到安心和舒适。
4.注意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安静和整洁,减少外界干扰,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
5.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躁动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与医生沟通:如果病人的躁动症状持续较长时间,且无法缓解,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寻求进一步的处理方法。
7.心理疏导:对于出现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其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情绪。
总之,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通过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发生,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促进康复。
在处理躁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缓解其不适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
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及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本科38例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出现烦躁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38例全麻苏醒期出现烦躁的患者,均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结论通过对全麻苏醒期患者的合理处理和护理,减少了意外伤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烦躁;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大部分对当时的情况无记忆。
引起烦躁的原因有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确定其烦躁原因后再处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入住本科监护的全麻术后患者402例,在全麻清醒期出现烦躁的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平均年龄40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38例,在苏醒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表现为要坐起来、身体不停扭动、撕扯衣服和床单、企图拔除身上的导管或口咽通气道、不断敲床、不停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套管、用力吐气管套管和牙垫等。
大声喊憋尿,要下床小便等。
经合理处理后患者均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2 烦躁原因分析
2.1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开胸手术患者,患者表现为要坐起来,大喊大叫,身体不停扭动,手伸向疼痛部位,拒绝挤压引流管等。
2.2 尿管刺激大部分发生于男性患者,患者术前无尿管,实施麻醉后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患者麻醉后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不能用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对尿管刺激无耐受性,出现不适感,表现为烦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要下床小便或大声喊憋尿。
检查尿管通畅无误。
排除其他原因所至。
2.3 气管导管刺激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只清楚给予全身麻醉,并不知道还需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期患者一旦感觉导管的存在,而不能发音时,必然要做出对抗性反应,表现为不停地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导管,甚至欲强行将气管导管拔出。
2.4 麻醉药物残余作用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觉醒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致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受已恢复,患者不能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不配合。
3 护理方法
3.1 确保患者的安全①患者术后进入ICU,将其平稳移到病床上,安置适当,给予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以防患者因烦躁而坠床或误伤;②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证其有效引流,以防患者躁动而脱出或脱节;③给予皮肤护理,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防皮肤长期受压出现压疮;④应有专人护理,直至患者完全清醒,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2 有效镇痛、镇静全麻期间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射消失,停药后最先恢复的是对疼痛的刺激,所以疼痛是引起患者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1],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给予安定1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推注时间>5 min,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如度冷丁50 mg,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或强痛定100 mg肌肉注射或留置静脉止痛泵等,给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3.3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①减少吸痰刺激吸痰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大,很容易引发患者烦躁,操作前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每次吸痰≤15 s,2次间隔时间一般在>3 min,应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②减少尿管刺激,尿管刺激也可引发患者烦躁,应保持尿管通畅,及时向患者解释插尿管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及其必要性;③减少体位刺激,体位不适也可导致患者烦躁,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该体位对术后康复的意义,以取得患者配合;④减少操作刺激,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面对烦躁患者,应耐心地给予解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3.4 密切观察病情,综合分析躁动原因,作出相应处理,不可一味的应用镇痛药物而延误治疗。
通过认真观察确定躁动是由气管插管引起,对全身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满意,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时有明显的呛咳反应,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扣入面罩辅助呼吸;若确定由尿管刺激引起,可给予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安慰体贴患者,必要时立即拔出导尿管;若由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引起,可遵医嘱使用适量拮抗药物。
总之,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烦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应仔细观察、找出原因,对症处理,才能减少全麻术后并发症,此期患者病情不稳定,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面对烦躁患者,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平稳地渡过苏醒期。
参考文献
[1] 李学增.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70.。